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傳統圖式的意象與意境

2016-03-11 13:22余志春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650000
大眾文藝 2016年16期
關鍵詞:倪瓚圖式中國畫

余志春 (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650000)

中國畫傳統圖式的意象與意境

余志春 (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650000)

中國畫的意象造形方式別具一格,自成一體,從面對自然的觀物取象,到感悟自然的澄懷味象,直至追求意境的象外之象,是境界的三個層次,即“物境、情境、意境”。詩意與畫境是文人畫詩畫合一的文化品格。中國畫對自然形象意象化的處理和對意境的追求,形成了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

圖式;意象;意境

中國傳統文化根置于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中國畫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獨特的形象思維屬性也是與民族文化精神高度契合的,中國藝術精神強調人作為繪畫主體的絕對主導地位,象形以達意。中國畫意象造形的形象傳達方式和對“象外之象”——意境的追求,確定了中國畫的主體精神表達與客體自然形象之間的獨特關系。

一、意象——澄懷味象而生意,意蘊于象

意象之意,是人的思想情感,就繪畫而言,是主體精神內在的一種體驗;象,是客觀事物的外在形象。佛教認為,人在觀照自然的感知方式有“六識”之說,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與之對應的感知對象是“色、聲、香、味、觸、法”。這里的“六識”中就有“意”一識,且與其他五識不同的是,前五識皆為人與外界直接接觸而產生的對物的認識,唯有意識,是內心的念想,是集合前五識而生的心悟。合而言之,意象,就是充分體現了主體思想情感的藝術形象。中國畫家象形以達意的藝術主旨,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哲學觀之上的。這種突出主體精神的藝術表達方式和觀照自然的態度,正是中國畫藝術強調寫意精神的宗旨。

意象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國畫獨特的圖式語言形成的關鍵。作為主體精神的意與客體自然的象的結合,立象是為了達意?!兑住は缔o上傳》云:“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可不見乎?子曰立象以盡意”。中國畫寫意精神的最高境界是象形以達意,得意而忘象。象,是形象,是說明文,是對外在形象的直觀描述。形象越是具體,想象的空間也就越有局限性;意,是含意,是詩意,是形象內在精神的表達,意往往單靠具體的形象是無法準確傳達的。只有立于形象之上而又不受具體形象的束縛,意才能寫得起來,才能得其神韻。氣韻生動為六法之首,而氣韻的生成,則是承載于筆墨意象之上。清張庚在其《浦山論畫》中提出“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者為上,發于意者次之……何謂發于意者?走筆運墨我欲如是而如是,若疏密、多寡、濃淡、乾潤、各得其當是也。發于無意者,當其凝神注想,流盼運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謂之足則實未足,謂之未足則又無可增加,獨得于筆情墨趣之外,蓋天機之勃露也?!?。 在這里,“我欲如是而如是”是一種描述,是我對所感知形象的一種記錄;而“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意外之象,是因形象有感而發的心性軌跡。契合了《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匈忏辟?,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中形象及其含意之間的辯證。在傳統哲學觀中,作為天地自然的象和作為主體精神的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中國藝術精神的主旨在于傳達人的主體精神,所以象不是繪畫表現的終極目標,而只是一個載體,籍象以寫意。中國畫的意象造形,正是自然形象的天意與人的主體精神之人意合而為一的。

縱觀整個中國繪畫史,山水花鳥題材都曾達到高度發達的時期。究其原因,人物畫承載了太多的教化人倫的宣教作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主體精神的自由發揮。而山水、花鳥則不同,以自然之形來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更符合中國人詩意表達的藝術創作觀。我們從中國繪畫史上獨具一格的徐渭和八大山人的花鳥畫來看,似乎更容易理解意與象的關系。徐渭畫花鳥,多以墨色為之,他反對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依樣畫葫蘆,只注重外在形象的寫實,而沒有內在的真實。有詩云:“山人寫竹略形似,只取葉底瀟瀟意”,在他的花鳥畫中,牡丹、芙蓉這些絢爛之物化為無色的墨影。真實的色與象是具體的、物質的,而意象化的墨影則是蕩去了真實的外在表象而呈現的內心的真實。再看八大山人的花鳥畫,其獨特的意象表達方式,正是對中國畫意象造形的寫意精神準確的闡釋。在八大山人的畫作中,處于一片渾蒙空白之中翻著白眼的魚、孤棲于枝頭的小鳥、伏于怪石之上的貓,在外形上皆與自然的形象有很大的距離,甚至無從分辨是何種魚、何種鳥,但正如其說:“畫者東西影”,畫的只是這個真實世界的影子。在意象的表達上,八大山人既受傳統文人畫超越形似觀念的影響,同時又因其長期的佛門禪修而參透了象的本質,所以在他的筆下,形象的真,已經脫去了外在的表象,而是從內心獲得的映射出立意本身的意象。

二、意境——心性馭意而達境,境由心生

何謂意境?唐代詩人劉禹錫云:“意生于象外”。象外之象是為境。象,是人可視可感的形象,而境是由象產生的聯想而生成的。象是產生意的誘因,由意又體悟到境的存在。因此,意象是產生意境的基礎,,而意境是超越意象的更深層次的追求,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一書中討論了境界一詞,“乃是指真切鮮明的表現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如果按傳為唐王昌齡所著《詩格》所言“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那么,意境是境界的其中一種層次。藝術作品的境界之高下,除了自然形象的物境、心理形象的情境之外,形象之外的意境的表達,最能體現藝術主體的心性修養與藝術造詣。

文人畫強調“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蘇東坡語),其實是詩意與畫意的融合,論詩而言及畫的可視意象;論畫而言及詩的境界與格調。中國藝術精神著重于主體的主導地位,意境的產生更傾向于主體精神的表達而非客體自然的具象描述方式。故此,意境產生的高下并不完全依賴于物的描述方式,更多的則是主體修為與悟性的直接傳達。某種程度上來說,意境是造不出來的,畫家造的是景而不是境。境的產生是一種心悟,是因景而生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在畫家作畫過程中會生成,在欣賞者觀畫的過程中同樣會產生類似的體驗。前后兩個過程達到融通,即完成了一次審美體驗。

關于意境,這里就元代山水畫家倪瓚的作品來觀其一二。倪瓚可謂宋元繪畫意境之集大成者,在他看似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作品中,突顯一種幽寂的意境。而這一獨特的意境是由其特定的圖式語言來呈現的。首先,畫面構成常見的“一河兩岸”,是對自然景觀作意象式的提純處理。遠近坡岸的橫線,與古松、雜樹、幽篁等豎直的形態架構營造出肅穆而冷寂的一個寧靜世界。近景坡岸上的樹腳林間,常掩映著一座古亭。在其早期作品中,亭下時有一人獨坐、或二人對談,后期作品則更是將人物省去,空剩一座孤亭,空空落落,杳無人跡?!耙粠нh山銜落日,草亭秋影淡無人”。畫面中從有人到無人,實則是倪瓚對幽寂這一意境的強化。在有人的畫面中,凸顯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引發觀者對畫中人物寂寞、憂傷、孤獨心境的感同身受。不論畫者還是觀者,都把重點放在對畫中人顧影自憐的對照上,此謂有我之境;而在無人的畫面中,畫者與觀者是對荒天古木、碧水枯亭的直接對話,是在獨面這荒寒冷寂的世界。所謂“萬里乾坤秋似水,一窗燈火夜千年”。此謂無我之境。倪瓚在圖式語言與意境表達的處理上,找到了那條貫通一氣的線。

其次,倪瓚畫中幽寂的意境,包含著其對人生際遇的感懷和對生命無常的深層次的思考。其早年的衣食無憂、中年的家道沉淪、晚年的漂泊潦倒,使他對人生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如果我們只把這枯寂山水營造出的荒寒意境,僅僅理解為他對蕭疏澹泊圖式的沉淪,顯然對倪瓚是一種誤解。在這種圖式的背后,是一種超脫人間,不問世事的高潔精神的追求?!笆捜徊蛔魅碎g夢,老鶴眠秋萬里心”,正是他對自己的山水畫最好的注腳。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圖式語言的意象化處理,是與特定意境的傳達密切相關的。見景而生情,是看見,是對景物最初的認識;寓情于景,是梳理,是圖式提純的過程;意造境生,是表現,是思與境偕的呈現。中國畫在意象圖式程式化的錘煉過程中,是畫者主體精神以意為主的表達。其在景物的鋪陳上有更大的自由,客體形象必然讓位于感覺形象,最終達到高度凝練的意象圖式。而籍于這種提純的意象圖式,意境的生成就顯得更為典型化。

[1]林之滿編.四庫全書精華[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印.

[2]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年10月1版3印.

[3]朱良志.大音希聲-妙悟的審美考察[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2年3月2版2印.

[4]朱良志.南畫十六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1版3印.

猜你喜歡
倪瓚圖式中國畫
豐谷秋歌(中國畫45cm×33cm 2022年)
思維圖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倪瓚題跋在書畫作品中的意義
中國畫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魚組合圖式研究
透過“圖式”讀懂兒童
《遠方》中國畫
圖說書法(155)
元末畫家:潔癖是—種生活方式
《倪瓚·墨竹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