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設施葡萄促早、延后栽培技術

2015-12-23 12:15孔小平魏廷珍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高原

孔小平 魏廷珍

摘要:為研究高原地區設施葡萄促早、延后栽培技術及不同留穗量處理對果實品質及產量的影響,以紅地球、白雞心葡萄為材料,通過溫度調控、水肥管理等方法對其產期進行調控,使紅地球葡萄的芽萌動期比露地栽培推遲30 d、成熟期延后約2個月,使白雞心葡萄的芽萌動期比露地栽培提前40 d、成熟期提前約50 d。在促早栽培條件下,以白雞心葡萄為材料,以單株為處理對象,分別留1、2、3、4穗,測定果實縱橫徑、單果質量、可溶性固性物等指標。研究發現,保留1穗能顯著增加果實縱橫徑和單果質量,提高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并使白雞心葡萄的果形保持不變。

關鍵詞:高原;設施葡萄;促早;延后;留穗量;單果質量

中圖分類號: S663.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210-03

我國葡萄設施栽培始于20世紀50年代,進入80年代后,溫室葡萄栽培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1-2]。設施葡萄的栽培在延長鮮食葡萄供應期、調節淡季市場、增加果農收入、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等方面均起著巨大的作用[3]。促早、延后栽培技術是在秋、冬兩季利用大棚或日光溫室進行的一種保護栽培形式,從而延長鮮果供應期、避開成熟高峰、提高果品效益。國內外對設施葡萄的促早、延后栽培技術研究較多,但針對高原地區的研究鮮有報道[4-6]。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病蟲害少,極有利于葡萄糖分和干物質的積累。設施葡萄的促早、延后栽培是高原高寒冷涼地區葡萄栽培的重要發展方向,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7-8]。通過對高原設施葡萄促早、延后栽培技術的研究,從而達到設施葡萄園的標準化管理,促進苗木快速生長,實現早成形、早結果、早豐產、品質優。

以葡萄品種紅地球、白雞心為材料,對其產期進行調控,并對白雞心葡萄單株留穗量進行不同處理,于翌年分別比較不同留穗量與產量、品質、產期、經濟效益的關系。本研究為設施葡萄促早、延后栽培的科學管理,以及鮮食葡萄的標準化生產提供理論依據,為高原設施葡萄果品的周年供應創造條件,使葡萄單株留穗量技術得以應用與推廣,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并滿足市場需求。

1 延后葡萄產期調控試驗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青海省湟中縣攔隆口鎮扎什營村匯豐農業示范基地進行。該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海拔2 260 m、年均氣溫5.1 ℃、年無霜期170 d、年日照時數超過2 453 h、年均降水量509.8 mm、年蒸發量900~1 000 mm。該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地集中連片,交通、通信、農業灌溉條件十分便利,具有發展設施葡萄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1.2 試驗材料

試驗于半地下日光溫室內進行。溫室為鋼架結構,長48.0 m、跨度6.4 m、脊高4.0 m,東西延長,覆蓋材料為PE膜,保溫材料為保溫被。供試材料為2年樹齡的紅地球葡萄。定植溝為南北方向,溝距1.8 m,溝的寬度、深度均為0.8 m,定植株行距為0.5 m×1.3 m。

1.3 試驗方法

1.3.1 春季溫度調控 溫度、濕度是紅提葡萄延后栽培的關鍵因素[9]。要延遲采收期,必須從休眠期開始根據葡萄各物候期嚴格調控溫度、濕度,紅提葡萄在不同生育期對溫度、濕度的要求不同[10-11]。為使棚內保持低溫并延遲發芽,于2013年3月28日至5月24日,通過夜間拉簾、白天覆蓋進行反向調控。第1周緩慢升溫,白天覆蓋保溫被使溫度保持在10~15 ℃,晚上揭開保溫被直至地溫升高到10 ℃。第2周開始逐漸升溫,直到芽萌發為止,白天升溫至15~20 ℃,夜間保持在15 ℃左右。新梢生長發育期,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 ℃,夜間保持在15 ℃左右。

1.3.2 春夏季水肥管理 夏季水肥采用前促后控的技術控制營養生長。結果前期,葡萄處于營養生長到生殖生長的轉折期,此時棚溫高、夜溫難以下降,若肥水過大,尤其氮肥施入過多將出現秧苗旺長現象,此階段應以控為主[12]。

溫度于2013年5月底開始升高,升溫時應結合追肥(株施尿素30 g)灌催芽水。于開花前7~10 d灌催花水,以滿足新梢和花序生長的需要,并為開花坐果創造良好的肥水條件。根據樹勢,在開花后適當追施磷肥、鉀肥,并嚴格控制施用氮肥。坐果后,每半個月追施1次尿素并澆透水,每株土施 25~50 g,直至2013年6月底。于2013年6月底開始控水、控肥、注意排澇、減少地下無機物供給,使新梢組織充實、老化,以利于地上部有機物質的積累和成花。后期根據土壤墑情進行灌水,不旱不澆,嚴禁漫灌積水。

1.3.3 秋季溫度調控 秋季通過調控晝夜溫度延遲葡萄生育期。每年8月中下旬,當夜間溫度連續7 d下降至7~8 ℃時開始上棚膜。此時白天棚內溫度較高,可用上、下風口調控溫度,白天保持在28 ℃左右,夜間保持在10~15 ℃。在9月中旬早霜凍來臨之前扣棚,將保溫棉被白天揭開、夜間覆蓋。于9月15日夜間最低氣溫為8 ℃時開始扣棚膜,必須在秋早霜來臨前完成;于10月15日左右蓋上保溫被,從而保溫、保濕,使葡萄正常生長。

1.3.4 冬季溫度及水分調控 冬季通過控制水分、調控晝夜溫差來推遲葡萄休眠,從而延長葡萄產期[13]。在果實采收20 d 左右,采取逐漸降溫的方式進行苗木越冬前的調控。第1周白天、夜間溫度分別控制在20~25、8~10 ℃;第2周白天、夜間溫度分別控制在15~20、5~6 ℃;第3周白天、夜間溫度分別控制在10~15、2~3 ℃,濕度控制在70%左右。當50%以上葉片開始黃化時進行修剪、施基肥、澆冬水,進入休眠期。休眠時放下全部保溫被,關閉通風口,使棚內無光,并使棚內溫度保持在0~3 ℃,直至第2年發芽為止。

采果后,施完基肥時灌1次較大的越冬水。落葉后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45 000 kg/hm2、過磷酸鈣3 000 kg/hm2,結合施肥灌足越冬水。每次灌水、施肥后,待土壤表皮變白時用鋤草耙子、鐵锨進行松土。endprint

1.4 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采用控溫、控肥的方法將紅地球葡萄的成熟期延后約2個月,溫室中栽培的紅地球葡萄已于1月1日前后完全成熟。各生育期調控日期見表1。

紅地球葡萄在西寧地區生長調控生育期的主要特點為:芽萌動期晚,各生育期持續時間長于露地生長的植株,漿果成熟期延后。紅地球屬于晚熟品種,從萌芽到果實成熟需125~145 d[14]。在湟中地區栽培的紅地球葡萄,從萌芽到果實成熟需157 d,通過降溫措施可將芽萌動期調控至5月中旬,比露地栽培的紅地球葡萄推遲約30 d;整個生長期持續時間比露地栽培條件下延長60~70 d??梢?,在西寧地區設施栽培能夠成功延后漿果的成熟期。

2 促早葡萄產期調控試驗

2.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青海省大通縣塔爾鎮涼州莊村盛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進行,該基地位于大通縣東北部,距西寧市44 km,距縣城9 km。該地屬半淺山半川水地區,海拔2 809 m、年均氣溫3.7 ℃、年均降水量451 mm、年日照時數2 685 h、無霜期97 d?;匚挥陔p廟及新莊公路旁,交通、通信、農業灌溉條件十分便利,具有發展設施葡萄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2.2 試驗材料

試驗于生產基地的日光溫室內進行。溫室為鋼架結構,長60 m、跨度7 m、脊高4.5 m,東西延長,覆蓋材料為PE膜,保溫材料為保溫被。

供試材料為2年樹齡白雞心葡萄。定植溝為南北方向,溝距1.2 m,溝的寬度、深度均為0.8 m。定植株行距為0.5 m×2.5 m,種植2 775株/hm2。

2.3 試驗方法

2.3.1 秋季促水黃化 秋季通過控制水分使葉片提早黃化、脫落,達到設施葡萄促早栽培的目的[15]。于2012年8月中旬控制灌水,加速葉片脫落。于2012年9月下旬進行冬灌,落葉后進行冬季修剪并將殘枝落葉清理干凈,進行降溫以使枝芽盡快進入休眠期。越冬前要澆封凍水,入冬前要用地膜封閉地面。冬季保持地溫可使翌年升溫時地溫快速上升,并可減少水分蒸發,降低棚內濕度。

2.3.2 葡萄休眠期的解除 于2012年12月10日開始控制升溫,揭開部分覆蓋簾使棚內溫度由自然條件下的0 ℃以下逐步升至11~12 ℃。待棚內土壤完全解凍后,白天逐漸增加揭簾面積,使溫度逐漸升高至17 ℃,夜間不低于7 ℃。升溫催芽不可過急,溫度應逐步提高。

2012年12月28日芽開始萌動。萌芽后白天溫度可逐漸提高至25~28 ℃,夜間溫度控制在10~15 ℃。采用4段升溫法進行升溫,第1周白天10~15 ℃、夜間5~8 ℃;第2周白天15~20 ℃、夜間8~10 ℃;第3周白天20~25 ℃、夜間10~12 ℃;第4周白天25~28 ℃、夜間10~15 ℃。

2.3.3 控產與促早的相關性調查 按照試驗方案進行單株留穗量處理,4個處理的株留穗量分別為1、2、3、4穗。每個處理5株,處理間設置2株保護株,設2次重復。在葡萄開花時,與疏花疏穗相結合,根據處理要求將多余的果穗全部疏掉,并在坐果后按穗質量要求進行疏果粒,4個處理的穗質量保持在1 kg左右,其他管理方法均相同。在果實即將著色時,觀察并記錄各處理果實的著色時間、成熟期。果實成熟時,各處理隨機采摘5穗果實,測量果實縱徑、橫徑,分析其粒質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維生素C含量等。

2.4 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并進行Duncans測驗;采用Excel軟件制作圖表。

2.5 結果與分析

2.5.1 生育期調控 本試驗采用控溫、控水的方法,成功將白雞心葡萄的成熟期提前50 d以上,各生育期調控時間見表2。葡萄促早熟栽培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提早成熟、提早上市能以較高的價格銷售,且提前越早、價格越高。白雞心葡萄提早50 d銷售,價格可增加5~7元/kg。提早成熟可使白腐病等病害明顯減輕,損失明顯減少,且暴雨等危害導致果實損失的概率也有所降低。提早成熟有利于樹體秋季營養的積累和花芽分化,從而穩定翌年產量。

由表2可知,白雞心葡萄在西寧地區生長調控生育期的主要特點為:芽萌動期早,各生育期持續時間長于露地生長的植株,漿果成熟期延后且落葉休眠期較短。白雞心屬于早熟品種,產期為221~250 d[16]。在大通地區栽培的白雞心葡萄,從萌芽到果實成熟需138 d,通過升溫措施可將芽萌動期調控至12月中旬,比露地栽培的白雞心葡萄提前約40 d;整個生長期持續時間比露地栽培條件下延長50~65 d??梢?,在西寧地區設施栽培白雞心葡萄可成功提前漿果的成熟期。

2.5.2 控產對果實成熟期的影響 通過不同的控產栽培,4個處理的果實成熟期差異顯著。處理Ⅰ成熟最早,比處理Ⅱ成熟期提早7 d,銷售結束時間提早4 d;比處理Ⅲ成熟期提早12 d,銷售結束時間提早10 d;比處理Ⅳ成熟期提早19 d,銷售結束時間提早18 d(表3)。

2.5.3 不同留穗量處理對果實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4可知,控產栽培對果實產量、效益均有較大影響。處理Ⅰ的品質和效益最好,比處理Ⅱ平均粒質量增加1.10 g,效益增加40 959.3元/hm2;比處理Ⅲ平均粒質量增加1.01 g,效益增加53 696.55元/hm2;比處理Ⅳ平均粒質量增加1.26 g,效益增加64 020元/hm2。處理Ⅲ、Ⅳ的株產無明顯差異,均在8.64 g左右,大幅高于處理Ⅰ。處理Ⅰ、Ⅱ、Ⅲ的單粒質量均不同程度大于處理Ⅳ,且增大程度與株產大致呈負相關。處理Ⅰ產量最低,處理Ⅱ、Ⅲ產量相當,處理Ⅳ產量最高。

2.5.4 不同留穗量處理對成熟果實縱徑及橫徑的影響 由圖1可知,處理Ⅱ、Ⅳ的果實縱徑無顯著差異;處理Ⅰ成熟果實的縱徑比其他處理有所增加,但差異不顯著;處理Ⅲ可顯著減小成熟果實的縱徑。3種處理對果實橫徑并無顯著影響。當留穗量為1時,能顯著增大果實的縱徑、橫徑,且效果最好。endprint

2.5.5 不同留穗量處理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由表5可知,不同處理下的果實品質差異顯著,并因留穗數量的不同而顯著不同??扇苄怨绦挝?、可滴定酸、維生素C含量等指標按照1、2、3、4穗的順序而降低。處理Ⅰ的著色效果最好,著色率高達93.38%。在一定留穗量范圍內,每株留穗量越少則果實品質相對越好。在4個留穗量處理組合中,綜合考慮產量、果實品質等因素,處理Ⅰ效果較理想,果實的各個指標相對較好。

3 結論與討論

對紅地球葡萄進行延后產期調控試驗,結果表明紅地球葡萄在高原地區具有很好的適應性。植株性狀表現為莖粗生長逐年增加,且病蟲害少。日光溫室栽培的葡萄比露地栽培生育期持續時間較長、芽萌動期較晚、漿果成熟期延后。初步認為紅地球葡萄可作為高原地區日光溫室延后栽培的適宜品種。

控產對提早白雞心葡萄的成熟期、提高品質、增加效益作用顯著,但不同處理方法的效果不同[17-18]。由本調查得知,白雞心葡萄的控產栽培以產量控制在20 701.65 kg/hm2內效果為最佳。成熟到銷售結束比產量為23 143.80~24 364.65 kg/hm2的處理提早7~15 d。處理Ⅰ、Ⅱ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高,風味、著色、品質均較好。與另外3種處理相比,保留1穗的處理更能顯著增加果實縱徑、橫徑、單果質量,且能保持白雞心葡萄的果形不變;在經濟效益上,比其他處理的售價高1.5~5.9元/kg,效益增加53 696.55~64 030.65元/hm2。白雞心葡萄控產栽培在促早、提質、增效上,留1穗或2穗為最佳,適宜在高原地區栽培。

為提高葡萄果實的品質,不僅要考慮留穗量,還應確定適宜的單株負載量、群體葉面積指數、葉幕結構,并與栽植密度、品種生長特性、環境條件、栽培管理措施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9-21]。在確定留穗量的整形方法之后,尚需進行其他相關配套研究,以獲得優質葡萄生產的最佳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常永義. 冷涼地區紅地球設施栽培遲采技術的研究[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5(6):22-24.

[2]劉鳳之,王海波. 設施葡萄促早栽培實用技術手冊[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4-16.

[3]羅全勛,李玉鼎,納衛華,等. 陰陽結合型日光溫室葡萄促成與延后栽培技術[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0(5):47-50.

[4]李玉鼎,張光弟,王奉玉,等. 我區設施葡萄栽培現狀及幾個技術問題[J]. 寧夏農林科技,2004(1):38-40.

[5]謝計蒙. 設施葡萄促早栽培適宜品種的評價與篩選[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2012.

[6]Okamoto I,Endo M. Effeet of dense planting and root system control on attaining greater early production and fruit stability of tetraploid grapes[J]. Bull Hiroshima Fruit Tree Expt Sta,1987,12:1-9.

[7]王發祿,陳 軍. 青藏高原葡萄扦插育苗技術[J]. 農技服務,2012,29(2):195-195.

[8]王淑敏. 葡萄扦插育苗技術[J]. 現代農村科技,2009(7):28.

[9]渠春喜,張安德,馮宏元,等. 天祝高寒山區紅提葡萄延后栽培技術[J]. 甘肅科技,2013,29(6):133-134.

[10]王 茂,陵軍成,馬秉錦. 日光溫室葡萄的生理病害及防治[J]. 中國林業,2011,21(17):38.

[11]楊國宗. 設施葡萄栽培水肥管理技術[J]. 中國林業,2010,20(23):25-27.

[12]王海波,劉鳳之,王寶亮,等. 葡萄延遲栽培的研究進展[C]//葡萄產業化與標準化生產——2007年第十三屆全國葡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244-246.

[13]王志鵬,孫培博,李順凱. 葡萄設施栽培溫度的科學調控[J]. 北方園藝,2010(7):60-61.

[14]張國海. 瓜果栽培系列——葡萄栽培技術[M]. 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6:6-7.

[15]馬文貴. 設施栽培紅地球葡萄休眠調控及施肥研究[J]. 甘肅科技縱橫,2006,35(6):53-54.

[16]謝計蒙,王海波,王孝娣,等. 設施促早栽培適宜葡萄品種的篩選與評價[J]. 中國果樹,2012(4):36-40.

[17]張世孝. 葡萄標準化生產如何在產業化進程中發揮作用的探討[J]. 河北林業科技,2004(5):23-25.

[18]石雪暉. 葡萄優質豐產周年管理技術[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19]邵果園,秦國新,武宇坤,等. 溫室葡萄結果枝葉片數對果實品質的影響[J]. 浙江林學院學報,2006,23(6):656-659.

[20]黃輝白. 我國北方葡萄氣候區域的初步分析[J]. 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0(2):43-51.

[21]閆愛玲,張國軍,徐海英. 設施葡萄產期調節技術研究進展[J]. 北方園藝,2008(11):67-70.柳 燕,劉 刃,竺錫武. 2種組培方式草莓的擴繁效果及光合特性[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213-215.endprint

猜你喜歡
高原
高原往事
Jokes Today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春滿高原
我的高原夢
愛在高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