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桿秤匠

2016-01-11 07:23趙志勇
當代人 2016年11期
關鍵詞:秤桿桿秤刻度

趙志勇

桿秤制作是一門傳統手藝,自古以來,桿秤就是我國度量衡——尺、斗、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重的基本量具。相傳,他的發明人為春秋時期助越王勾踐滅吳的范蠡,后世稱他為陶朱公。這樣算來,桿秤已經有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稱量工具逐步取代了桿秤。如今懂這行與做這行的人越來越少,這門手藝也快要在時代的變遷中消失了。在我的家鄉趙縣,就目前所知,僅在溝岸村、石塔村等少數村莊,還有會做桿秤的老藝人。

溝岸村的桿秤匠人名叫劉慶文,今年59歲。他長得高高大大,結結實實,說話面帶三分笑,透著昔日買賣人的精明與和氣。他20歲上就跟父親劉??飘攲W徒,學做秤、賣秤。父親活了87歲,今年春天剛剛去世。劉慶文祖輩靠做秤為生,這門手藝傳到他手里是第三代。那時候,父親白天到生產隊種地,晚上偷著做桿秤,不耽誤地里活兒,做出的成品桿秤,有300斤、200斤、150斤、100斤等稱豬的大秤,也有50斤、20斤、15斤、10斤等家庭稱重的小秤,還做過中藥鋪稱貴重藥材的戥子。劉慶文常給父親打下手,父親像鐵匠一樣打秤叨、秤鉤、秤環,慶文就拉風箱燒火,父親做好秤桿,眼明手快的慶文就鉆眼、釘星。父子倆連明徹夜熬一宿,能做出十來桿秤。父親帶著他走村串戶偷偷賣掉,一桿秤賣4元錢,連本帶利賺3元。比在生產隊勞動強得多。

跟父親賣秤的日子長了,劉慶文覺得父親太累,就聯系上元氏縣一位賣桿秤的同齡人,相約作伴到贊皇縣賣秤,讓父親只管在家里做秤。那時候,他常常是一輛加重自行車馱著百十來斤桿秤上路,走村串戶十來天才能賣完,晚上就借宿在山民家里。

如今,劉慶文家還保留著那個簡陋的工作間,這里,四面墻上掛著大大小小的桿秤。工作臺上,擺放著手推刨、手鉆、鐵砧子、砂輪、秤鉤、叨口等做秤的工具。這些都是父親留給他的,有的工具已傳承了好幾輩。

做一桿秤大約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首先要選木材。秤桿木料極為考究,堅實耐用不易變形的木料才是匠人眼里上等的材料。在劉慶文眼里,楠木最好,其次是棗木和杏木。選用這樣的材質,做出的秤桿能做到不走形不崩裂,而且買賣人不管晴天下雨都可以用。

選好木材之后,要將它刨圓,之后還要用堿水浸泡、打磨。原本粗糙的一根木頭,在匠人手中漸漸變成筆直光滑的秤桿。

接下來,要定“叨口”,也就是經過測量,在秤桿上打出三個垂直的孔,用來安裝秤盤、秤鉤和兩個提繩。叨口定完之后,秤桿兩頭需要包上銅皮。接著便要確定零刻度,以零刻度為標準,進而劃分出其它刻度。在校秤準確之后,再釘秤星(也叫“星花”)。釘星花,首先按照標記的刻度,用手工鉆鉆出一個個洞眼兒,再把細銅絲嵌插在洞眼兒里,而后割斷、錘實,我們平??吹綏U秤上閃閃發亮的就是銅絲的光芒。釘完星花之后,這秤基本上就做好了。為了讓秤桿更加光滑、圓潤、美觀,還需要稍加打磨。

劉慶文說,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做桿秤就是做良心,桿秤匠對職業很虔誠,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

上世紀70年代末,市場開放后,桿秤需求量大增。1978年,劉慶文辦了執照,終于不用再偷偷摸摸,可以光明正大地趕趙縣集賣秤了。那時,他馱去的桿秤每集都賣得剩不下。后來,市場上又出現了賣半成品零部件的,比如,贊皇縣有做好的一頭大一頭小的秤桿;河南有專門制作各種秤毫的;鄰村賈呂村的鑄造廠可以定做各種不同重量的秤砣。半成品的出現,減輕了劉慶文的勞動強度,他只需要精挑細選,然后把部件組裝到一起就行。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一晃,劉慶文也在做秤賣秤的日子里變老。此時,一種新的稱量工具出現了,仿佛是一夜之間,人們不再使用桿秤了,無論行商還是坐商,紛紛用上更加便于交易的電子秤。這讓做了一輩子桿秤的劉慶文有些悵然,當他發現桿秤已經不能維持生計之后,也只能無奈地接受了這一殘酷的現實。從此,他把桿秤制作當成一門業余愛好,而他制作的桿秤正在悄悄走進收藏品的行列。

劉慶文告訴我們,在陜西省,傳統桿秤制作技藝已經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這樣堅守的目的,也是想為自己的技藝要個名分。他認為,桿秤申遺后就可以繼續延續桿秤的生命,否則百年技藝將在現代化社會中消失。

劉慶文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因為,桿秤不僅僅是一種實用工具,更是東方文化與哲理的承載物,它的文化內涵,理應被后人知道。比如,人們把秤砣叫做權,把秤桿叫做衡,權衡一詞便是由此而來。過去的桿秤都是十六進位制,桿秤最里面的三顆星叫定盤星,代表的是福祿壽。秤上十六顆準星,從里面往外數第七顆表示北斗星?,F在天上北斗七星中間的那顆星仍叫做權星。這就是告誡人們,在用秤做買賣時,要講究天地良心,不要缺斤短兩,缺斤短兩會折福折壽。所以,民間有“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斗滿是好人”的說法。小小一桿秤時刻在提醒商人,只能多給,不能少給,多給一兩是吉祥,多給二兩多子孫,多給三兩能增壽。

直到今天,中國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別忘了心中要有一桿秤。小小桿秤體現了東方人的文明智慧,也凝結了大量民間的精巧工藝,蘊藏著豐富的專業知識,至今仍具有特殊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歷史人文研究價值。如何使傳統桿秤在未來有其存活發展的空間,讓手工桿秤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是我們應當思索的一個問題。

猜你喜歡
秤桿桿秤刻度
桿秤:漸被遺忘的衡器
書法日課
給地球稱重
50年堅持做良心秤
剪彩帶
50年堅持做良心秤
誰大誰小
誰大誰小
測量三字歌
荷葉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