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戰后70年:軌跡與走向》

2016-01-14 08:49楊伯江
世界知識 2016年1期
關鍵詞:軌跡日本

楊伯江

《日本戰后70年:軌跡與走向》

日本戰后70年編委會/編

2015年12月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46年“鐵幕演說”到1991年蘇聯解體,持續40多年的冷戰終告結束,但并沒有帶給人們最初期盼的寧靜與祥和,由兩極變為“單極”的世界繼而陷入“無極”、失序之中。

戰敗投降70周年之際的日本較之當初更是判若云泥。從奉“吉田路線”為圭臬,集中精力于恢復和發展經濟,超越聯邦德國成為西方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到上世紀70年代開始躋身七國集團參與國際事務,再到80年代提出“國際國家”、“政治大國”發展目標,日本在自我認知上完成了從戰敗國家向“西方經濟優等生”、國際體系重要參與者的蛻變,同時與戰后秩序、周邊國家的關系遠未理順。冷戰結束之初,日本對未來世界以及日本在其中位置的預測頗為樂觀,在日美同盟陷入“漂流”造成壓力、國際政治權力誘惑的雙重驅動下,日本開始將對冷戰時期既已萌生的“正常國家”化目標的追求付諸實施。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始,主客觀環境與條件的變化,迫使日本不得不面對現實,重歸借殼日美同盟謀求自我發展的軌道。1992年,中國經濟恢復高速增長,同期日本股市、樓市雙雙暴跌,經濟增長由此進入下滑通道。與此同時,日本社會政治進入轉型重構期,呈現“年年選首相、歲歲出新人”的政壇奇觀。日本對“正常國家”化的追求受到國內因素的羈絆,但步伐沒有就此停歇,而追求目標的路徑選擇有所調整。除借殼日美同盟外,還在戰后傳統的“經濟外交”之外尋求出路,這也成為此后一直延續且日漸顯性化的總體趨向。從21世紀初小泉純一郎內閣借助美反恐通過“有事法制”,到2015年安倍晉三內閣強推“新安保法”,日本亟欲通過政策松綁釋放政治能量,導致安全防務政策出現本質性蛻變。

中國與日本地緣相近,歷史淵源悠久,惟其如此,彼此關系厚密而復雜。在今天的東亞乃至亞太,中國崛起、日本轉型、美國“轉移”頻密互動,成為影響地區形勢走向的主要自變量。中日關系步入博弈與合作并行發展、同步深化的“新常態”,同時面對戰略磨合、利益調整、心理調適等幾方面的任務與壓力。

作為研究戰后日本的專職責任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在李薇所長的精心設計與傾力推動下,從規劃2015年度科研工作階段開始,即把《日本戰后70年:軌跡與走向》的撰寫與出版列為創新工程重點項目。進入2015年,日本研究所舉辦了七場專題系列學術研討會。其中六場按學科領域設計,邀請20至30位中國、日本知名專家,與本所研究人員一道,分別從日本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安全及日美同盟各個角度集中深入探討。8月16日,作為前六場會議的集大成,日本研究所成功舉辦了有中日兩國80余名知名專家出席的《戰后日本70年:軌跡與走向》國際研討會。進而,從與會中國專家的幾十篇學術論文中嚴格遴選,構成《日本戰后70年:軌跡與走向》的主干部分。

經過嚴格遴選而進入本書的30余篇論文依序從日本的國家戰略、自我認知、經濟社會、外交安全、對華關系等展開論述,不僅從歷史縱坐標、“70周年”這一深闊視域系統梳理了日本戰后發展軌跡,而且從時代橫坐標、對當前日本政治外交及中日關系進行了橫切面式的全景透析。作者隊伍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日本研究重鎮,代表了當今中國日本學界的高端水平,特別是集中了60后、70后及80后相對年輕的優秀人才,其構思、觀點、行文多有破舊創新之處。

《日本戰后70年:軌跡與走向》的編撰與出版,既是為厘清戰后70年來日本發展變化的脈絡,從中發掘出決定、影響其發展變化的規律與要素,更是為分析當前、預測未來提供史實與理論的依據。洞察當今、預判未來,僅憑歷史的經驗無疑是不夠的,在新的時代背景與內外環境條件下,傳統的規律、要素往往會出現變異、變形。但是,對這些規律、要素的把握無疑又是最基本必需的。所以,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們更愿意將這本《日本戰后70年:軌跡與走向》看作是未來不斷深化中國學術界日本研究的一個新起點。 (本文有刪節)

猜你喜歡
軌跡日本
解析幾何中的軌跡方程的常用求法
日本元旦是新年
軌跡
軌跡
《黃金時代》日本版
軌跡
進化的軌跡(一)——進化,無盡的適應
安踏的軌跡
美哭了的日本點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