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訛傳九百年可以休矣
——常袞與建州茶業無關

2016-01-23 20:22林今團
中國茶葉 2016年2期
關鍵詞:北苑

□林今團

北宋張舜民《畫墁錄》一書中關于“唐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的那段記載,九百多年來,引用、轉引者很多。除了不少文獻引用外,一些大主流搜索引擎都可看到不斷有人在轉引,導致以訛傳訛,更有甚者以此推演、臆斷。筆者査考新、舊《唐書》,《福建通志》,《八閩通志》和明、清《建寧府志》等史料有關記載,證實常袞與建州茶業無關,張舜民那段記載純系杜撰。九百年訛傳,可以休矣。

一、張舜民杜撰、轉引不斷

張舜民(約1034~1112),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矴齋。邠州(陜西邠縣)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哲宗時(1086~1100)為監察御史,徽宗朝任吏部侍郎。被指為元祐黨人而貶商州(陜西商縣)。有《畫墁錄》。

張舜民《畫墁錄》對建茶史有一段這樣的記述:“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

張舜民這條記述的關鍵詞:北苑(今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內)、貞元、常袞、建州刺史、蒸焙研膏茶。史實證明完全是杜撰的。

古“建州”,地處現在的福建北部,歷來都是茶葉主產區。

唐朝武德二年(619)把此前的建安郡改為建州,州治在建安縣即今建甌市區。嗣圣五年(688)領縣六:唐興(浦城)、建安、建陽、將樂、邵武、沙縣。德宗時(780~805)領縣六:建安(含后來的松溪、政和、甌寧)、浦城、建陽(含后之崇安即現武夷山)、將樂、邵武、沙縣(777年屬汀州)。

九百多年來,張舜民的杜撰被廣泛引用,以訛傳訛,甚至改動時間、地點,更有憑空穿鑿,妄以臆斷。

1.廣泛引用

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五·方物》:“茶品,張蕓叟《畫墁錄》云,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

明·夏樹芳《茶董》:“張舜民,號蕓叟,云: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

清·余懷《茶史補》(1677年左右)和陸廷燦《續茶經·七之事》(1734)都引用張舜民《畫墁錄》關于常袞蒸焙研膏茶的記載。

彭光斗《閩瑣記》(1766):“……自唐常袞建(州)采之作貢,后南唐之北苑采蔡君謨之龍團鳳餅,胥由地產馳名”。

施鴻?!堕}雜記》(1858)引用張舜民《畫墁錄》關于常袞蒸焙研膏茶的記載。

《建甌縣志》共三次引用張舜民《畫墁錄》關于“常袞蒸焙研膏茶”的記載[1]。

張堂恒教授為注“研膏茶”的出處而引用張舜民關于常袞蒸焙研膏茶的記載[2]。

鞏志《建茶志》(閩北茶業志)一書引用7次12處之多[3]。

還有一些專家教授等名人也轉引張舜民關于常袞蒸焙研膏茶的記載。

2.改動時間

《建甌縣志》中的“大事記”和“第十五篇·茶業”有兩處把張舜民《畫墁錄》那段話中的“貞元中”(785~805)改為“貞元二十年(804)”。如“大事記”記載:“唐·貞元二十年(804)常袞為建州刺史,在鳳凰山一帶制造‘研膏茶’?!?/p>

鞏志《建茶志》第100頁和第187頁把“貞元(785~805)”改為“建中(780~783)”。常袞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去世的。這一改,常袞就可能在建中元年至三年(780~782)這個時段“為建州刺史,蒸焙研膏茶”了。

張志勇《南平市茶葉品牌建設研究》(中國農科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1201)中載:“最初,建茶以研膏茶形式出現。后來,建州刺史常袞在任上改革制茶工藝,改制成蠟面茶……”這里,時間“貞元”變為“后來”;茶葉品名由“研膏茶”變成“蠟面茶”。這個“后來”可以是常袞在去世之前的時間發生的。一查才知是轉抄鞏志《建茶志·概述》第1頁最后3行。

3.改動地點

有人寫《武夷茶話》說:“據熊蕃撰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武夷山一帶生產研膏茶,始于唐代貞元中(785~805)是常袞為建州刺史時始創的?!卑褟埶疵瘛懂嬡洝分小敖ㄏ痹贰边@個地點改為武夷山。

武漢商學院和武夷學院兩位作者的《釋超全的‘武夷茶歌’研究》也說:“唐中期,武夷茶以研膏茶形式出現。唐貞元間,建州刺史常袞蒸焙武夷茶而研之,謂之研膏茶?!比绱?,張舜民所說的“建溪北苑”這個地點等項都被移到武夷山了。

4.臆造績能

《建茶志·概述》第1頁倒數3行說:“建州刺史常袞在任上改革制茶工藝,改制成蠟面茶,開始少量進入皇室和官宦之家,為皇家所賞識,便成為貢品”。這就不僅把常袞臆造成茶葉制茶工藝的“改革者”,而且還是超前200多年“改制成蠟面茶”。

第136頁第1~5行說:“常袞,生卒年不詳,建州刺史,為官廉正,卸任無力返鄉,病故在建安,有廟享祀?!薄俺P枮榻ㄖ荽淌窌r對建安茶農教以新法制茶,始蒸焙而研之……”第2段“建安北苑龍鳳茶,名冠天下,實則是常袞改制為研膏而來。因此……建茶是常袞開創了新紀元……常袞在建州不但極力培養知識人才,而且培養了制茶技術人員,何況對茶葉的制造之功”。

再看鞏志在《褔建茶葉》2005年第1期《武夷茶史話二則》一文,其第二則題為“建茶改制話常袞”,此則不足千字,卻有3處寫到貞元間常袞改制建茶為研膏茶。其第5段引唐朝楊華《膳夫經手錄》關于“建州大團”的記述。緊接著第6段說:“常袞為建安刺史,見到‘建州大團’……賣不出去還得納稅。常袞上茶山,訪僧家,下茶戶;決心改制建茶……(對茶農、茶僧)教以顧諸制茶法,‘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最后結論:“常袞可稱得上是建茶改制第一人,于是開創建茶的新紀元?!?/p>

常袞被臆造成高官廉政之楷模,同時又儼然成了“改革者”、“開創建茶的新紀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典型的茶業專家,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另有《建甌茶葉發展的十座里程碑》把常袞的“偉績奇能”臆造得確實玄虛:“第一座里程碑,唐貞元中(785~804):常袞首創名震天下的研膏茶……成為中國茶史上的團茶制作第一人?!?/p>

還有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1日版《潮州工夫茶話》引用張舜民關于常袞蒸焙研膏茶的記載后說:“可見常袞是一位既善飲茶又善制茶的‘茗中仙’?!?/p>

二、常袞與建州茶業無關

1.常袞于建中四年(783)卒于福建觀察使兼福州刺史任上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九》載明“常袞,京兆人……天寶末舉進士,歷太子正字、累授補闕起居郎。寶應二年選為翰林學士考功員外郎中知制誥。永泰元年遷中書舍人。大歷元年遷禮部侍郎仍為學士。拜袞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楊綰同掌樞務……貶為潮州刺史。楊炎入相,素與袞善,建中元年遷福建觀察使,四年(783)正月卒,時五十五?!盵4]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七十五》記載:“常袞……貶潮州刺史。建中初,楊炎輔政,起為福建觀察使。始閩人未知學,袞至,為設鄉校,使作為文章,親加講導……卒于官,年五十五。贈尚書左仆射。其后閩人春秋配享袞于學宮云?!盵5]

《八閩通志·卷之三十六》記載:“常袞,京兆人。建中初(780),以前宰相起為福建觀察使。始,閩人未知學。袞至,為設鄉校,使作為文章,親加講導。與為客主均禮,觀游宴饗與焉。由是俗一變,歲貢士與內州等。卒于官。后閩人立祠郡學,春秋祀之。是時不別置刺史,多以福建觀察使守福州刺史,袞蓋亦然也?!盵6]

《福建通志·卷二十九·名宦》記載:“唐,常袞,京兆人。建中初,以前宰相起為福建觀察使。初,閩人自樂其土,雖有長材、秀民、通文學、習吏事者,相率不肯出仕。袞設鄉校,課文章??ば∶裼心苷b書作文者,袞必具賓主之禮,親加講導。延名仕歐陽詹輩,教育勸勉,閩俗一變,每歲貢士與內州等。卒于官職。贈尚書左仆射?!盵7]

建中四年上溯55年為開元十七年(729),即常袞生卒年是729~783年,享年55歲。而貞元元年是公元785年,常袞已去逝兩年多了。對于常袞而言,“建中四年正月”是至關重要的時間。凡其后所發生的事,不管時間、地點、性質,都與常袞毫無關系了!

2.常袞墓葬和祠廟都在福州

那時,人死了,多為土葬。名人還有墓記,還得建廟、祠、宮等予以享祀。常袞本為名宦,死后土葬有墓志銘并有廟祠享祀。而這一切是發生在福州還是建州呢?

鞏志《建茶志》136頁臆造得活靈活現:“常袞:生卒年不詳,建州刺史,為官廉正,卸任無力返鄉,病故在建安,有廟享祀?!奔热弧霸诮ò?,有廟享祀”那就證明常袞有可能在建安(現褔建省建甌市)既當刺史又改制老式大團茶為研膏茶,有功于民,死后“有廟享祀?!笔穼嵶C明這確系臆造!請看:

《福建通志·卷六十二·古跡·宅墓》記載:“觀察使常袞,在永??h(今福州市永泰縣)葛嶺。袞卒于官,子遂宰永福。卜居連江。葬袞于此,國朝雍正七年(1729)奉旨重修?!盵7]雍正七年離常袞誕生時間唐開元七年(729)正好1000年。人們出于景仰,重修其墓,正是為了緬懷其對福州(亦影響全?。┪慕淌聵I的功德,激勵后人辦學興教。

福建省地方志編委會關于常袞生平簡介:福建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與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福建鄉音網》以及《海峽都市報》2005年5月20日報道《永泰發現唐朝常袞墓志銘》載:“被稱為‘八閩教育開拓者’之一的唐朝人常袞的墓志銘19日在福州永泰縣被發現,并被當地博物館收藏……墓志銘刻在石板上,長46.5cm,寬29.5cm……上刻陰文,記述了常袞生平……墓志銘為清道光十三年長樂人林宗澤撰寫……葬葛嶺之陽。清代鄉里募捐重修,棄石用灰、規制一整。常袞(729~783),京兆人,字夷甫。建中元年為福建觀察使,四年卒于福州任上。追贈尚書左仆射,福州百姓立祠春秋配享學宮云?!蔽闹幸捞┛h文管辦主任鄭啟凡說:“常袞死后墓葬于福州永泰葛嶺,1958年修建葛嶺中學時墳墓被破壞,但墓志銘卻被一當地人保存下來?!?/p>

這位名宦在福州還有兩處宮祠祭祀?!栋碎}通志·卷五十八·祠廟》載:“福州府閩縣名宦祠:在唐則有常袞,在宋則有蔡襄……凡二十有一人。祠歲久而圮,國朝正統十二年重建常(袞)觀察祠,諸賢牧遂不復祀?!边@里說的是常袞此時已單獨享祀。另還有配享:《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列傳七十五》載:“由是俗一變,歲貢士與內州等……其后閩人春秋配享袞于學宮云?!?/p>

常袞死于福州、葬于福州(永福),宮、祠也在福州的事實已夠清楚了??墒?,《建茶志》卻把這些移到建州,進一步證明常袞在建州的一切都是真的。

且看有關方志記述?!栋碎}通志·卷五十八·祠廟》記載建寧府建安縣祠廟有22座,甌寧縣有11座(宋治平三年置甌寧,民國二年與建安合為建甌縣,縣城歷來為一地,即現建甌城區)。兩縣計有祠廟33座,其中根本沒有祭祀常袞其人的。

作為建州刺史、有廟享祀的倒有四位:梨山澤民廟祀“刺史李頻”,富沙廟祀“刺史葉顥”,城隍廟“刺史張文琮、陸長源俱嘗有功德于民,列祠于左右(左張右陸)以配食。府縣官到任,必先詣祠設祭以誓”。

嘉靖《建寧府志·卷十一·祠典》和康熙《建寧府志·卷十五·祠典》中的記載與此類似,都沒有祭祀常袞其人。

在建安與甌寧,倒是有三位與茶業有關聯的古人,官民予以立廟奉神祭祀:恭利廟,祀張廷暉?!褒埍旱刂?,歲修茶貢,祈禱多驗”;靈滋廟,祀蔣姓,“歲修茶貢,祈禱多驗”;童大王廟,即古茶場廟,祀童毅。

若按一些人所臆造的亷政高官楷模又開創建茶新紀元,常袞應名列上述有廟享祀的四位建州刺史和三位與茶業有關聯的古人之首,然而,史實是無情的!

3.常袞從未任過建州刺史

如上所述,常袞并無活到張舜民杜撰的唐德宗貞元年中(785~805)??墒?,有一些人在轉引中卻改動“貞元”這個時間,說常袞在“德宗時(780~805)”或“建中時(780~783)”任建州刺史……讓一些難于或懶于查證的人信以為真,九百多年來,訛傳依然存在。然而,史實卻證明,不管何時,常袞都未任過建州刺史。

明朝嘉靖《建寧府志·卷五·唐·刺史》和明《八閩通志·卷三十一唐·刺史》中,都以同樣次序羅列了唐朝建州刺史葉顥、謝元治等85人,獨無常袞其人。

《福建通志·卷二十五》記載的唐建安郡刺史同樣是85人,其名單的排列順序和上述《建寧府志》、《八閩通志》一樣。

再看清朝康熙《建寧府志·卷十八·職官·刺史》的記載,唐朝建州刺史計86位。與上述嘉靖《建寧府志》、《八閩通志》、《福建通志》三志對比,排列順序相同,卻在“王諷”與“李頻”兩位刺史之間多了一位“嚴士則”。此嚴氏序列建州第74位刺史,在修纂康熙府志時才予補上。細看各志,要說姓常的倒有一個“??藘€”,序列建州刺史之55位,但在其名下注明是“大中間(847~860)任”。這就是說,跨越“貞元中”五六十年以后,才有這么一位姓“?!钡某鋈谓ㄖ荽淌?。而從時間上說,常袞已去逝64年了。

常袞既為名宦,那么,嘉靖《建寧府志·卷六·名宦》中記載的建州“名宦”應有他的大名,可是,唐一代的夠格而入志者僅8人:葉顥、張文琮、陸長源、李頻、李彥堅、江淹、陳巖、張謹,依然無常氏蹤影(需要說明的是:這8個“名宦”中,前5人都曾任建州刺史)。

又該書《卷十八·人物·高行》記載:“劉常,建陽人。父喪,廬墓七年,有靈芝兩莖生廬前。建中元年,刺史陸長源、觀察使常袞以聞,詔旌其門,賜帛,改其里曰忠孝?!贝颂幍臅r間、人物與常袞有關聯,但恰恰指明了當時常氏的身份和建州刺史是誰。

三、建州研膏茶的創制

此即所謂“建茶改制”。北宋建陽學者熊蕃(1106~1156)于1122~1125年著,其子熊克1182年增補的《宣和北苑貢茶錄》一書中,以小字夾注的形式引用張舜民的記述。也許懷疑,才以小字夾注,并立即加以具體否定。正文直引毛文錫《茶譜》,論證當時建州只有“紫筍”,而無“研膏”,更無“蠟面……”又緊接著正文書己之結論:“五代之季,建屬南唐,歲率諸縣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繼造蠟面……”時間是南唐(937~975)而非貞元中;人物是諸縣民,而非常袞。

對熊蕃此記,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陳椽《茶業通史》也說:“南唐時已在建安設官焙制造貢茶。初造研膏,繼造蠟面……”

明朝學者古以智《通雅》(1641)說:“曰唐茶不重建(州),以建未有奇產也。至南唐初造研膏,繼造蠟面,又佳者曰京挺。宋初置龍鳳?!?/p>

陶穀在眾多學者之前記述了“建州茶膏”(應是“研膏茶”)是936~939年才有的,其《荈茗錄》(作于970年左右)載:“縷金耐重兒:有得建州茶膏,作取耐重兒八枚,膠以金縷,獻于閩王曦(939~943年在位)。遇通文(936~939)之禍,為內侍所盜,轉遺貴臣?!盵8]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1669)載:“閩康宗本紀:通文二年(937)……國人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盵8]

楊華、毛文錫的記載反證在935年之前建州尚未生產研膏茶。楊華《膳夫經手錄》(856)載:“建州大團,狀類紫筍,又若今之大膠片,每一軸十片余,將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極苦。唯廣陵、山陽兩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蛟漂燁^痛,未詳?!泵腻a《茶譜》(作于935年前后)載:“建州……紫筍,片大極硬,須湯浸之,方可碾。治頭痛,江東老人多味之?!睏?、毛氏所述在935年之前約百年間,建州產銷的是片大極硬、味極苦的紫筍、大團、大膠片之類的茶餅[8]。

四、結 論

常袞沒有活到貞元年間,便于建中四年(783)正月病逝于福州任上、葬于福州永泰,廟祠也在福州;常袞任何時候都沒有任過建州刺史;在建安與甌寧根本沒有廟祠祭祀常袞;建州研膏茶是建安北苑御焙茶工茶農于936~939年創制的。建州茶業教育、建茶生產、加工、改制均與常袞無關。若一定要讓他與建茶扯上什么關系的話,充其量飲用過而已。

因此,張舜民《畫墁錄》對建茶史的那段記述純系杜撰。

[1]潘渭水、黃芝生.《建甌縣志》.建甌縣地方志編委會編、中華書局出版、發行,1994年3月.

[2]張堂恒等.《中國茶學辭典·總類·茶名》.上??萍汲霭嫔?,1995年:22.

[3]鞏志.《建茶志——閩北茶業志》.福建省南平地區茶葉學會編.閩北報社印刷廠.1996年10月.

[4]五代·劉昫等.《舊唐書》.黃仲昭.

[5]北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

[6]《八閩通志·卷三十六·秩官·名宦·唐觀察使》.1490年.

[7]清·郝玉麟監修、謝道承等.《福建通志》(欽定四庫全書).

[8]陳祖槼、朱自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農業出版社,1981年.

猜你喜歡
北苑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歷史動因及影響探論
丁謂與蔡襄對北苑茶文化的貢獻
北苑貢茶中的匠心精神
看見有人修紅燈
北苑居民認領志愿時長力破10萬+
“董北苑”溯源
秋夜
御茶名品 北苑貢茶
悄然崛起的武夷
弘揚敬老新風 細節之處見真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