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之于古
——從“述而不作”看孔子的崇古觀念

2016-01-28 06:53山西大學初民學院030000
大眾文藝 2016年9期
關鍵詞:彭祖山西大學比作

康 力 (山西大學初民學院 030000)

孔子之于古
——從“述而不作”看孔子的崇古觀念

康 力 (山西大學初民學院 030000)

“述而不作”出自《論語?述而》,如果將其單另拿出,沒有主語和賓語。但如果結合上下文推測,即“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那么“孔子”應該是主語,而“古”可能是賓語。并且這句話也暗示了孔子“述古”的原因,即“信古”且“好古”。然而“古”是一個較大的范疇,那么是什么樣的“古”能讓這位后世眼中的圣人“信而好”,進而甘心“述而不作”呢?

孔子;述而不作;崇古尊圣

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靵y的社會秩序,為潛藏在人們心底的“惡”提供了生長的溫床。殺戮,貪婪,自私等等諸如此類的人性弱點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在孔子的視野中。面對這一切,他的對策不是“創新”,而是“復古”,“述而不作”則是他的具體做法。那么什么是“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一、句意分析

“述而不作”出自《論語·述而》,原句為:“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睘榱烁玫乩斫饩湟?,不妨把該句所缺少的成分按照現代漢語將其補充完整,即“子曰:‘(我)述(古)而不作,信(古)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边@么補的理由是什么呢?

首先“我”,即孔子應該是該句的主語。那是因為在句末孔子明確地提出把自己比作了“老彭”,而“老彭”有人說是彭祖,有人說是彭祖與老聃的合稱。然而“老彭”無論是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老”,甚至有傳說彭祖活了八百歲??鬃又园阉约罕茸鬟@兩位老人,恐怕不是因為年齡上的相似,而是因為經驗上的相似。而一個凡人想要獲得和彭祖相似的經驗,那么就不得不“述而不作”了,換句話說“述而不作”是孔子比作“老彭”的手段,所以可以推斷出我(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主語。

第二,之所以說“古”是“述”的賓語,是因為“信而好古”是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因。如果孔子對待“古”的態度是“不信而惡”,怎么會讓孔子心甘情愿地“述而不作”,而沒有絲毫怨言呢?所以“信而好古”是“述而不作”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斷,“古”是“述”的賓語。

第三,“信”即可以理解為一個帶賓語的動詞,也可以理解成一個描述主語的形容詞。如果考慮到“述而不作”和“信而好古”前后對仗工整,“述”和“不作”需要加賓語,那么“信”和“好”也應該是一組并列的動詞,虛詞“而”則相當于連詞“和”。如果將“信”看作一個形容詞,表示孔子自身一種“信”的態度,虛詞“而”相當于一個詞尾助詞,那么信后頭就不用另外補充“古”了。但是后面加不加“古”對整體句意理解的影響不大,二者都可以表現出孔子相同的治學態度,所以我在這里姑且把“信”的后面補上了“古”。

綜上所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笨梢员唤忉尀椋骸翱鬃诱f:‘我只記錄古,而不創作,那是因為我信古并且好古,這樣我才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二、何為“古”

前文已經提到,“(我)述(古)而不作(古)”的原因是“信(古)而好古”。我們知道,孔子被稱作“大成至圣文宣王”,其儒家思想更是古代思想的正統,為后世所推崇。然而即便是如此偉大的人物也要對“古”充滿著敬意,僅僅是“述”,而不敢“作”。那么這個“古”究竟是什么呢?

解答這個問題應該從孔子的“信”和“好”上入手。因為如果知道孔子“信”什么和“好”什么,那么它們與“古”的交集就是讓孔子“述而不作”的“古”了。

“信”在《說文》的解釋是“誠也。從人從言。會意?!痹S慎在《說文·序》中對“會意”下了這樣的定義:“比類合誼,以見指撝?!蹦敲础靶拧笨梢岳斫鉃椤叭酥浴?,特別指“誠”在人說話上的體現。比如說《論語·子路》篇中的“言必信,行必果”這里的“信”,就是指“言”。同時《論語·學而》中有“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也可以看出“信”一般是來形容“言”的。因此孔子“信”言。

孔子“好”樂?!墩撜Z·述而》有這樣的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在古代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肉無疑是那個時代最高的享受之一,它甚至還可以作為區分不同階層的標志。然而在齊國聽到《韶》樂之后,竟可以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解三個月的饞。這不僅說明《韶》樂的優美,而且證明了孔子“好”樂。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使孔子“述而不作”的“古”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兩個特征:一是“言”,二是“樂”,當然前提二者應該早于孔子。那么這里的“古”應該指的就是諸如堯、舜、禹、周公一類的“古代圣賢”以及其所作所為,因為只有古代的圣賢才能同時“言”而使人“信”,“樂”而使人“好”。比如說之前提到的《韶》樂,就是指“舜樂”。也正是因為周公吐哺,誠信輔幼主,才讓孔子對于《周禮》如此的崇尚。因此我么得出結論,“古”即“古代賢人”。

三、為何“古”

身處春秋戰國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孔子希望社會從混亂變為有序,而有序的前提則是確立一個明確的準則,這就如同確立一個共同的社會契約??鬃硬]有像西方人那樣制定了明確的法律,而是樹立了幾個古代的典范。與那冷冰冰的法律條文相比,那些有血有肉的圣賢更能夠起到規范百姓的作用。當聽到舜遭到父兄的百般欺凌,仍能保持孝悌的故事后,百姓難道不會為之動容,從而反省自己嗎?當聽到大禹為了治理洪水,卻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后,百姓難道不會因此振奮,從而報效國家嗎?當聽到周公能夠鞠躬盡瘁,輔佐年幼的成王的故事后,百姓難道不會因他而感動,從而力行忠義嗎?

孔子正是感受到了古代先賢所散發出的溫度,所以他才甘愿做一個傳承者,而不是一個創作者,因為他生怕自己會阻隔先賢那固有的溫度,所以才在那個冷酷的時代選擇了“述而不作”。

[1](宋)朱熹.論語集釋[M].中華書局,2006.

[2]錢穆.論語新解[M].三聯出版社,2012.

[3]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6.

康力,山西大學初民學院,中國語言文學類。

猜你喜歡
彭祖山西大學比作
彭祖山的傳說
比作詩
彭祖活了“八百八”?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閻錫山對山西高等教育的守舊與革新
油菜花開
脫靶篇
捧殺篇
“取舍”篇
仁者壽:彭祖告訴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