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古典主義時期鋼琴藝術的發展

2016-02-02 16:28鄭小玉
北方音樂 2016年6期
關鍵詞:古典主義

鄭小玉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60)

?

論古典主義時期鋼琴藝術的發展

鄭小玉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60)

深圳大學學生創新發展基金,項目編號:16XSCX02。

【摘要】18世紀中葉,西方音樂史由巴洛克時期進入古典主義時期,在這一階段中,人們的藝術情趣和審美視角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音樂開始由復調音樂向主調音樂過渡。與此同時,鍵盤的演奏技術不斷地探求新技法,大大地推動了鋼琴制琴藝術的發展,促成了西方音樂風格的多樣化。音樂在整體上呈現出平衡、清晰、嚴謹的特征。本文以“鋼琴”作為藝術載體,從人文思想、音樂風格和樂器形制等方面對古典主義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進行多視角、全面性的觀察和分析。

【關鍵詞】古典主義;制琴;鋼琴體裁

一、古典主義時期的人文思想與音樂風格

(一)啟蒙運動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影響

18世紀中葉后,整個歐洲面臨著推翻封建政權、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新格局。歐洲眾多國家先后爆發了民族獨立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這是一場哲學和思想斗爭的啟蒙運動,對整個歐洲各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啟蒙運動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固有思想和行為約束的挑戰①,它崇尚英雄主義,追求人權平等,反對矯揉造作,提倡自然,反對專制權威,提倡個性自由、權利平等,先進的人文思想和美學原則直接影響了歐洲古典藝術的創作。

(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發展

18世紀至19世紀初鋼琴藝術的古典主義時期,是鋼琴藝術時非常重要的階段,對后來的鋼琴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巴赫的和聲對位風格讓位于純粹和聲的主調風格成為整個古典主義時期的重要特征。②古典主義時期是一個新興的風格轉變時期,主調音樂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風格。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是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被稱作“維也納古典樂派”。在此之前,巴洛克時期音樂主要以復調音樂為主,各聲部的旋律走向都以嚴格的對位形式進行,而到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過渡到了以主調音樂為主的音樂走向,有明顯的主旋律聲部,其他聲部作為伴奏聲部襯托著主旋律聲部。音樂也逐步從教堂走向社會,開始面向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公開的音樂會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圈,大量的曲譜被出版社出版發行,以往宗教題材的音樂也出現在了世俗的舞臺上,題材內容豐富多樣。隨著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沖擊,作曲家們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供養轉變為獨立的經營者。

二、鋼琴制琴藝術的發展

16世紀初期,聲樂一直居于主導地位,器樂處于伴奏地位。到了巴洛克時期,器樂音樂逐漸受到了制琴家的重視,器樂制造技術也趨漸完善,進而促使了一大批作曲家以及器樂愛好者對器樂進行了專門的藝術創作和研究,器樂曲漸漸地成為一種具有獨立意義的體裁形式。

鋼琴的前身是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撥弦古鋼琴又稱為“大鍵琴”,它最早產生于14-15世紀的英國,該琴是通過觸鍵使已裝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狀物撥弦而發聲,音色尖銳而清晰。它的外觀造型與現今的三角鋼琴非常接近,構造原理也大致相同。制琴師常用羽管做撥子,所以撥弦古鋼琴也稱為“羽管鍵琴”,它是巴洛克時期演奏通奏低音和獨奏音樂會的主要樂器。羽管鍵琴的力度范圍可以從p至f,由于撥弦古鋼琴主要靠撥子來敲擊震動琴弦發音,其音色較硬、音值較短,缺少了音樂的表現力,加上撥弦的發聲音質比較粗糙,致使音樂在呈現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擊弦古鋼琴又稱“翼琴”,早在12世紀就已出現。擊弦古鋼琴為長方形,聲音是通過琴鍵另一端的銅質葉片擊弦而發聲,音色較柔和,音量較小。擊弦古鋼琴的內部安裝了音板和琴弦,音量較小,因此它不太適合在大型的場地演出,擊弦古鋼琴在音響效果上大大勝過了撥弦古鋼琴,音響有強弱的對比,在音響效果上彌補了撥弦古鋼琴的不足,因而受到了許多作曲家對喜愛。

隨著西方音樂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鋼琴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希望鋼琴能有更大幅度的表現力。意大利制琴大師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綜合鋼琴的前身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的特點,首先將“琴槌向下擊弦”的原理用于羽管鍵琴,并在1710年用撥弦鋼琴的琴身制作出了一架擊弦鋼琴。③改良后的鋼琴的誕生標志著鋼琴樂器時代的到來,從它的構造原理、造型結構方面來看,擊弦古鋼琴可以說是現代鋼琴的前身。

克里斯托福里以撥弦古鋼琴的琴身為原型,又采用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對撥弦古鋼琴進行有效的改良,從而制造出了歷史上第一架現代意義上的鋼琴。1789年,德國人約翰·施泰因(Johann Stein, 1728-1792)又為鋼琴設計了踏板,踏板的裝置是鋼琴藝術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飛躍,從此鋼琴的音色更為飽滿悠長。

在《琴鍵上的芭蕾——鋼琴》一書中提到,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至少有70%的樂器制作家是鋼琴制作家,以18世紀“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的出現進入了鋼琴制琴藝術的全盛時期。④在古典主義時期,海頓的創作作品里有許多是為撥弦古鋼琴所作,大約在莫扎特晚期時,鋼琴曲的創作開始廣泛盛行。當時他所用的是著名的史坦恩制琴,這種鋼琴能奏出快速而優美的旋律,因而促使了莫扎特塑造出典雅、輕快、詼諧的曲調。1803年,法國巴黎的艾拉爾公司送給貝多芬一架68鍵的鋼琴,并且附有四個踏板。音域的擴大為貝多芬的創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正因為這臺鋼琴豐富的音色表現,促使了貝多芬譜寫出了《熱情》鋼琴奏鳴曲(Op. 57)。1818年以后,貝多芬使用了英國布得伍德制作的鋼琴創作了《漢馬克拉維亞》鋼琴奏鳴曲(Op. 106),這架鋼琴現被收藏于匈牙利布達佩斯國家博物館。在貝多芬的晚年,鋼琴的制作越來越完善,音域在不斷擴大,音量也更大了,激發了作曲家更多的創作靈感。

三、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體裁和風格

18世紀中葉在西方音樂史上由巴洛克時期過渡到了古典主義時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這一階段里,鋼琴的誕生對整個音樂史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從歷史年代來看,鋼琴的產生過程與主調音樂的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這種風格極具簡約化,正符合 “回歸自然”的思想。在此期間,涌現了大量的作曲家,他們把鋼琴在創作上和演奏實踐上都做了精細的改良。

(一)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體裁

18-19世紀是古典主義時期發展鋼琴的重要時期,此時期鋼琴發展了許多體裁,其中奏鳴曲是鋼琴中最重要的體裁。它以對比原則為主的古典奏明曲式逐漸占據絕對優勢。它打破了巴洛克時期統一的美學原則,在審美情趣、演奏技巧、風格展示等方面形成了鋼琴獨特的藝術特征。

在18世紀,德國作曲家約翰·克利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長期生活在意大利,他確立了奏鳴曲的基本風格,在結構方面突出了平衡與對稱,在結構方面突出了平衡與對稱,并多運用重復和模進。多明尼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是熱衷于研究鍵盤演奏技巧的作曲家,他經常運用雙手交替、遠距離大跳音型、華麗的裝飾音、顫音、快速的音階等新的演奏技法。在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上,逐漸趨向主調音樂,常運用3/8、6/8的節拍進行,帶有舞蹈性的特征。18世紀下半葉,海頓與莫扎特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大膽地革新,他們省略了奏鳴曲中的第二樂章或第三樂章,確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18世紀晚期,貝多芬對奏鳴曲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將樂曲高度濃縮,創作手法上多處運用重音標記、四度疊置的和弦、十六分音符等,還從內在思想上對鋼琴進行了挖掘,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結構上體現出明顯的主題動機、速度的對比、突出樂曲的戲劇性、節奏上頻繁的變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調性的不穩定,這些手法造就了貝多芬作品鴻篇巨制的雄渾氣魄,標志著奏鳴曲進入成熟的發展時期。

(二)其他鋼琴作品體裁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一生的創作主要是對交響曲、弦樂四重奏以及清唱劇的創作,鋼琴的創作并不占主要地位。⑤除了奏鳴曲、協奏曲之外,他還創作了一些隨想曲、幻想曲及變奏曲,如:《C大調幻想曲》(Hob.VII:4)及《f小調變奏曲》(Hob.VII:6)等作品。除了鋼琴獨奏曲以外,海頓還創作了2首鋼琴協奏曲,海頓的鋼琴協奏曲是18世紀器樂協奏曲發展的新階段,突出了鋼琴的獨立性,創作上有兩個呈示部,并加入了華彩樂段。

變奏曲是貫穿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整個時期創作的重要體裁。音樂通常在裝飾性上表現的特別明顯,對速度、力度、調性等進行變奏,演奏多以即興為主,以此來演奏者的炫技才華,如《C大調變奏曲》(KV 187a)、《降E大調變奏曲》(KV 299a)等。鋼琴變奏曲的寫作也貫穿路德維?!し丁へ惗喾遥↙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一生的創作生涯,主題大多取自當時的歌劇題材,在創作手法上沿用了莫扎特的裝飾音、調性、力度、速度,又創新地在尾聲部分呼應主題動機,并采用遠關系調進行轉調。

鋼琴協奏曲也是莫扎特一生中極為重要的體裁。莫扎特一生共創作27首鋼琴協奏曲,在其鋼琴協奏曲中,鋼琴與樂隊的關系達到了高度的和諧,這與他所創作的歌劇密切相關,他所創作的協奏曲中融入了歌劇中大量的戲劇性與歌唱性元素,如:莫扎特所創作的《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V 299)中,長笛與豎琴音色的表現非常類似于人聲,帶有強烈的歌唱性,同時,樂器之間也互相對話,賦予了樂器鮮明的個性。

四、結語

十八世紀時世界社會各個領域,特別是思想領域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古典主義也在這一進步思想影響下應運而生。⑥西方古典音樂中,鍵盤藝術開始興盛,18世紀中葉,西方鋼琴藝術開始進入到古典主義時期,人們的藝術審美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使鋼琴演奏藝術和演奏風格變得更為豐富。本文主要以古典主義時期的歷史背景為依托,通過對鋼琴的制琴發展、鋼琴的音樂體裁以及作曲家的人文思想等方面的剖析,加深對古典主義時期鋼琴音樂風格的理解,論述古典主義時期鋼琴藝術的發展,探討鋼琴藝術在古典主義時期邁向發展高峰的原因。

古典主義時期因受到啟蒙思想和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音樂家們熱衷于新型藝術形式的創作,非常重視器樂藝術的研究,對鋼琴制作尤為重視,它逐漸成為樂器家族中的主導樂器,多以獨奏音樂會的方式進行公開化的演出,在演奏技巧上更加豐富,難度也在不斷增加,藝術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普遍用于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使鋼琴成為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器樂體裁。

注釋:

①(美)格勞特,(美)帕利斯卡,余志剛譯. 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9,357.

②蘇琳.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奏鳴曲風格[J].藝術百家 2008(3): 212-223.

③吳冉,蔡紅濤編著:琴鍵上的芭蕾—鋼琴[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7.

④吳冉,蔡紅濤編著:同上,2003,12.

⑤張敏編著.鋼琴藝術簡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68.

⑥張國慶.古典主義音樂的淵源 [J].音樂學習與研究,1997(2):5.

參考文獻

[1]張國慶.古典主義音樂的淵源[J].音樂學習與研究,1997(2):3-5.

[2]吳冉.蔡紅濤編著:琴鍵上的芭蕾——鋼琴 [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

[3]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4]蘇琳.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奏鳴曲風格[J].藝術百家.2008(3): 212-223.

[4]張敏編著.鋼琴藝術簡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5]王奔.試論古典主義時期鋼琴音樂[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15-117.

[6](美)格勞特,(美)帕利斯卡,余志剛譯.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鄭小玉(1992—),女,漢族,江西弋陽人,音樂學在讀碩士,單位: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音樂系,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

猜你喜歡
古典主義
偏愛紅黃藍的古典主義畫家
繪畫之本:歐洲古典主義大師素描
向古典主義致敬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練習曲的特征再敘
丑陋教會的揭露者
拉威爾《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總譜分析
激情 寧靜 唯美
淺析布索尼《C大調鋼琴協奏曲》的和聲特點
中西古典主義繪畫構圖藝術比較研究——以《鵲華秋色圖》和《掠奪薩賓婦女》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