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梁代前期詩歌的多元交錯局面

2016-01-25 05:00郭晨光
關鍵詞:蕭衍

郭晨光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8751)

論梁代前期詩歌的多元交錯局面

郭晨光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8751)

摘要:梁初天監、普通年間,齊梁文人圍繞著蕭衍、蕭統父子為核心的文學集團,形成了既不同于永明體,也不同于宮體詩的詩風。學界對梁前中期文學評價普遍較低,認為只是永明詩風的延續,多于守成而少開創。其實,梁初社會階層構成的變化,士庶的融合,導致詩風呈現出總雜、多元交錯的局面,與昭明集團的文學觀念密切相關。對永明體的進一步發展,是永明詩歌高潮和宮體詩歌高潮之間的重要過渡,其貢獻不容忽視。

關鍵詞:蕭衍;蕭統;永明體;多元交錯

一、梁代前期詩歌的時代背景

梁代天監(502—519)、普通(520—527)、大通(527 —529)一直到大中通三年(531)昭明太子蕭統去世,學界一般將其分屬梁代文學的前期。①相對于前后的永明體和宮體,一直被認為是兩個文學高潮的底谷,“既不如齊永明體的輝煌,也不如這之后的宮體詩有影響?!保?]承永明文學之余續,專在守成而少開創。實際上,蕭衍代齊(502)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時代風氣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巨大變化,其詩風顯示出更為豐富多樣的態勢,形成了既不同于永明體,也不同于宮體詩的特殊發展階段。我們先看此期的時代背景。

劉宋以后,隨著北府兵將領的崛起,中原望族進一步衰落,寒素士人取得士族身份的比例不斷上升,士庶界限更加模糊復雜?!暗搅肆捍?,情況和宋齊大為不同,王謝等過江舊族,到此時的社會地位已大不如前,不但在朝廷中并無人居于要職,在文壇上亦遠非曩時可比?!保?](108)庶族文人的才氣學識已不亞于士族。中原望族的文化自信在軍人出身的皇權面前逐漸崩。比如徐氏、到氏、陰氏,當他們主動向世家大族靠攏時,也就逐漸演變為新的文化貴族。由于上位者出身和教育政策的調整,寒族士人逐漸登上政治舞臺,“天監四年,置五經博士各一人。舊國子學生,限以貴賤,帝欲招來后進,五館生皆引寒門俊才,不限人數?!保ā端鍟ぐ俟僦旧稀罚埃ㄌ毂O)四年,乃詔開五館,建立國學,總以五經教授,置五經博士各一人。于是以平原明山賓、吳郡陸璉、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玚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稟?!保ā赌鲜贰と辶謧鳌罚┍A粼袊訉W博延貴胄同時將五館引進寒門子弟,改變了以往官學只招收貴族子弟的現狀。出于政教弘儒目的,武帝登祚后,一再提倡儒學。他撰有《周易大義》二十一卷、《尚書大義》二十卷、《毛詩大義》十一卷、《禮記大義》十卷、《中庸講疏》一卷、《樂論》三卷、《孝經義疏》十八卷、《孔子正言》二十卷等。經學在南朝呈現出極盛的局面,《南朝梁會要》設“選舉”條“經學”項,專載長于經學而入仕之人(《宋、齊會要》不存此項)且身份不限士庶。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南朝經學”條言:“梁武之世,不特江左諸儒崇習經學,而北人之深于經者亦聞風而來,此南朝經學之極盛矣?!保?](315)“十數年間,懷經負籍者俱會京師”。

在用人政策上,看重門第身份的同時重視寒門后學的才能。由于九品中正制,士族多看中職閑稟重的“清顯之位”,秘書郎、著作郎仍是甲族子弟的起家之選,“平流進取,坐至公卿”。齊代法令“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門以過立試吏”,《梁會要·選舉》特分“素族士族甲族”和“寒門”兩類,說明士庶隔閡依舊存在。武帝在九品官人法基礎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以策試作為主要標準,“秀才、孝廉、賢良成績上等者,中正評為第二品;成績中等者,中正評為第三品;成下等者,中正評為第四等。所謂上等、中等、下等者,以策問中第為標準?!保?](105)策試常引經據典,考察對經史的熟悉程度。天監九年三月,武帝車駕幸國子學,親臨講肆。十二月,再幸國子學,策試胄子?!安呱渫鹘浾?,即除官吏?!保ā读簳と辶謧鳌罚┨毂O八年詔令:“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后,選可量加敘錄?!奔幢闶琴F族子弟,若不通一經,也不得解褐為官。雖是寒門士人,若能精研一經也可“隨才試吏”。同時還給寒門士子指出了另外一條捷徑,通過干謁公卿名流而獲得推薦。范云對何遜的賞識,最初是因為看到了何遜舉秀才時寫的對策。出身貧寒如何遜、吳均之流,由于其出色的文學才能,也是由南平元襄王蕭偉薦之武帝。

收稿日期:2015-10-29;修回日期:2015-12-0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10&ZD103)

作者簡介:郭晨光(1986-),女,河南許昌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論

總之,“梁武帝采取‘不問士庶,依照德才選用官吏,既防止無德行教養的寒人一味茍進媚事,又阻止不學無術的貴族子弟尸位素餐……在天監年間整理國政,徐勉、周捨等寒門出身的宰相勵以治道?!保?](387)寒門子弟有機會躋身上層,士庶之間的矛盾有一定緩和?!赌鲜贰り憘厒鳌份d:“及(任)仿為中丞,簪裾輻湊,預其宴者,殷蕓、到溉、劉苞、劉孺、劉顯、劉孝綽及倕而己,號曰‘龍門之游?!m貴公子孫不得預也?!敝粸椴攀慷_,而無關門第,客觀上也使寒門才俊有機會與貴族、皇族子弟交往。這些后學在梁代前中期圍繞著蕭衍、蕭統父子,形成了由齊入梁以及在梁代成長的文士為主體的文學集團。這個文學集團實際是以蕭衍為核心的皇帝文學圈和天監十四年蕭統加元服后以其為中心的東宮文學圈兩個團體。這兩個文學團體有其一脈相承之處,集團成員多有交叉,出入皇宮和東宮;其創作多貴族化的應制、游宴之作,文學觀念亦有相似之處。集團式的文學活動往往與其領袖有著極大的關系,蕭衍以帝王之尊提倡文學,《詩品序》載:“方今皇帝,資生知之上才,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學究天人。昔在貴游,已為稱首。況八纮既奄,風靡云蒸。抱玉者聯肩,握珠者踵武?!保?](41)可以說,蕭衍對于梁初詩風局面的奠定不無開啟之功,而他又是一位復雜的人物,“對于其時各派之文學思想,似乎都可以兼容?!保?](28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蕭衍重儒崇雅,提倡雅正文風,重視文學的政教功用。當時朝廷用樂多有不合雅正之處,天監元年,他曾“思弘古樂”,下詔訪集雅樂,親自參與新王朝的禮樂建設,“帝既素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禮樂?!保ā端鍟ひ魳分旧稀罚峨肥捵釉谱ń紡R樂辭》曰:“郊廟歌辭,應須典誥大語,不得雜用子史文章淺言?!碧毂O四年“是時禮樂制度,粲然有序”。他還編選了《歷代賦》一書,表達自己崇尚古典的文學觀念。受其影響,梁初永明體遭遇挫折,不僅聲律說不被普遍采用,平易流暢詩風也多為主流不喜,開始向元嘉使事用典的長篇古體復歸。蕭衍制《千字詩》,冗長乏味,酷不入情,有過之顏延之、謝莊?!案咦嬷啤洞壕懊髦驹姟肺灏僮?,敕在朝之人沈約以下同作……”(《梁書·王僧儒傳》)作為“竟陵八友”之一,蕭衍早年作過不少新體詩,如《雍臺》“舊落登雍臺,佳人殊未來”,與永明體近似但仍帶古質之氣。永明四年蕭衍曾為王儉東閣祭酒,受其使事用典詩風的影響,對永明作家倡導的清麗平易詩風有所不滿,意欲恢復元嘉詩風,以糾正永明詩歌之偏頗。使事用典的思想根源在于崇尚博學,如“(劉)顯博聞強記,過于裴、顧,時魏人獻古器,有隱起字,無能識者,顯案文讀之,無有滯礙,考校年月,一字不差,高祖甚嘉焉?!保ā读簳@傳》)為了方便用典,此時聚書、編纂類書成風。蕭繹《金樓子·聚書篇》自稱:“吾今年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河間之侔漢室,頗謂過之矣?!保?](517)編纂類書上,武帝曾命學士編《華林遍略》,以求壓過劉孝標《類苑》。在武帝干預下,梁初詩風有意識越過永明詩歌短小清麗,向元嘉詩風高古典正靠攏。正因為長篇高古和使事用典與元嘉詩風更易融通,體裁短小的永明體所不能容納,也是永明體暫時消歇的重要原因。

第二,代表新進士族欣賞趣味的媚俗側艷詩風開始流行。蕭衍屬軍功起家的庶族,無晉宋高門之清高自持傳統,其文學趣味更接近流俗。蕭衍出于政教目的提倡雅樂,但在個人興趣上更傾向流行的江南俗曲?!捌胀?,武帝自算擇后宮《吳聲》、《西曲》女伎各一部,并華少,賚勉?!保ā赌鲜贰ば烀銈鳌罚┝頁稑犯娂そ吓方忸}注引《古今樂錄》載:“梁天監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樂》十四曲?!蓖踹\熙先生即說:“《江南弄》與《上云樂》的創制參考了西曲《三洲曲》的和聲、雜舞曲辭《拂舞歌》《淮南王曲》《杯盤舞歌》,并受創印度、西域音樂的影響,具有吳聲、西曲、雜舞曲及外國音樂的優點,造成聲調曲折,句法參差的新聲?!保?](217-218)大規模的改制西曲,風格新艷綺麗,直接導致了后期宮體詩的發軔。據筆者統計,蕭衍存詩106首,涉及“艷情閨怨”的有54首,占一半之多,可見其趨俗的一面突出。

第三,部分恢復繼承了抒寫個人情志的漢魏寒素文學。一方面,其擬作樂府古辭,如《有所思》《長安有狹邪行》《擬青青河畔草》等,質樸古雅;另一面是征戰、游俠、邊塞等武事題材的興起?,F存南朝一百多首邊塞詩,多為梁后作品。武帝《戍邊詩》《古意詩》等,寫征戍分離之苦,《宴詩》寫息兵止殺,透露著功業理想,直接上承漢魏寒素文學精神。

總之,梁武帝倡導的詩風迥異于永明諸家,奠定了梁初詩風總雜、多元化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士族中不同階層的消長和作家隊伍的變化,又對文學本身的發展起著重要影響。

二、從士庶融合角度看梁初詩歌的多元化局面

作為昔日貴游,沈約、范云、任昉、蕭衍、柳惲等原西邸舊部大多年事已高,他們不僅將永明文學特色帶入梁代,更多精力用于獎勵后學、提攜新人。比如:

自高祖即位,引后進文學之士,(劉)苞及從兄孝綽、從弟孺、同郡到溉、溉弟洽、從弟沆、吳郡陸倕、張率并以文藻見知,多預?坐,雖仕進有前后,其賞賜不疏。(《梁書·劉苞傳》)

及(任)仿為中丞,簪裾輻湊,預其宴者,殷蕓、到溉、劉苞、劉孺、劉顯、劉孝綽及倕而己,號曰‘龍門之游?!m貴公子孫不得預也。(《梁書·任昉傳》)

據筆者統計,有殷蕓、到溉、到洽、劉苞、劉孺、劉顯、劉孝綽、蕭映、陸倕、張率、謝舉、謝覽、王規、王筠、王訓、張緬、張纘、江革、丘遲、王承、曹景宗、何遜、吳均等。這些后輩大多二十多歲,武帝與其游宴、娛樂,氣氛較寬松,地位相對平等,不因后輩的出身、年齡、官職而小視之。其中多人還入侍東宮,為《文選》的重要編纂者,屬昭明集團成員。梁初文風呈現出以貴游文學為主體,同時由于庶族文化地位的上升,士庶身份的混融而更加復雜多樣的不同態勢。前者表現為對詩歌用典的發展,后者表現為像何遜、吳均等出身較低的詩人的崛起,以及宮體詩風的興起。以下分而論之。

一是發展融合元嘉、永明詩風,以新典促進隸事新變。由于知識結構單一和思維慣性,用典難免呈現出雷同化的趨勢。時任昉為文壇盟主,《南史》本傳稱:“晚節轉好著詩,欲以傾沈,用事過多,屬辭不得流便,自爾都下士子慕之,轉為穿鑿,于時有才盡之談矣?!薄对娖贰吩u任昉:“但昉既博學,動輒用事,所以詩不得奇。少年士子,效其如此,弊矣!”久之必將導致文風枯竭。沈約率先對用典進行革新,“在征引儒典的基礎上,吸納子部、史部及漢晉名家名作等語料?!保?0]使用新典成為新風尚,《詩品序》稱:“詞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寢以成俗?!比鐒⑿⒕b《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待》《江津寄劉之遴詩》、陸倕《以詩代書別后寄贈詩》等侍宴贈答之作,多用新典且追求典故的游戲化、趣味化。其實詩歌用典并非只是元嘉詩風的專屬,永明詩也多用典故,王融《從武帝瑯琊城講武應詔詩》,五言十四句,句句屬對,用典十分繁密。梁初用典一派實際也是永明王融詩風的延續,但強調“詞不貴奇”“用典不使人覺”,不至于造成理解困難,是對“易見事”的繼承,走的是元嘉融合永明的新路。有關新典的來源與時人追求博學以及聚奇僻之書的風氣有關,《南史·顧協傳》載:“協博極群書,于文字及禽獸草木尤稱精詳?!薄读簳ね跎鍌鳌份d:“僧孺好墳籍,聚書至萬余卷,率多異本……其文麗逸,多用新事者,人所未見,世重其富?!笨梢哉f,永明年間,對詩歌的新變主要體現為聲律的一面,梁初則是發展了用典的另一面,在保證文風典實雅正的基礎上追求新穎奇異的隸事形式,是新體在梁初發展平緩的表現,也是貴族高雅欣賞趣味的體現。

二是庶族文學有所上升,恢復了永明一度斷裂的抒寫個人情志的漢魏寒素文學,最明顯表現為吳均、何遜等出身較低詩人的崛起。他們大量擬作樂府古辭,吳均有《戰城南》《雉子斑》《從軍行》,何遜有《苦熱》《銅雀妓》《昭君怨》等?!读簳の膶W·吳均傳》載其“家世寒賤”,屬庶族寒門無疑。其詩作多抑郁不平之氣,如“天子既無賞,公卿竟不知”(《贈別新林》),感慨有功不賞??穹?、游俠也是常出現的意象,“中人坐相望,狂夫終未還”(《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其六),“結客少年歸,翩翩駿馬肥。報恩殺人竟,賢君賜錦衣”(《結客少年場》),“非獨淚成珠,亦見珠成血”(《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其三),繼承了漢魏詩風的骨力、情感深度,戴明說評其“骨法猛,思徑險”(《歷代詩家二集》),陸時雍評其“粗淺無文,好為杰句,只得俚耳。貧人飾富,識者自知其綻”(《詩鏡》),尖銳地指出其寒賤詩風。吳均詩在當時有一定的追隨者,被稱為“吳均體”,如紀少瑜《擬吳均體應教詩》?!赌鲜贰繁緜鬏d其“早孤,幼有志節……年十九,始游太學……”,可見屬寒門游學之士。另《梁書·吳均傳》后附當時文學之士,“廣陵高爽、濟陽江洪、會稽虞騫,并工屬文?!笨梢姶伺啥喟氤錾砥?。何遜曾祖父為劉宋何承天,官至御史中丞,但到了何遜年代,已變成“宗派己孤狹,財產又貧微”(《仰贈從兄興寧寘南》)的狀況,一生仕宦基本滯留于參軍、記室等中下等官職。他與吳均有相似的心態,“東漢魏晉以來門閥士族數百年的發展,尤其使得門第峻域觀念深深滲透于社會文化、心理之中,乃至門第低微者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潛在而深刻的自卑之感?!保?1](190)何遜作《落日前墟望贈范廣州云》“高門盛游侶,誰肯進畋漁”,想要干謁范云又忐忑自卑。何遜與劉孝綽、江革、劉孺等貴游子弟有大量聯句,其《嘲劉諮議》“妖女褰帷出,蹀躞初下牀”嘲笑劉孝綽留戀床笫,也反映了兩人的友好關系。

三是代表下層文人喜好艷情詩開始興盛,也迎合了貴游階層對聲色、情欲的欣賞口味,直接導致了宮體詩的發軔。從齊代開始,以鮑照為代表的“俗麗”“淫麗”詩風開始受到重視,梁代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將其與謝靈運、顏延之并列為“三體”之一,“永明、天監之際,鮑體獨行,延之、康樂微矣?!保▍菃獭秶鸂t詩話》)武帝將吳歌、西曲引入皇宮,迎合貴游階層以詩為戲的創作態度。蕭子顯《日出東南隅行》《代美女篇》以齊梁綺靡之體擬古樂府。張率《日出東南隅行》通篇描摹女色和裝飾,純為宮體之流。劉孝綽有《愛姬贈主人詩》《遙見鄰舟主人投一物眾姬爭之有客請余為之詠》《詠姬人未肯出詩》等詩,詞旨放蕩,格調低下,《玉臺新詠》收劉孝綽詩13首,暗示其宮體詩人身份。何遜詩作亦多今事之艷,更接近后來的宮體詩,如《嘲劉諮議》《詠娼婦》《詠照鏡》等,將女色作為具有審美特色的“物”,文辭冶艷,多色情描寫,為宮體之漸。許梿《六朝文絜》將其《為衡山侯與婦書》稱為“婉孌極艷”的“香奩之作”。底層文人趨新趨俗的文學趣味與貴游階層的奢侈、玩樂愛好不謀而合。

三、從士庶融合看昭明集團的文學觀念

天監元年(502),蕭統被立為皇太子,十四年(515)行冠禮,以其為中心的東宮文學集團正式形成,蕭統成為梁初文壇的實際東道主。在武帝的培養下,蕭統“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梁書·昭明太子傳》),“時昭明太子尚幼,武帝敕錫與秘書郎張纘使入宮,不限日數。與太子游狎,情兼師友。又敕陸任、張率、謝舉、王規、王筠、劉孝綽、到洽、張緬為學士,十人盡一時之選?!保ā赌鲜贰ね蹂a傳》)這些后輩兼經學與文學之才,據胡大雷先生統計,蕭統文學集團有:劉孝綽、王筠、殷蕓、陸倕、到洽、明山賓、陸襄、張緬、謝舉、王規、王錫、張率、劉勰、徐勉、何思澄、劉杳、顧協、鐘嶼、杜之偉、劉陟、劉苞和庾仲容。[12](148)成為太子侍讀,自然是武帝的刻意安排。其中劉孝綽、何遜、王筠、劉勰、張緬還可能是《文選》的重要編纂者。②

蕭統的文學思想與其父有一脈相承之處又有所不同,其集團成員身份的復雜多樣,士庶融合無疑又與集團的總體創作傾向和文學觀念密切相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與武帝一樣,蕭統的文學思想比較復古,重視文學的教化功用?!段倪x》收詩,選謝眺詩21首,沈約詩13首,且特意選了一些長篇,如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36句,《始出尚書省》《和王著作八公山》30句。沈約的《鐘山詩應西陽王教》40句,《游沈道士館》28句,可能為了迎合蕭衍偏重長篇的喜好。在對待聲律態度上,《文選》幾乎沒有收錄新體詩,對永明聲律說的態度比較消極?!皬倪@里可以看出某些端倪,即蕭統對于過分考究聲律藻飾的作品不甚以為然?!保?3](375)他對陶淵明文學價值的發現也是基于其淡薄名利、高潔自持的人格、懷抱,“此亦有助于風教也?!保ā短諟Y明集序》)

二是提倡雍容典雅的貴族詩風,對寒庶詩風持批評保留態度。由于武帝對齊宗室和文人相對寬容,沒有大肆屠戮。天監年間政治環境比較寬松。時人更加青睞“符合經典,處理好了內在與外形的關系,詩歌表現了主體在差異中悠游從容的愉悅,在質樸的感性和美的超越間保持張力,使藝術文本在結構上簡約,具有文外之旨?!保?4]這種近似中庸的雍容詩風。相應的,對寒素詩風不以為然。以何遜為例,他發展了漢魏古詩的寫景傳統,寫眼前之景均是實見,即目寫事,吟詠庭院里、旅行中的山水,有細微的寫實傾向,尚自然,重抒情。其《宿南州浦》:“幽棲多暇豫,從役知辛苦。解纜及朝風,落帆依暝浦。違鄉已信次,江月初三五。沈沈夜看流,淵淵朝聽鼓。霜洲渡旅雁,朔飆吹宿莽。夜淚坐淫淫,是夕偏懷土?!背R浴翱捅薄俺钤埂眮肀憩F生活、關照自然。貴游雖亦多寫景,但是他們著眼于表現感覺和個人才華,并不用于反映生活?!额伿霞矣枴芬院芜d與劉孝綽作比,說明了當時的風尚:“何遜詩實為清巧,多形似之言,揚都論者,恨其每病苦辛,饒貧寒氣,不及劉孝綽之雍容也?!保?5](276)劉孝綽幫蕭統編撰《古今詩苑英華》,以其與何遜的良好關系卻僅收其詩兩篇,雖有嫉賢心理,主要還是由于主流不喜“清省”“形似”的詩風。

三是由于士庶融合,在庶族代表的漢魏寒素詩風的基礎上加入貴族化的用典。既推重雅正尚典,又不排斥辭采之美,主張“雅而麗”,使其折中調和。這種不偏不倚、中允兼通的文學觀念與集團成員的創作實踐互相影響、滲透。蕭統多擬作漢魏樂府,如《飲馬長城窟行》《相逢狹路間》,注重從漢魏古詩提取典故和創作資源?!堕L相思》題目即出自《客從遠方來》,“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取其相思綿綿之意。王筠《和吳主簿》之《春日二首》“于今方溘死,寧須萱草枝”“卷葹心未發,蘼蕪葉欲齊”等,意象、句法上承漢魏古詩;劉孝綽《元廣州景仲座見故姬》《摘安石榴枝贈劉孝威》的詩意,分別出自《上山采蘼蕪》和《庭中有奇樹》。這里的典故已成為象征性的符號,趙翼言:“詩寫性情,原不專恃數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則一典自有一意,作詩者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此后代詩人不得不用書卷也?!保?6](456)借重古詩“格高而詞溫,語近而意遠”(《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看重典故帶來的某種氣氛和象征意義,既言簡意賅又可引起人們對弦外之音的追尋,有助于詩歌深婉蘊藉之意境的形成,也與蕭統“吟詠性靈,豈惟薄伎。屬詞婉約,緣情綺靡”古樸典雅的詩學理想相通。對于辭采,蕭統《答湘東王書》說:“夫文典則累野,麗則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眲⑿⒕b《昭明太子集序》稱蕭統詩:“典而不野,遠而不放,麗而不淫,約而不儉?!笔捑V也在《昭明太子集序》稱蕭統詩文“麗而不浮”。這些“折中”的文學理論,“要求諸種對立因素在量的方面達到均衡和諧,無過與不及之弊,而此種觀點,實亦齊梁人所共有?!保?7](302)倡導的言情之正,“勸誡”與“麗則”相結合,“擿譏《閑情》,示戒麗淫,用申繩墨,游于方內”。[18](267)

四、余論:梁初永明體的新發展

當時永明體雖然受到了一定阻礙,但仍以一定的形式緩慢發展,下面再來探討一下新體在梁初的新發展。

一是將聲律理論植入長篇,形成了長篇轉韻體的新興聲律體裁。吳小平對梁初何遜、吳均、王筠、劉孝綽有過統計:吳均入律詩歌占3%,王筠2%,基本與永明體入律平均值(3%)持平。何遜入律達 7%,以短篇為主,劉孝綽入律詩5首,約占總數7%,有長律、律詩多種。[19](243)許學夷《詩源辨體》言:“劉長篇有轉韻體最工?!币远唐聞俚暮芜d,也有《擬青青河畔草轉韻體為人作其人識節工歌》《送韋司馬別》這樣長篇換韻之作,這是聲律體在梁初的新發展。

二是梁初新體使用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在永明時期其僅限于沈約、王融等精于此術的文化貴族,聲律在詩文寫作中尚未普及。梁初詩作入律程度遠高于永明時期,如《詩源辨體》卷八評謝朓:“此聲律之漸?!痹u沈約:“休文論詩,有‘八病’之說,此變律之漸。然觀其詩,亦不盡如其說,何耶?”卷九評何遜、劉孝綽“二公五言,聲多入律”、劉孝威“聲愈入律”、吳均“聲漸入律”、王筠“聲愈入律”、柳惲“聲多入律”等[20](122-127),認為遠比永明入律程度高。像柳惲這樣在永明間已嶄露頭角,但在梁初才將聲律體發揚光大。從王融、沈約開始到梁初貴游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齊梁體”。清錢木庵《唐音審體》:“齊永明中,沈約、謝朓、王融創為聲病,一時文體驟變。謝玄暉、王元長皆沒于當代,沈休文于時作手何仲言、吳叔庠、劉孝綽等并入梁朝,故謂之‘齊梁體’?!雹鄄粌H“通兩朝而言之”,還創制了既不同于永明體,也不同宮體的新體裁。杜曉勤指出:“‘齊梁體’詩的格律形式有粘對律、粘式律、對式律等形式?!保?1](13)永明體多對式律,梁初新體粘式律比重上升,且出現了合式的聲律結構,如劉孝綽《陪徐仆射晚宴》五聯,前三聯粘式,后二聯對式,粘、對并用,對新體詩聲律的講究遠超永明詩人,在永明體與律體之間架起了橋梁。且用韻更加自由靈活,通過隨文辨聲營造詩歌音樂美?!读簳ね躞迋鳌罚骸埃ㄉ颍┘s制《郊居賦》,構思積時,猶未都畢,乃要筠示其草,筠讀至‘雌霓(五激反)連蜷’,約撫掌欣抃曰:‘仆嘗恐人呼為霓(五雞反)?!s曰:‘知音者希,真賞殆絕,所以相要,政在此數句耳?!薄梢娢氖可朴陔S文辨聲,已不像永明時期那樣機械。

注釋:

① 有關梁代文學的分期問題,學界尚有爭議,大致分為以葛曉音先生為代表的兩期說(以梁改元大同 535年為界)和三期說(劉躍進認為天監十二年沈約去世屬前期;此后到中大通三年為中期,再以后為梁代文學的后期;清水凱夫認為天監年間屬于前期,普通至中大通六年一段為中期,此后為后期)在此,我們傾向比較穩妥的說法,以大通三年(531)蕭統去世為界,將梁代文學劃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承永明文學余續,蕭統對蕭衍多有承襲,其后蕭綱入主東宮,梁代文學才發生了巨大變化。

② 學界對《文選》的編纂者尚存爭議,除蕭統外,據《梁書·劉孝綽傳》《梁書·劉勰傳》《梁書·王筠傳》《梁書·張緬傳》記載,還應有劉孝綽、劉勰、王筠、張緬。宋王應麟《玉?!肪砦迨囊吨信d書目》錄《文選》所注“與何遜、劉孝綽等選集”之語,還可能有何遜。

③ 齊梁體有多重含義,一指聲律,即白居易李商隱溫庭筠集中所言齊梁格;一指風格綺艷和詠物之作。

參考文獻:

[1] 傅剛. 永明文學至宮體文學的嬗變與梁代前期的文學狀態[J].社會科學戰線, 1997(3): 118-126.

[2] 曹道衡. 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108.

[3] 趙翼. 廿二史劄記校證[M]. 王樹民校證. 北京: 中華書局,2007: 315.

[4] 毛漢光. 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M]. 臺北: 臺北學術著作獎助會, 1966: 105.

[5] 宮川尚志. 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M]. 東京: 日本學術振興會, 1956: 387.

[6] 鐘嶸. 詩品箋注[M]. 曹旭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41.

[7] 羅宗強.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282.

[8] 蕭繹. 金樓子校箋[M]. 許逸民校箋.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517.

[9] 王運熙. 樂府詩述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217-218.

[10] 孫寶. 沈約與齊梁宗經隸事之變[J]. 文史哲, 2014(5): 61-69.

[11] 景蜀慧. 魏晉詩人與政治[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190.

[12] 胡大雷. 中古文學集團[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48.

[13] 曹道衡, 劉躍進. 南北朝文學編年史[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 375.

[14] 方錫球. 從“中和”哲學觀到“雍容典雅”的詩學追求[J]. 求是學刊, 2000(5): 84-90.

[15] 顏延之. 顏氏家訓集解[M]. 王利器集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276.

[16] 趙翼. 甌北詩話校注[M]. 江守義, 李成玉校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 456.

[17] 王運熙, 楊明.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302.

[18] 張溥.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M]. 殷孟倫注. 北京:中華書局, 2007: 267.

[19] 吳小平. 中古五言詩研究[M].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243.

[20] 許學夷. 詩源辨體[M]. 杜維沫校點.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122-127.

[21] 杜曉勤. 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13.

[編輯: 胡興華]

中圖分類號:I2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6)02-0174-06

The intersectionalityof poetry in the early Liang Dynasty

GUO Chengu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e literature group with Xiao Yan and his son Xiao Tong as the core men of letters gradually formed a special literary style which differed from Yongming Style and Gongti Poetry during the years of Tianjian and Puto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iang Period. Poetry in this period is considered of low value in academics. Critics hold that it is just an extension of Yongming Style which lacks innovation. In fact, the social changes and fusion of gentry and civilian which lead to the stylistic intersectionalit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literary principles of Zhaoming Group. Further development of Yongming Style i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from the climax of Yongming Style and Gongti Poetry, which can not be neglected.

Key Words:Xiao Yan; Xiao Tong; YongMing style; intersectionality

猜你喜歡
蕭衍
蕭衍的“腰圍”
長壽皇帝蕭衍養生之道
蕭衍的“腰圍”
淺析蕭衍佛理賦
山中宰相
梁武帝出家
千古“反反腐”奇文
梁武帝 不戀龍袍戀袈裟
蕭梁皇族之倡導玄學文化風尚及其原因與影響
梁武帝為何四十年不近女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