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新觀念

2016-03-17 18:09余發良郝思雨
改革與開放 2016年23期
關鍵詞:公有制經濟體制所有制

余發良 郝思雨

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新觀念

余發良 郝思雨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中國近40年經濟體制改革在所有制結構、經濟手段和按勞分配方面形成的新觀念,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經濟體制改革;新觀念;精神動力

中國經濟在近40年時間內獲得了跨越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國家綜合實力得到歷史性的大幅提升,這既靠了政策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靠了觀念的進步。觀念是行為的先導,鄧小平強調解放思想就是為了消除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舊觀念、舊思想,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所形成的新觀念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的新認識

所有制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所涉及的一個基礎而核心問題,認為“《共產黨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1]占統治地位的所有制被馬克思主義者視為劃分不同社會形態的重要標準,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多是以此為劃分標準。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的使命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2]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只有集中包括勞動工具在內的生產資料,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單一的公有制成了蘇聯模式的基礎和核心,這一模式使蘇聯在十月革命后的20年時間內基本實現了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我國通過1953年至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憑借制度的優越性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東歐和亞洲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都建立起自己的公有制經濟,增強了國家實力,改變了東西方力量對比。為此,單一的公有制幾乎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選擇和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甚至代名詞。

改革開放以來,在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驗教訓,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新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經歷了從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補充”、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必要和有益的補充”,再到雙方共同發展的認識過程,最終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所有制理論。首先,所有制結構必須與自己的國情相適應,它既與社會性質相適應,也與發展水平相適應,否則它同樣不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共產黨人將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作為評判所有制結構合理與否的重要標準。當代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我們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是與當代中國國情,既與社會性質也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所有制結構。其次,事物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所有制結構在國內不同地區、行業、部門也需要因地制宜,可以是公有、非公有和混合。黨的十五大將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也看作是公有制經濟,把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成分也看作是非公有制經濟,打破了傳統的僵化的單一的所有制觀念,為發展混合所有制掃除了障礙。其三,理清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系。馬克思強調的集中主要指生產資料的集中,然而傳統觀念和做法是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合二為一,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集中。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基本解決了一個人口大國的溫飽問題。在農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被提上議事日程,核心仍然是正確處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系,國營企業被國有企業的新稱謂取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無論是新一輪土改還是國企改革,重點還是在于梳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系,以進一步激發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偲饋砜?,與國情、區情和行業情況相適應,發展混合所有制以調動公有經濟和非公有經濟兩方面的積極性,理清所有權與產權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踐模式上的重大發展。

二、在經濟手段上的新認識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要“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鑒于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大生產發展趨勢,變革所有制關系,集中生產工具等生產資料就是為了使無產階級新的生產關系能夠盡可能快地促進生產力發展。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背景下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也稱斯大林模式,大大促進了蘇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為其衛國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和蘇聯的成功經驗,使人們不自覺地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等同起來,計劃經濟成了社會主義的又一代名詞。我國在1953年至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期間逐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雖然它為國家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工業化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基礎,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出現了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和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的消極現象,職工積極性和企業活力不能得到完全調動和迸發。

鄧小平經濟理論、鄧小平理論最大的突破就是關于計劃和市場的性質和關系問題,即計劃和市場屬于制度或手段,是集中多一點或是市場多一點。中國共產黨人對此問題的探索和探討歷經13年之久。鄧小平在1979年就說,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肯定是不正確的,市場經濟在封建時代就萌生了,只有將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才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決議》確定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改革方針。1984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概念。黨的十三大認為,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要求。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總結性地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盵3]依據鄧小平的談話精神,當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社會主義國家可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正面回答,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沒曾實踐過,長期困擾中國人的難題,從此圓滿地畫上了一個句號,人們不再從觀念上將其與社會性質相聯系,而是將其視為經濟手段和資源配置的方式。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沿襲了幾千年的中國社會也轉到了一個商品經濟繁榮的社會,激發了經濟發展活力,中國農民不再是為肚子圓而種地,不再為養豬過年發愁,不再為養雞換鹽巴錢犯難??偲饋砜?,中國共產黨人對計劃和市場問題的探索包括理論和理性的思考,歷史的考察,橫向的比較和歷史、現實經驗的總結,最終斷定它們都是經濟手段,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經濟體制改革必須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三、在按勞分配上的新認識

患不均,而不患寡、不患窮,是中國民眾幾千年來的心理,或許是中國普通老百姓接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馬克思主義主張消滅私有制以為實現社會公平公正創造條件。但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文中認為未來社會的發展同樣也會經歷不同的階段,因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剛從資本主義社會走過來的,其經濟(發展水平)、道德和精神等都留有舊社會的痕跡,所以它仍然需要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而不是按需分配。但他們同時也認為按勞分配是公平與不公平的統一,因為每個勞動者的情況各不相同,存在體力和智力差別,存在家庭狀況和子女數量的差別,所以在社會消費品分配所得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每個勞動者的實際所得是各不相同的。我們過去誤讀了馬克思在分配和公平問題上的觀點,將公平絕對化,甚至與絕對平均主義畫等號,這就不利于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

要理解公平就必須多方面理解“按勞分配”中“勞”的含義,即馬克思所說的“每個勞動者的情況”,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的差別、自然稟賦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勞動強度和危險度的高低、勞動方式的不同等。如果忽視這些差異,雖然形式上、表面上公平,但內在還是缺乏公平,不能很好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鄧小平認為可以給危險環境下勞動的工人多一點報酬。正是基于勞動中的這些差異,所以鄧小平主張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另一部分地區和另一部分人富起來。事物發展永遠是不平衡與平衡的統一,中國地域廣袤、人口眾多,特殊性凸顯、差別巨大。人類勞動本身也存在差異,雖然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屬于人類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不能將二者對立,也不能將它們等同。中國傳統的勞動觀將體力與腦力勞動對立起來,承認前者是勞動,不明確承認后者是勞動,不勞動當然就不應該獲得報酬。這種勞動觀既是階級社會的產物,也是人力時代的產物。過去是體力勞動者眾而腦力勞動者寡,前者是被統治者和被剝削者,后者是統治者和剝削者。農耕時代主要依靠人力,勞動所得主要憑借體力。1978年以來的中國,由于現代化步伐加快,人們的勞動主要依靠智力、機械力。這就要求人們改變既有的勞動觀。在社會主義社會,腦力勞動者也是勞動者,也是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平民化時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良好風尚,知識、信息、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也成了人們的共識??偲饋砜?,中國人勞動觀的轉變帶來了分配觀念的進步,特別是對腦力勞動特殊性的認識方面。

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曾是傳統社會主義觀和社會主義實踐中三個關聯度極高的問題,正確認識這三個問題及其關系,是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加以探索和回答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與時俱進的品質,銳意進取,以巨大的理論勇氣科學解答了長期困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及中國人的難題,大刀闊斧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引領人們觀念進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當今,中國模式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贊譽和承認,相信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也越來越多。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列部,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列部,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43.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01

猜你喜歡
公有制經濟體制所有制
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實證分析
從勞動主義的角度對當代中國經濟問題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醫院:到底走多遠?
所有制結構
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考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所有制政策的演變與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