?

高速公路隧道襯砌開裂的整治

2015-10-21 19:15劉曉蕾
裝飾裝修天地 2015年7期
關鍵詞:公路隧道

劉曉蕾

摘要:針對某高速公路隧道的特殊地質條件,在施工中出現的襯砌開裂屈服現象,分析襯砌開裂產生的原因,在隧道投入運營前采取相應的加固整治工程措施治理病害。

關鍵詞:公路隧道;襯砌開裂;加固整治

一、地質條件

1.工程地質條件

地質分布如圖1所示。修筑路段表層廣泛分布第四系崩坡積松散層,下伏基巖為元古界小羊街組上亞組的花崗片麻巖。圍巖類別為Ⅱ~Ⅲ類。第四系松散層堆積物可根據成因類型劃分為: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ml)、第四系沖洪積卵礫層(Qal+pl)、第四系崩坡積層(Qcol+dl),元古界小羊街組(Ptxb)。這些巖土體具有如下特征:①人工填土層(Qml),由于是回填欠固結土,結構疏松,力學強度低。②層沖洪積層(Qal+pl)卵礫層,中密狀,具有一定的力學強度。③崩坡積層(Qcol+dl)為散體結構,結構疏松,力學強度低,易產生淺層劃移。④強風化基巖,呈散體—碎裂結構,結構疏松,力學強度低,穩定性差,隧道修建時,易產生坍塌,側壁失穩。⑤中等風化基巖,呈塊狀—碎裂結構,具有一定的力學強度,隧道修建時,局部會產生坍塌現象。白色花崗巖片麻巖層,其傾向與山坡傾向相反,巖體具片麻構造。節理裂隙發育,強風化巖體呈碎裂-散體結構,強度低,結構疏松,中等風化巖體呈塊狀—碎裂結構,具有一定的力學強度,穩定性稍好,由于風化的差異性,存在強風化的包裹體。

圖1 ?隧道地質剖面圖

2.水文地質條件

筑路段以基巖裂隙水為主要地下水類型,含水介質為弱富水性的花崗片麻巖,大氣降水的垂直入滲為主要補給徑,具有水位埋藏深且不穩定、水力聯系弱的特點,排泄受地形控制,坡底河流或局部崖腳是常見的排泄部位,排泄方式為沿溝谷流向曼薩河徑流或點狀泉。據勘測其間調查,擬建隧道進口有一泉點,偶測流量為0.2l/s,在隧道出口段“V”型溝谷有一常年水流,偶測流量為8.0l/s。因此,常常構成多個相對獨立的次級水文地質單元。

二、襯砌出現的病害

根據各單位提供的資料及多次現場勘察的結果,二次襯砌的破壞段主要集中在隧道出口的K235+900~K235+970段,而且中隔墻、邊墻和拱各部分均發生嚴重破壞。破壞情況歸納如下:

1.中隔墻

中隔墻的沉降縫和施工縫均發生橫向錯位,一般錯位3~6cm,最大的錯位達12.5cm。中隔墻有下沉現象,隔墻頂部和起拱線相交部位有連續貫通的裂縫。中隔墻頂部局部混凝土壓碎,成塊脫落。墻體內的鋼筋變形凸出,嚴重部位中隔墻墻體有折斷、錯位現象,個別部位錯位達25cm。

2.邊墻

上、下行線邊墻均有明顯的縱向和斜向裂縫,縫寬0.3~20mm。

3.拱頂

上行線的拱頂有許多縱向裂縫,主要分布在K235+900~K235+940段,縫寬0.3~10mm。這些裂縫表明該處拱圈斷裂。特別在K235+900~K235+910段,拱與中隔墻的錯位達30cm。下行線的裂縫主要分布在K235+970~K235+940段,縫寬度0.3~15mm。

三、襯砌裂縫產生原因分析

1.地質因素

隧道所處山體整體性雖然具有穩定性,隧道圍巖的不穩定主要存在于基礎以上部位。存在三個不可忽視得非穩定區, 這三個非穩定區具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其巖體都是由砂、粘土與塊石組成的松散層。

第一個非穩定區位于隧道出口段,里程K235+940~+965區段,波速小于1.0km/s,強度低。隧道圍巖為塊石與砂粘土堆積,砂粘土比例較大。由于地形較陡,飽水后重力不穩定,易變形流動,對隧道產生較大的側向推力。目前已經造成隧道的側移和襯砌破壞。

第二個非穩定區在隧道頂部,位于K235+820~+940之間,厚度5~20m,產生的節理裂隙帶與開挖松動有關。裂隙帶中充填砂與粘土,模量低、強度差,遇有垂向節理帶時易塌方冒頂。K235+879~+889處的塌方冒頂就有此種原因。該松散層飽水后有向左側滑動的可能性,對拱頂產生側向建立,造成拱頂襯砌變形。特別是K235+920~+940段尤為明顯,拱頂施工縫的錯臺達8cm。

第三個非穩定區為山坡淺表松散層,厚5~15m,主要分布在隧道前半段的山坡上,面積較。松散層以砂為主,混有并留有大量風化殘余塊體。由砂和殘留塊體構成的山坡淺表松散層,穩定性很差,飽水后易流動,形成淺表滑坡。

2.施工影響

在不良地質地段進行大跨度公路施工使洞口圍巖受到擾動,改變了圍巖的受力狀態。

四、加固措施

1.加固的指導思想

加固要求:K235+900~K235+970段破壞混凝土經補強后,結構的強度和剛度不小于原設計。為達到此目的,加固的指導思想是:

加固補強設計在結構變形停止、裂縫不再發展、基礎不再沉陷的前提下進行。充分利用已破壞的二次襯砌結構的殘余強度和剛度,在不拆除已破壞的結構殘體上進行粘鋼加固,使其恢復強度和剛度。加固后結構的強度和剛度滿足原設計二襯和500mm內襯的強度和剛度,并有一定的安全儲備。加固后,二襯混凝土、粘貼的鋼板、工字鋼、新增內襯套聯合變形,共同工作。墻伸縮縫處的“平移錯臺”,加固時保持“柔性可動”,不作剛性處理,中隔墻施工縫處產生的“錯臺”和起拱線處產生的“水平錯臺”,加固時按剛性加固處理。

2.加固方法

2.1 對裂縫及破損混凝土進行化學灌漿及修補處理,具體方法如下:

對于小于0.3mm的縫隙采用YZJ-1型結構膠進行表面封堵;對于大于0.3mm至3mm以內的裂縫采用YZJ-5型灌注結構膠進行灌縫處理;對于大于3mm以上的裂縫,先鑿出混凝土松動部分,然后采用高強微膨脹無收縮化學灌漿材料進行灌縫處理;對于破損混凝土,采用插筋及高于原混凝土強度的纖維混凝土進行補強及修形。

2.2 對于拱腳、中隔墻及錯臺處,將錯臺部位的屈服筋混凝土鑿開,重新焊接一定長度的鋼筋替代屈服筋(搭接長度按規范規定),將錯臺部分重新澆筑高于原混凝土強度的纖維混凝土并修形,以便后續粘結鋼板之用。

2.3 對于邊墻,中隔墻的處理,首先進行基礎灌漿,形成穩定的基礎。對邊墻、中隔墻局部加強處理,首先灌縫,其次粘鋼、植筋將鋼板鎖住。對于拱頂及邊拱采用對拱外圈進行灌漿處理,將周圍松散堆積物灌漿后形成拱圈,厚度8~10m。

五、加固效果

在加固施工前后,對隧道襯砌進行了收斂觀測和拱頂下沉量測。從量測的結果來看,洞內襯砌收斂量測在加固施工前,最嚴重地段平均為每天收斂值為0.62mm,加固施工結束后,最嚴重的斷面平均每天收斂變形量為0.049mm。拱頂下沉在加固前變化最大點平均為每天0.83mm,加固施工后變化最大點平均為每天0.054 mm。

參考文獻:

[1] 鄭立煌,夏才初. 小曼薩河聯拱隧道病害綜合治理[J],現代隧道技術,2004,41(6)

[2] 鄒代峰.烏石山隧道右線進口病害整治施下技術[Jl.公路交通科技 2002-12

[3] 云南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院《元江~磨黑高速公路4合同小曼薩河隧道綜合治理施工圖完善設計》,[Z]2003,3

猜你喜歡
公路隧道
公路隧道養護費用估價模型及評價體系研究
公路隧道養護費用估價模型及評價體系研究
公路隧道施工監控量測與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現狀及思考
關于公路隧道施工質量問題與控制探討
公路隧道施工塌方的預防及處理措施研究
某黃土公路隧道病害分析及治理方案之得失
甘肅省公路隧道運營防災及安全保障綜合體系研究
公路隧道照明控制技術綜述
公路隧道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