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谌丝诔擎偦c耕地變化計量驗證

2016-02-15 14:55宋曉麗袁蓓
江蘇農業科學 2016年8期
關鍵詞:城鎮化率

宋曉麗 袁蓓

摘要:人口城鎮化是城鎮化的第一要義,也是耕地減少的主要驅動力。因此,正確認識人口城鎮化與耕地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實現城鎮化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雙贏。通過選擇與構建計量模型,測算城鎮化率和引致耕地減少量、相關系數和耦合度,對??谑谐擎偦c耕地變化關聯性進行量化分析。結果表明,2003—2014年城鎮化率約為73.21%,人口城鎮化水平與耕地面積的相關系數為-0.979;城鎮化引致的耕地減少量為749.99 hm2,耦合度在區間[0.16,052]。研究時序內??谔幱谌丝诔擎偦铀倨?。2003—2010年,城市人口加速集聚導致周邊耕地被占用,擴張式的城鎮化與耕地之間是1種此消彼長的關系;2010—2014年,受城市自身產業發展的限制,人口城鎮化速度放慢,城鎮化重心向農村轉移,通過農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實現了就地城鎮化與耕地保護之間的融合、協同。

關鍵詞:城鎮化率;人口城鎮化;城鎮化地域;引致耕地減少量;???/p>

中圖分類號: F301.21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8-0545-04

21世紀以來,我國的城鎮化進入了加速發展期,《國家新型城鎮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每年城鎮化率提高約1百分點,將推動1 200多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城鎮化的快速演進對耕地影響如何,關系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與耕地保護目標的實現。因此,必須重視人口城鎮化與耕地變化之間的關系。

從20世紀末開始,學術界相繼展開了以“城鎮化”和“耕地”為主題的研究[1-7]。隨著城鎮化的演進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形成了2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1種觀點認為,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耕地減少是必然的,城鎮化建設與耕地保護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第2種觀點認為,城鎮化與耕地保護的關系是階段性的,在城鎮化發展初期,城鎮化進程與耕地保護存在一定矛盾,但從長期看,城鎮化發展有利于耕地保護[7]。為避免地方政府因觀點不統一、認識不到位、甚至曲解城鎮化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出現片面追求城鎮化政績,或者陷入“保發展”和“保紅線”的兩難選擇,在新型城鎮化的開局之年進行驗證研究有其必要性。

進一步梳理文獻發現,從研究尺度上,由國家層面[1-6]轉向地區、省級[7-11],而海南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谧鳛楹D系氖》莩鞘泻蛧H旅游島瓊北組團中心城市,特有的資源稟賦和政策條件決定其與全國不同的城鎮化進程與模式。本研究試圖以??跒槔?,驗證并量化城鎮化與耕地變化的耦合關系,為海南省其他市縣城鎮化路徑的理性選擇提供科學的判斷依據,從而推動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目標的落地。

1研究區域與技術路線

1.1研究區概況[12]

??谟?926年建市,1950年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谑谐蔀楹D鲜∈?,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郵電樞紐。??谑形挥?9°32′~20°05′N,110°10′~110°41′E,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2002年瓊山市與??谑泻喜?,截至目前分設秀英、龍華、瓊山、美蘭4個區,共轄22個鎮和19個街道辦事處,150個社區居委會、249個村民委員會、2 504個經濟社(村民小組)、4個農墾農場、2個省屬農場。

海南有18個市縣,??谧鳛楹D衔ㄒ?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2013年創造的GDP占全省的31.19%、固定資產投資額占26.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49.6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40.05%。

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11萬,其中城鎮人口16518萬人,城鎮化率為76.08%。2013年末耕地面積 46 801 hm2,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29 hm2 (按戶籍人口計算),遠低于全國0.093 hm2的平均水平,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糧食安全警戒水平,城鎮化發展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1.2研究方法的選擇

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用城鎮化水平的評價值與耕地面積來分析二者的關系,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城鎮化雖然是一個有豐富內涵的多維度概念,但耕地的減少是城鎮擴張的結果,而城鎮擴張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在城鎮實體地域的集聚,因此人口城鎮化水平是耕地減少的邏輯起點,用綜合指標代替單一指標,實際上是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反而不利于弄清二者之間的內在機理;其二,鑒于耕地減少途徑的不唯一性,直接用耕地面積的統計數據來判斷與城鎮化的相互關系,邏輯上不夠嚴謹。城鎮化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城鎮水平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選用城鎮化率來表征人口城鎮化水平,用城鎮化率與城鎮化引致的耕地減少量2個變量來探析??诔擎偦c耕地變化的關系。

1.2.1人口城鎮化水平的測算方法

1.2.2城鎮化引致耕地減少量測算模型[13]城鎮化、自然災害、生態退耕、農業結構的調整等都會導致耕地的減少。因此,城鎮化引致的耕地減少量才是探析城鎮化與耕地變化規律的科學變量。

1.2.2.1耕地變化影響因素恒等式構建

1989年,Kaya提出了將碳排放與能源、經濟和人口3因素聯系在一起的Kaya恒等式,即:

2.2??诔擎偦降囊幝沈炞C

相對國內外,海南城鎮化起步較晚,并且存在制度環境等多方面客觀差異,因此有必要首先從理論上分析城鎮化與耕地變化之間的一般特征和規律,為科學分析計量城鎮化與耕地變化提供理論基礎。

2.2.1城鎮化一般規律與特征

城鎮化率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衡量城鎮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美國城市地理學家諾瑟姆的S型曲線理論(圖1),城鎮化過程大致分為初期、加速和成熟3個階段。由圖1可知,該曲線有2個臨界點:30%和70%。大量研究表明,我國的城鎮化也符合世界城鎮化一般規律:21世紀以來,城鎮化率在以每年約1百分點的速度增長,2014年城鎮化率為54.771%,屬于城鎮化的加速期。

2.2.2??诔擎偦降淖兓瘧B勢與特點

由圖2可知,根據[CM(25]其走向及城鎮化率,研究時段屬于城鎮化的加速期。另外[CM)]

[FK(W9][TPSXL1.tif][FK)]

考慮到2003—2009年數據采用第5次人口普查統計口徑即居住時間1年以上的人口,2010—2014年采用第6次普查的統計口徑即居住時間半年以上的人口,如果統一按照前者口徑,2010以后的曲線應有所回落,由于調查截止時點是11月1日,因此在2011年發生回落。

??诔擎偦蔬h高于國家同期平均水平以及諾瑟姆曲線的拐點值70%,究其原因,2002年瓊山市并入???,農墾進入城鎮,城鎮人口統計時將農墾場部人口計算在內,使得城鎮人口基數加大,城鎮人口比例上升了約5百分點;與國外不同,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城鎮人口包括了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兩大部分,如果按照戶籍人口口徑推算,??谑谐擎偦什蛔?0%。

地減少量出現“幾”字形的波動特征。進一步分析發現,城鎮化率變化量也呈現一樣的變化軌跡,從2010開始城鎮化增長速度開始降低,這也是引致耕地減少量變化的時間拐點(圖5)。

2.3.2.22003—2010年城鎮化加速的前期

在此期間,城鎮化水平加速增長,引致耕地減少量占比處于約為0.4,尤其是2006—2010年,占比超過了0.5,達到了峰值,說明該階段城鎮化的發展對耕地有較強的依賴性,耕地的減少實際上推動了城鎮化建設步伐。

由表2可知,2003—2010年,??诟孛娣e總減少量約 1 446 hm2,年平均耕地減少量約206.57 hm2,其中,城鎮化引致的耕地面積減少總量約為682.57 hm2,占耕地面積總減少量的47.20%。2007—2010年3年中,城鎮化引致的耕地面積減少量約為235.6 hm2,占同時段耕地面積總減少量的5246%。究其原因是,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步伐的加快,??谧鳛閲H旅游島瓊北組團的中心城市,以其特有的區

位和資源優勢,勢必吸引大量的流動人口。數據顯示2007—2010年,??诔W∪丝谠黾舆_25萬,而戶籍人口增加不到8萬,在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島成為國家戰略的2010年,??诘某W∪丝诰驮黾恿思s15萬,城鎮人口增加達14萬。

2.3.2.32010—2013年城鎮化加速的后期

在此期間,城鎮化水平呈減速增長的態勢,引致耕地減少量有所降低,約0.2,由此推斷城鎮化增長對耕地需求依賴由強變弱,城鎮化的發展不再是外延式擴張,而轉向自身城鎮化質量的提高。

一方面,受產業條件及戶籍、社保等制度的限制,??谠谔峁┚蜆I機會、工資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后勁不足,城鎮的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的產業和土地優勢,農民的農業收入相對進城務工收入來說并不太低,進城務工的積極性不高,農村的外推力不夠[14]。在雙重條件作用下,此時段城鎮人口沒有大的變化,人口城鎮化速度變緩,對耕地減少的影響變弱。

另外,面對耕地不斷減少的形勢,海南省出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耕地保護政策,如2007年開始與各市縣政府簽訂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狀,量化各市縣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建立了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獎勵和問責機制,使耕地銳減的勢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時牽制人口城鎮化速度放緩并轉向集約型城鎮化。同時,??谝愿貫檩d體打造田園城鎮,村鎮地域經濟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帶動下得以發展,農村就地城鎮化很好地解決了城鎮化與耕地保護的關系。

3結論與討論

??诘某擎偦衅淦毡樾杂钟衅涮厥庑?。就整體而言,符合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其人口城鎮化也呈現出階段性特征,2003—2014年屬于人口城鎮化的加速期,其不同之處在于:(1)對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耕地面積2個變量的相關分析得出,研究時序內人口城鎮化水平與耕地面積的相關系數為-0.979,具有高度負相關性,即人口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的情況下,耕地面積呈下降的趨勢。

(2)進一步測算引致耕地減少量與耦合度發現,在人口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態勢下,引致耕地減少量先增加后減少。2003—2010年人口城鎮化與引致耕地減少量保持同步且同向變化,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對耕地有較強的依賴性,耦合度最高為0.56;2010—2014年,表現為同步反向變化,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對耕地的依賴性由強轉弱,耦合度最低為0.16。

(3)在人口城鎮化加速的前期,人口在城區的集聚必然導致城鎮規模的擴張,城鎮化建設占用耕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人口城鎮化加速的后期,由于受產業條件限制,人口城鎮化速度變緩,城鎮化模式由粗放式向內涵式轉變,城鎮化地域由城區向村鎮轉變,城鎮化與耕地保護得以協調發展。

總之,城鎮化是時空演變過程,不僅要從時間維度上研究其與耕地之間的關聯性,也應從空間維度上加以考慮。鑒于我國的行政區劃為 省—市—縣—鄉(鎮)4級制,省轄市,市轄縣,縣(縣級市)轄鄉、鎮。為了便于各級政府實施差異化的城鄉政策,今后應從微觀層面深入探析這種管轄模式;另外,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因此,在城鎮化的研究中應著眼于城區與鎮區兩大區域,更多傾向于城市之外的小城鎮,甚至是農村就地城鎮化。必要時可以打破行政界線,以城鎮的實體地域為單位進行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志剛. 我國城市化發展與耕地保護關系研究[J]. 上海土地,2001(3):17-20.

[2]吳群,郭貫成. 城市化水平與耕地面積變化的相關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2,25(3):95-99.

[3]李丹,劉友兆. 我國城市化發展與耕地變動的關系研究[J]. 經濟縱橫,2003(1):13-15.

[4]宋戈,吳次芳,王楊. 城鎮化發展與耕地保護關系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6(1):64-67.

[5]朱莉芬,黃季焜. 城鎮化對耕地影響的研究[J]. 經濟研究,2007(2):137-144.

[6]鄧榮榮,吳燕,詹晶. 我國建設占用耕地數量與城鎮化水平的相互關系——基于VAR模型的實證[J]. 西北人口,2012,33(6):89-94,102.

[7]郭鳳玉,馬立軍. 河北淶水地區城鎮化發展對耕地功能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5):425-428.

[8]郭麗英,李剛. 環渤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耕地面積及其重心轉移格局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4):32-36.

[9]孟鵬,郝晉珉,周寧,等. 黃淮海平原城鎮化對耕地變化影響的差異性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13,29(22):1-10.[ZK)]

[10]吳濤,任平. 四川省城鎮化與耕地資源變化關系及協調性分析[J]. 廣東農業科學,2014,41(2):218-222.

[11]鄭繼承. 山地型城市城鎮化推進與耕地綜合利用的實證研究——基于云南省際層面的數據[J]. 學術探索,2015(10):80-86.

[12]??谑薪y計局.??诮y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53-57.

[13]張樂勤. 基于組合模型的城鎮化演進對耕地影響極限測算[J]. 農業工程學報,2014,30(24):272-279.

[14]關于推進海南省城鎮化的建議[EB/OL]. (2014-04-15)[2015-11-10]. http://www.hainan.gov.cn/tiandata-zxta-5784.html.

猜你喜歡
城鎮化率
河南省縣域城鎮化率影響因素分析以及空間分異性研究
我國城鎮化率升至58.52%
2016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1.2%
2016? ?? ??,??? ???? ??? ??2016,中國兩會新語新意
義務教育城鎮化率5年升至72.55%
安徽省生態足跡與城鎮化率關系實證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縣域城鎮化率及其推進預測
——以濟南市平陰縣為例
2011年全省城鎮化率達45.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