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促進天津農村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2015-12-23 13:26秦靜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農村發展對策建議天津

秦靜

摘要:多年來,天津市努力突破農村發展瓶頸,激發科技這一內生發展動力,農業與農村科技發展成效顯著;但同時也遇到一些問題,結合實地調研分析認為,當前農民文化素質偏低、農村勞動力剩余且轉移壓力大、科技宣傳推廣力度不夠、農業科技投入不足、民生科技需求強烈、村集體主導產業發展薄弱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天津農村改革創新的發展進程。建議加強宏觀指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農村科技創業、構建農業科技推廣示范新模式、加大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力度、大力實施民生科技行動工程、壯大村莊集體經濟等措施,助推科技引領天津現代農業發展,推進天津農村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天津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關鍵詞:科技;農村發展;調研;天津;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565-04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科技作為其中一個子系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改造農業、培養農民、塑造農村的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國內外農業發展經驗也證明,科技在農村建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1],它關系著我國農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與成效。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更需要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多年來,天津依托獨有區位優勢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比較優勢,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以科技創新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用現代發展理念武裝農民,在改變農民思維方式、改善農業生產方式和創新農村生活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筆者在調研中注意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天津農村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難點問題。面對新的形勢,基層群眾對農業科技信息、民生科技、科技創業等方面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在這種形式下,深刻認識科技對天津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和把握天津農村發展對科技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科技對天津農村建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顯得尤為必要。

1 發展現狀

1.1 現代都市型農業有新發展

近年來,天津從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詮釋、發展天津現代農業,以“現代科技 、現代裝備、現代管理、現代農民”為主線,不斷迎接新機,開拓創新,切實推動現代農業發展。2013年天津農業增加值達到188.45億元,同比增長3.7%,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截至目前,建成21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55個養殖示范園區,全市135個鄉鎮有八成以上鄉鎮依托已建成的4萬 hm2設施農業,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和食用菌栽培;有七成以上鄉鎮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有近三成鄉鎮大力發展高效益的花卉及觀賞養殖業。近八成鄉鎮現代都市型農業有新發展,其中發展水平較好的超過三成。農業標準化體系不斷完善,科技興農效果明顯,90%以上的農戶進入產業化體系[2]。另外,從實際調研中了解到,天津農村土地流轉初具規模,且成效明顯,在這種發展態勢下,可以預計,高效農業規?;洜I將成為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1.2 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

當前,天津農村形成了市、縣(區)、鄉鎮、村“三級平臺、四級網絡”信息服務體系,綜合信息進村入戶服務工作進展順利?!?2316”三農服務熱線、農民致富刊物、電視臺《氣象萬千》欄目等,不斷擴大信息服務內容,提升信息服務水平,農業信息服務基本實現農村全覆蓋。此外,作為全國物聯網3個試點之一,2013年天津農業物聯網總投資接近1億元,建立了從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和銷售末端全覆蓋的信息采集體系。其中農業生產經營物聯網智能化控制與管理工程建設核心試驗基地總面積超過667 hm2,建設了約1 000棟節能溫室、5 萬m2的工廠化養殖車間、70 萬m2的養殖水面、30多個大型企業牧場,提高了水產養殖、設施蔬菜生產的智能化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程建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監管平臺,監管10個區縣、50個鄉鎮和122個基地[3],實現了生產檔案全程在線采集管理。農業電子商務示范工程建設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開展網上銷售,完善了天津農產品電商平臺功能。

1.3 農業裝備水平大幅提升

自2007年實施設施農業“4412”工程以來,天津累計建成高標準設施農業4萬 hm2,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設施農業提升工程。2013年提升種植業設施3 333 hm2,累計提升1萬 hm2;提升現代畜牧業示范園區12個,累計提升22個;提升優勢水產品養殖示范園區17個,累計提升37個[4]。以薊縣為例,薊縣提升的5 400 hm2設施農業,可實現經濟效益6.9億元,新增效益5.7億元,拉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850元。農業合作社達到117家,農業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田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機械化水平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全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同比提高2百分點,進一步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通過面對面訪談、實地調研發現,農戶中,除了部分規模較小、零星分散的地塊采用傳統方式之外,耕地基本實現了機耕、機播、機收。

1.4 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有新提升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農村發展的最大障礙。多年來,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改善基礎設施作為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的落腳點,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實施農村聯網公路、農民飲水安全、農村電氣化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電話、有線電視、寬帶網絡基本入戶。農村文化、體育、衛生、培訓、托老、通信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健全,城鄉公共資源逐步均等化。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加快,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水、改廁、改廚、改欄、改浴得到推廣普及,畜禽養殖場(戶)普遍應用沼氣利用技術,部分地區實現了農村沼氣集中供氣?!敖ㄖ澞堋痹谵r村推動實施,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等太陽能綜合利用基本普及到戶,新型墻體建材、環保裝修材料及節能、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優先在農村新建住宅中開始使用。endprint

1.5 農民培訓成效初顯

2004年以來,天津先后實施農村勞動力“351”培訓工程、農民素質提高工程等大規模農民培訓,累計培訓160多萬人。2010年天津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天津市農民教育培訓條例》,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力度,僅2013年圍繞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機等行業開展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有2.7萬人取得了農業職業資格證書。在農民學歷教育中有4 477人取得了成人大中專學歷證書[5]。此外,天津不斷探索培養農業高端人才新途徑,組織本市13名骨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赴臺學習精致農業。另外,2013年啟動了基層農機推廣骨干“前任培訓”計劃,將用3年時間培訓1 000名農機推廣骨干。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

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已成為天津農村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從表1可看出,整體上,天津人口文化程度雖然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北京和上海相比,文盲或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偏高;小學文化程度人口占比16.87%,遠遠高于北京和上海小學人口所占的比例;大專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偏低,分別低于北京和上海14.5百分點和0.22百分點。另外,通過走訪調研和梳理發現,在被調查農戶文化水平中,初中文化水平占35.1%,小學文化水平占18.5%,文盲仍占98%;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僅占17.1%,其中,中專文化水平所占比例僅為3.9%,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僅占4.9%(表2),農戶文化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相關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不高是導致許多農民想獲取信息而不能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6],新的發展形勢下,這些情況必然影響天津市農村勞動力經營決策能力、職業技能學習能力以及對新事物的觀察、接收和傳播推廣能力。

2.2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

農村勞動力發展一直是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在我國農民工數量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推進,目前農業比較效益相對偏低,加之土地流轉步伐加快實施,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天津農村剩余勞動力也逐漸增多,就業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2013年天津鄉村從業人員中,農業從業人員占比36.3%,與2012年的36.9%相比,僅下降了0.6百分點。農業勞動力比重居高不下的現象使天津農村面臨的就業情況更為嚴峻。課題組對村民的調查走訪發現,除了從事農業所得收入,打工收入已經成為農戶家庭經濟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去打工者月均收入在3 000元左右;且村民優先選擇就地打工,當地不能吸納勞動力的村莊再外出(在天津市的居多)務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如果界定勞動力的范圍是位于18~60歲的適齡人口,且不包括經常在外上學的在校學生,按此計算,調查戶共有勞動力137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數20人,占總勞動力的29%。此外,根據調研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們的普遍反映,當地勞動力大量過剩而村民創辦的企業極少,招商引資難度又較大,這是諸多村莊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

2.3 農業科技推廣宣傳力度不夠

在農業技術宣傳方面,天津市政府職能部門及其具體推廣機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這些還遠遠滿足不了大多數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渴求和期盼,距離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建設目標及城市發展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有相當數量的農民目前還是被動接受技術,主動找技術、主動學技術、主動用技術的風氣還沒有在全市范圍內形成。調研發現,首先,不同行業之間農業科技推廣程度存在偏差,從事種植業的50戶農戶種植業良種推廣率較高,10戶從事養殖業的良種推廣率偏低。其次,從農戶獲取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農業技術途徑來看,80%以上的農戶是通過政府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技員獲取,11%的農戶是通過各類科技下鄉活動獲取,6%是通過鄰里獲取,只有3%是通過媒體網絡獲取的。再者,調查戶中,70%的農戶承認使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后農作物產量會大幅增加,但55%的農戶對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持懷疑和觀望態度,面對農業科技可能的潛在風險,更多的農戶愿意模仿別人已有的成功經驗從事農業生產。

2.4 農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

雖然天津財政對三農工作的投入不斷加大,財政支農資金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但是,財政金融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依舊不足。2012年天津地方一般預算支出中,農林水事務支出僅占4.7%,如果再具體到農業科技支出該比重就更低了。實地調研中,訪談有關專家發現,首先,農業科技成果研發環節周期比較長、風險比較大、對自然的依賴性比較高,而推廣環節雖然風險有所降低,但市場主體接受程度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使得農業科技投入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單一,一般而言,僅靠財政投入,而金融資金、民間資金等其他來源途徑的投入很少。其次,從投入結構上看,對糧食補貼等方面的支持相對較多,而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相對較少,盡管支持的總量逐年增加,但是與農業科技創新的巨大資金需求相比,相對量仍然不足。再次,縣級財政資金多數用于民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8],對于拿錢搞農業科研、農業技術推廣更顯得力不從心,而用于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多數是從上級財政爭取到的項目資金,這顯然不能滿足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

2.5 民生科技需求強烈

伴隨著天津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而日益突出,作為解決民生問題重要手段的科技問題已經成為天津科技發展的重點。由于全市農村區域科技、經濟、社會和資源情況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民生科技需求導向也不盡相同。被調查戶對炊事設施、鄉村道路、電力通信設施、廁所等設施的滿意度達100%。對村莊飲水設施、排污排水設施滿意率達82%,主要是因為部分村莊限制自來水的供應時間,而有些村莊污水排放處理設施仍然不完善,給村莊環境的整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文化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的滿意率達95%。對取暖設施滿意率最低,僅為58%,被調查的大部分村莊缺乏集中供暖設施。在醫療保險方面,醫療保險定點機構設點覆蓋范圍仍然偏小,如寧河縣俵口鄉興家坨村,在當地村莊沒有定點的醫療機構,農戶看病必須要到距離村莊比較遠的俵口鄉才有指定醫療機構,這給農民帶來了不便。endprint

2.6 村集體主導產業發展薄弱

通過訪談當地村干部和基層工作人員,發現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與村莊建設陷入了惡性怪圈。首先,村集體對農村建設投資較大的農田改造、自來水、村莊環境整治等方面投資成本過高,而且限于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等多方面的壓力,在招商引資方面也存在很多困難,這使得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渠道少,導致原本薄弱的集體經濟增收更加困難。其次,雖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種農業產業園區促成了土地集聚規模發展,但是基地建設滯后,規模效益不明顯,同時,村村之間產業化基地建設還不平衡,部分村莊尚沒有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規模效益始終得不到顯現。再次,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農村經濟特色不明顯,農民增收緩慢;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弱,普遍缺乏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大型骨干企業,大部分企業規模小、裝備差,影響和制約了產業化的發展壯大。這些都在客觀上造成了部分村級集體經濟“空殼” 現象嚴重,無收入來源的情況較為突出。

3 對策建議

3.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一是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以“科技興農、科教興農”為主線,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天津高職院校優勢,建立健全新型職業化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二是加快培養農業科技急需人才。圍繞重點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鼓勵農業科研、農業技術推廣等機構青年人才開展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推廣,通過農業科技計劃項目凝聚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培育農業科技后備人才。三是培育技術骨干農民隊伍。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園區、農民創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的實訓作用,搭建專業化、多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民培訓平臺,針對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農田水利、農業機械、農業信息等發展需要,培養一批技術水平高和業務能力強的骨干農民隊伍,為未來農業的大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2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

一是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從城市和農村2個渠道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出路。立足當地資源和產業優勢,以農業現代化為支撐,以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為契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向城市郊區、城鎮轉移,不斷拓寬生產領域,促使更多的勞動力就業。二是健全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全市建立起市鎮村三級聯動的就業創業組織體系,市人社部門成立市勞務合作社指導中心,各鎮成立勞務合作社指導站,各行政村成立勞務合作社,形成以人力資源市場用工需求為源頭、市鎮勞務合作社指導中心為調配樞紐、村勞務合作社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體系,實現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和勞動者求職信息的實時共享和無縫對接。三是鼓勵引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自主創業。積極培養和扶持創業帶頭人,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方致富”,形成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良性循環[9]。

3.3 推廣構建農業科技示范新模式

一是建立全方位科技信息傳播體系。各級領導要把推進農業信息化當作新時期一項重要的基本建設來抓[10],健全網絡化科技信息傳播體系,通過互聯網、電視、電話、手機短信、微信、報刊等途徑收集、篩選、整理、發布、反饋農業科技信息、市場供求信息及黨和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實現信息網絡與農戶暢通聯絡,使農民足不出村就能獲得所需農技信息。二是創新產品推廣模式。建立以基地和科技示范戶為支點的示范推廣體系,在宣傳的同時,建立區有示范園、鄉鎮有示范方、村組有示范戶的三級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體系,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讓更多的農民通過身邊的示范掌握并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和推廣。三是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科技下鄉、科技興農的長效機制。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立以市場效益檢驗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科學考評機制,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掛鉤;完善農技推廣績效考核辦法,建立由上級主管部門、本級政府和服務對象三方構成的技術推廣服務評價體系,并將考評結果與科技人員收入掛鉤,逐步推行農技推廣服務承諾制。

3.4 加大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力度

一是主動加強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用法律制度來保障農業科技資金的剛性供給,統一農業科技資金的管理應用,科學優化配置農業科技資金[11],保證農業科技財政投資的效率。二是拓展農業科技投入多元化渠道。一方面,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科技投入的基礎上,強化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12];另一方面,加強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鼓勵企業、科級單位各種投資主體參與農業科技活動,形成以國家投資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體系[13]。三是加強農業科技資金投入的使用監管。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力度,建立健全覆蓋農業科技資金分配、撥付、使用、監管和績效評價全過程的管理制度體系,深化農業科技資金管理機制體制創新,加強資金管理各項基礎工作,堅決制止、嚴厲查處侵害農民利益和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違法違規問題,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和資金安全有效[14]。

3.5 大力實施民生科技行動工程

一是實施民生科技示范項目解決民眾基礎需求。加強科技資源的集成與整合,把民生科技項目列入全市科技計劃中,選取不同地域的典型鄉鎮,開展農村能源、農村飲水安全、農業廢棄物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基礎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集成和示范行動,總結和探索解決農民民生問題的技術和服務模式。二是幫助農民樹立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利用現代傳媒載體,以及通過開展講座、科普資料等活動,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普及教育,以農村知識青年、農村能人、經營大戶為重點,扶持他們學習新知識、接受新觀念、掌握新技能,幫助他們增強現代生活理念,樹立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三是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民生科技行動中。調動各級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區、企業、農民積極參與農村民生科技工作,鼓勵開發民生科技產品,發展農村民生科技產業,引導社會科技資源進入民生。endprint

3.6 努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一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制定村莊發展規劃,結合經濟基礎、資源條件、區位優勢等實際情況,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盤活土地、資本等閑置資源,按照“一村一策”的發展目標,走“資源變資產、資產變可支配收入”的發展之路,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二是增強對村級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思想教育,更新觀念,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村民考察學習,通過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等形式,借鑒經驗,因勢利導,大力宣傳帶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加強集體經濟觀念和氛圍;以農民股份合作、村村聯建、村社聯建為紐帶,按照“以強帶弱、以富帶窮”的思路,發揮強村的優勢,扶持和帶動弱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參考文獻:

[1]李國業. 農業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決定性作用[EB/OL]. (2009-05-31)[2014-07-23]. http://www.doc88.com/p-6058165048499.html.

[2]人民網. 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EB/OL]. (2013-05-30)[2014-07-23]. http://leaders.people.com.cn/BIG5/n/2013/0206/c58278-20448196.html.

[3]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市農委副巡視員毛科軍在全國農業物聯網成果觀摩活動上作經驗交流[EB/OL]. (2014-06-16)[2014-07-23]. http://www.tjaci.gov.cn/getnews?id=4980&tid=9.

[4]今晚網. 天津實施農業提升工程,種植畜牧漁業園區全面升級[EB/OL]. (2013-05-18)[2014-07-23]. http://news.jwb.com.cn/art/2013/5/18/art_179_2924949.html.

[5]何會文. 今年3萬農民將持證務農[EB/OL]. (2014-07-14)[2014-07-23].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4-07/14/content_7124333.htm.

[6]趙洪亮,張 雯,侯立白,等. 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信息需求特性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0(1):391-392.

[7]中國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3[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1-967.

[8]楊偉坤,李巧莎,楊 蕾,等. 農業科技創新亟待財政金融支持——以河北省為例[J]. 銀行家,2014(4):121-124.

[9]關于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EB/OL]. (2012-12-06)[2014-07-23]. http://wenku.baidu.com/view/2567bb737fd5360cba1adbcd.html.

[10]唐于銀,張曉青,魏國平,等. 農業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科技推廣[J]. 江蘇農業科學,2011(1):456-458.

[11]商五一. 新時期農業科技投入戰略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6:1-97.

[12]于 奎. 加快構建農業科技投入新機制[EB/OL]. (2006-01-26)[2014-07-23]. http://www.gmw.cn/01gmrb/2006-01/26/content_367079.htm.

[13]張利永. 對進口農產品申請反傾銷調查之主體缺位問題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1-40.

[14]韓 潔,徐 蕊. 財政部解讀一號文件:確保支農資金花在刀刃上[EB/OL]. (2012-08-08)[2014-07-23]. http://www.farmer.com.cn/news/jjsn/201202/t20120209_696662.htm.高 云,趙躍龍,李樹君,等.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競爭力構成要素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569-572.endprint

猜你喜歡
農村發展對策建議天津
如果天津有“畫”說
天津卷
《天津之眼》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熱理性分析
天津
四川省“貧困片區”全面小康發展狀況與日標測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