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循環農業模式運作水平評價與發展建議

2015-12-23 13:24吳曼鄧賀囡王維紅許才明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發展建議

吳曼 鄧賀囡 王維紅 許才明

摘要:構建了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評價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描述江蘇循環農業發展水平,并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研究結果表明,江蘇推進循環農業,除快速的經濟增長外,資源循環利用與資源環境安全2項指標對江蘇循環農業發展具有更大的推動力,同時要配合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長期存在的過多施用化肥和化學農藥、地膜回收不力等問題。

關鍵詞: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發展建議;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F32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547-04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1]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挑戰。作為經濟相對發達省份,江蘇的農業發展目前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階段。要實現“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2]的目標,就“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應用,可有效解決江蘇傳統農業產出低下、耕地數量與質量持續下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等現存問題,促進江蘇農業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路線,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1 江蘇省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性

1.1 發展循環農業是江蘇突破資源障礙的有效手段

江蘇省所在的華東地區是中國農業集約化水平最高的地區,自建國以來,江蘇耕地以平均每年超過1萬hm2的速度遞減。江蘇省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6 hm2,人均水資源量432 m3,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5[3-4]。未來一段時期,江蘇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即是可代替傳統落后農業、緩和日趨尖銳的區域人地矛盾的資源替代型產業技術和降低能耗、減輕對區域環境污染的環境友好型低能耗環保技術。循環農業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有利于江蘇突破資源障礙,符合江蘇農業的整體產業定位方向。

1.2 發展循環農業是江蘇農業經濟高效的有效途徑

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緊缺、農業勞動力成本高的特殊省情,決定了江蘇要摒棄資源消耗大、生產效率低的傳統農作方式。循環農業是在農作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的高效農作方式,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例如,徐州豐縣建立“鴨—沼—果—企”的循環農業模式。利用瑕疵青果、風落果生產濃縮果汁之余,果渣制成飼料用于鴨業生產,鴨糞制取沼氣,沼肥肥沃果園。2002年以來,僅瑕疵果的利用就為全縣果農年均增加了過億元的收入[5]。發展循環農業有利于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

1.3 發展循環農業是江蘇糧食主產區的重要戰略選擇

近年來,如何解決糧食主產區秸稈問題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關心的問題。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13個省份。在江蘇省內共有38個5億kg以上產糧大縣(市、區),秸稈資源豐富。秸稈是可再生能源重要組成部分,秸稈還田是以農田節量減排為技術特點的物質循環模式的典型代表。對于糧食主產區而言,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現實選擇,符合江蘇作為我國重要糧食主產區的戰略地位。

1.4 發展循環農業是江蘇農業功能拓展的新型載體

農業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和需要,其功能也在不斷演變和增加。在現代社會,除高效生產糧食、供給優質食品等經濟功能外,農業又被賦予了國家食物安全、改善生態環境、文化休閑等生態和社會功能。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不但已經成為實現江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且設計科學的以種養結合為技術特點的生物循環模式和以流域水體養分富集和再利用為技術特色的生態循環模式等,都可作為農業園區對外開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平臺,進一步拓展傳統農業功能。

2 江蘇省循環農業模式運作評價分析

2.1 江蘇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參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同國家環??偩?、國家統計局等有關部門編制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6],根據江蘇省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江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必須兼顧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以及核心技術指標,全面準確地反映農業系統輸入、輸出終端和運行過程的復雜內容。

江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主要涉及幾方面內容:

一是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該類指標主要用來反映系統輸出終端的效果,即發展江蘇農業循環經濟中實現的經濟及社會效益;二是資源減量投入指標,該類指標用來體現研究區域農業生產系統投入端的現狀,反映了節約降耗,推進“減量化”,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的情況;三是資源循環利用評價指標,用來揭示江蘇農業生產過程中系統內資源循環利用的程度,體現了廢棄物轉化為資源、節約使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的要求,即“資源化”的成效;四是資源環境安全評價指標,表明江蘇農業發展對于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安全的影響。

本研究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江蘇省農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控制層和指標層。根據德爾菲法,考慮到指標數據的持續可獲得性,篩選出12個參評因子,建立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

2.2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指標的權重是指在相同目標的約束下,各指標的重要性關系。因此,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權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確定江蘇循環農業發展系統中各評價指標的權重。endprint

2.2.1 構造判斷矩陣 為了使判斷定量化,判斷矩陣是以矩陣的形式來表述每一層次中各要素相對于其上層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一般對單一準則來說,2個要素進行比較總能判斷出優劣。對相關專家進行咨詢,采用1~9的標度方法(表2),對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要素之間的評比給出數量標度。

2.2.2 綜合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構造判斷矩陣時,要對要素進行成對比較,每個判斷矩陣要做n(n-1)/2次成對比較,當n較大時,傳遞性無法完全保證,要做到完全一致非常困難;且成對比較時,采用 1~9 標度法,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本研究采用的層次分析法不要求判斷矩陣具有嚴格的一致性,但非一致性不能太嚴重。因此,應對檢驗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以便確定是否可以接受它。

用一致性指標進行檢驗,CI=(λmax-n)/(n-1),設λmax為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n為比較矩陣的階數。CI值越小,判斷矩陣越接近于完全一致。反之,判斷矩陣偏離完全一致的程度就越大。同時引入隨機一致性指標RI,1~15階的RI值見表3。本研究中涉及2、3、4階的RI值運算。

當 n≥3 時,把 CI 與 RI 之比定義為一致性比率 CR。由于 1、2 階正互反矩陣總是一致矩陣,故 RI=0,此時定義 CR=0;當 CR

判斷矩陣A對應于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歸一化后,得到的向量W反映出各因子對上層對應因素的影響權重,W稱為權向量。由各層的權重系數,逐級相乘可求得指標對目標層的權重。

通過上述方法,最終確定江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評價指標及權重見表4。

2.3 數據帶入與結果評價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在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B層指標中,資源減量投入指標與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影響程度相對較大,影響權重合計約為78.00%。資源環境安全指標和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影響程度略小,分別是13.86%和8.03%。本研究選取的C層指標共有12項。對于B層4項指標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資源減量投入指標、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和資源環境安全指標影響最大的分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53.44%)、農膜使用強度(72.58%)、復種指數(75.00%)以及森林覆蓋率(59.36%)。

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評價體系中各項指標的基礎數據如表5所示。數據來源為2010—2014年《江蘇統計年鑒》。

本研究選擇2013年全國各指標數據的平均值作為評價標準,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2014)》,定量比較江蘇省農業循環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以便進一步評價江蘇循環農業的發展水平。對比發現,江蘇大部分指標高于全國水平,特別是單位面積農業GDP產值等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優勢明顯,這與江蘇經濟強省的地位相符,但化肥、農藥等用量又令人堪憂,人均耕地占有量這一弱勢也不容忽視。

根據本研究選取的指標可知,循環農業發展評價的指標性質各不相同,數據之間缺乏可比性。因此,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采用比重法對表 5中2013年江蘇省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無量綱化)處理,得到各項指標的評定系數(表6)。具體到循環農業發展評價的應用有2種類型:一是正向作用指標。該類指標值越大,所反映的循環發展狀況越好;二是負向作用指標。該類指標值越小,越有利于循環農業的發展。針對這2種類型,指標標準化處理的公式如下:

對于正作用指標:Xij′=Xij/Xi,負作用指標Xij′= Xi/Xij,式中:Xij′為某指標標準化后的值(評定系數),Xi為某一指標的標準值(本研究取2013年全國指標值),Xij為某指標的原始值。

循環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每一項指標均須從不同層次與側面反映循環農業發展的狀況。因此,循環農業發展評價是一項綜合性評價,本研究采用加權函數法計算,即:

S=∑ni=1XiWi。

式中:Xi為各單項指標的標準化值;Wi為與各指標相對應的權重;S為循環農業發展評價的綜合水平得分。

從圖1可以看出,5年來江蘇循環農業發展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循環農業發展水平指標值較2009年增長約5%,總體呈現加快增長狀態。

從圖2可以看出,在本研究設計的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4大類指標中,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和資源環境安全指標為正向作用指標。5年內,3類指標的提升對江蘇循環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資源減量投入指標為負向作用指標。該類指標的增加會對江蘇循環農業發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分類來看,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在4類評價指標中增速最快,5年內提高了63.48%。表明從本項目選取的4項指標來看,江蘇經濟與社會發展經歷了快速發展,推動了全省循環農業的推廣與實施。

資源減量投入指標中的化肥、化學農藥、農膜使用量過大,限制了農業資源的減量投入,抑制了循環農業發展水平提高,且影響程度較大。近5年來,該項指標呈現逐年遞減趨勢,說明其對江蘇循環農業發展的影響程度在逐漸減弱,與江蘇省近年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施綠色江蘇建設等省級重大工程有很大關系。

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和資源環境安全指標2項指標均正向影響江蘇循環農業的發展,二者合計權重接近50%。5年來,2項指標的增速接近,分別為15.87%、16.7%。農用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生產者環保意識提升以及政府退耕還林政策的推進,都對江蘇循環農業發展起到一定的正向刺激作用。

3 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建議

通過對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分析,我們認為在江蘇農業生產經營中,保持經濟迅速增長對循環農業推進具有較大的刺激作用。此外,資源循環利用與資源環境安全2項指標對江蘇循環農業發展具有更大的推動力。

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應加強土地等生產資料、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源及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有效利用;實行三元結構的輪作復種、間套作,提高復種指數;特別是以種養結合為基礎,種養加一體化開發為重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紐帶,實現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對現代農業中的生態循環模式推廣效果最佳。

在資源環境安全方面,提升農業生產者耕地保護、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環境保護意識,這將對區域循環農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隨著江蘇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功能的拓展,經濟基礎的逐漸穩固必然要帶來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近年來,從中央到江蘇地方各級部門不斷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都將通過有效灌溉系數的提高正向影響循環農業水平。

在資源減量投入方面,必須要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長期存在的濫施化肥、化學農藥和地膜回收不力等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江蘇及市縣政府整治與行業協會監督必不可少,加強完善農產品有害物質殘留監測體系,通過建立農業產業鏈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貿市場等關鍵控制點的殘留檢測系統,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最終形成健康有序的江蘇循環農業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Z].

[2]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N]. 新華日報,2011-06-14.

[3]鄭建初,陳留根,甄若宏,等. 江蘇省現代循環農業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學報,2010,26(1):5-8.

[4]李 響,周 鷹,李麗華,等. 江蘇與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差距[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2):385-387.

[5]徐 琪. 江蘇循環農業發展的實踐與創新[J]. 科技與經濟,2008(5):45-47.

[6]中國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家環??偩?、中國統計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關于《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說明[EB/OL][2015-06-21]. http://hzs.ndrc.gov.cn/newfzxhjj/zcfg/200708/t20070814_235955.html.儲宇奇. 江蘇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現狀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551-554.endprint

猜你喜歡
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發展建議
民辦高職院校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