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加快培育現代農民

2015-12-23 13:28周汝琴葛漢勤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產學研結合農村勞動力江蘇省

周汝琴 葛漢勤

摘要:針對江蘇農村普遍存在著勞動力資源逐漸減少,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等現狀,提出了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建立為農服務平臺、制訂適合現代農業的土地流轉和相對集中的政策等措施,并且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現代農民隊伍,逐步解決這一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農業;農村勞動力;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現代農民;培養;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573-02

近年來,農村大量高素質人才都不再從事農業勞動,轉而從事其他行業,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通常都是些年紀較大的、學歷較低的農民,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對生產者的要求[1]。 只有加快培育現代農民,才能確保都市型“現代農業”由“現代農民”來支撐,確保農業科技成果通過“現代農民”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江蘇省農村勞動力的基本現狀

江蘇是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力在產業間、地區間轉移的力度加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數量在逐年減少[2],相對于農村的當前需求,仍然有大量富余勞動力,但著眼于未來,整體素質和結構性矛盾將越來越突出。

1.1 農村勞動力資源逐漸減少

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推算,當前全省農村勞動適齡人口(男16~59歲,女16~54歲,下同)為2 000萬人,占農村人口的55%[1],按照10年總轉移1 800萬推算,年增轉移180萬人。這種變化是由于:第一,近年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土地流轉方興未艾,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全省人口城市化率年上升1.5百分點。第二,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的加大,農村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入城鎮落戶就業,農村青壯年人數逐年降低。第三,近年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農村學齡人口進入大中專院校的人數增加,農村青少年人口減少。

1.2 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1.2.1 老人、兒童多 受人口控制政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農村勞動適齡人口年齡結構呈現新的特點:一是低年齡人口比重低。農村勞動適齡人口中,16~29歲的人口占20%,年下降0.5%。二是中老年人口比重高。40歲及以上人口占50%以上,年增1.5%[1]。這部分人口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往往缺乏一技之長,但卻是種養的主力軍。三是青年人口比重下降。30~39歲雖然占到21%,但人口流失嚴重,年下降0.6%。

1.2.2 婦女、殘疾者眾 自2005年起農村男女比例逆轉,女性增長的速度快于男性,女多男少。特別是在20~39歲勞動適齡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少,性別比在75%~85%之間[1]。這主要是因為該年齡段人群中,男性人口多數進城務工,而女性人口到了婚育年齡時,大多選擇返鄉結婚生子,使得性別比下降到最低點。農村殘疾人,除極少數有技能者外,基本都在農村。

1.2.3 受教育程度低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9年制義務教育得到進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得到廣泛開展,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全省人口的文化素質,但高中以上基本不待在農村,初中教育也能進城,盡管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務農者一半以上只接受了基礎教育,1/3強的人口未完成基礎教育,大量的人口未接受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勞動適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高于8年,不足初中畢業的水平。

2 農村勞動力存在的問題

2.1 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江蘇省10年前的2 300多萬適齡農村勞動力(男16~59歲,女16~54歲,下同),經過10年時間變遷導致的分化,數量上大量減少,質量上沒有多少提高,21世紀80、90年代后正常的獨生子女慣寶寶,即使少數仍在農村的,也不會去從事農業勞動,農村勞動力主要是殘疾人、超生女孩以及50、60乃至70歲仍在堅持勞作的老人[3]?,F代農業需要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目前的這類勞動大軍根本無法適應。發達國家每戶能種植萬畝,養幾萬頭、十幾萬羽,與我們的種植幾畝、十幾畝、幾十畝,養幾十頭、幾百幾千羽,不在同一平臺上?,F行的農村土地政策和勞動力隊伍完全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而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走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2.2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現代農民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真正進入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新階段[4]?,F代農業科技化、機械化、產業化、市場化等發展特征迫切要求農業朝著系統化、規?;?、復雜化、多元化方向發展[5]?,F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現代農民支撐,就農村勞動力現狀,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必須加快培育新型的現代農村勞動力,才能確保都市型“現代農業”由“現代農民”來支撐,確保農業科技成果通過“現代農民”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健康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是要加強縣(區)、鎮、村3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建設,重點落實“一個銜接、兩個覆蓋”,即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水平與基層事業單位平均水平相銜接,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到鎮,努力實現鎮村級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率100%。二是要穩定農技推廣服務基礎性保障,加快構建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健全農技推廣服務人員競聘上崗、培訓交流、考核評價等管理機制,培育“一專多能型”農技推廣服務人才。三是要發揮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社會機構的作用,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技推廣服務,有效解決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千米”問題。

3 培育現代農民的對策與措施

3.1 加強農民素質教育

農民是科技創新成果的接受者,農民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技推廣的成敗[6]。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他們是否采用農業新技術[7]。高新農業技術在可能帶來高產和低成本的同時,也存在因技術使用過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對稱所引發的風險。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有利于提高農民獲取和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強其辨別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從而有利于農業科技推廣的順利開展。endprint

高素質的農民隊伍是農業科技推廣的人才保障。定期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能力。根據農民的實際技能需要,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和現場教學,對文化較低的農民以實用技術培訓為主,使其快速致富;對有初中以上文化的農民,教給他們一定深度的農業知識,使其成為農業生產的骨干;對有較高文化的中青年農民,進行長期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和經營能力,使其成為農業專業戶和中堅力量。同時還要積極整合農業科研教學力量,加大投入,健全農民技術培訓體系,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設施良好、教育水平高、受農民歡迎的農民科技培訓基地,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增強農民對新科技的需求和應用能力。

3.2 建立為農服務平臺

建立為農服務平臺,主要任務是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服務,目的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農民增收[8]。服務平臺可分為4個服務區:(1) 信息化服務大廳,在這個區域內可以通過電子觸摸屏、LED 滾動屏、雙向視頻咨詢系統、電話語音咨詢系統、信息機、科普游戲等方式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和信息查詢;還可以通過電子種植養殖檔案系統,把轄區范圍內農戶的農產品生產情況傳遞給中介組織和消費者。(2) 當地特色農產品展銷及農資銷售大廳,主要向農民提供優良的籽種、肥料、農藥、農機等先進農業生產資料的服務。(3) 為農民培訓和學習用的教室,在農業生產發展中遇到的最關鍵的問題則是技術和良種,缺乏資金和市場經驗也制約著農業生產和發展,希望通過政府舉辦免費實用技術培訓班來提高生產技術和市場營銷能力。對目前一些地方舉辦的培訓班時間短、操作性差等問題,建議有關部門多組織農民實地考察學習,掌握農業實用技術。而基層農技人員則希望對他們加大培訓,更新他們的農技知識,以便有效地服務于廣大農民。培訓老師主要是農業專家和那些經過專業學習的大學生來給農民授課。(4)在服務平臺內擺放的電子觸摸屏上,可以設置有農民信息檔案的選項。在這一個小小的檔案中,養殖者的文化程度、養殖科目、養殖規模、養殖時間、預計價格等項目可以全部設置到位,對轄區內農民的信息資料進行建檔。通過這個就可以對轄區內情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真正把種植業、養殖業等所有信息都采集起來,通過先進的工具和手段進行管理。這樣的信息化基地有2點作用,首先推動了政府的管理更精細化、更效率化,其次為農民提供了一個從生產到銷售全方位的服務平臺。

3.3 制訂適合現代農業的土地流轉和相對集中的政策

農村土地制度不僅直接影響到中國土地資源的保護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還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宏觀運行和行業效率,也關系到中國農村的政治穩定。我們的黨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重大問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農業土地制度改革已列入重要議程。就現行制度而言,究竟有哪些具體制度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其困境又何在呢?都是我們必須研究的問題。應當在黨的中央全會制訂的政策框架下,立即制定有關貫徹落實措施。

3.3.1 思想要解放 解放思想最要緊的,要重新認識土地制度改革的意義。對城市土地,不僅要“居者有其屋”,還要“居者有其地”。無地何以有屋?對農村土地,要將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使用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土地財產權。中國法權上的集體所有制是“社區共同共有產權”,而經濟研究表明,農業生產適合采用“按份共有產權”或“私有產權(使用權)”。按照這個要求,要實行多元化的土地產權制度,將農業生產用地歸于農民或農民按“按份共有”原則組織起來的合作社;將少量土地作為“公地”,按“共同共有”原則歸集體或社區所有,而宅基地使用權則完全歸農民擁有。

3.3.2 管理要精細,實現城鄉規劃的法制化、民主化 每一級政府都應基于公共利益和人民需要確定規劃內容,并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表決,確定為一定級別政府的法律文件或地方行政規制[9]。實現精細管理還要制定一系列針對物業、人口居所、建筑設計、景觀塑造等公共領域問題的解決辦法。

3.4 逐步培養和優選合格的現代農民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逐步有計劃地培養一支適合農業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村勞動力隊伍,這是各級政府現在就應當提上議事日程的大事。要根據年輕人的愛好,培養出系列理、工、農、醫、師合格專業人才,組成鎮或中心村的領導集體和專業操作人才隊伍。以一個個現代化鎮、中心村為居民點,實行種、養、加、運一條龍農業生產模式。根據地理自然特色,形成一縣一品、一鎮一品和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就地就醫、就教、就業的“三就”幸福生活模式,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也是農村“中國夢”的歸宿[10]。

要逐步形成2個共識:一是城鎮化的新共識。城鎮化不是把農村人機械地合并到城市中,而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業的集約化,住房的更新等,零散的農戶向醫、教、金融和其他三產服務業中心自然集中,以產業為紐帶,吸引外地公民來匯聚,從而形成中心市鎮,使絕大多數人過上城市生活,這才是城鎮化的內涵。二是逐步實現當農民是要有資格的新概念?,F在進行的大學生村干部選拔,實際上是這一步的開始,即從農村行政管理者知識化起步;第二步是隨著土地向種、養能手集中,實現農業經營管理者的優化;第三步是隨著各專業農業技師的培養,全面提高農業操作人員的層次。

當農業科研單位、高校、政府的農業服務系統和現代農民在市場經濟的紐帶聯接下,形成有機的整體時,農村的城市化、農業的現代化即告實現[11];那時,伴隨農業生產力的大提高,農民是收入較高的一個社會層次,人們向往農民,但不容易有資格當上農民。

參考文獻:

[1]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江蘇年鑒:2013[M]. 南京:江蘇年鑒雜志社,2013:54,57.

[2]施 楊,王婷婷,高佳嘉.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問題及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66-468.

[3]鹽城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鹽城調查隊. 鹽城統計年鑒:2013[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90-100.

[4]張旸旸. 完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J]. 江蘇農村經濟,2011(8):68-69.

[5]戴小楓,陸建中,邊全樂. 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要求與任務[J]. 中國農學通報,2007,23(6):664-667.

[6]彭宇文.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及對策[J].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06,6(4):4-7.

[7]馬紅霞,劉 琪.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問題及其對策探究[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68-71.

[8]唐 珂. 發揮政策聚合效應 著力打造一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J]. 農業科技管理,2014,33(2):1-3.

[9]程澤強,田云峰. 抓好“3+1”模式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J]. 農業科技管理,2013,32(6):8-11.

[10]陳劍平. 推動省級區域農業科研協同創新之我見[J]. 農業科技管理,2014,33(2):4-7.

[11]章力建.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保障我國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J]. 農業科技管理,2014,33(1):3-6.王曉軒,張會萍. 農地信用社制度滿意度分析——基于寧夏平羅縣土地信用社農戶的評價[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575-578.endprint

猜你喜歡
產學研結合農村勞動力江蘇省
江蘇省交通圖
江蘇省政區圖
國外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經驗及啟示
基于產學研結合的高校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江蘇省紀委
江蘇省人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