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地合作創新農村基層人才培養的探索

2015-12-23 13:33王云翠陸建飛郭文善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培養模式創新

王云翠 陸建飛 郭文善

摘要:以位于江蘇省的揚州大學與張家港市積極合作培養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張家港班”)人才為例,在實踐分析基礎上,主張探索制定“靶向性”培養目標;構建“雙模塊”課程體系;高校與地方政府形成“協同體”,重構實踐教學新體系;結合“研究性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建立“多位一體”的“雙重管理”體系及“多視角”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等,分析創新農村基層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期為我國農村基層人才培養及大學生村官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積累新經驗或參考依據。

關鍵詞:校地合作;農村基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10-0596-03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急需農業科技推廣、農產品營銷、創業致富、鄉風文明倡導、民主管理等類型的農村基層人才,農村基層人才缺乏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大學生村官政策是我國實施“農村基層人才工程”和新世紀“大學生就業工程”的兩全之策,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產生的必然需求。早在1995年,江蘇省即以徐州市豐縣為試點,在全國率先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2005—200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組部等有關部門相繼印發通知或文件,強調要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一級任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并以此作為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不可否認,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工作中的作用正在顯現。

然而,2010年江蘇省委組織部、省委研究室課題組研究指出:大學生村官選聘與培養在實踐中積累了經驗,但仍然存在著一些難題亟待破解,如大學生村官利益價值取向偏差,服務農村、奉獻基層的原動力不足;知識技能偏離,履職能力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夠適應;服務管理欠通暢、配套政策缺失等問題[1]。從目前調查研究的結果來看,大學生村官難融入基層、難獲得農民認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工作經驗能力欠缺,作用有限;二是社會支持力量薄弱,重視不夠;三是管理服務機制粗放,定位模糊;四是扎根農村精神淡化,意志搖擺[2]。

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分別作為大學生村官輸出及輸入主體,在如何解決目前大學生村官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及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創業鋪路架橋仍有很大的合作創新的任務與使命。揚州大學農學院具有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科研實力強大、長期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道路優勢,在國內同類院校中有較大的影響,而張家港市是江蘇省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地區,雙方合作可謂珠聯璧合,有利于共同探索農村基層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構建起來的人才培養結構和策略體系,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方案、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要素[3]。本文以揚州大學與江蘇省張家港市積極合作培養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以下簡稱“張家港班”)人才為例,在實踐分析基礎上,從人才培養模式中要素的校地合作與非校地合作不同之處出發,進一步探討創新農村基層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我國農科院校培養農村基層人才、大學生村官制度的進一步改革與完善積累新經驗或參考依據。

1 校地合作探索提升農村基層人才質量和服務農村原動力之“初成效” 現行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中,雖實行擇優選聘并盡量安排大學生到生源地工作,使畢業生生源地與工作地相匹配,但事實上,有部分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是迫于就業壓力而作出的別無選擇的選擇,只是將村官工作作為一個跳板或過渡。因此,作為村官思想上的準備不充分,或存在跳出農門又進農門的傳統觀念,或與家庭成員對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不能得到家庭成員的支持,因此,出現“價值取向偏差,服務農村、奉獻基層的原動力不足”等問題就不足為奇。另外,在4年的大學生活中并沒有為這份工作作技能上的相關準備,因此,履職后對農村工作不熟悉,無法開展工作或不能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應有的作用。校地積極合作,共同培養農村基層人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積極探索。

揚州大學農學院與江蘇張家港市雙方于2010年以協議形式,通過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協議就業的“訂單式”,連續10年每年在張家港市招收30名左右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大學生,組建“張家港班”,培養的大學生畢業并取得學位后,統一調配至各鎮所在村工作?!皬埣腋郯唷睂W生填報志愿前即與政府簽訂畢業后回家鄉農村基層工作協議,因此,較非合作培養的大學生村官提前有了將來回農村基層工作的思想準備。農業院校的生源問題一直是制約其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因素[4]。而“張家港班”第一年招生報考與錄取比例達6 ∶ 1,錄取分數線遠高于該專業統招線,連續4年招生數據顯示:考生與家長對校地合作培養形式的青睞和認可程度較高,生源質量顯著提升。

2 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需因地制宜,增強培養目標之“靶向性” 高等學校各專業培養目標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規格,非校地合作培養模式中,農科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雖改變了傳統的專而窄的定位,但取而代之的是較寬泛、學術型與應用型合一的培養目標,培養的人才既可“上天”,亦可“入地”?!吧咸臁笔侵笇茖W研究前沿理論或高新尖技術有較深涉獵,可繼續深造進行學術研究的人才;“入地”是指適合在學科對應行業或部門基層工作的人才,同一專業統一培養方案。這種“寬、厚、通、?!奔骖櫟哪繕硕ㄎ?,不僅對于當下“三支一扶”“村官”“一村一名大學生”“鄉鎮公務員”等農科就業崗位來說顯得“高而空”,而且對于四年制的本科人才培養來說也難免顯得過高、過空[5]。因此,校地合作培養模式應首先明確其人才培養目標,以指引培養過程,使培養對象經過教育后在知識、能力、素質上達到一定的要求和規格標準。

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模式培養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是指向某一特定地區的農村基層,與非校地合作農科人才培養相比,具有鮮明的地區針對性、目的性和唯一性,顯然,原有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培養目標不可套用到校地合作培養模式中。因此,高等農業院校應與地方政府積極溝通,圍繞促進目標地區農村繁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因地制宜,制定“靶向性”的“張家港班”培養目標,筆者認為其核心是培養適合張家港地區農村基層的“應用創新型”人才。endprint

3 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須調整原有課程設置,專業培養同時不失“個性化” 高等院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決定了其培養內容。目前,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依舊限制較多,選修課程的比例遠遠低于國外同類大學(一般不足20%),開設的課程數目太少,提供的課程選擇余地有限,使得在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方面既缺少選擇的自由度,又沒有充足的時間選學。另外,沒有實行完全學分制,個性化培養沒有時間上和空間上的保障,無法大面積推行,因此只好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培養,在規定的時間內學完規定的學分,恰似批量化培養[6]。

校地合作定向培養農村基層人才有向同一個地方批量輸送培養模式統一、規格相同的人才之嫌,若協議期內(10年)使用統一的培養模式無疑有其局限性,因此,避免向同一地區輸送大量同一知識結構的人才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如何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求,是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筆者認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圍繞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來實現,如構建“雙模塊”課程體系?!半p模塊”包含一個“固定模塊”,即主修農村區域發展專業課程模塊,本模塊是為保證培養對象的農科專業知識背景;另一模塊是“靈活模塊”,本模塊可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開設的課程面廣量大的優勢,在考慮和尊重培養對象個人興趣愛好的前提下,有機結合學分制設置的自主選擇課程模塊,在這一模塊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今后的志向自主選擇課程組,亦可利用揚州大學現階段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有利條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使專業培養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充分釋放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創新活力,使“用其所長、人盡其才”成為可能,有效避免批量化培養的弊端,保證校地合作培養對象群體既普遍具有農學專業知識背景,又因個體喜好特長差異而具有多樣化的專業知識。滿足農村基層不同產業文化重點發展特色需要,如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服務業、精神文明建設等人才需求,在產業發展中帶領農民致富、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繁榮。

4 校地合作有利于重構實踐教學新體系,貴在高校與地方政府形成“協同體”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創新人才培養必須有高水平的實踐教學作支撐。由于受社會環境、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大學實踐教學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甚至成為制約創新人才培養之瓶頸[7]。筆者認為,在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能切實高效運行的實習基地建設及社會實習基地對高校實踐教學的支持力度是目前制約我國高校實踐教學落實與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實踐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僅靠高校和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得到政府的支持。我國目前缺乏鼓勵社會支持高校實習教學和社會實踐的政策法規,面對高校和企事業單位共建實習基地的實際困難,多數地方政府也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鼓勵企事業單位接納更多大學生實習。此外,政府也缺乏相關配套政策,保障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缺乏監督高校的執行力[8]。

非校地合作大學生培養模式中,高校是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的主要責任方,其實踐教學資源往往局限于校內實習基地、科研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等,社會實習基地資源利用尚缺少有效溝通平臺和保障機制,尤其對于農村基層人才培養,需要各地方鄉鎮村基層組織的積極配合,提供真實友好的實踐教學情境。若沒有地方政府的重視與積極支持,僅憑學?;驅W生及家長的有限資源較難得到保證。而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地方政府即將來的用人單位或農村基層人才的主管部門成了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導方之一,因此,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高校與地方政府形成人才創新培養的“協同體”,提供實地實景實人實踐教學平臺,使構建“實踐先行”、 實踐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并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新體系成為可能。目前,高校農科專業實踐課多安排在三、四年級開設,而在校地合作實踐教學新體系中,學生可從大學一年級暑期開始,更早地了解和參與實踐工作,經歷“實踐—理論”的循環且螺旋式漸進上升的認知過程,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質疑,在理論學習中解惑,再在實踐中提升與創新。

5 校地合作有利于教學方法改革,深化“研究性教學”

教高[2005]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進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毖芯啃越虒W實質就是利用問題式、啟發式、參與式、情境式、討論式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來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效果。農業高校要盡可能少地灌輸一些概念性的東西,而應多采用一些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方式,營造活躍自由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積極性[9]。農村基層人才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直接決定其今后在農村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領創富能力。推進研究性教學是高校為了實現辦學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將口號化為實際行動邁出的第一步[10]。揚州大學于2006年啟動研究性教學改革,已經歷了較長的課程研究性教學以點帶面的推進階段,現已進入研究性教學專業改革階段。筆者認為,在校地合作農村基層人才培養模式中,具有行政干預優勢、生源質量優勢,實踐教學平臺更加真實、友好、高效,具備開展研究性教學所需先決條件;因此,應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將研究性教學改革納入其中,結合“雙模塊”課程設置,編寫研究性教學教材、教案,增加實踐課時數和自主學習時間,率先改革教學方法。

6 高等院校與地方政府須緊密配合,建立“多位一體”的“雙重管理”體系 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之間“訂單式”培養農村基層人才不同于高職高專與企業之間的“訂單式”培養人才,它是一種政府行為,在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管理體系中,地方政府自然成為人才培養的管理方之一,高校不再唱獨角戲,因此,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事實上是“雙重管理”。高等院校與地方政府應緊密配合,建立在生源選擇、教學管理、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管理、就業管理等方面既各負其責又相互依托、互相溝通與協商的“多位一體”、“雙重管理”的人才培養管理體系。在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的“雙重管理”體系中,地方政府應主要在生源選優、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就業管理、畢業生質量反饋等方面發揮最大的作用,而高校則負責實施雙方既定的培養方案,調整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管理等方面改革及提高優化。endprint

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地合作培養模式中,為吸引優質生源,地方政府與培養對象簽訂了培養協議并給予了學費尤其是就業崗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在目前就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種由政府“訂單式”培養的學生可謂養尊處優,這些可能導致學生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不強、思想松懈、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11]。為解決此問題,揚州大學農學院與張家港市密切合作,制定了“擇優用人、優生優先、競爭配崗、公平公正”的就業管理制度,有效促進和保證了培養對象在校期間不斷勤奮學習、保持競爭活力。

7 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有利于建立“多視角”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是改革或完善現行大學生村官選聘途徑的一種嘗試,在國內外尚缺少現成的可供借鑒的經驗,這種開創性的工作是否可為今后農村基層人才的選聘提供經驗或參考,需要我們及時、長期、持續地從“多視角”進行調研和評價,如高校通過校地合作模式對自身科研學科發展及社會服務價值評價、地方政府對合作高校教學質量及教育管理評價、農民對人才滿意度評價、學生對高校教學質量及教育管理評價、學生對政府支持與保障力度評價、學生對自我實現滿意度評價等“多視角”評價體系。通過“多視角”評價體系的建立,可及時反饋信息,為高等院校及地方政府及時調整完善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基層人才的相關政策與措施提供依據,從而培養出向往基層、走進基層、熱愛基層、扎根基層,用青春為農村、農民、農業建功立業的農村基層優秀人才。

校地合作的“張家港班”的辦學模式是農科高校在教育大眾化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實現謀求自身學科發展及服務社會雙重功能的大膽嘗試,其成敗得失必將為農科高等院校今后的辦學及校地合作辦學模式提供有意義的參考或借鑒;而地方政府以“訂單式”參與農科院校培養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農村基層人才的模式必將為現行大學生村官選留制度的完善提供選擇途徑。

參考文獻:

[1]江蘇省委組織部、省委研究室課題組.大學生“村官”工作長效機制探究——以江蘇省為例[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0(3):5-15.

[2]皮芳輝,曹明星. 大學生村官:地方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選擇與啟示[J]. 高等農業教育,2014(5):20-22.

[3]馬國軍. 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 高等農業教育,2001(4):19-21.

[4]李愛民,夏 鑫. 高等農業院?!?+3+1”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 高等農業教育,2013(11):60-62.

[5]劉在洲,徐 紅,李應軍.農科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局限及改革思路[J]. 高等農業教育,2011(7):3-7.

[6]于曉紅,張 慧,景志紅.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的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09(2):34-36.

[7]康君奇. 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改革[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4):7-9.

[8]史金聯. 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提高實踐教學質量[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8):190-192.

[9]李玉清,鄒 靜. 農業高校實踐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難點及建議[J]. 高等農業教育,2014(5):38-40.

[10]夏錦文,程曉樵. 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 中國大學教學,2009(12):25-28.

[11]王云翠,佴 軍,陸建飛.“訂單式”培養農村基層人才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5):167.endprint

猜你喜歡
培養模式創新
青年農民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