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肇淛《北河紀》的輯佚??眱r值
——基于《全元文》的考察

2016-03-03 01:26陳開林
關鍵詞:北河

陳開林

(鹽城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

謝肇淛《北河紀》的輯佚??眱r值
——基于《全元文》的考察

陳開林

(鹽城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蘇 鹽城224002)

謝肇淛《北河紀》載有元代作家文章十七篇,極具文獻價值。從輯佚、補闕、??比齻€角度與《全元文》進行比較,可輯補《全元文》失收佚文四篇,補全《全元文》闕文三篇,校補《全元文》脫文和異文四篇。

謝肇淛;《北河紀》;《全元文》;輯佚;???/p>

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福建長樂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謝肇淛乃明代著名學者,生平詳見曹學佺《明通奉大夫廣西左方伯武林謝公墓志銘》。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志》載其生平著述甚多。詩文集有《小草齋集》30卷、《小草齋續集》3卷。另編纂歷史、方志、博物學書籍多部,如《八閩鹺政志》16卷、《五雜俎》16卷、《文海披沙》8卷等。

謝肇淛《北河紀》8卷、《紀余》4卷,《四庫全書》有著錄。提要稱“乃其以工部郎中視河張秋時所作”。并云:“首列河道諸圖,次分河程、河源、河工、河防、河臣、河政、河議、河靈八記,詳疏北河源委,及歷代治河利病。撰采頗備,條畫亦頗詳明。至山川古跡及古今題詠之屬,則別為四卷附后,名曰《紀余》?!盵1]612-613清代順治年間,管河主事閻廷謨作《北河續紀》4卷,實乃沿襲此書體例而作。

《北河紀》雖為“河道之書”,然與之相關的藝文作品亦加以附載,因此除水利價值之外,還具有文學文獻價值。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此書迄今尚未被人關注。就元代作品而言,書中共載錄元代文章17篇。而作為元代文章匯編的《全元文》,在編纂過程中并未利用此書。經與《全元文》相較,《北河紀》具有較高的輯佚??眱r值。本文擬從輯佚、補闕、??比齻€方面略作考究。

一、《北河紀》載《全元文》佚文四篇

作為有元一代的文章總集,《全元文》涉及的作家、作品較多,因而作家、作品漏收情況在所難免。特別是沒有別集傳世的作家,存世的零散文章僅見存于總集、方志、石刻、史書之中,作品輯錄頗為不便,因此,相關佚文尚待蒐檢輯補。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之佚文

(1)李惟明《濬洸河記》

洸河閱祀久漸堙乎,汶沙底平,相較反崇汶三尺許。山水漲后,其流涓涓,幾不接會通。汶歲筑沙堰堨,水如洸,堰尋決而洸自若,所在淺澀澀,漕事不遄。至元四年戊寅秋七月漲,潰東閘。閘司并上之分監,遣壕寨李讓相度,截斗際雪山麓石刺余十有八里堙淤為尤,揆日較工,知監力濬不易,因言分監,倩有司贊翼,功庶可就,監丞馬兀承德為覆。實備關內監稟中書允發泰安之奉符、東平之汶上,一縣夫六千余期濬。五年春,創閘未遑。冬,監丞宋公伯顏不花文林分治會通,役先上源,迺掄豪寨,官岳聚,統監夫千合二縣權輿。于六年仲春望日底闊五步,上倍之深五尺,濬如式。公以令史周守信奏,差不花驛來任之而聚也。勤敏厥職,監守者不廹,趨事者不緩,居者不擾,役者不勞,未閱月工畢,而深固堅完,水濟會通,漕運無虞。汶上尹王侯居敬輩狀其實,征文以記。余忝部民義,弗獲辭。余聞論者謂堰壅沙以致堙洸河,是得其一,未知其二也。近年泰山、徂來等處,故所謂山坡雜木怪草盤根之固土者,今皆墾為熟地,由霖雨時降,山水漲逸,沖突沙土,萃貫汶河。年復若是,以致汶沙其浩浩若彼,而洸因以淤淀也。設無堽城堰,洸自爾,奚獨尤彼也。閘司不知虞,此直以水之盈縮、民之利害為節,而開閉之非知所先務矣。要之,洸河既濬,宜令閘司嚴飾閘板,謹杜閘口,絕塞沙源,勿令流沙上漫入洸,后撤堰石底流。又閘口漲落,扒去淤沙,不使少停,閘水益深,俾洸常受清水,以輸注南北。役閘似繁,濬洸實簡,此源潔流清而永益也。不然,以歲益無窮之汶沙,注新濬有限之洸河。數年之中,余恐淤淀有甚于今日矣,梗漕勩民,后將有不勝其淘濬之患。謹記。

按:《全元文》第55冊載錄李惟明文三篇[2]102-107。此文載《北河紀》卷3《河工紀》[3]600-601,《全元文》失收?!侗焙蛹o》另載有李惟明《重濬洸河記》,亦可補《全元文》所載之不全(詳見下文)。

(2)王大本《滄州導水記》

夫水之澒洞泛濫橫流而旁岀也,必疏瀹利導使得其歸,則民無昏墊,土無沮洳,而水由地中行矣。禹之決九川、距四海而濬,畎澮百川,用此道也。黃河既南徙九河,故道(故道,《府志》無)遂以湮沒,漳瀆不與同歸,獨行二千里會于今(今,《府志》無)北海之涯。其流滔滔汨汨,視黃河伯仲間耳。垠岸高于平地,亦猶(猶,《府志》作“由”)黃河之水下成皋虎牢而東也?;试?元,《府志》作“朝”)定都于燕,漳河為漕運之渠,控引東南,居貨千檣萬艘,上供軍國經用,巨商富賈懋遷有無,胥此焉出。(《府志》多出曰:“故老相傳,在國初時波流猶未宏達,自江南內附而其勢日增,豈是水潛伏厚地,天下有道則見?川流隱見,固自有時也?!?至元五年秋八月大雨時見,河決八里塘之灣,為口(《府志》下有“子”字)者三,湍流滾(流滾,《府志》作“悍噴”)激,如萬馬奔突,長驅而前。南皮清地之境東西二百(百,《府志》作“十”)余里,南北三十余里潴而(《府志》下有“為”字)澤、滙而(《府志》下有“為”字)淵。竈陘而蝸產焉,場圃而魚生焉(《府志》無此一句)。蕩析離居之民相與言曰:滄州古雄藩,其濠深廣。又距??走?,水行故地,第有(有,《府志》作“為”)屯府(府,《府志》作“軍”)曲防之阻,無有徑達。泰定間,鄉民呂叔范抗疏陳情,奉旨開掘以便民。又為大渠以泄水,莫不舉手加額,以承無疆之休。繼有(繼有,《府志》無)方命,圯族實繁,有徒乘時射利,遂以復塞,今則牢不可破矣(矣,《府志》無)。(《府志》多“有能鼓勇以倡,吾徒當負鍤從之。水入濠注海,則還我壤地而修我墻屋矣?!?脫因不花者,(《府志》多“故參政莊武公之孫,今江西憲副景仁公之子也?!?以國學上舍生,(《府志》多“次置宣文閣。其人知學知義,又一鄉之望?!?聞其言,慨然(聞其言慨然,《府志》作“即”)以為己任而不辭者(者,《府志》無)。聞者(《府志》下有“壯其”)謀,從之如云。各執其物于兩端破其筑,若摧枯拉朽,去其壅如決癰潰疣。義民所趨,水亦隨赴。始屯軍,先(先,《府志》作“亦”)率其徒數百人,盛氣以待。我眾直而壯,彼自度非敵,逡巡而去。(《府志》多出曰:“夫水之為民害也久矣。備御之道存乎其人。使南皮清地之民奮于事功而潦不為災,首義者之力也。其人則文相與言曰河決可塞而來者未可卜也,曲防可潰而人力其可復也?!?事可以稽舊典而義可以激流俗也。因丐文(因,《府志》無)刻石以遺后來。(《府志》下有“固斯民百世之福也”)

按:《全元文》第59冊載錄王大本文一篇[4]4-6。此文載《北河紀》卷3,題為《滄州導水記略》[3]598,《全元文》失載。此外,明代樊深《嘉靖河間府志》卷2《建置志》[5]亦載此文,題為《滄州導水記》,文本較全,茲據以校補。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之佚文

(1)頓舉《黃良泉記略》

皇慶元年壬子,東平景徳鎮行司監丞奉議大夫劉公蒞官之始,克勤乃事。凡所轄去處,躬親閱視。隄岸之卑下者增筑之,水脈之淺澀者疏通之,沂流尋源,自北而南,過古之任國,歷今之魯橋。涉泗汶合流之次里,幾一舍而抵黃山之麓,覺其土脈膏潤。復進而前,得泉,沮洳而出,可以濫觴者數穴。泓澄于沉沙之間,俯而探之溫如湯,掬而飲之甘如醴。以杖引之,逐勢而行,又如蛇之赴壑。就命役夫鑿為溝港,注之于河,其流甚順,溶溶泄泄,不舍晝夜。即召彼故老,詢所稱呼,莫有知者。因以是泉出乎黃山,其性甚良,宜目之曰黃良泉。遂勒諸石,以告來者。遣以禮,命文于予。予特佳公之任職也效,其能以成其事。泉之遇公也,出乎隱以彰乎名。一舉而二美,并故樂道之。

按:文載《北河紀》卷2[3]586。頓舉,《全元文》未載其人,生平不詳。

(2)都士周《孚應通利王碑記》

御河者,古永濟渠也。按史書隋煬帝大業四年春正月,發北河諸軍百余萬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都。七年春二月,帝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夏四月,臨朔宮,征天下兵會涿郡,擊高麗。后巡幸往來,多由于此。今名御河,蓋更之也。爰及遼金,皆都于燕。國朝開辟以來,以燕為大都,歷代因之,以為江河南北血脈通達要路。轉漕之功,商賈之利,不為不多矣。自江南平定,混一區宇,又開會通河,至臨清北,橫截而出于此。后南方諸國貢賦,數道錢糧,殊無壅滯,悉達于京師,其利溥哉。瀕河上下,津渡之處,多有孚應通利王之祠土,人祭之甚嚴,神靈應之亦速。館陶縣西約二里許,故隄上舊廟,其所從來遠矣。經兵火焚蕩俱盡,惟余瓦礫而已。故行軍千戶濮州太守段侯暹,于庚子年間適為館陶縣令。以府公之命,即于故址創起正殿,命工塑像,廟貎粗備。至元己巳,增修獻殿三間。是年,又修神門一座。至元二十年,河倉副使鄭彬及鄉社諸公重加修飾,仍妝繪塑像,煥然為之一新。大徳三年,起蓋兩廡。七年,增置庖廚。八年,重修山門。凡廟中所須之物,至是皆完美矣。司倉劉祚者,持館陶縣儒學教諭杜承祖之狀,求仆為文,以次第之。仆方承乏教授,東昌聞說斯美,嘆曰:水利,大事也;敬神,大節也。有國家者不可須臾而忘也。況諸侯于境內山川,歲時致祭。凡有水旱,則禱之御河。在館陶最近,不惟人得其利乂。常嚴設隄防,一有不密,害亦隨之。暗中必有神為之主,豈可不敬也哉。故段侯為守土之官,知所先務,首加意焉。上之化下,如風之偃草。至今鄉中豪右勤勤于斯,修飾潤色,至于大備而后已,豈不有所以哉。雖然,數公勤力于前,至今六十余年矣。蓋大小事功,成敗興廢,皆有一定之數,其間亦在人為,勤惰有以致之也。若無跡可見,后之人惡知之?劉祚乃能于功成之后,作此一舉,著之金石,垂之后世。俾為官民者則而效之,豈不偉哉。仆鄉里晚進,雖空疏不才,義之所在,故樂為書之。

銘曰:御水湯湯,源遠流長。達于滄海,灌以衡漳。自會通合,南接荊揚。轉漕便國,貿易通商。所王何神,孚應通利。處處有祠,享祀百世。館陶廟基,兵塵瓦礫。段侯創功,杜君協力。廟貎既壯,神像斯工。鄭魏黃李,杜馬楊宮。相繼大備,鄉社所同。劉祚立石,傳之無窮。

按:文載《北河紀》卷8[3]713-714。都士周,《全元文》失載,生平不詳。文章作于大德八年,即1304年。今檢李謙《冠州廟學記》載:“二十九年,忠翊校尉監郡事脫脫鳩材市木倡更作之役,踰年,奉訓大夫知州事趙文輝、進義校尉判官趙思益繼至,更相勉勖,爰舉斯役,偕學正都士周?!盵6]85二十九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芍际恐芗瓷钣诖艘粫r期,并曾擔任冠州學正。

二、《北河紀》補《全元文》之闕文三篇

《全元文》收錄的部分作品,因依據方志等書輯錄,而方志所載實乃節略之文。其全文俱載《北河紀》,亦可據以補全。

(一)劉德智《兗州重脩金口閘記》

按:《全元文》第28冊據明萬歷四十五年《山東通志》卷14載錄劉德智《修建金口閘碑記略》[7]565-566。原文載《北河紀》卷4[3]628-629,錄文如下:

皇元膺天命,撫方夏,極天地之覆載,皆臣服唯謹。東南去京師萬里,粟米、絲枲、纎縞、貝錦、象犀、羽毛、金珠、琨簜之貢,視四方尤繁。重車挽陸運,民甚苦之。至元中,穿會通河,引泗汶會漳,以達于幽,由是天下利于轉輸。泗之源會,雩于兗之東門,其東多大山,水潦暴至,漫為民患。職水者訪其利病,隄土以防其溢,束石以泄其流。其一洞,歲久石摧,不足以吞吐。今近北,改作二洞,以閘啟閉。中書省以聞,天子可其議。命下之日,當延祐四年。都水太監闊開分治山東,寬勤恪恭,敏于事會。曹掾王元從理、薄書壕寨官李克溫董工役。役長張聚、李林、路詳、宋贇、秦澤,分任其事。夫匠一千九十、石二千五百、甎三萬、灰五萬、木六千四百,鐵錠、鐵鉤、鐵環,不敷,取諸官錢以買。兗州知州尋敬提調州吏鹿果。經始于四年閏正月,成于三月。工告訖,大祠玄冥,釃酒割牲,燔燎瘞埋,吹擊笙鼓,風日清明,役徒謳歌,人神懽悅,乃相與請辭鑱諸石,以紀其始終,遂以命德智。洪惟皇元起漠北,以深仁厚德,奄有天下。公家世鼎鼐,參贊化肓。今誠能實于已而勤于官,忠于上而信于下。言不妄發,事不輕改,故民易信而功易成。雖然,又豈水曹為然。推此誠實以理天下,則被澤溥矣。辭不獲命,因書所聞以為記。

(二)趙文昌《創建魚臺孟陽薄石牐記略》

按:《全元文》第37冊載錄趙文昌文二篇。其中,《孟陽泊牐記》乃據四庫全書本《山東通志》卷35錄文[8]196-197,然實為節文。其原文見載《北河紀》卷5,題為《創建魚臺孟陽薄石牐記略》[3]627-628。此文亦載清代傅澤洪《行水金鑒》卷103[9]554-555,文字與《北河紀》同。今錄文如下:

圣元以神武定天下,遐邇率職,來享來庭。而江淮漕運,商旅之轉販,仕宦之往來,非舟楫無以濟不通,此會通河之所以作也。河功告成,于今幾二十年,歲月滋久,霖潦浸淫,岸移谷遷,不無堙塞。都水監上下巡視,求其利病。以沛縣之金溝沽、頭魚臺之孟陽薄,沙深水淺,地形峻急,皆不能舟。遇有官物往來,必驅率瀕河之民推之。牐即閘,挽之者不下千余,妨農動眾,民恒苦之。遂條陳其事,都省委右司都事王濳、都水太監馬之貞等臨視,與所說合。議曰:夫水積之不厚,不足以負大舟;蓄之不廣,不足以供下泄。今莫若立堰以積水,立牐以通舟。堰貴長,牐貴堅。漲水時,至使漫流于其上,如斯而已矣。于是視地之高下,程廣狹量淺深,繪圖計工,以報都省議修之。從孟陽薄始,今值歲晚,先辦物料,興工以春首為期。用夫匠一千二百三十二名,監夫不足于近邑,差雇五百七十一名,就給工價米糧。一切物料,官為和買,給中統鈔五萬五千緡。不敷,于濟寧路官錢內支,選差覆實。司提舉仇銳來董是役,預辦所需金石材木諸物,指分工役。其堰橫長一十二丈,中為牐,門外石內甓高一丈四尺,基縱廣八丈,牐下廣五丈。殺之如壇級以及于上五分,廣之三。起于大德八年正月,訖于五月,凡用工十七萬六千九百九十,中統鈔十萬三千三百五十緡,糧一千二百四十七石。落成之日,鼔聲四起,牐門啟鑰,篙師序次以進。前旗一指,通數十百艘于飲食談笑之頃。乃命謝里高立不遠千里而來,請文至再。予不揆,因記脩牐之歲月如此。

(三)周汝霖《榖亭閘記》

按:《全元文》第52冊載錄周汝霖文一篇,題為《榖亭閘記》[10]517,乃據清康熙三十年刻本《魚臺縣志》錄文,然實為節文。其原文俱在,見載《北河紀》卷4,題為《都水監創建榖亭石閘記》。今錄文如下[3]631-632:

至順二年,歲在辛未季夏之月,會通河榖亭石閘成。凡用工九十日,金石土木之工百有八十人,徒八百二十人,石以塊計者二千七百三十,木以株計者一萬二百七十,甓以口計者二十五萬三千,灰以斤計者三十三萬五千,鐵亦以斤計者三萬一千四百。其余麻枲、瓴甋、斧錯、瑙細、覙縷,各若干。除金木糧儲出于有司,他皆監司采煉陶冶,仍資傭工錢二萬五千緡。閘身縱二丈又七尺,衡二丈又二尺,高如之雁翅。四各亙五十尺,址袤八十尺,廣百又二十尺。奉直大夫都水監丞阿里公命汝霖作文以紀之。詞曰:

欽惟圣元,混一區夏,定鼎幽薊。九州內外,罔不臣順。航四海,泛九江,浮于淮,入于河。職貢糧運,商旅懋遷,以供給京師。然自東阿抵臨清,二百余里,舍舟從陸,車挽以進御河,每值夏秋,霖雨泥淖,馬瘠車僨,公私病之。至元二十六年,朝廷用令史邊君、同知馬公言,開會通漕河。自安民山,引汶、泗、洸等水屬之御河。度其地勢穹下,前后建石閘三十余座,以制蓄泄。于是川途無壅,舟楫憧憧,方諸陸運,利相十百。以故國用充而民不匱,四十年于茲矣,惟棗林至孟陽薄七十余里,湍激迅澓,沙土瀢沲,閘再啟鑰,舟方一洊。嘉議大夫都水盧公因壕寨楊溫等議,宜于榖亭北郵傳西創建石閘,匯黃良艾河等泉以厚水勢,則免齟齬之患。詢謀僉同乃上之省堂,允請。令下之日,奉議大夫少監德安帥寮屬董其事。未幾,會監丞阿里馳驛分治山東,下車之初,首以斯閘為已任,指畫夫匠,親臨監督,靡憚晨久,分任其事。公威嚴謹恪,寬以濟猛,人皆獻力,惟恐弗逮,故能克底厥功。經始于是歲之二月,訖功于六月中。樹巨闥,傍羅釦砌,龍鱗錯落,雁翼翬飛,冠以虹梁,縣以金鉤,周致縝密,混若天成。于是割牲釃酒,祠河伯。會群屬于河上以落之,舉酒作樂,伐鼓啟鑰。水平舟行,颿檣翳空,舳艫相接,進退閑暇,莫不歡喜歌詠。噫!是役也,始則盧公建言之力,中則德安公經營之勤,終則阿里公踵成之功。于國于民,永賴以濟,于斯見圣朝人才之盛,守職者不茍祿而勤于效忠矣。因摭其所聞而為之記。

三、《北河紀》校補《全元文》之異文四篇

《全元文》中輯錄的部分作品,乃據清代方志所載整理而成,而這些文章亦載于《北河紀》。通過文本比勘,可以發現《全元文》所載較之《北河紀》,存在大量的脫文、異文。通過???,可以使文字更為完整、準確。

(一)楚惟善《會通河黃洞林新牐記》

按:《全元文》第31冊載錄楚惟善文十篇?!度摹窊逑特S九年《濟寧直隸州志》錄《會通河黃洞林新牐記》[11]145?!侗焙蛹o》卷4亦載有此文,題為《會通河黃棟林新牐記》[3]634-635。今據以校補:

1.訖工于夏五月辛酉:此下有大量脫文,《北河紀》有文曰:“?;畛S兴某?,廣三;其深有六尺長,視廣又尋有七尺。牐身長三分,基之一崇弱五寸,不及身之半。又于東岸創河神祠,西岸創公署。為屋以間計者十有五,署南為臺構亭其上。凡用石方尺長丈為塊,計三千有奇;木大小以株計,四千六百五十八;堊以斤計,二十五萬;鐵以斤計,一萬六千有奇;甓一十五萬二千五百,麻炭等物稱是。工匠繇卒千八十有五人,用糧千七百五十斛,楮幣四萬緡。制度纖悉,備極精致。落成之日,舟無留行,役者忘勞,居者聚觀。往來者懽忭稱慶,僚佐耆宿眾相與謀,謂:‘不伐石以識,無以彰公之勤,且懼來者之功不繼,而前功遂隳也?!?/p>

2.公因預期遣壕寨官李獻赴都稟命:遣壕寨官李獻,《北河紀》作“遣官”。

3.及以未獲命:以,《北河紀》作“久”。

4.近西數武舉,黃壤及泉:武舉,《北河紀》作“舉武”。

5.“推是心以往”至“龍不晚矣”:《北河紀》無。

6.公哈剌乞臺氏:《北河紀》下有“明敏果斷,操守絕人,讀書一過目,輒不忘。律學、醫方,靡不精究”。

7.政奏韓也先不華:奏,《北河紀》下有“差”。

8.不能備載,其列碑陰:其,《北河紀》作“具”,是。

(二)李惟明《改作東大閘記》

按:《全元文》據乾隆元年刊雍正《山東通志》卷35、乾隆三十五年刊《兗州府志》卷27、光緒十三年刊《寧陽縣志》卷18錄文[2]102-105?!侗焙蛹o》卷4亦載此文,題為《改作東大閘記略》[3]632-634。今據以校補:

1.濟倅奉符畢輔國請于嚴東平:濟倅,《北河紀》無。

2.堨汶水入洸益泗:入洸,《北河紀》下有“至任城”。

3.直屬漳御:下有脫文,《北河紀》有“由是江淮之漕浮汶泗,徑達臨清,而商旅懋遷、游宦往來,暨閩粵交廣卭僰川蜀航海諸番,凡貢篚之入,莫不由是而達,因錫河名曰會通”。

4.乃改西虹為今閘制:改,《北河紀》下有“其”。

5.謂輔國所作斗門為西閘:輔國,《北河紀》作“國輔”,誤。

6.后改作:《北河紀》作“西閘后改作”。

7.兩閘被其害:閘被,《北河紀》作“河罹”。

8.可歲省勞民。之貞曰:下有脫文,《北河紀》有“漢曹參作興原山河,石堋常為漲水所壞,時復修之”。

9.須高平水五尺:平水,《北河紀》作“水平”。

10.晉杜預作沙堰于苑陽,堨白水溉田:苑陽、堨,《北河紀》作“宛陽”“竭”。

11.缺則補之:缺,《北河紀》作“闕”。

12.固知川不可塞也:川,《北河紀》下有“之”。

13.后人弗聽浮議:弗,《北河紀》作“勿”。

14.重困民:《北河紀》作“終困其民”。

15.果如其言:《北河紀》下有“若合符契”。

16.命濠寨官梁仲祥:濠:《北河紀》作“壕”。

17.都水監馬元公來治會通河:元,《北河紀》作“?!?。

18.量工程。乃以狀上,從其請:《北河紀》作“量事期。以狀上,中書即從其請”。

19.陶甓煅灰“”至“乃親為經營揆度”:《北河紀》似有節略,作“取石煅灰,市物于有司,經營揆度,畫圖指示”。

20.其北端折以東西:端,《北河紀》作“矩”。

21.入明三分身之一:身,《北河紀》作“深”。

22.各盡其身:身,《北河紀》作“深”。

23.“其一不動”至“會通諸閘所未有”:《北河紀》作“其一不動為閾,其大石為兩臬,夾制其前。卻石相疊,比則以鐵沙磨其際,必脗合無間后已”。

24.土方以尺計:土,《北河紀》作“自”。

25.眾請識其事于石,屬筆于予。予曰:《北河紀》作“合辭請公,愿識其事,于是屬筆于予。予復之曰”。

26.為灌溉之利:灌溉,《北河紀》作“溉灌”。

27.其為慮深矣:《北河紀》作“其慮后也深矣”。

28.“不有茲役”至“且表馬公之言為鑒”:《北河紀》作“不有茲役,曷騐馬公之言?碑仆于水,豈天惡馬公發其機耶?將使后人獨受其害而不蒙利耶?惟是役也,雨暘時若,漕運無愆,天其或者悔惡于人,俾憶馬公之言乎?既不獲辭,遂為敘導汶始末會通源委,以見堽城閘水利喉襟,且表出馬公之言以為鑒”。

29.文末:《北河紀》后有“又因以識興造年月、修閘之制度、用物之會計附焉。公字仲彬,唐古氏”。

(三)李惟明《重濬洸河記節略》

按:《全元文》據清咸豐九年《濟寧直隸州志》錄文[2]105-106?!侗焙蛹o》卷3《河工紀》亦載此文,題為《重濬洸河記》[3]600。今據以校補:

1.洸河乃今汶水之支流也:之,《北河紀》無。

2.亦不可知:亦,《北河紀》作“尤”。

3.符下東平、泲寧,兼贊厥役:泲,《北河紀》作“濟”。

4.落成于三月十四日:此句,《北河紀》下有“以舉武計者二萬三百四十有奇,以尺為工計者四十萬七百數。同知東平路事伯顏察兒、僉議少監公之功,宜勒石以昭悠久,迺請文于予,義弗獲辭,遂援筆而紀其歲月”。

(四)趙元進《重修會通河記》

按:《全元文》第56冊載錄趙元進文一篇,即《重修會通河記》[12]116-117,乃據民國十六年《濟寧直隸州續志》錄文?!侗焙蛹o》卷3《河工紀》亦載此文,今據以校補[3]601-602:

1.開會通河道:開,《北河紀》作“開挑”。

2.南至自徐:至自,《北河紀》作“自乎”。

3.修修筑閘:《北河紀》前多“各處”二字。

4.漕運通濟,乃天下之利也:《北河紀》作“漕運諸貨,官站、民船偕得通濟”。

5.此河殊無上源:此,《北河紀》作“北”。

6.必瀹汶注洸:《北河紀》作“必須疏瀹汶水來注于洸”。

7.西入于兗:入,《北河紀》作“逾”。

8.合于新河:于,《北河紀》無。

9.而流邇者出水泛漲:出,《北河紀》作“山”。

10.下至石磧:石磧,《北河紀》作“石刺之磧”。

11.漫延一十八里:漫,《北河紀》作“蔓”。

12.是以水來淺澀,幾不能接于漕運:來、澀、于,《北河紀》無。

13.都水監丞宋公諱伯顏不花,由中書省譯掾奉命,分治會通河道。睹河水淺小,蓋因上源壅塞之?。骸侗焙蛹o》作“都水監丞宋公韓伯顏不花擢升斯職”。

14:遂差壕寨梁仲祥度地計工:度地計工,《北河紀》作“詣彼度其里步,計其人工”。

15.時方水沍:《北河紀》作“時方冰沍地凍,難便為力”。

16.選差壕寨岳嚴董本監并汶上章符等縣人夫七千余:岳嚴、章符、余,《北河紀》作“岳聚監”“奉符”“余名”。

17.備糧具畚:《北河紀》作“備糗糧具畚鍤”。

18.挑各河之淺:《北河紀》作“挑洗各處河身之淺”。

19.汶、泗、洸、濟之水:《北河紀》下有“源源而來”一句。

20.方許放閘:閘,《北河紀》作“?!?。

21.今漸淤澱:《北河紀》作“近年漸以淤淀”。

22.今復挑濬:挑,《北河紀》作“淘”。

23.水常瀲滟:《北河紀》前多“已深”。

24.以寬就艤:就,《北河紀》作“櫳”。

25.會源閘北元有濟河舊跡:會,《北河紀》無。

26.再委壕寨岳嚴領夫千名:嚴,《北河紀》作“聚”。

27.水勢公流:公,《北河紀》作“分”。

28.予采摭其實:予,《北河紀》下有“乃”。

本文選取《北河紀》中的11篇元代文章,從輯佚、補闕、??比齻€角度與《全元文》進行了對比,以凸顯其文學文獻價值。此外,《北河紀》另有元代文章6篇,分別為:卷3歐陽玄《河防記》、楊文郁《開會通河功成之碑》;卷4俞時中《重修濟州任城東牐記》、揭傒斯《重修濟州會源牐記》;卷5揭傒斯《都水分監記》;卷8李謙《洪濟威惠王廟碑》。這6篇文章,《全元文》均已收錄。然而,二書的文本之間異文也較多,即以楊文郁、俞時中、揭傒斯、李謙的文章而言,題目都不相同,文本亦多差異。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具體展開。

[1]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李修生.全元文:第55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3]謝肇淛.北河紀[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4]李修生.全元文:第59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5]樊深.嘉靖河間府志[M]//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

[6]李修生.全元文:第9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7]李修生.全元文:第28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8]李修生.全元文:第37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9]傅澤洪.行水金鑒[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0]李修生.全元文:第52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1]李修生.全元文:第31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2]李修生.全元文:第56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蔣成德)

The Value of Supplement and Collation about Xie Zhaozhe'sBeiHeJi:Based on the Study ofQuanYuanWen

CHEN Kai-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jiangsu yancheng 224002, Jiangsu, China)

Xie Zhaozhe'sBeiHeJiwhich included 17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writers in the Yuan Dynasty, has great literature values. Compared withQuanYuanWenfrom three angles of compilation, supplement, and collation, this paper compiled and edited four manuscripts, completed three passages, and collated four scattering articles.

Xie Zhaozhe;BeiHeJi;QuanYuanWen; supplement; collation

2016-07-28

陳開林(1985- ),男,湖北麻城人,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宋元明清文學與古典文獻學研究。

I206.2

A

1674-3571(2016)05-0063-07

猜你喜歡
北河
小北河鎮:東北小鎮用襪子鏈起全球市場
破碎、圓滿以及“愛”的生成
小產業大發展,遼陽小北河鎮獲“中國襪業名鎮”殊榮
晉源區北河下村:甜蜜產業帶來幸福生活
北 河
草里淘金效益好
北河
基于降水徑流原理的北河可供水資源量分析
名字
名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