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的人口政策

2016-03-19 02:36李玉林
幸福 2016年2期
關鍵詞:人口

文/李玉林

?

我國古代的人口政策

文/李玉林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趁此,我們不妨梳理一下歷朝歷代的有關人口問題。

商:開始形成長壽、多子思想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商王為了解決內部紛爭和擺脫自然災害帶來的糧食威脅,多次遷都。尤其是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更是進行了大規模的、有組織的人口大遷徙。為了遷徙的順利進行,盤庚制定了嚴厲的政策。據《尚書·盤庚》記載:“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之,無遺育?!奔丛谶w徙過程中,盤庚將對叛逆不遜、詐偽奸邪、犯上作亂者,輕者割掉鼻子,嚴重的將處以死刑,滅絕其全家;而對聽話服從的良民,則將在新都城“永建乃家”。

商朝開始形成長壽、多子的思想。商代的青銅器上,已經出現了“萬年無疆”、“子孫永昌”之類的吉祥語。

漢:人口銳減,鼓勵生育

秦朝的人口約為2000萬人,但秦末漢初,天下大亂,“方之六國,無損其二”,三分之二的地方都發生了戰亂,生靈涂炭。漢初,人口下降為1200萬人。漢惠帝、呂后兩朝,實行休養生息,人口逐漸增加。漢惠帝實行鼓勵生育政策,規定民間女子15歲到30歲未出嫁的,要罰款5算(120錢為1算)。

到漢文帝時,天下富裕,雞鳴狗吠,煙火萬里,小米一石(150斤)只要10來錢。到漢武帝初,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富家足。國家糧倉里的小米,陳陳相因,充溢露積在倉庫外;國庫里的銅錢,累積成山,穿錢繩都腐朽了,無法計算。

到漢平帝時,全國人口約為6000萬人,但人口分布不均勻,陜西關中地區人口最為稠密,其次是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長江以南的人口依然稀少,邊境地區更甚。出于政治安全的考慮,漢朝把罪犯、貧民和豪強勢族,進行大規模移民,遷徙到邊遠地區。

西漢末年,土地兼并,貧富懸殊,加上王莽改制失敗,導致戰亂天災頻繁,人口銳減。

晉:大動亂與大遷徙

泰始元年(265年),三國歸晉,天下重歸統一。久亂之后,天下安定,人口增長,太康元年,人口達1600萬人。

但晉武帝司馬炎死后,出現八王之亂,黃河流域又成戰場,關中地區出現大饑荒,大量百姓流亡外地。據《晉書記載》,296年,略陽、天水等6郡(今甘南)10多萬人經漢中逃入四川求食;河東、上黨等地(今山西)10多萬人,逃亡到南陽(今豫南)一帶;四川有10多萬人流入荊湘(今湖北、湖南);并州(今山西),有幾十萬人乞活于冀州(今河北)。為了爭奪生存資源,流民聚集在一起,和當地政府、土著發生大規模流血沖突,動輒死成千上萬人。永嘉四年(310年),整個黃河流域遭受蝗災,草根樹皮被吃光了,接著發生大瘟疫。中原流尸滿河、白骨蔽野,已成地獄。

北方、西北方的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由于氣候變冷和漢族政權的腐敗虛弱,紛紛南下農耕地區,爭奪生存空間,發動反晉戰爭,開始了五胡亂華時期,從此黃河流域出現空前的大混亂、大破壞、大屠殺和大饑荒,國家又陷入長期分裂的局面,到處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為了躲避戰亂,北方一部分士族和大量平民,紛紛向比較安定的長江流域遷徙。從此,長江流域得到開發,經濟水平開始趕上黃河流域。

隋:人口大起大落

隋文帝統一中國后,恢復、發展生產,大力興修農田水利。隋煬帝即位后,匯通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濟渠、邗江、永濟渠、江南河等水系,有交通、灌溉之利,促進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對人口的增加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屢次進攻突厥、高麗,還大興土木。611年后,天災頻繁,百姓死于戰亂和饑荒的很多。據《通典》記載,唐初武德年間(618年-626年),人口銳減,全國只剩下1100萬人。其中損耗最大的是黃淮河流域的主要農業區。

唐:“婚育狀況”成為地方官政績考核內容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一年,即627年,他下詔書要求地方官獎勵民間婚嫁,男子20歲,女子15歲以上,連同寡婦、鰥夫,都要結婚生育;對于無錢娶妻的光棍,親戚和鄉親中的富人必須給予資助,并把“婚姻及時、鰥寡數少”作為地方官政績考核內容之一。

天寶十三四年(754年-755年),唐代人口達到高峰,這段時期人口的劇增,除了政府獎勵生育,境外人口的歸附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天寶年間,人口估計在6000-7000萬之間。

從地域分布看,黃河中下游仍為重心,戶口分布最密;江南地區戶口僅次于黃河中下游,已超過淮河流域;秦漢時人煙稠密的關中地區,戶口已漸衰落;南方沿海地區,尚未很好開發,戶口稀少。

宋:人口再次大規模南移

宋徽宗大觀四年(1 1 1 0年),全國有4700萬人口,后突破1億大關,據歷史學家漆俠推算,此時最高墾田數是7.2億畝,這一數額不僅超過前代,即使后來的元、明兩代也未能逾越。在地域分布上,長江流域人口已占絕對優勢,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這是因為,南方農田水利得到發展、糧食產量得到提高。當時長三角、江西、湖南、四川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地帶,是稻米的主產區。高產良種占城稻的輸入,踏犁、秧馬、水車等先進農具的使用,圩田、沙田、山田的開辟,捍海塘的修筑,導致糧食產量不斷增長。蘇州地區,平常年景,畝產大米兩三石(300-450市斤)。兩廣地區的水稻一年可兩熟。糧食的增加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北宋末的1126年,金人南侵,汴京(今開封)被攻占,金人所過之處,大肆燒殺搶掠,留下一片廢墟,人口遭受極大摧殘。1127年,宋室南渡,北方士民也隨之大批南遷,遷居長江、珠江流域,這是繼西晉末年之后,我國又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移。

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全國(含金國)當時登記人口達8000萬人,南北人口實際總計1.2億。

元:人口南稠北稀格局形成

元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全國人口約為6000多萬人,最高人數為8500萬人。

由于蒙古軍官多掠人為奴,動輒千萬計;蒙古貴族、僧侶等又任意圈地為牧場,動輒千頃;導致北方百姓大量南遷。元代南北戶口,為10:1,長江流域江浙一帶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多達91人,而北方地區的人口密度最多的是行中書省,為10人,其余均在10人以下,少的甚至只有1人。

中國人口南稠、北稀、東南密、西北疏的格局,在宋元時代已經形成,經濟重心南移,至此完成。

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與下南洋

據呂振羽、何炳棣、葛劍雄等學者考證,明代人口就已經突破1.5億大關,到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已達1.97億。當時全世界的人口也不超過4億,所以明朝絕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明代重視開發大西南,鼓勵移民,因此云貴地區的人口增長較快,但明代人口流動最值得注意的是下南洋(今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及澳洲等處)的海外移民。據張錫綸估計,明朝下南洋的人口至少有50萬左右,達到空前的程度。這些下南洋的人大多是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多因國內生計艱難而出國謀生,因為逃避械斗、政治迫害出國的比較少。

從1405年到1432年,鄭和七次下西洋,歷30多個國家,其中占城(今越南境內)、真臘(今柬埔寨境內)、滿剌加(今馬來西亞境內)等23國屬于南洋范圍,當鄭和前往時,華僑在這些國家已經很有勢力了。

中國人移入菲律賓(呂宋)的很多,宋代就有記載。明朝移入菲律賓的更多,華僑為菲律賓的開發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西班牙占領菲律賓后,在明朝、清朝多次對華僑進行大屠殺。

清:人口突破四億

清沿明制,賦役根據人丁征收,對人口編審十分重視,規定每3年(后改為5年),“逐甲、逐里審察均平”,也會進行人口登記。

到了道光十四年(1 8 3 4年),全國人口首次突破4億。這主要是因為雍正年間,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此外紅薯、玉米、蠶豆、花生等高產農作物的傳播、推廣和雙季稻在江南地區的栽培,補救了糧食的不足??梢哉f,當今中國龐大的人口,其初基是在清朝乾隆、嘉慶、道光人口大發展時期奠定的。

從清代開始,關內過剩人口陸續向東北各地遷徙(俗稱闖關東)。有的整座城均為移民所創居,如遼陽市??滴?、雍正、乾隆三朝,準噶爾部、回部被平定,天山南北歸入中國版圖,定名“新疆”。關內人口大批移入新疆。嘉慶十三年(1808年),迪化州(今烏魯木齊)境內的人口比乾隆四十年(1775年)增加了13倍。另外,清初湖南、湖北地區流入四川、云南的人口也有一定的數量,山西人遷移蒙古地區的也不少(俗稱走西口)。去暹羅(今泰國)的也很多,不少人在暹羅做了官。

總之,中國古代都重視人口管理,基本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人口呈螺旋式上升,龐大人口初基在清中葉奠定;南稠、北稀、東南密、西北疏人口分布格局在宋元時期初步形成;從明朝開始,中國開始出現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充實邊疆的移民現象。

摘自《羊城晚報》

猜你喜歡
人口
No.5 中國提前5年進入人口零增長時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人口計生法修法獲通過明確實施三孩政策
李超:人口大國面臨人口變局
2016:全面二孩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坐井觀天石頭國
人口健康信息化支撐醫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