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農耕文化 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

2016-03-11 20:02王獻志
安徽農學通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農耕文化生態農業發展

王獻志

摘 要:該文從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與技術創新等方面闡述了農耕文化與現代生態農業的關系,分析了以立體種養、清潔生產為主體的現代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提出了以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核心的生態農業發展措施。

關鍵詞:農耕文化;生態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3-04-03-03

我國農耕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綿延5 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繼承傳統農耕文化,汲取其精髓,是創造性的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不竭資源。在當代工業高速發展,農業高投入推進,人口與資源壓力增大的今天,傳承農耕文化,對拓展生態農業發展思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從農業發展實際出發,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推廣應用可復制、可持續、可推廣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有效途徑。

1 農耕文化對生態農業發展的作用

1.1 農耕文化對生態農業的影響 縱觀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由傳統農業發展轉向為現代生態農業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來源于最初的原始農業,在原始的生產力條件下,人們利用簡陋的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雖然其生產能力十分低下,但對自然生態保護較好,便產生了原始生態農中記載,“包括蠶糞、業。古文《齊民要術》使用天然糞肥,熟糞、坯糞土及綠肥掩青、豆糞后茬肥田等用于改良土壤”的生態農耕方法,一直延續至今。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勞動工具的改善,先民的農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發展了低生產水平的傳統農業。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增大,農業生產使用的化學農資量增加,加之其它污染源的作用,局部農田出現污染現象,因此亟待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1.2 農耕文化支撐生態農業技術創新 我國農耕文化中,農事歌謠詠唱的是生產勞動,農諺是從歌謠中分化出來的重要分支,將農業生產積累的典型經驗會聚成農諺,對當時的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類似于現在的農業技術手冊。先民在不同土壤、不同自然環境下種植不同作物,培育、改良農作物品種以適應環境。利用相生相克原理,把2種或2種以上的生物種群組合在一起,實現生物防治的目標,不斷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我國先民曾在世界上領先1 000多年創立了傳統農業科技,包括在世界上最早馴化了栽培稻,最早馴化了粟;最早形成了以歌謠詠唱方式相傳的農業技術。農耕文化順應天時、地力常新、精耕細作、農牧結合等傳統技術創新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提供了經驗之策。

1.3 農耕文化加快了生態農業發展進程 古代先民很早意識到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而土地需有肥力方能生產食物。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形成了珍惜土地、守護土地、培肥土地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觀念。先民的自然耕作,通過休耕、輪作、堆肥等自然農耕法,在培肥土壤的基礎之上,維護土地的健康,奠定了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F代農業中控用化學肥料、農藥措施,用生物保健栽培法促進糧食生產和用綠色防控的方法控制農作物病蟲草害等技術是對農耕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1.4 農耕文化增強了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信心 我國古代便有聞名世界的“稻魚共生文化、香菇文化和田基種桑,水塘養魚、桑葉飼蠶,蠶糞喂魚,塘泥肥桑的“?;~塘”文化等農耕文化,為現代的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底蘊。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指出:“昨天和今天一脈相承,農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的精神內核。在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條件下,發展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都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傳承農耕優秀文化,可在古為今用中增添創新動力,增強農業產業向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信心和熱情。雖然農耕生態技術水平較低,甚至今天的一些生態農業常與高產農業存在一定矛盾,但利用當代先進的農業技術、現代的物質設備、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的生態農業發展經驗,順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民意,創造性地將農耕文化轉化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要素,可形成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大發展的良好氛圍。

2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技術模式

2.1 稻鴨共育模式 傳統生態農業系統和景觀有“農桑結合”、“基塘生產”等生態農業模式,而稻、魚、鴨立體生產等傳統模式,不僅具有悠久歷史,對世界農業發展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將傳統稻魚鴨共生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創造性地轉化,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可構建現代立體種養模式。稻鴨共育模式是典型的生態種養結合模式。其核心技術是:在生態稻田環境中放養幼鴨,密度150~225只/hm2,利用鴨子在稻田穿梭運動的特性,發揮鴨嘴吃草、捕蟲,鴨爪耘田、鴨糞肥田等功能,中耕松土、生物控害、培肥地力,有效改善田間生態環境。加之設置圍攔網,增設頻振式殺蟲燈等田間設施應用,可實現控病蟲、除雜草、肥土壤、增效益的目標。此生態模式的“稻鴨共育”田較普通稻田可節省農藥用量80%以上,對稻田主要病蟲草害控制效果分別為:雜草96.9%、螟蟲55.2%、紋枯病40.6%。通過鴨糞肥田的方式可提高土壤肥力,田間監測其土壤有機質2.69%、全氮和速效鉀含量分別為0.16%、91.6mg/kg,較未放鴨的相鄰水稻田有機質增加0.35%,全氮和速效鉀分別增加0.02%、40.3mg/kg。由此可見,“稻鴨共育”技術對防病控蟲、除草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顯著,對減施化降低氮磷排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稻蝦共生模式 繼承農耕文化的“?;~塘、梯田種植”等傳統技術,根據動、植物的生長習性及本地區氣候特點,采取每0.67hm2為一生產單元進行整平田塊的方法,通過對稻田進行“溝—埂—田面”的相間改造、設置防逃設施、配套田間水系工程,增加田塊間的光照及通風能力,創造適合于蝦(魚)、稻及經濟作物生長的環境條件,在埂面上種植陸生經濟作物、溝槽內放養克氏螯蝦和鱖魚等水生經濟動物、田面種植水稻,合理利用稻田光、熱、肥、餌等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提高利用率。同時通過設置紅外線全自動監控儀、頻振式殺蟲燈等進行大田生產管理,利用生物(水生動物)防控減少水稻和經濟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實現節藥、節肥和立體、生態目標。該模式既可利用魚蝦在田中活動及排泄糞便改土培肥,降低肥料的施用量;又可利用魚蝦等水生動物取食而控制田間雜草,減少農藥的施用量。其稻田可為魚、蝦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而魚、蝦可為水稻提供優質肥源,其優勢互補,為營造生態農業良田創造優越條件。

2.3 豬沼果(菜)模式 傳承傳統的立體種養生產方式,創新發展現代豬-沼-果(菜)技術模式。在豬舍下建造沼氣池,讓生豬的糞便發酵產生沼氣,利用沼氣做燃料或照明能源材料,沼液喂豬或作果樹、蔬菜等葉面噴肥的肥源,沼渣可直接施入農田作肥料。此模式將生豬糞便變廢為寶,既可解決養豬糞便導致面源污染的問題,又可為消費者提供燃料等新能源,更重要的是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為生態農業生產提供優質有機肥料,推進豬-沼-果(菜)生產良性循環,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

2.4 農田清潔生產模式 勤勞智慧的先民在悠久的農耕勞動中,用無污染的清潔生產方式,創造和培育了豐富的名優農副產品,而通過對傳統名優產品原產地無害化生產保護,保持其良性發展?,F代各地特色農產品生產,面臨不同污染源的威脅,欲保護特色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在選擇良好的產地環境同時,實施農田清潔生產模式不容遲緩。該模式的主要環節為:一是采取安裝殺蟲燈、設置性誘劑,增設誘殺帶等綠色綜合防控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維持農田生態平衡,減少農藥使用量。二是推廣節肥、節水、節油等節能技術,按照平衡施肥的要求科學施用有機肥、生物肥等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以節能栽培為中心,淘汰跑、冒、滴、漏的植保機械和高耗油的農業播種與收獲機械,推廣應用節油、節水等節能生產技術。三是防止農用塑料薄膜在農田中污染。加大農田廢舊塑料殘膜的回收力度,處理好回收的殘膜,同時推廣應用可降解地膜,防止農田“白色污染”。四是正確處肥料、農藥等農資包裝的廢棄物。設置統一規格的農田廢棄物收集池,確定專戶收集與中轉,并與相關廢物回收加工企業合作,確保田間農業投入品的包裝袋(瓶)及時收集處理,以防污染農田土壤與灌溉用水。應用此模式,可顯著提高地方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3 保障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措施

3.1 建立現代生態農業生產基地 鳳臺縣自古以來就有農產品生產的地緣優勢。古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今有原農業部何康部長為鳳臺縣題詞:“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反映了鳳臺等沿淮地區的農業資源優勢,從古到今堪稱盛產農產品的魚米之鄉。2006年以來,鳳臺縣建立了1萬hm2國家綠色食品原料(糯稻)標準化生產基地,2萬hm2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相關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制定激勵措施強化“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

3.2 推廣現代生態農業標準化技術

3.2.1 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 選用生態適應性廣、增產潛力大、抗逆性強的品種與保健栽培技術相配套,實現節肥、節藥和節本增效目標。

3.2.2 推廣農機農藝融合技術 整合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將生態農業按照農藝技術規程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

3.2.3 推廣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化生產技術 按照自然生態類型生產的要求,發揮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確定不同生態農業示范主體,推廣應用與生態農業主體相適應的現代生態農業技術模式。

3.2.4 推廣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 遵循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用農業、生物、物理防治和昆蟲性信息素誘捕等綜合技術措施,綜合防控病蟲草害。

3.2.5 推廣應用創新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 廣泛應用節水灌溉技術、生態環境友好技術、農業生態工程技術等,創新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提升生態農業技術含量。

3.3 打造生態農產品“品牌”在生產基地生態化前提下,做大做強生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讓省、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在生態農業區實施“訂單生產”,真正成為帶動生態農業發展的“龍頭”。各龍頭企業需整合力量,打造品牌產品,提高生態農業產品的商品率。鳳臺縣的“銀鳳”牌綠色食品糥米品牌、“華鳳綠園”生態稻麥產品、小龍蝦等生態農產品品牌知名度較高,“徽鳳綠園”其產品多次在省、國家農展會上倍受消費者親睞。各生態農業示范區都應注重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建立內外相聯的銷售網絡,尤其是“互聯網+生態農產品”等產銷技術平臺,提升品牌效應。

3.4 優化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環境 優化生產環境、人文環境和投資環境是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保障。近年來,鳳臺縣制定了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出臺了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設了垃圾發電廠、污水處理廠、鳳凰湖新區棲鳳島創森點、八一林牧場生態示范區等重點工程,開展不同形式的生態立體農業模式示范,全縣生態農業發展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2015年4月,省環境保護廳命名鳳臺為“安徽省生態縣”。2015年8月,鳳臺縣綠色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經驗在省農委視頻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我們有“八公山豆腐文化”的根基和現代科學技術動力及優越的創新環境,加之“萬眾創新”的力量和齊心合力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干勁,打造縣域現代生態農業大循環生態圈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責編:張長青)

猜你喜歡
農耕文化生態農業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第八屆“一帶一路”食品安全與生態農業論壇
從農業諺語看壯泰民族的傳統農耕文化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民間美術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圖式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安鄉縣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
保證糧食安全,發展生態農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