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與再生產
——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探微

2016-03-07 13:07侯懷銀
關鍵詞:伯恩斯坦

周 旻,侯懷銀

(1.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醫科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3.山西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語言與再生產

——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探微

周旻1,2,侯懷銀3

(1.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醫科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3.山西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伯恩斯坦是“再生產”理論的創始人,他的研究受到了歐洲結構主義、古典社會學的理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獨特的符碼理論。他的理論從語言符號學入手,逐步滲透到社會權力控制的核心,指出:語言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和文化再生產的工具。學校教育由于受到中、上層階級的掌控,無論在教學還是評價方面,都使用中、上層階級的語言進行傳遞和溝通,因此相較于工薪階層的兒童,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更容易取得學業及社會適應方面的成功,進而步入上層社會,實現階級的再制??此破降鹊膶W校教育,其實質是帶有不公平性的。

[關鍵詞]伯恩斯坦;符碼理論;再生產;教育社會學

伯恩斯坦是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教育社會學家,是新教育社會學派的奠基人。他的理論中充斥著語言、符號、權力、文化、意識形態、階級、再生產等晦澀繁冗的概念,思想足跡遍布語言、心理、教育、社會、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其符碼理論既是他學術思想的集結,也是其畢生研究的重點。這一理論,以語言學為切入點,經過社會學和教育學的實踐檢驗,最終落腳到哲學的高度,為我們揭示了隱藏在學校教育背后的不平等,以及教育的文化和階級再生產本性??v觀我國學者之前的研究,對于伯恩斯坦的研究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兩點:首先,伯恩斯坦的思想橫跨了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學、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其涉獵之廣、思維之繁很難單純地從一個學科的角度去加以解讀;其次,關于伯恩斯坦理論的來源,至今未有定論,多數學者將其歸為“涂爾干主義”者,也有學者認為他的思考秉承了索緒爾的符號學思想,還有學者認為他的思想是英國新教育社會學的一部分。但是這些都沒有得到他本人的認可,英國人類學家道格拉斯(Douglas,M)也因此戲稱:伯恩斯坦是一只“非魚、非獸、非禽”的怪物。本文,從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入手,著重從文獻的角度梳理伯恩斯坦思想的理論淵源,并探究其理論中關于學校教育的再生產本性研究。

一、符碼與符碼理論

(一)符碼

1.符碼:符號傳遞“意識”的衍生物

符號的本意指具有某種指代意義的標識。它可以指代一個對象、一種特性,或者一個事件。但是,無論是索緒爾的傳統符號語言學思想,還是卡西爾的文化符號論,抑或是米德的符號互動論,最終都將符號學的研究指引向人與社會的范疇。當符號的指代客體變為某主體的觀念、思想、意識時,符號就從一種單純傳播訊息的載體,變為偏向主體表達習慣的專屬介質,符號也就從原本的客觀指代,完成了其社會化的過程。這種社會化的符號和符號的社會化過程,就是符號的編碼,簡稱符碼。

人類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就是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意識形態和人的存在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現著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象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物理過程中產生的[1]30,它們之間形成一一對應的指代關系。在表達“意識”時所指涉的就是符碼操作的一整套東西,包括主體、各種生產關系以及之間的聯結方式,因此控制“意識”也就成為統治階級確立自身統治地位的命脈。父母、教師、神父等責無旁貸地成為傳遞意識的主體,他們所運用的語言,所講授的知識,所認同的習俗,所傳遞的觀念,經過與客觀指代的符號相整合,就自然地成為意識傳遞的載體,成為了載有一定意識的符碼。

2.符碼:符號組成方式背后的文化

符碼與符號不同,它強調的是建構文本系統的材料,也暗含了一種破譯文本意義的規則。最初,索緒爾在《語言學教程》中提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如果我們能夠在各門科學中第一次為語言學指定一個地位,那是因為我們已把他歸屬于符號學[2]38。在此基礎上,索緒爾將符號分成“所指”和“能指”兩個部分,來對應生活中的“概念”和“聲音的心理印跡,或音響形象”。與之相比,卡西爾則從文化的角度,為符號賦予新意。在《人論》中,他說: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指明人的獨特之處,也才能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3]33。這樣的論述,超越了符號的普遍意義,既表明用于大眾交流和溝通的工具的符號,也突出了符號的感性之處——當符號通過一定的編排方式,構成一種穩定的符碼,在大眾間傳播的時候,其本身會不自覺地攜帶使用主體思想所特有的意義,以區分主體存在的文化背景。

語言原本是一種單純的表述符號,但是不同的主體有其不同的語言組織習慣和規則,當語言在組織和使用方式上帶有了主體的獨立思考和個性習慣時,語言本身就成了一種最基本、最常見、最通俗的符碼。

(二)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

伯恩斯坦在1960年進入英國倫敦大學語音學系擔任助教,基于對猶太家庭孩子和貴族家庭孩子在入校初就表現出學習方面的各種差異,他大膽地假設“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的語言使用習慣是造成他們之間學業差距的主要原因”,此后他立足這一論點,探索語言符號的功能在社會建構時的重要作用,進而確立勞動階級和中產階級的兒童的交際代碼中確實存在社會階級差異[4]137-149。

1962年,受到卡西爾文化符號學的影響,伯恩斯坦第一次在文章中使用了“符碼”(code)一詞[5]221-240。他認為自己的思考突破了結構主義中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更多探討的是不同文化背景階層的語言構成習慣與使用規則,即語言與社會構建的相互關系;因此,他選擇“符碼”一詞,著力將研究提升到傳遞階級文化的手段這一高度。伯恩斯坦指出:勞動階級所使用的限制型符碼(restricted code),其組成多選擇簡單而受限的語言方式,其理解也必然依賴于特定社會脈絡的語境,具有一定的特指性。在使用過程中,勞動階級更遵從共同的背景預設,每次交流都可以看作是對社會秩序和權力的重復強化;使用精致型符碼(elaborated code)的中產階級則不然,精致型符碼本身就是由復雜的語言方式構成,并包含完整的語義,這類語言更重視個人思想的表達,其理解也并不一定要依附于特定的社會語境,使用精致型符碼的中產階級更注重個人知覺的表達,同時也更樂意接受不同的背景預設。

經過調查,伯恩斯坦發現在資本主義學校中,教育者更偏愛用精致型符碼傳遞知識,相較于勞動階級而言,中產階級的子女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學校的這種知識傳遞方式,因此在學校教育中獲得了更高的參與度和認可度??梢?,語言其實是一種切實存在的權力的延伸,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先鋒。

二、符碼理論的學術淵源

對于符碼理論的解讀,既不能單純地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也不能僅僅從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究其根本,我認為伯恩斯坦符碼理論的構建來自于以下三方面的啟示:

(一)以歐洲結構主義為思維框架

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目的是描寫一個理想化的、內部具有一致性的語言系統[6]174-178。在伯恩斯坦的研究中,廣泛地關注了語言、課程、教學等概念,并將其根植于家庭、階級、學校等社會結構中,深化為意義、意識、文化等哲學話語,并賦予自己獨特的解釋——符碼、分類與架構。因此,吉布森(Rex Gibson)在其《結構主義與教育》(《Structuralism and Education》)一書中,曾明確地指出伯恩斯坦是一個“具有歐洲結構主義所有特征的結構主義者”[7]175,并且將“伯恩斯坦”獨立成章命名為“伯恩斯坦的結構主義”。

1958年,伯恩斯坦發表的第一篇文章《Some soc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perception: an enquiry into sub-cultural differences》中指出:中產階級的兒童有能力回答、掌握和理解語言……這是一種階級環境的結果,由于工人階級環境的不同,工人階級的兒童……在表達符號和公共語言上是受限的。1962年,他又說:“社會學家研究的任務之一是尋求特殊語言形式的社會根源……社會結構將語言的可能性轉化成一種特殊的符碼?!?971年,“精致型符碼和限制型符碼,是由社會關系的特殊形式產生的,實際上,它們很可能是不同社會結構的一種表現?!敝钡?982年,他還不斷地提出:階級關系受產生、分析、復制不同的溝通形式并使之合法化,它傳遞支配和受支配的符碼……在文化上決定了這些符碼定位的方法。在他思考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能發現其思維中結構主義的影子,“社會經驗是由社會階級結構所控制的”這一論斷,更是貫穿其思想始終。這也使得他的結構主義,被公認為與英國和美國教育社會學主流相關聯[7]178。伯恩斯坦的研究關注的是關系,而并非語言或環境,這是典型的結構主義思維方式。

(二)對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批判繼承

伯恩斯坦自己曾坦言:在宏觀層面我運用涂爾干和馬克思思想[8]37。如果說歐洲的傳統結構主義是其思維的主要架構方式,那么涂爾干的社會勞動力分工理論和馬克思的階級思想就可以作為他分析社會結構的客觀基礎[8]34。因此,在伯恩斯坦的理論中到處充斥著對“生產”、“階級”、“分工”等概念的論述和拓展,在他諸多論文的參考文獻中,也隨處可見對馬克思、涂爾干等人的學術論著的引用。

伯恩斯坦說:馬克思開啟了意識的階級分化的問題,及其與社會分工和生產的社會關系之關系[9]140。因此,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他采用了馬克思的社會結構分層方式,以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為研究對象,但是,他又提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方面的矛盾,具體的說是指經濟領域的生產關系及工具控制決定階級的位置與關系[8]60,而伯恩斯坦和他的符碼理論所關注的是文化再生產的問題,因此,對于馬克思經典論斷“階級之間的區別在于控制‘物’(the ‘object’of control)或權力關系的‘基礎’(the ‘basis’ of relations of power)”[10]59-82,這一觀點中的“物”或“權力關系基礎”伯恩斯坦都轉換為一種“文化的特質”。

與馬克思不同,涂爾干在研究社會分層,談論“不平等”問題的時候,把社會的不平等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于個人的出身背景不同而導致的不平等;另一種是由個人能力而導致的不平等,即外在不平等和內在不平等。伯恩斯坦早期所做的智力和詞匯測驗都是將被試按照出身背景進行分組的。因此,布列克里局·杭特等人直接將伯恩斯坦歸為“涂爾干學派”,以此來表示他受涂爾干思想的影響之深。伯恩斯坦自己也說:精致型符碼理論的研究為解釋教育論述的社會結構及其不同實踐的塑造,成為一個社會權力分配和控制原則的載體,就此而言,似乎可以說它回到了涂爾干思想的源頭[9]142。

(三)與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互動

新馬克思主義也可以稱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學,這一群體的共同觀點是反對馬克思機械的經濟決定論,更加強調思想、文化、文學等上層建筑在構成社會結構中的重要作用。伯恩斯坦梳理了經濟與文化的主要觀念之后,提出: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在“五十年代后期受到葛蘭西和阿爾都塞等人的修正,他們對于公民社會、霸權、知識分子等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分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阿爾都塞更是大量借用葛蘭西的觀點來分析意識形態和國家機器”[11]150,并笑談:“在這些新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中,我發現和我闡述的問題產生共鳴且最契合的意識形態理論,是阿爾都塞(Althusser)的意識形態理論:想象的主體?!盵9]195

阿爾都塞是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他指出意識形態是一定階級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階級實踐考慮而構成的;在他看來,外表中立的教育是一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其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本質同教會、傳媒是一樣的,學??梢运闶且庾R形態的大本營[12]224。

伯恩斯坦受到阿爾都塞思想的啟發,在1990年出版的專著《階級、符碼與控制(第四卷)——教育論述之結構化》中,他闡明:一種社會類別的話語,是由規約并合法化的溝通形式及專門化的論述規則構成的[11]25。這種“合法化”和“專門化”的話語方式既是統治階級實施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載體,更是兩個對立的階級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僅穩固了統治地位,同時也完成了階級的復制。

三、再生產:符碼理論的教育控制邏輯及實踐結果

伯恩斯坦強調:“符碼,是支撐語言形式和社會形勢,及其變化和再生產的結構化的原則”[13]66。因此,19世紀70年代后期,他開始以符碼理論為工具,從結構主義的視角,不斷地分析教育實踐在文化和權力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一)符碼理論的學校教育控制機制

1.學校課程的符碼式分解:聚合型符碼和統整型符碼

課程是學校傳遞知識的具體形式。伯恩斯坦在談論課程的時候,并不是著眼于課程的內容或課程的編排,而是以一個非常抽象的方式談論課程。他發現有些課程在安排時間上有多寡之分,從課程性質的角度來說,又有選修與必修之分。伯恩斯坦認為這兩個方面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該課程內容的相對地位。而課程與課程內容之間的界限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又可以表明課程內容之間的關系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

通過研究,他發現在高地位的課程之間,往往保持著一種相對封閉的關系,伯恩斯坦將這樣的課程稱為聚合型課程(a collection type),這種課程各個內容之間相對獨立,界定清晰,學習者必須掌握大量的有效內容,才能符合評價的標準。在教學方面,這種課程注重知識的陳述式獲得,因此更強調教師的教導,學生的自主權相對較小,其結果的可測評性較高;而那些相對開放的課程,被稱為統整型課程(an integrated type),這種課程的教學內容之間相互融合,它們原本就是貫穿于一個普遍性的觀念之中的,這種觀念的變動也是未嘗可知的,因此其指導下的課程也趨向一種同質化。在教學方面,則更重視知識的自主獲得,學生自主權相對提高,自我調控的程度更高,其結果的可測評性較低。

伯恩斯坦認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的課程是以聚集性課程為主的,這樣學校就可以通過考試,輕松地將學生分為“有文化”、“無文化”或“好學生”、“壞學生”等幾類,由此達到控制學生等級的目的。

2.教學符碼的實踐形式:分類與構架

分類(classify)與構架(framing)是伯恩斯坦提出,用以分析課程、教學和評價這三種信息系統的內在結構的一組概念。伯恩斯坦的分類并不是涉及內容的分類,而是指針對內容之間的聯系的一種分類。在知識與知識之間,有些通過清晰明確的界限劃分,而顯得涇渭分明,這樣的知識之間具有較強的隔閡,我們將其稱為強分類;而另一些知識內容之間的界限模糊,其獨立性也較弱,相互之間的關系也更為融合,我們將其稱為弱分類。因此,分類關注的是內容之間的界限的清晰程度,我們可以此作為教育知識的勞動分工的依據。

構架這一概念同樣不涉及教學知識的內容,它所關涉的是傳遞和接受知識背景的形態,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關系。在構架強的場域,可傳遞的知識與不可傳遞的知識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在構架弱的場域,則界限模糊。這種界限其本質左右著教學關系中知識傳遞的形態。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對于教學內容在一定范圍內具有選擇的權力。在構架強的場域中,教育主體可突破的范圍較小,可選擇的余地也相應較??;而構架弱的場域,則意味著教師和學生擁有較寬泛的選擇余地。簡而言之,構架的強弱決定了教學關系主體對于教學活動的控制程度。

在當時,英國的學校教育以精致型符碼的傳播為主,屬于弱分類弱架構的言說結構系統,此種情況使中、上階層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學校場域的知識結構和師生的權力關系網絡,他們能有更好的學習表現;而勞動階級的子女多使用的限制性符碼屬于強分類強架構的組合,與學校場域內的知識結構并不相符,因此難以獲得成功[14]13-33。

(二)符碼理論的文化和階級再生產實踐結果

伯恩斯坦曾直接地指出:知識就是一種高質權力,一個社會如何選擇、分類、分配、傳遞和評價它認為具有公共性的知識,反映了權力的分配和社會控制的原則[15]61。

通過分類與構架,教育的權力再生產實質呼之欲出。伯恩斯坦認為生產方式和教育類型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最后的輸出方式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但是他敏銳地指出這兩種輸出方式均暗含了一定的生產關系,因此在社會基礎在結構上是相似的。不同分工的社會實踐受社會分工的原則及其內在的社會關系所約束,而社會實踐是社會分工的表現形式,一旦社會分工形成,每個階層便會通過自己的社會實踐來夯實這種分工的結構,伯恩斯坦將這種實踐的方式稱為“專門化”[11]25。與此同時,專門化的類別,一定會帶來專門化的“語言/聲音”,這種語言是這一類別專門化的媒介,米德把語言看成是一種社會組織原則,社會成員正是通過語言(符碼)的互動來學習自己所屬的角色及應有的行為。這種帶有合法化和專門化的語言無形中傳遞了屬于自我階層的特定的認同和界限;因此,語言的使用已經不再是個人習慣,而是個人社會化習得、社會關系形態及社會認同的反應[16]68-72。

在教育活動中,同樣遵循這樣的符號體系,社會權力通過一種隱匿的控制力來左右學校的教育實踐活動。不同的社會關系使用不同的符碼規則,不同的符碼規則又進一步拉大了不同社會關系間的分歧。中產階級出身的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權力階層制定的文化,因而更容易在成績和職業選擇中勝出,進而重復地去推行上層階級所認同的文化,從而實現了權力階級身份的代際延續。至此,教育實踐的文化、階級再生產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是他畢生研究的思想結晶,這一理論既是其早期理論研究的終極成果,同時也是他后期實踐研究的立足點。梳理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有利于我們跳出教育社會學,甚至是教育學的圈子,從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范圍解析教育公平的問題,探討教育在文化生產中的作用,揭示教育背后所蘊含的權力力量,了解教育在意識形態控制中的作用,從而提升教育研究的層次,拓寬教育研究的視野。

[參 考 文 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岑麒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4] 阿蘭·R·薩多夫尼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巴茲爾伯恩斯坦(1924—2000)[J].教育展望,2002(4).

[5] Bernstein·Bernstein. Social class, linguistic codes and grammatical elements [J]. Language and Speech, 1962(5).

[6] 王萌萌.喬姆斯基內化語言理論的解讀及反思——紀念《語言知識:其性質來源及使用》出版30周年[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7] 吉布森.結構主義與教育[M].石偉平,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民84).

[8] 蘇峰山.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2版)[M].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民94).

[9] Basil·Bernstein.教育、象征控制與認同——理論、研究與批判[M].王瑞賢,譯.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民94).

[10] Apple·M. Education, culture and class power: Basil Bernstein and Neo-Marx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pedagogy: the sociology of Basil Bernstein[M]. Norwood, N. J.: As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5.

[11] Basil·Bernstein.階級、符碼與控制(第四卷)——教育論述之結構化[M].王瑞賢,譯.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6(民95).

[12] 路易·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研究筆記),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3] Atkinson·Paul. Language, Structure and Reprod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Basil Bernstein [M]. London: Methuen, 1985.

[14] Bernstein, B.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4: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M]. London: Routledge,1990.

[15] 麥克·F·D·揚.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新探[M].謝維和,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6] 周利敏.從“權力再制”到“文化再制”:教育實踐中的符碼邏輯[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4).

[責任編輯:何宏儉]

Language and Reproduction: Bernstein’s Code Theory

ZHOU Min1,2,HOU Huai-yin3

(1.Marxist Philosophy Institut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3.School of Education,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Bernstein is the founder of reproduction.His study from the structuralism,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 cultural criticism of Neo-Marxist, eventually create a unique theory of code.His code theory learns Semiotics of language,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the core of the social power control. He points out that codes is a habit, when somebody edits and organization language, they must comply with their respective classes. And then he found that the middle-class make good use of elaborated codes, and the working-class tend to use restricted codes. The school education is controlled by middle-class,it always followed the elaborated coding that conventions of power elite. So compared to working-class children, the children of the middle-class were easier to adapt and integration into this education, and more likely to succeed. When they into the upper classes of society,the purpose of reproduction is reached.

Key words:Bernstein; Code Theory; Reproduc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5-07-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一般課題(BAA140015);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4228)。

[作者簡介]周旻(1982-),女,山西太原人,山西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侯懷銀(1963-),男,山西平遙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

[中圖分類號]G40-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6201(2016)03-0235-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3.040

猜你喜歡
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當代意義評述
舒曼《C大調第二交響曲》伯恩斯坦指揮表演版本和西蒙拉特爵士指揮表演版本的分析
論音樂劇《西區故事》對古典戲劇的現代改編
歷史唯物主義與“決定論”
伯恩斯坦語言社會學思想淵源及其理論意義研究
不能忘卻的“紀念”
論伯恩斯坦的精致語言編碼與家庭教育
符碼理論對我國城鄉高考公平的啟示
伯恩斯坦爵士賦格的風格越界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首建垂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