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支點” 撬動思維

2016-01-27 19:11肖咸奎
新課程·上旬 2015年12期
關鍵詞:支點排球形狀

肖咸奎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边@讓我想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我們在課堂上,不是非常努力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活動,讓學生得出思維之果嗎?那么,如果能挖掘出教材的“支點”,就一定能巧妙撬動學生的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的板塊支點——領航板塊學習

如,“數與代數”是整個小學數學教材的主體,把握好“數與代數”的教學,無疑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樹立了一根擎天柱。面對此板塊內容,如何才能挖掘出教材的板塊支點?找“點”需要先找“線”,“數與代數”大致兩根主線,一是“數”線,二是“運算”線,當然兩線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伴相生的。

“數”線的發展是:個、十、百→千、萬→萬以上的數→億以上的數。在個、十、百的學習中,需要讓學生在沖突中感受“十”出現的必要性,出現10個“一”,是十的飛躍,感悟用“十”的優越性。在“千以內數”的學習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計數單位“個、十、百、千”的必要性和聯系,“萬及萬以上”“億及億以上”的數也是如此??梢姟皵怠钡闹c為“計數單位”,而撬動“計數單位”的杠桿則是“數”產生的情景性、必要性。因此“數”的教學必須在具體的情景中逐漸抽象出“數”,并感悟數由個、十、百逐漸發展到萬及萬以上的必要性和聯系,從而建立數的概念。

“運算”線的發展是加、減、加減混合→乘、乘加、乘減→除、混合運算,并與解決問題緊密融會在一起。運算和解決問題相伴隨,目的是讓計算富有實際意義,不再空洞、乏味、單調,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梢姟斑\算”線的支點為加、減、乘、除的意義,而撬動加、減、乘、除意義的杠桿則是“加、減、乘、除”的符號意識,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或者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巧妙理解“加、減、乘、除”的意義。即“加”為“合”,“減”為“分”,“乘”為“合”(具有相同的加數的合),“除”為“分”(平均分),加、減互逆,乘、除互逆,加、乘意義相通,減、除意義相通。并且運用相應的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這樣“符號”就成了學生進行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當學生遇到具體情景時,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應用意識和模型思想,靈活選擇“+、-、×、÷”,并感悟運算過程的意義,這對學生思維的發展無疑是一種跨越。

二、挖掘教材的單元支點——單元策略學習

在每一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是通過教材的“單元”來實現學生的學習。所以挖掘出“單元支點”顯得特別重要,“單元支點”決定著這一單元的教學策略,影響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架構。

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兩部分。教學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提供給學生一些物體(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盒子、罐子等),請小朋友們把這些物體分一分。本來想象學生會按“形狀”來分,結果小朋友的分法五花八門,有按大小分的,有按顏色分的……引導了很久,學生才轉到形狀上來,而且學生還不領情:“為什么一定要按形狀來分呢?”令老師感到困難。

是呀,既然這個單元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來讓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那么“形狀”就是“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支點”,即實物引入—支點(形狀)—抽象為一般模型—給出圖形名稱。

我是這樣做的:小孩子最熟悉“球”,準備大的白色排球,小的白色乒乓球,不大不小紅色皮球。

師:出示排球,這是什么?

生:排球。

師:對,它就是球!板書“球”。又出示乒乓球,這又是什么呢?

生:乒乓球。

師:稍作停頓,皺上眉頭,把乒乓球和排球放在一起,它這么小還是“球”?

生1:它是圓的。

生2:鼓起來的。

生3:排球是大球,乒乓球是小球。

師:出示紅色皮球,這是什么?

生4:皮球。

生5:球。

師:它是紅色的,還是“球”嗎?

生:是球,這跟它的顏色沒有關系。

師:那和它的什么有關系?

生:形狀。

師:(把三個球放在一起)大家想得很對。一個物體是不是球,與大小、顏色都沒有關系,與它們的形狀才有關系。今天我們就要從“形狀”上來認識物體的圖形。

接下來,提供給學生一些物體(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盒子、罐子等),請小朋友們把這些物體按“形狀”分一分。然后抽象為一般模型,給出圖形名稱,一切水到渠成,孩子的空間觀念得到有效發展。

三、挖掘教材的課時支點——課時生長學習

眾所周知,每一課時的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具體的教學行為生成的舞臺。此時,課時教學的“支點”就顯得特別關鍵,“支點”挖掘得恰當與否,直接決定課時教學的成敗。那么課時教學的支點如何挖掘呢?肯定就在每課時重心處、關鍵處。

如“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支點是“相同加數”;“除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支點是“平均分”;“觀察物體”一課教學支點是“不同位置”;“近似數”一課的教學支點是“接近”……

當然,課時支點并不是一下子簡單地告訴或者呈現給學生,而是通過具體的情景沖突等方式巧妙地導出。這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反復探索。

參考文獻:

唐文春.用支點撬動學生思維[J].今日教育,2010(10).

編輯 溫雪蓮

猜你喜歡
支點排球形狀
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教案
你的形狀
看到的是什么形狀
給自己一個支點
找到撬動變革的支點
氣排球的大眾文化屬性探析
心的形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