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中的農戶信用與融資需求

2016-01-12 18:00羅萬金
西部金融 2015年10期
關鍵詞:產品創新

羅萬金

摘 ? 要:本文在對農戶信用特征進行論證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戶融資需求現狀與特征,以及制約農戶融資需求的變量因素,并提出了增加財政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引導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向農業領域配置;依托傳統親緣信用發展合作金融滿足生活消費和一般消費資金需求;依靠現代契約信用發展商業金融滿足其他經營性資金需求;積極開發農戶信用資源,促進農戶金融需求與農戶信用聯合的統一等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戶信用;融資需求;產品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3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10)-0081-03

中國農民的信任不是建立在信仰共同體基礎上的普遍信任,而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共同體基礎上的特殊信任,和通常被認為是市場經濟下規范經濟行為、降低交易成本、擴展交易空間的契約信用有著很大差別。由于農戶社會信任關系存在缺陷、農村信用信息不對稱、農村抵押擔保物匱乏、農戶信貸交易成本高、風險管理的難度大等原因,農戶“貸款難”和金融機構“難貸款”的矛盾比較突出。隨著經濟結構和收入結構的多元化,農村經濟主體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而現階段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產品還遠不能滿足農村市場的需要,供求之間存在較大缺口,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適應農村、農戶信用和資金需求特點的融資體系是根本原因。本文主要針對農戶信用特點和融資需求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農戶信用:從傳統親緣信用向現代契約信用轉型

一直以來,農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合力抵御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從事社會生產和商品交易,從而形成了“熟人社會”的親緣信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富余勞動力不斷增多,出現了游走于城鄉之間的漂移一族,甚至出現“8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同時,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也見識和學會了運用城市現代金融和現代契約工具。農民工返鄉或者回鄉探親,也帶去了現代契約理念和行為。但是,由于缺乏對外合作的意愿,植根于傳統農村的農戶信用很難與現代契約對接。轉型時期,我國正面臨社會結構和文化的重構,現代“匿名”社會對“熟人”社會以及與之相應的信用結構形成了巨大沖擊,農戶亟需從傳統信用意識向現代信用意識轉變,從依靠親緣的、傳統的非正式借貸關系向依靠制度的、現代的正式借貸關系轉型。

農戶信用的轉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親緣信用和現代的契約信用將同時發揮作用。因此,當前面向農戶的融資體系應是多樣化的。也就是說,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既需要有依托傳統信用的融資機構,又需要有依托現代信用的金融機構,唯有如此,才能滿足農戶多樣性的融資需求。

二、農戶信用特征:高度的自身信用維護觀念

(一)農戶的個人信用實際上是一種道德化的社會資本。農村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信譽觀念夾雜著復雜的“面子”、“人情”和“關系”等道德共識,對人們的行為有著強烈的規范和約束作用。在農村中借款農戶的潛在違約面臨著懲罰的擴大效應,其違約情況會被貸款農戶以閑言碎語”的方式加以傳播,借款農戶的“惡劣行徑”就會成為整個村落的共同信息??紤]到潛在的違約成本,作為理性人的借款農戶就會選擇自我履行還款義務,這就意味著關系型信用一般地具有自我履行的特征。這種關系型信用較好地利用了農戶之間的社會信息資源。對農戶這種道德化的社會資本的開發,將為農村信貸市場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農戶的社會信任呈現典型的“內強外弱”特征。在農戶之間,建立在先賦性的血緣關系基礎上的信任明顯強于“熟人社會”,而“熟人社會”又明顯強于陌生人;農戶的信任一旦突破了血緣關系的范圍,每向外擴展一步都很艱難;農戶的強信用特征僅僅局限于個體層面和自我約束,由于這種信用機制缺乏互動性特征,因而更多的是一種以己為中心的“向內收斂”,而非基于廣泛人際合作的“向外延伸”。中國農戶的低社會信任直接導致了較低的合作意愿,這使得任何基于合作框架的經濟行為都面臨極高的組織成本和協調成本。這就意味著農戶信用的開發和農貸產品創新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

三、農戶融資需求的現狀與特征:多層次性

(一)對生產性資金需求呈長期化趨勢。定西市農戶在在農田水利、大型農業新型機械設備購置及種植的經濟作物上,都離不開信貸資金支持和金融產品的使用。農村基礎設施主要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有利于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屬于準公共產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資金投入期相對較長,風險較大,而且其消費過程容易產生“搭便車”的機會主義行為,決定了僅僅依靠組織能力不強的單個農戶難以完成,必須主要依靠公共財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目前,農民開設的經濟林,林草,生態園、花卉苗基地等都迫切需要更多的資金及與投資項目相適應的貸款期限。

(二)其他經營資金需求從小額向大額化邁進。當前定西農村經濟出現市場化、產業化和城鎮化的趨勢,農村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林牧副業的企業化、規?;徒洜I管理的專業化,特別是近年來在“公司+基地+農戶”、“項目+協會+農戶”等新型發展模式的帶動下,出現了大量的養殖、水果和蔬菜等專業村,農業規?;洜I趨勢明顯,這些行業和產業僅僅依靠農戶之間借貸難以滿足需求,迫切需要更多的信貸資金支持。其他經營性資金需求不是財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范圍,農戶的傳統親緣信用難以發揮用武之地,只能依靠以現代契約信用為特征的商業金融。

(三)對生活消費和一般消費資金存在需求。農戶生活消費和一般消費主要指維持農戶穩定和可持續的必要消費,是農村社會再生產的基礎。普通農戶最為基本的金融需求是儲蓄存款,多數農戶因其生產規模小,一般不會有生產性貸款需求。各類農戶都有潛在的消費貸款需求,用于子女上學、婚嫁、修建住房等。生活消費需求和一般消費需求對資金要求一般需求急、數量較小、周轉時間短,農戶通過商業金融獲得資金時間長、手續繁瑣、心理成本高,不能滿足需求。

(四)民間借貸是農戶融資的主要渠道。從定西市農戶的借款渠道來看,有88.6%的農戶是通過非正規金融機構籌款,只有11.4%的農戶是向正規金融機構籌款,農戶民間借貸明顯超過銀行信貸。農戶通過非正規金融機構籌款,主要是通過親戚朋友籌資,比例高達90.5%。定西市民間借貸活動十分活躍,但仍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主要表現為借貸往往以無息為主;信用形式以口頭形式居多,沒有正式的合同及擔保,并呈現出典型的“親情特征”。這種情況表明,當前農村金融基本上不是以正規合約為基礎的契約型信用,而是農戶之間依靠血緣和友情而形成的關系型信用。與正規金融部門的契約型信用相比,關系型信用似乎更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

四、金融抑制:影響農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變量與現實矛盾

(一)較高的自然風險。定西市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植被稀疏,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貧瘠,農業基礎脆弱。由于缺乏系統的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經濟學等理論指導和適度的環境存量支持,農民靠天吃飯似乎成了一道繞不過的坎。薄弱的經濟基礎、緊張的融資環境,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無法獲得足夠資金的投入。

(二)潛在的市場風。由于農產品生產的特征以及自然經濟的影響,農戶難以在較為分散且時滯較長的市場中捕捉信息,同時也難以針對市場信息及時地調整產業結構和進行技術革新,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始終存在,農戶增產不增收就是典型案例。由于交通和信息閉塞,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始終存在。農戶增產不增收就是典型案例。

(三)總量與結構的矛盾。定西市農產品雖然較多,但一般產品多,名優產品少,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大而全、小而全問題普遍存在,比較優勢沒有發揮出來,農產品銷售難問題較為突出。

(四)環境與效率的矛盾。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制約,定西市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生產效率不高,收益偏低,農業生產的弱勢地位明顯,而小額農貸由于額度小,期限短,與生產周期不匹配,農戶與信用社因此面臨貸款難與難貸款的兩難選擇。同時,由于農戶存在治病、建房、教育等大額剛性需求,使民間借貸存在合理的生存空間。農戶對借款利率的敏感性和高需求彈性導致農戶的意愿融資渠道同實際融資渠道相背離。

(五)制度與風險的矛盾。由于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安排缺位,農戶面對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在所難免。農業生產是以戶為單位的,帶有相當大的分散性;加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最直接、最沉重的打擊,農戶首當其沖。

五、進一步完善農村投融資體制,把握農戶融資需求的金融著力點

(一)增加財政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引導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向農業領域配置。農村基礎設施的外部性及戰略產業的特質決定了政府扶持的必要性。除了項目建設、直接補貼等直接方式外,財政還可以通過政策性金融間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財政補貼直接投入,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難的問題。二是拓展農業政策性金融。雖然農業發展銀行一直積極支持國家糧棉購銷儲業務,還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農業建設,但是與破解“三農”問題的資金需求還有一定距離,亟待拓展服務范圍。三是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緩解農民因災害產生的損失。在極端氣候成為常態的新時期,農戶天生的脆弱性再度受到威脅,應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補償農戶損失。

(二)依托傳統親緣信用發展合作金融滿足生活消費和一般消費資金需求。農戶生活需求和一般消費資金需求的特點決定了以傳統農村親緣信用為紐帶發展合作金融,可以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因此,要更多地形成農戶互助合作的交易平臺:一要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新的合作組織能夠為農民低成本與市場對接減少交易費用。二要尊重農村民間金融的創造精神,發揮小型金融的比較優勢。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引導民間的各種資金為“新農村建設”服務。三要加快形成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機制,通過金融市場競爭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建立以農信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為主導,郵政儲蓄銀行、鄉村銀行相并存,民間融資機構為補充的農村金融市場。

(三)依靠現代契約信用發展商業金融滿足其他經營性資金需求。首先,擴大擔保貸款和信用貸款范圍。按照靈活、方便、安全的原則,改革完善對農戶貸款的制度辦法:對農戶小額貸款,可采用信用貸款的方式;對較大額度的貸款,可采用聯戶擔保的方式。其次,向農戶發放長期的投資貸款。金融機構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根據農民發展生產的需要,在優先解決農戶種養業資金需要的同時,積極支持農戶和個體工商業者從事多種經營。再次,向農民發放消費貸款。積極開辦農戶需要的建房、教育、大額消費品等消費貸款,以滿足農戶調劑資金余缺的需求。

(四)積極開發農戶信用資源,促進農戶金融需求與農戶信用聯合的統一。一是通過政府推動,整合信用資源,加快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完善農戶信用信息采集評價體系,探索建立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二是創新信貸品種,完善貸款定價機制,豐富信用組合方式,完善農貸授信辦法,防范履約能力風險和道德風險。三是多方籌集農民貸款擔?;?,建立農戶貸款擔保體系,以解決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風險補償問題。

參考文獻

[1]馮勛.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差異:臨汾市個案[J].華北全融,2010,(7):31-32。

[2]胡青丹.試論財政支農、金融信貸政策與農民收入增長[J].企業導報,2010,(4):17-21。

[3]張杰.農戶、國家與中國農貸制度:一個長期視角[J].金融研究,2005,(2):1-12。

[4]張三峰,王非,賈愚.信用評級對農戶融資渠道選擇意愿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3,(7):72-84。

[5]鄭也夫,彭泗清等.中國社會中的信任[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

The Peasant Households Credit and the Financing

Demand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LUO Wanjin

(Dingx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 households credi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 households financing needs as well as the variable factors which restricts farmers financing needs,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peasant household credit; financing demand; product innovation

責任編輯、校對:申建文

猜你喜歡
產品創新
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策略研究
拓寬非公企業融資渠道的對策研究
供應鏈協同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
銀行業金融產品創新:現狀、效應與策略
民營企業融資的障礙及解決對策
非金融企業去杠桿路徑的研究
我國網絡銀行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產品設計創新的社會價值最大化探討
包裝藝術的發展與現代包裝的設計研究
探究我國國際結算和貿易的融資產品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