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譯句子的密碼
——再教《〈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2016-02-15 17:59劉曉慶
中學語文 2016年13期
關鍵詞:菁華孫中山烈士

劉曉慶

?

破譯句子的密碼
——再教《〈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劉曉慶

文本的基本特征,是將含義隱藏在句子當中,只有當讀者讀懂了句子,才能讀得懂文本的含義。實際教學中也有很多語文同行高度重視句子的作用,一個典型的事例就是不少語文教師會讓學生收集整理好詞好句,只不過這樣的行為背后的初衷是為了讓學生堆砌出一篇能夠吸引人眼球的作文,并不是讓學生去深刻認識這些好句好在何處。從這個角度講,在遇到好句時如果不能破譯句子的密碼,那這樣的語文教學是沒有意義的。蘇教版必修四中《〈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是進入中學教材的為數不多的孫中山先生的作品,如何從這一文本的好句中讀出意義,是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高屋建瓴,為破譯句子的密碼確定背景

閱讀一篇文本并追究其中句子的意義,首先不在于對句子本身的研究,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在讀文本之前先讀作者,先讀文章的背景,比讀文本、研究句子的意義、破譯句子的密碼更重要。

對于《〈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一文的作者,學生應該不陌生,但筆者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在學生通讀了全文之后再問學生對作者“孫文”有多少了解,竟然還有少數學生不知道其即為大名鼎鼎的孫中山先生。這說明這些學生的語文與歷史知識是何等的貧乏,而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忽視了這部分學生的文史知識基礎,那怎么可能指望他們建構出對本文的合理理解呢?

因此,學習本文首先應當介紹作者,介紹作者的行文背景,以讓學生知道作者所說的“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具體是什么含義,要讓學生知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犧牲的背景,要讓學生知道孫中山、黃興等人為什么要策劃這樣的一次起義,而為策劃此次起義又歷盡了哪些曲折,為何最后又歸于失敗,犧牲的烈士們又曾有過哪些歷史貢獻與生活細節……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學生的思維中才會有一個生動的歷史背景,才會有一個宏觀歷史視角與微觀生活視角。

這樣的教學過程大概需要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從課堂結構的角度來講,四十五分鐘當中花出這么長的時間來介紹背景似乎有所不值,但事實上,筆者的教學經驗表明,這樣的背景鋪墊是十分有利于學生學習此文的。待學生在背景介紹中熱血沸騰、血脈賁張時再讀此文,學生所獲得的感受將完全不同,破譯句子密碼的能力將大為增強。

二、斟字酌句,為破譯句子的密碼奠定基礎

有了宏觀的視角,再引導學生去斟字酌句,學生就更有可能領略到優美句子背后的真實含義?,F摘取實際教學中的若干細節來作說明。

“吾黨菁華,付之一炬”是筆者引導學生認真研讀的一個句子,學生對“菁華”一詞倒并不陌生,梁實秋的《雅舍菁華》是筆者之前向學生推薦的讀本之一,學生知其含義。而“吾黨菁華,付之一炬”這一句讀來頗有“驚心動魄的感覺”(學生語),問學生緣由,學生則多表現出惋惜的心情,因為學生知道如果一黨的優秀人物付之一炬對一黨意味的是什么。同時也有學生提出疑問:革命的靈魂人物孫中山與黃興等不都活著嗎?為什么說“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呢?這個問題引得學生一陣思考,筆者則遲疑不答,因為筆者想讓學生自己去獲得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果不其然,有學生如此回答:因為在孫中山先生看來,為革命犧牲之烈士才是黨的菁華,他對自己的判斷更可能類似于魯迅先生所說的“茍活者”。這樣的理解,筆者以為是準確的,中山先生作此序時,一定是眼前浮現了烈士赴湯蹈火的情形并深感他們的真正偉大。因而用這樣的描述,可以表達孫中山對烈士的感情,對廣州起義的心情。

破譯了這一句的密碼,再讀下面的“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這樣的句子在學生讀來鏗鏘有力,仿佛是從學生的心底冒出來一樣。筆者初始時奇怪于學生為什么讀這段文字是如此的順口,且能表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學生解釋說: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理解了孫中山作此序時的心情,便如自己到了那種情境中一樣。原來,學生有了“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閱讀境界,原來這段句子的含義在學生面前被成功破譯并理解了,那本段句子的教學便算是成功了。

又如讀“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不惜犧牲生命以爭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學生提出疑問:所討之賊是誰?賊氛方熾又作何解?為什么三十年前所主唱在三十年后不獲實行也如故?更有學生提出問題:作者明明是為了《黃花崗烈士事略》作序,為什么提及其本人討賊?這樣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提得恰到好處,也可以認為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破譯句子密碼的利器!正是在這些問題的解剖之下,孫中山先生“痛悼逝者,勉勵國人”的意圖順利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三、尋根究底,為破譯句子的密碼尋找動力

回顧學生的這些破譯句子的細節,回顧學生的文本閱讀過程,筆者發現好的句子之所以能夠為學生所破譯,之所以在學生的口中表現出意若由己心所出的情形,正在于對好的句子的不斷尋根究底。

筆者大膽想像,孫中山先生作此文必定是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過程,必定是一個對逝者深感惋惜,對前途的艱辛充滿預估的過程。在這樣的心理情境中,中山先生此文甫一問世,便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國人尤其是革命黨人為革命而續寫開國血史的情感空前熾熱。

回到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來,我們仍然強調對句子的尋根究底是破譯句子密碼的關鍵動力。事實上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對文本的認識,獲得了對作者的認同,獲得了對自身所追尋的語文人文性的感悟。而這,正是筆者所謂的破譯句子密碼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①梁增紅:《句子有密碼處處與君說》,《中學語文教學》,2015年第6期。

②吳衛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備課拾遺》,《語文月刊》,2011年第5期。

[作者通聯:江蘇如皋中等專業學校]

猜你喜歡
菁華孫中山烈士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意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絕筆信
給戍邊烈士的一封信
新舊轉折期的戲曲影像記錄:電影《越劇菁華》研究
小草的詩
賒春
向烈士致敬
兩代守墓人:一樣的烈士情懷
我們的畫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