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軍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途徑探析

2016-03-07 16:49孫鈺棟
中國市場 2016年7期
關鍵詞:裝備保障軍民融合激勵機制

孫鈺棟

[摘要]軍民融合裝備保障是一種高效利用軍用和民用資源的裝備保障模式。從目前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防與軍隊建設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看,應從特點規律、協調機制、資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剖析,大力推進軍民融合裝備保障建設。

[關鍵詞]軍民融合;裝備保障;激勵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205

隨著我軍裝備建設的不斷發展,大量高科技骨干裝備陸續配置到基層一線部隊。由于我軍裝備的技術含量和復雜程度不斷增加,部隊面臨的任務更加復雜,裝備保障需求的不確定性也不斷增大。與此同時,裝備保障力量也將隨著軍隊的建設發展和編制體制調整面臨更多的考驗。如何有效地利用現有的保障資源,使部隊裝備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能得到快速維修保障,保證其完好性,對于鞏固和提高部隊戰斗力,奪取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引言

軍民融合裝備保障是一種高效利用軍用和民用資源的裝備保障模式。旨在國家的統一籌劃和指導下充分利用專業的軍用和民用保障資源,保持或恢復裝備的良好狀態,確保部隊遂行各種軍事任務。隨著我軍裝備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軍經過近半個世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獨立于民用市場的軍隊裝備保障體制已不能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裝備保障的需求,嚴重制約了裝備保障效益的發揮。

近年來,推進軍民融合裝備保障已成為全球性的發展大勢。一些軍事強國,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通過確立軍民融合裝備保障的發展模式,提高了裝備保障效率,降低了裝備保障成本,增強了裝備保障力量的快速反應能力。其中美軍在軍民融合保障方面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在我軍現有的裝備保障體制下,要提高裝備保障效益,有必要借鑒世界主要軍事強國在軍民融合裝備保障方面的有益經驗,充分吸收、利用專業的民用保障資源,為部隊裝備保障服務。

裝備保障的軍民融合保障是將地方保障資源、技術、能力等要素嵌入器材保障各個環節的業務活動中,把一些非核心保障業務交給地方去做,確保自身保障核心能力業務的完成,通過整合優化軍民雙方的保障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裝備保障工作的需要以及滿足部隊軍事和經濟效益要求。

2主要問題

21軍民融合有效機制尚待健全

首先,軍民技術的雙向轉移機制還不健全。由于軍民兩個領域管理體制的長期分離,原有的運行機制大都只適用于各自領域,導致組織、資源、制度、供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和戰略協同機制。其次,軍民融合的競爭機制還不健全。雖然我國不斷出臺政策加快“民進軍”的步伐,但在實際運行上,由于既得利益、觀念差異等原因,民用企業參加軍品科研生產還存在眾多壁壘和障礙。再次,軍民融合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鼓勵民用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包括國家投入政策、稅收政策、補償政策等。目前,軍工投資仍主要面向傳統的軍工領域,沒有對參與軍品科研生產的民營企業開放;而且,國家也還沒有建立高技術產品科研生產的風險補償機制。最后,軍民融合的評價監督機制還不健全。軍民融合發展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也必然面臨相應的風險,軍民融合在評價機制方面存在評價制度不完善、評價組織不健全、評價要求不全面等問題。因此軍民融合評價、監督機制的完善有助于這些風險的規避。

22管理體系條塊分割、資源浪費

管理體系的不完善是制約軍民融合裝備保障的重要“瓶頸”?,F階段,我軍采取的是以軍隊保障為主、地方輔助加強的保障模式,軍地之間還沒有形成互為補充的保障體系。在我軍裝備研制階段,以總部為領導,協調國防科工委,以軍隊科研院所為主體、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為補充,裝備研制立項重點偏向軍隊科研機構。在裝備生產階段,主要依靠地方軍工企業,軍隊需求與地方生產之間由軍代表進行溝通聯系。在裝備使用維修階段,主要使用軍隊本身的裝備維修力量所構成的保障體系,地方企業僅在必要時提供技術支持。因此,地方保障力量往往是一個型號一支隊伍,缺乏對保障體系的柔性化設計。這種保障模式以軍隊為主,有利于平戰時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政令、軍令暢通,但軍地之間沒有形成銜接融合、互為補充的保障體系。軍地雙方裝備保障自成一體,各類保障資源重復配置、資源浪費問題突出。

3對策建議

31摸清參與實體的特點規律

推進軍民融合裝備保障,必須堅持軍隊的主導性和主體性,軍隊必須保持核心保障能力。從力量規模、工作量以及任務性質上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軍隊在裝備保障中均應處于主導和主體地位。

同時,軍民融合保障參與方必須有大局觀念,增強主動融合意識。我軍軍民融合保障,軍地雙方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軍民融合保障是保衛國家安全、節約資源,提高保障效益的重大舉措,在任務執行中,需要增強軍民融合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需要雙方換位思考,主動尋求雙方利益的交叉點,結合點,積極配合,高效高質地完成保障任務。由于軍民融合式保障是軍地雙方共同參與的保障,因此需要事先將保障任務、條件、強度進行科學預測,明晰責、權、利,采用雙方理解的語言,通過書面合同形式進行固化,可以通過任務列表和標準操作程序的方式,使企業能夠清楚地了解承擔的任務,保障任務圓滿完成。

32建立有效的軍地協同機制

隨著軍民融合式保障進入到具體操作層面,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步顯現。比如參與軍民融合保障的民用企業或軍工企業是面向市場,追求效益的實體,這與部隊以完成作戰保障任務為目的有著本質不同。解決這些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事關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最終成效。

著眼理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利益關系,著力健全國家及部門層面的軍地協調機制,加強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綜合協調力度。建立完善保持我軍車輛裝備保障能力的評價、激勵機制。在維修保障領域貫徹軍民融合思想,推行軍民一體化維修保障改革,要實現有效保持軍隊建制內的維修保障能力,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

因此,推進軍民融合式車輛器材保障,必須充分考慮軍地各自利益需求,樹立大市場觀念,充分挖掘地方保障潛力,充分發揮地方裝備保障的積極性,將軍隊裝備保障力量與地方動員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整體保障合力,最大限度地滿足軍隊裝備保障的需要,實現軍地兩利。一方面,從軍民融合裝備保障的本質要求出發,利用社會經濟技術資源彌補軍隊保障能力的不足,保障軍隊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裝備保障需要,即首先要“利軍”。另一方面,軍民融合裝備保障又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從軍民融合裝備保障的本質要求出發,又必須充分考慮社會經濟實體的經濟利益,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即也要高度重視“利民”。

33實現軍地有限資源共享

軍地雙方需制定統一的裝備維修技術標準,供軍地雙方共同使用。提高裝備承制單位生產設施設備的柔性化設計制造水平,為承擔軍隊裝備高等級修理等任務預作準備。完善國家投資國防科技工業成果知識產權管理法規制度,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為相關資源共享提供保證。鼓勵軍地相關科研單位、院校以及裝備生產與維修企業,發揮各自優長,通力合作、集智攻關,共同研究開發裝備狀態監控、檢測診斷、搶救搶修、整修延壽等技術,為裝備保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在軍民保障力量的運用上,力求實現信息共享、力量共用。一是應調整優化現役保障力量。堅持以軍隊保障機構為主體、以地方力量為補充,要求地方承研承制承修單位通過集中培訓、現場傳幫帶等方式,向軍隊保障人員傳授知識技能,確保軍隊裝備保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二是重視發展預備保障力量。抽調和選拔精通高新技術、具備維修保障本領的人員,組建預備役裝備保障隊伍,按專業、地區等進行編組,對訓練時間、訓練內容、戰時任務及隸屬關系進行明確規定;三是加快發展地方保障力量。結合地方承研承制承修單位及地方院校、科研機構、地方專業維修公司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經營領域,建立不同專業的保障分隊,對不同的裝備保障任務實施支援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杜人淮國外推進國防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借鑒與啟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26(5): 34-37

[2]趙存生基于核心保障能力的艦船裝備軍民融合保障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5,17(5): 96-100

[3]熊德禹軍民融合后勤保障體系建設初探[J].軍事經濟研究,2010(7): 57-60

[4]李信仰論軍民融合物資采購保障資源建設[J].軍事經濟研究,2011(9): 29-31

[5]郭祥雷論裝備保障中的軍民融合[J].軍事經濟研究,2008(9):35-36

[6]張平美軍軍民融合一體化裝備保障實踐及啟示[J].四川兵工學報,2009,30(9):138-139

[7]張守玉美軍戰場合同商保障對我軍軍民融合保障的啟示[J].裝備學院學報,2013,24(6):27-30

[8]舒正平試驗裝備軍民融合維修保障模式研究[J].裝備學院學報,2015,26(1): 116-120

[9]劉昀在軍民融合進程中保持我軍核心維修保障能力[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0,21(6):27-30

[10]劉棟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業務軍民融合決策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3(20):70-71

[11]陳傳君我軍武器裝備保障與維護軍民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軍事經濟研究,2009(5):71-73

[12]宮明,張學鋒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4(6)

猜你喜歡
裝備保障軍民融合激勵機制
濕地恢復激勵機制的國際立法及啟示
激勵機制助推節能減排
淺談裝甲裝備應急維修保障
山西票號的激勵機制及其現代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