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田野工作”范式初探*

2016-03-04 00:18楊宇霞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年20期
關鍵詞:人類學范式田野

楊宇霞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715)

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田野工作”范式初探*

楊宇霞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715)

“田野工作”是現代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將田野工作范式融入到公共管理學課程群的教學之中,把正式的、理論化的課程轉化為“現場感”的領悟,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教學改革的方向。本文從教學模式創新的視角,重點討論把田野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課程教學,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實現公共管理學學科使命、培養學科人才。

田野工作 公共管理課程 教學模式

一、“田野工作”的理念與方法詮釋

1.“田野工作”的內涵及特質

田野工作(fi eldwork)又可稱為田野研究(fi eld research或fi eld study),來自于人類學的基本方法論,已有的“田野工作”的概念和方法皆來自于人類學的創造。田野工作要歸功于一個劃時代的人物——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這位英國人類學家把研究工作從“書房”搬到了“田野”。他認為,要認識人文世界的復雜問題,需要深入觀察具體的人群的生活,要集中在實地觀察地點住上一年以上的時間,深入了解當地人的家庭和社會活動、地方政治、宗教儀式等等,整體把握這一地區的社會風貌。這種實地考察第一手資料的基本工作就是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類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而有別于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標記。正如英國人類學者Charles G.Seligman所說“田野工作之于人類學,就如殉道者的鮮血之于教會”[1]。

人類學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田野工作有著不同的特質。人類學走入田野的目的在于獲得原住民及其文化的體驗與差異性總結,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很簡單,那就是必須要到特定的村落或社區去身臨其境地感受與觀察,這種感受與觀察是長期的(至少一年的時間)。另外,馬林諾夫斯基強調,田野方法最重要的是“田野工作的科學取向”,即準確地把握和描述人的生活、行為、文化、宗教的狀態,研究者進入“田野”中應該抱持誠懇的態度融入當地居民生活,研究應該是客觀、價值中立的。從研究層面來說,人類學家只是觀察者角色,是“隱形人”。與人類學田野工作不同,政治學、管理學等其他社會學科研究目的是要發現社會中的問題及解決問題,因此,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田野”一般被狹義定義為“研究訪談的現場”[2]。例如,企業管理研究的實際地域“企業”;公共管理研究的實際場域“地方政府組織”或“地方自治組織”。研究者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觀察、分析,開啟寬廣的視野與思維,進而引發更多的研究視點和討論。

2.“田野工作”的定位與意義

在結構主義席卷人文社會學科之前,英國的人類學研究早已贏得其他人文學科的敬仰,其主要原因就是“田野工作”在人類學研究中舉足輕重的位置。田野工作是人類學研究的基本功,每個人類學家都可以自豪地對其他學科的學者說:“那是我待了兩年的田野,你們沒有,那就得聽我的?!保?]實際上,田野工作作為一種研究工具或者說研究方法,是現代人類學研究的必備利器,現代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到現場去,觀察并記錄??梢哉f,沒有田野工作就沒有人類學研究。

隨著其他社會學科學習這種田野工作的方法,并逐漸強調它的重要性時,一些問題也接踵而至(Burgess,1992):社會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從事田野工作時,他們的“田野”和人類學的“田野”有何不同?不同的學科把田野工作這一研究方法在學科知識建構中賦予怎樣的位置?國外學者在討論這些問題時,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田野工作”不只是一種研究方法,由于研究者的科學素養、個人經驗和行為因素對結果的重要影響,田野工作與學科知識、理論架構有著密切關系。

3.“田野工作”的程序與方法

田野工作的程序通常有三個階段:第一,準備階段,主要是明確工作目的、擬定工作計劃和選擇田野地點;第二,實地工作階段,通過觀察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法及時收集第一手資料,包括文字、音像、照片等);第三,田野工作總結階段,通過整理匯總資料,以報告、論文、手札的形式總結成果。

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參與觀察法、訪談法、譜系法等。參與觀察包括參與與觀察兩項內容,分為幾種程度的觀察:局外的觀察、觀察者的參與和參與者的觀察和完全參與;訪談法包括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譜系法旨在根據歷史淵源、地理位置、親屬關系等進行按圖索驥地了解現象動態發展的過程。

盡管其他社會科學引進了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理念與方法,并把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工具,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卻有不小的區別:第一,田野工作時間的長短不同,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周期至少以一年為標準,“較為理想的狀態是研究者在‘田野’至少要住兩年左右”[4]。

而其他社會科學的田野工作時間往往沒有嚴格的規定,在“田野”的時間較短且是間隔而不持續的;第二,人類學更多地運用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譜系法等,而其他社會科學則更多采用訪談法、問卷法、抽樣法等[5];第三,在人類學研究中,由于研究對象的地理、文化背景與研究者相差很遠,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能夠保持距離,研究結果更能保證客觀性,而社會學者與經濟學者的研究對象主要在自己熟悉的社會中,研究結論容易受到社會常識和價值觀的影響。

二、田野工作理念引入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價值

將田野工作理念與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把理論學習、實踐學習和科學研究融合起來,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公共管理課程發展的客觀需要

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涵蓋了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此外,公共管理學還具有強烈的外部取向性和現實性。公共管理學課程的教學任務不能是課堂講授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案例教學,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實踐,增加對理論的認知和理解。田野工作范式引入教學環節,為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搭建一條橋梁,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真實接觸到公共組織的日常運作和內外部環境,從而為學生理解理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良好平臺。另外,教師也能夠及時了解當下政府部門和其他公共組織的變化,有利于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內容,保證課程發展的與時俱進。

2.實現公共管理培養目標的現實需要

公共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協調、溝通和判斷能力。公共管理課程與田野工作的結合,讓學生主動進入公共管理課程的實際情景中,作為事件的參與者去面對問題。田野工作教學范式打破了傳統的課程講授模式,豐富了教學形式和內容,學生不再局限于在課堂接受知識而是走向實際工作地點,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參與觀察和訪談等田野方法,提高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夠發現公共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鍛煉學生根據公共管理理論和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思路,從而提升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能力。

3.提升教師教學科研水平的外在需要

把田野工作范式引入公共管理課程教學,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田野”里觀察與交流,轉變了以教師、書本為核心的單向灌輸授課方式,同時這種“接地氣”的實地觀察,不但增強了教師的實證分析能力,也提高了教師的組織與管控能力;另一方面,田野實踐與課程教學的結合,有利于促進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老師有機會離開教室和書房,通過親眼觀察、親自訪談和親身體驗,及時獲得當前公共管理實踐的第一手資料,在“田野”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書齋式”研究與“田野”實踐的對接,使研究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田野”范式引入公共管理課程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如前所述,把“田野工作”范式引入公共管理教學活動,對促進課程發展、提升教學水平等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無疑是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模式上的創新。但是,把一般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田野工作”范式引入教學環節,在操作方法和工作目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1.需要準確地選擇“田野”

把“田野工作”范式引入教學活動需要師生走入“田野”。因此,如何選擇“田野”是實現田野理念教學目標的首要問題?!疤镆啊钡攸c的選擇對于田野實踐教學的有效性意義重大。應該說,“田野”的選擇與公共管理類課程緊密相關,公共管理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專業,又分為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人力資源等專業培養模塊,既有行政管理學、公共政策學、公共組織學等專業基礎課程,也有地方政府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保障、市政管理學等專業課程。公共管理課程群的“田野”廣泛分布在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的相應組織部門。因此,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選取適宜的“田野”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以外,理想的“田野”地點的選擇,同時還要考慮到資金和路途等因素,就現有經驗來看,“田野”地點的就近原則和本地化是比較好的選擇。

2.找尋進入“田野”的途徑

目前,作為在大學“象牙塔”里的師生要走向“田野”有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是正式官方渠道,即通過行政體制的自上而下進入,一般通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的行政管理層,經學?;驅W院上級行政部門的斡旋或者簽訂相應科研合作協議等方式,征得其行政管理層的同意與支持。其優點是能夠得到地方管理者的認可和支持,從而容易開展參與觀察、訪談等工作;缺點是自上而下的進入“田野”,可能因為“田野”中工作人員的疑慮而遭到消極對待,對田野觀察與訪談結果產生影響。另一種進入“田野”的方式是通過非正式渠道進入。比如,通過老師、同學、親朋、熟人等個人關系進入“田野”,也就是通過與組織機構內部人員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為前提,得以深入到組織之中開展參與觀察等工作。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比較能夠得到工作人員的信任與合作,從而建立起較為親密的人際關系,得到較為真實可靠的現場資料,有利于實現教學的預期目標。

3.不斷總結“田野”經驗與技藝

對開展田野范式教學活動的師生而言,需要師生具備一定的素質和特性,才可以為學習和研究收集到有效信息,并成功解讀。首先,師生進入田野時要時時謹記田野的研究倫理,對田野對象及四周環境保持誠懇和謙遜的態度,不能干擾“田野”的人與事,和實習工作不同是,田野教學不需要師生參與或干預田野活動,多人觀察輔之以調查訪談是其主要的方式,照相、錄影要事先征得對方同意;其次,觀察是一切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工作,社會科學經常使用的問卷法、訪談法并不是田野范式教學活動的主要方法,要把握研究對象的整體活動,最好不要單一的直接提問,以避免田野對象虛構問題答案。因此,師生要通過對其處理具體事務的深入觀察,在對方自然地處理事務的過程中獲得較為真實的資料;第三,田野不僅僅是觀察和收集資料的地方,它還是師生進行思考的訓練場所。在田野教學模式中,“田野”雖然不是驗證書本理論的場所,但是,要提高田野教學的質量,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學科的各種概念、理論的良好訓練,不斷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形成學生探討事實和理論的關系的習慣。

[1]Field research in anthropology is what 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o the Church, Lewis,Ioan M.Religion in Context:Cults and Christmas,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李慶芳,我對研究“田野”的詮釋[J],臺灣逢甲大學,2013.3

[3]趙旭東,“田野八式”與人類學的研究方法[J],民族學刊,2015.(1)

[4]中根千枝,田野工作的意義,[J]新華文摘,2001.5

[5]劉謙,“活”在田野—論田野工作之于文化人類學學科建設的關鍵意義[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3)

[6]喬凱,人類學“田野工作”范式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4(4)

[7]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楊宇霞,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師,管理學博士。

*本文系西南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2013JY070)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人類學范式田野
希望的田野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與敘事的新變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在希望的田野上擔當作為
孫惠芬鄉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伊莎白及其中國人類學、社會學考察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現
在希望的田野上
管窺西方“詩辯”發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