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戰場的艱難轉折
——從“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戰役

2016-01-07 11:52
軍事歷史 2016年5期
關鍵詞:華野劉鄧外線

1947年12月,毛澤東在《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指出:“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間,人民解放軍即已轉入全國規模的進攻……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雹佟睹珴蓶|軍事文集》,第4卷,350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這一轉折的實現,是由于劉鄧、陳謝和陳粟三路大軍外線出擊,在中原地區形成了品字形的有利態勢。然而,對這三支部隊來說,從外線出擊到形成有利態勢,并非水到渠成,而是克服了重重困難后的艱難勝利。尤其是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從7月作出分兵出擊的決策開始,就一直被失敗與挫折的陰云籠罩,戰略目標幾度不能實現。直到9月進行了沙土集戰役,實現了集中殲敵的目標,才擺脫了兩個月以來的被動局面,翻過了由內線防御到外線進攻的大山,完成了戰略轉折。本文就華東野戰軍從“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戰役的作戰指導的經驗教訓作一探討,請專家和同仁不吝賜教。

1947年7月1日,華東野戰軍按照中央軍委6月29日關于三路分兵遠距離出擊敵后方的指示,以葉飛、陶勇率第1、第4縱隊越過臨蒙公路挺進魯南,以陳士榘、唐亮率第3、第8、第10縱隊挺進魯西,以陳毅、粟裕、譚震林指揮第2、第6、第7、第9縱隊和特種兵縱隊集結于正面待機殲敵。這就是華野的“七月分兵”。從現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來看,一般認為,中央軍委作出分兵決策之迅速出乎華野領導人意料,而華野執行“七月分兵”時亦未做充分準備,從而造成華野之后一系列作戰失利,陷入被動。然而,中央軍委為何如此倉促地作出分兵的指示,華野又為何倉促地執行這一指示?

這要從當時山東戰場和整個南線的態勢分析。在山東戰場,國民黨軍鑒于孟良崮戰役整編第74師被全殲的教訓,采用了日本戰犯岡村寧次的建議,提出“并進不如重迭,分進不如合進,以三四個師重迭交互前進”的作戰方針,重新編組了進攻兵團,將主力9個整編師共24個旅調集在萊蕪至蒙陰不足50公里的正面,擺成方陣,加配各種武器裝備,囤積大量物資。華野曾數次計劃進攻孤立之敵以調動敵主力來援,在運動中殲滅之,然而由于敵軍密集靠攏,無法分割,難以覓得戰機,因此都未能實施。國民黨軍9個整編師于6月25日起恢復了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并占領魯村等地。就整個南線而言,中央軍委已決定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于6月底南渡黃河進入魯西南作戰。在6月初,中央軍委要求華野和劉鄧之間“只須作戰略配合,不須作戰役配合”*《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89頁。;而劉鄧一旦渡河進入魯西南,雙方戰役配合就是必須的了。因此,華野在7月的作戰將面臨兩大任務:一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二是從戰役上配合劉鄧大軍行動,減輕其壓力。6月底,中央軍委和華野領導人都在考慮這個問題。華野一直按照中央軍委6月22日“仍以確有勝利把握然后出擊為宜”的指示尋找戰機。但劉鄧渡河之期臨近,華野在無法迅速割殲當面之敵的情況下,于28日醞釀出一個分兵方案并報中央軍委,即以1個縱隊攻占費縣,4個師控制臨蒙縣,其他主力集結待機?!肮烙媱⑧嚹舷虑?,我一部西進,可能引起變化,創造出擊機會?!?《陳、粟、譚等給中央軍委和劉、鄧等的電報》,1947年6月28日,轉引自《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114頁。這是一個以一部兵力向敵側翼出擊,迫敵回援,創造戰機的作戰部署。這說明,華野領導人對分兵是有所考慮的。

然而,當接到中央軍委6月29日的復電,要求華野“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后方之方針”時,粟裕等華野領導人對此還是有些出乎意料。中央軍委作出的以2至3個縱隊直出魯南,2個縱隊掃蕩泰安以西、以南,正面留4個縱隊的部署,將華野原先的分兵想法大大擴展了,不但出擊距離遠了許多,分兵規模也變成了5個縱隊。這完全改變了中央軍委過去要求華野不分兵、堅持打內線殲滅戰的方針。對于中央軍委突然改變方針,提出遠距離分兵的指示,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考慮。首先是形勢起了變化。6月初,中央軍委指示劉鄧、華野之間只作戰略配合的同時,對華野提出了6月“上旬充分準備,中旬作戰,以干凈殲滅五軍及七十五師、八十五師共七個旅”*《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95頁。的目標。當時中央軍委認為,山東戰略區是南線戰爭關鍵,在此前提下,采取不分兵,等待戰機打內線殲滅戰的方針,既消滅了敵人,又可戰略上配合劉鄧,是完全合適的。但到6月底,劉鄧出擊在即,急需華野的配合;而華野不但沒完成殲敵7個旅的目標,連像樣的戰機都沒出現,這就使中央軍委不得不重新考慮華野的作戰方針問題。其次是對華野前委6月28日分兵設想的肯定。中央軍委在重新考慮華野作戰方針時,發現華野也提出了類似分兵的主張,這就更堅定了改內線待機為外線分兵的決心,并且將華野原先的設想擴大為戰略性的分兵行動,以徹底打破敵軍的重點進攻,配合劉鄧的行動。

在29日的指示中,中央軍委雖然通篇未提劉鄧,只就山東戰局進行分析,而且仍以商量的口氣問“你們意見如何,望告”,但中央軍委要華野與劉鄧實施戰役配合的心情是急切的。華野前委在認真分析來電后認為,“軍委的電報雖只提到山東當面的敵情,但我們鑒于劉鄧大軍即將出擊,戰局必有重大發展”*《粟?;貞涗洝?,405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所以決定立即執行中央軍委提出的三路分兵的方針,策應劉鄧大軍出擊。中央軍委在接到華野于30日上報的三路分兵部署后,于7月2日回電,“布置甚好”,“我軍必須在七天或十天內,以神速動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區,打開與劉鄧會師之道路,如動作過緩,則來不及”*《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119頁。,要求華野直接協同劉鄧,期待之迫切,躍然紙上。中央軍委改變方針看似倉促,實則是對瞬息萬變的戰局的充分把握;華野看似倉促地執行命令,其實也是貫徹中央軍委真實意圖的體現。

從接到中央軍委29日電到7月1日開始執行“七月分兵”的計劃,期間僅隔了一天多。粟裕雖然也認為“七月分兵”缺乏準備,但他指出,迅速執行中央軍委的命令是必要的,“劉鄧大軍按軍委規定的日期出動,我們不能以作戰行動作有力的配合,這對全局是不利的”*《粟?;貞涗洝?,406頁。。權衡之下,華野著眼于解放戰爭全局,果斷放棄了繼續依托山東解放區內線殲敵這一對華野自身有利的方案,在沒有做足準備的情況下迅速分兵出擊。從中不難看出,粟裕等華野領導人服從大局的優良品質。

華野采取分兵行動,不僅僅是直接與劉鄧大軍配合,更要通過襲擊國民黨軍后方,調動魯中的敵重兵而殲滅之,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對此,粟裕認為,在集中主力無法調動敵軍時,分路出擊是有必要的,可以將敵人扯散,然后我軍再由分散到集中,殲滅孤立分散之敵?!耙簿褪窍纫苑稚Ω都?,再以集中對付分散?!?《粟?;貞涗洝?,406頁。華野三路分兵之后,正是根據這一作戰指導行動的。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了一系列問題,打了幾個得不償失的消耗戰,華野以集中對付分散的目標遲遲無法實現,反而陷入被動。

分兵之初,華野各部進展比較順利。7月7日至10日,陳唐指揮的3個縱隊向津浦路萬德至大汶口段進攻,先后攻克泰安界首、萬德、大汶口、平陰、肥城等地,共殲敵整編第73師第15旅等部近800人;7日,第1、第4縱隊全殲費縣守敵整編第59師第38旅6000余人。8日,第4縱隊又在費縣以南之層皮山殲滅敵整編第77師第37旅大部,俘少將旅長以下官兵1000余人。9日,第1縱隊收復棗莊、嶧縣等城鎮。隨后,第1、第4縱隊向鄒縣、滕縣前進,逼近津浦路;第10縱隊向寧陽攻擊;第3、第8縱隊分別圍攻泗水、曲阜,與正從鄆城向南發展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形成夾運河東西呼應的態勢,嚴重威脅到敵后方基地兗州、徐州。至此,國民黨軍不得不停止魯中地區的攻勢,抽調整編第5師等7個整編師(軍)另2個旅回援,只留整編第11師等4個整編師在魯中固守要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146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這樣,就初步實現了調動魯中之敵的想法。

在此有利態勢下,華野決定以陳唐3個縱隊西進圍攻濟寧、汶上,直接協同劉鄧作戰;葉陶2個縱隊攻克滕縣、鄒縣,爾后轉兵北上配合內線各縱隊尋殲回援之敵,或配合陳唐攻克兗州;內線4個縱隊則全力圍殲整編第11師,隨后內外線配合,變分散為集中,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徹底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然而,戰局發展未能如華野所愿。在外線,第10縱隊攻擊汶上兩天不克;第1縱隊攻擊滕縣,第4縱隊攻擊鄒縣亦不克,在折返魯中時險遭國民黨軍5個整編師的圍攻,又向西轉移,連續行軍作戰,減員2萬余人,終于在8月1日與陳唐會合,進而進入魯西南與劉鄧會師。在內線,陳粟親自指揮4個縱隊發起南麻戰役,圍攻整編第11師,從7月18日激戰至21日晚,付出了4000余人的代價,未能殲滅敵軍;為策應整編第11師,昌樂、濰縣地區的國民黨軍第8軍等部于7月23日占領臨朐,威脅華野后方。次日,華野內線4個縱隊轉兵臨朐,25日發起進攻,戰至29日晚仍未攻克,只得撤出戰斗。南麻、臨朐兩戰,雖殲滅國民黨軍1.8萬余人,但華野自身傷亡達2.1萬人,打成了消耗戰。內、外線幾次作戰都沒有打好,引起了華野內部較大的爭論,甚至對“七月分兵”的決策產生懷疑。作為戰役組織者的粟裕心情沉重,主動承擔了責任,并進行了初步的總結檢討。

通過前文對戰爭形勢和中央軍委意圖的分析,筆者認為中央作出“七月分兵”決策是正確的,分兵初期成功調動敵軍大量兵力回援也證明了這一點。問題出在華野執行分兵決策過程中。主觀方面,華野部隊在思想上、組織上、軍事都缺乏準備,導致戰役戰斗部署失誤??陀^方面,天時地理等因素對行軍作戰也帶來不小的困難。

首先是盲目樂觀的問題。華野在依托山東解放區應對國民黨軍進攻過程中,一直秉持著集中兵力打內線殲滅戰的思想,經過魯南、萊蕪、泰蒙等戰役,殲敵規模擴大到一次殲敵1至2個整編師部和幾個旅,尤其是孟良崮戰役,全殲了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全軍上下信心大增,出現了盲目樂觀的情緒。孟良崮戰役后,華野就提出要將先打弱敵、孤立之敵的方針提高一步,“一般打弱的,還要連帶打強的”,“要以同樣方針(指孟良崮戰役采取的戰法)對付五軍、十一師,有機會打兩個到三個爛葡萄?!?《陳毅軍事文選》,391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捌咴路直睍r,華野領導人計劃內外線結合,幾仗打掉國民黨軍數個整編師,就能打破敵人的重點進攻。但正如粟裕之后總結的,華野對戰局的估計過分樂觀了。華野的分兵雖然調出了大量敵軍,但留在魯中的國民黨軍4個整編師仍然具有較強戰斗力,華野內線的壓力依然沉重。從敵情判斷看,華野顯然低估了敵軍的作戰能力。整編第11師的戰斗力不在整編第74師之下,而且武器裝備充足,有南麻堅固據點作依托,華野想以3個縱隊(第7縱隊擔負阻援任務)實施攻擊,難度甚大。而外線汶上、滕縣等敵軍也有堅固設防,對華野部隊攻堅能力是巨大的挑戰。相比孟良崮戰役,國民黨軍經過整頓,改進戰法,尤其是相互支援配合的能動性大大提高。華野圍攻汶上、南麻時,都因敵援兵接近,導致戰局不利。這些都與華野對戰局過于樂觀,作出錯誤判斷有關。粟裕對這一問題很重視,在南麻臨朐戰役總結中將“對當前戰局過分樂觀”放在戰略指導失誤的第一位,又在給譚震林的信中強調:“我仍認為‘過分樂觀’是南麻臨朐戰役未能取勝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過分樂觀而發生輕敵,由于輕敵而企圖‘啃硬核桃’,企圖‘一鍋煮’……因此部署上就以攻堅為主,而不以打援為主?!?《粟裕傳》編寫組編:《粟裕傳》,629頁,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

其次是分兵失去重點的問題。中央軍委6月29日指示華野只在內線正面留4個縱隊,其他兩路各以2或3個縱隊出擊敵后,華野照此執行。這樣的部署,使內線無法承擔攻堅和打援的雙重任務,而外線5個縱隊一分為二,各自獨立作戰能力均有限,聯合作戰又缺乏統一領導。如此一來,想要殲滅整編第11師這樣的精銳部隊或攻擊堅固設防的縣城,就不太容易了。正如粟裕在戰后總結中所說,這樣分兵失去了重點?!按碎g四個縱隊,雖較榘唐、葉陶兩兵團為多,但占整個華野不及九分之四……西兵團雖有五個縱隊,分為兩路,亦非重點。因之,既無足夠打援部隊,即不能取得充分的攻堅時間”*《粟裕文選》,第2卷,329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身在前線的粟裕等人對山東敵軍的情況十分了解,對于軍委決策中兵力分配等細節,他們本應作出更符合敵情的部署,但卻沒有那么做。這或許可以說明華野執行分兵決策時確實缺乏準備,考慮不周。

第三是外線進攻作戰經驗缺乏的問題?!捌咴路直笔侨A野外線出擊的開始,是首次脫離山東解放區條件下的進攻作戰。雖然不是完全的無后方作戰,但與以往依托解放區進行的內線作戰相比,作戰環境還是有相當的不同。葉陶2個縱隊圍攻敵據點沒有成功,立即陷入了國民黨軍重兵的包圍之下,由于缺乏內線依托,只能進行艱苦的轉移,向陳唐兵團尋求接應,這才轉危為安。外線轉戰中,缺乏武器彈藥、食品、藥品等補給;傷員、俘虜不能及時后送,造成部隊減員、俘虜逃跑等現象;適逢雨季,連日大雨造成河水猛漲,山洪暴發,對部隊作戰、機動和補給都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坝谟晁屑彼傩熊娹D移,鞋子破爛,補充不及(因運輸關系),多赤足行軍,致爛腳者頗多,尤以進入魯南之葉陶縱隊為甚?!?《粟裕文選》,第2卷,331頁。這些問題固然與出發時準備不充分有關,但即便經過了十天半月準備,以華野當時的條件,諸如作戰環境、運輸等困難仍需要部隊去克服?!捌咴路直痹谕饩€進攻作戰方面給華野上了深刻而及時的一課。只有學會在脫離解放區的情況下,在敵人的后方生存、發展壯大、不斷取得勝利,華野才有組織戰略進攻、經略中原的資本。

華野“七月分兵”后的幾仗雖未打好,但“完成了集中兵力,分散敵人之巨大任務”,調動、扯散敵人的目的達到了,國民黨軍在山東的重點進攻基本上被打破,在戰略上是有利的。進入8月,華野外線作戰部隊一方面要鉗制魯南敵軍以配合劉鄧挺進大別山,另一方面,“關鍵是如何適應變化了的條件,在外線打好一兩個殲滅戰,以奪取戰場的主動權?!?《粟?;貞涗洝?,409頁。華野的作戰重心已開始向外線轉移。到8月11日,中央軍委根據“劉鄧南下,全局必有變動,魯西南諸敵勢必大部南去”的形勢判斷,要求陳粟打開魯西南局面,提出“總的意圖是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189頁。。這樣,“全國主要戰場已由山東轉移到了中原,戰略重心已由內線轉移到了外線”*《粟?;貞涗洝?,407頁。。華野將擔負起轉入戰略性外線進攻的重任。8月底,陳粟率第6縱隊、特種兵縱隊和華野機關到達陽谷、壽張地區黃河北岸,統一指揮華野外線兵團進行魯西南作戰。9月7日至9日,陳粟集結7個縱隊的力量,發起沙土集戰役,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57師9000余人。至此,“七月分兵”以來,華野由分散轉為集中,殲滅分散孤立之敵的設想終于實現了。

沙土集戰役與7月幾次消耗戰相比,都是外線進攻作戰,且距離根據地更遠,華野人員、裝備均缺,又處于背水的不利態勢。然而,華野吸取了7月作戰失利的經驗教訓,謹慎制定作戰方案,充分準備,使沙土集戰役成為一場干凈利落的殲滅戰。

(一)實現了集中兵力和統一指揮。8月1日,葉陶第1、第4縱隊,沖破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在魯西南濟寧、兗州之間與陳唐第3、第8、第10縱隊會合。這樣,雖然減員嚴重,但“七月分兵”時出擊外線的兩路大軍共5個縱隊終于還是集中為一路,形成了下一步作戰的首要條件。為加強華野外線兵團指揮,策應劉鄧南下作戰,中央軍委于8月4日向陳粟連發三電,要求粟裕去魯西南指揮5個縱隊作戰。陳粟研究中央軍委來電后認為,鑒于華野下一步將以西線為主要作戰方向和指揮中心,因此建議增調第6縱隊到西線以達到戰役上的優勢,并讓陳毅隨粟裕同去西線,以加強領導。中央軍委6日復電同意,以陳粟率華野機關和第6縱隊、特種兵縱隊赴魯西南,統一指揮第1、第3、第4、第8、第10縱隊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統稱華野西兵團。西兵團的成立,使華野在外線的力量真正實現了集中和統一。因此,在沙土集戰役中,沒有再出現用兵捉襟見肘的情況。華野以3個縱隊圍殲整編第57師,以3個縱隊加1個師擔負阻援任務,以1個縱隊為預備隊。如此,保證了主攻部隊形成4倍于敵的優勢;阻援兵力又超過主攻部隊兵力,無論哪個方向,都兵力充足,確保無虞。

(二)謹慎果斷地選擇作戰時機與對象。來到魯西南的陳毅、粟裕深知打好第一仗的重要性。在選擇作戰時機和作戰對象方面,他們表現得既謹慎,又果斷。在作戰時機的選擇上,陳粟認真分析敵情,斷定國民黨軍已形成“山東共軍已潰不成軍,不堪再戰”的錯覺,行動驕狂,一個團也敢跟在后面尾追,所以對西兵團來說,“表面看來,我們的活動范圍小了,實際上是敵人被我們殲滅的可能性增大了”*《粟?;貞涗洝?,411頁。。為求慎重,粟裕原先設想了早打、晚打兩個作戰方案征求陳士榘、唐亮等的意見。但中央軍委8月30日來電,要求他們立即渡河,全力配合劉鄧在大別山立足。接電后,陳粟決定采取早打的方案,在率華野機關、第6、第10縱隊南渡的同時,令第1、第3縱隊北進引誘國民黨軍北犯,第4、第8縱隊和晉冀魯豫第11縱隊尾敵北上,以形成南北夾擊之勢。9月5日,敵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57師之間出現20多公里的空隙,陳粟果斷下達了作戰命令。在作戰對象的選擇上,華野吸取了南麻戰役的教訓,沒有冒然選擇強敵整編第5師,而是選擇了整編第57師,因為“該師所處的位置便于我軍分割,其戰斗力也比整編第五師弱一些”*《粟?;貞涗洝?,416頁。,將其殲滅相對容易。華野在發起總攻后一夜就全殲該敵,證明了這一選擇的正確性。

(三)全軍思想統一,士氣旺盛。為打好沙土集這一仗,粟?;藘商鞎r間專門對部隊的思想狀況進行了調查。由于部隊自進入魯西南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求戰甚切,因此大多數指揮員主張打這一仗。但也有高級指揮員對在魯西南打殲滅戰存在顧慮,認為戰機難尋,部隊減損嚴重,建議先休整補充再戰。陳毅、粟裕對比分析這些思想狀況后,認為有必要在縱隊領導干部會議上說明情況,統一思想。在9月6日晚的縱隊領導干部會議上,粟裕反復說明了早打的好處和取勝的條件。他明確指出,“只有打,才能有力地配合劉鄧;只有打,才能扭轉現在的被動局面;只有打,才能得到補充;只有打,部隊才能得到休整;打好了,魯西南根據地就能重建起來?!?《粟?;貞涗洝?,415頁。這次軍事民主會議使高級指揮員的思想得到統一,一致同意先殲滅整編第57師,再視情況殲滅整編第5師一部。會議精神迅速層層傳達至戰士。第8師師長王吉文把艱苦的行軍比喻成“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形象地向指戰員說明了部隊前一時期的機動與即將到來的作戰的相互聯系。經過細致的思想工作,連日行軍和被敵尾追帶來的郁悶在西兵團指戰員心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殲滅敵人的渴望和戰前的興奮。高昂的士氣加速了勝利的進程。戰后國民黨軍戰俘檢討失敗原因時對這一點印象深刻,認為我軍“攻擊精神旺盛,前仆后繼,刻苦耐勞”。

(四)部隊攻堅技戰術進步明顯。在南麻、臨朐戰役中,部隊就暴露出“忽視部隊戰斗偵察”,“各兵團與各兵種之協同尚欠密切”,“對土工作業極忽視”*《粟裕文選》,第2卷,330頁。等技戰術缺陷。進入魯西南后,華野各部加強了技戰術,尤其是陣地攻堅戰術的學習。在濟寧作戰失利的第3縱隊,號召全軍“學習劉鄧常勝軍的戰術經驗”,翻印了劉伯承的《重校合同戰術譯文上部的前言》,組織部隊系統學習劉鄧部隊土工作業,陣地攻堅,步、炮協同等經驗*《陳粟大軍戰中原》,164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偣ラ_始前,第3縱隊大搞土工作業,通過交通壕把兩個營送到攻擊位置,未有絲毫暴露。戰后,整編第57師的俘虜在交流檢討中,多次提到華野在技戰術上的優點,如“攻擊前準備周到,偵察,威力搜索,材料之征集,射擊前之火力準備,攻擊實施之編組,任務區分等均有準備”,“近迫作業做得好,能步步為營,站穩腳跟,進退自如”,“炮兵射擊時重機槍火力配合得亦很恰當”等等*華東野戰軍政治部:《戰俘對沙土集戰役檢討》,4040221-0005。整個戰役,技戰術運用得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華野方面的充分準備之外,整編第57師的低落士氣也是沙土集戰役能迅速取勝的重要因素。他們表面上緊緊追擊,實際早已苦不堪言,難以堅持。師長段霖茂被俘后發了一通牢騷,感嘆“部隊實在太苦了,簡直是不能忍受。我從軍幾十年,沒有遇到過像魯西南和貴軍作戰這樣困難的境地!”*李治亭:《能攻善守,無往不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六軍征戰紀實》,324頁,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8。

沙土集戰役產生了一舉三得的影響。一是華野西線兵團得到了補充,鼓舞了士氣民心。二是迫使國民黨軍從中原和山東抽調了4個整編師增援,策應了劉鄧、陳謝兩個集團在中原的戰略展開和山東內線兵團的作戰。最為關鍵的是,進入豫皖蘇的通道被打開了。黃河、淮河、運河、平漢線之間的廣大地區,都成為華野西兵團的活動區域。所以,“鄆城、沙土集殲滅五十七師全部之大勝利對于整個南線戰局之發展有極大意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240頁。9月下旬,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華野西兵團主力越過隴海路進入豫皖蘇,與劉鄧、陳謝兩路大軍形成了品字形經略中原的態勢。歷經兩個月的艱苦轉戰后,華野終于完成了內線防御向外線進攻的戰略轉折。

參考文獻:

[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3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

[2]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解放戰爭戰略進攻·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

[3]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粟裕年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4]解放軍政治學院第一軍事教研室:《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例選編》(三),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出版社,1985。

[5]劉統:《華東解放戰爭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夏明星、肖鵬、許大強:《華東野戰軍歷史上的“七月分兵”》,載《黨史博覽》,2010(4)。

[7]黃春鋒:《淺析華東野戰軍“七月分兵”》,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增刊)。

[8]王樹增:《山東失利之戰——王樹增說“解放”之九》,載《世界軍事》,2013(17)。

猜你喜歡
華野劉鄧外線
粟裕五計定勝局
粟裕五計定勝局
吳蜀界碑
2019 年男籃世界杯中國隊外線隊員投籃能力的研究
左利手運動員在水球比賽陣地進攻戰術中的作用
劉鄧大軍:搶渡淮河挺進大別山
激戰汝河
搶渡沙河
小平找牛
中國男籃與對手外線隊員得分能力的對比研究①——以第30屆奧運會比賽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