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沖擊下日本新聞傳播教育的堅守與變革

2016-03-19 22:08謝小紅
出版廣角 2016年2期
關鍵詞:堅守變革新媒體

【摘要】為了應對新的媒介生態,日本新聞傳播教育界做出不少變革:在堅持原有通才教育的理念外,更加注重職業技能的訓練;在強調普適性媒介素養教育重要性的同時,開始重視新聞專業主義教育,對新聞學科的重要性做了新的闡釋;在堅持原有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將重點放在新媒體和國際新聞人才的培養上。正是以上這些堅守與變革,為日本傳媒產業的轉型和發展帶來了機會和希望。

【關鍵詞】新媒體;日本新聞教育;傳播教育;堅守;變革

【作者單位】謝小紅,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日本媒介生態環境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便攜式自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受眾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徑。如“3·11”東日本地震時,由于通信擁堵,大部分運營商如軟銀和AU紛紛開始限制語音通話,最大通信運營商NTT DoCoMo也限制了網內80%的語音通話。通信網絡的擁堵或癱瘓,讓社交網站在這一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生活在東京的記者布萊恩·查普曼表示:“Facebook和Skype被證明是保持聯系的最好方式。在破壞最嚴重的地區,有許多人通過社交網站了解詳情?!绷頁吕宋⒉┑墓俜綌祿y計,截至2011年3月11日18時,新浪微博上發布的日本地震相關的微博近450萬條,其中在日本的微博用戶發出了30萬條[1]。

此外,日本新聞傳播學界對“3·11”地震發生時的媒體反應提出不少質疑之聲:如媒體未能在地震前積極針對核電防災政策進行批評監督;媒介報道的信息源大多數來自政府及相關部門,過于被動;面對核輻射和災害等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新聞界缺少相關專業記者,使得報道不深入;因為報道的被動、不專業,受眾對媒體產生了不信任感,對記者的能力產生懷疑。為了回應受眾的質疑,日本傳媒界在尋求變革的途徑;學界也不滯后,為了應對媒介生態的改變,日本新聞傳播教育界也相應做出一些變革。

一、顛覆原有的“重學輕術”,重視職業技能訓練

日本新聞傳播教育界“重學輕術”以及新聞傳媒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職場訓練[2]來完成,這是此前國內學界對日本新聞傳播教育的主要印象。 “重學輕術”主要指的是,日本新聞傳播教育重視新聞理論學習,以新聞史、新聞倫理、新聞學原理等課程為主,新聞業務類課程所占比例較小。日本大學以研究高深學問為辦學宗旨,視實用技術為低級的學問;堅持把學術研究放在首位,在教學中教導學生用哲學的視角審視新聞傳播學,強調媒體批判實踐和社會責任感,采寫編評等新聞記者的職業技能教育從未踏入大學講堂[2]。

“師傅帶徒弟”的職場訓練[3]主要源自日本等級制、家族制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背景,人才培養主要通過企業內部和學校共同完成,崗位培訓是培養新聞從業人員的主要形式[4]。學校教育主要以學理教育為主,畢業后的技能培訓由企業來承擔,高等新聞教育與媒體的內部培訓形成獨特的二元并行的教育制度。

隨著新媒體迅猛發展,以上兩種新聞人才培養理念的弊端都日漸凸顯?!爸貙W輕術”導致教育界培養的人才與業界需求無法對接,使得業界與大學新聞專業教育之間產生巨大的數字鴻溝,媒體從業人員畢業于大學新聞專業的比例很小[2]。此外,“師傅帶徒弟”的職場訓練人才培養模式也受到了沖擊,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新聞工作者每天要處理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前輩無暇培養新人;二是能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能的前輩不多,無力指導新人;三是日本的新媒體企業由于成立時間短,且采訪報道人員大多來自傳統媒體,所以前輩對新媒體的傳播經驗有所缺失,導致未能建立成熟的培訓體系。

為此,日本新聞傳播學界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上做了不少修改。如早稻田大學新聞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強調,學生必須通過“采訪和表達能力的職業化技能”訓練,強調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獨立的新聞采寫能力,并能熟練掌握寫作、攝影、攝像等技能,將信息有效地傳遞給受眾。此外,該校還強調現場實習的重要性,實習課程必須占到4個以上學分。該大學一個年級的實踐類課程與理論課程的學分數分別為6個和8個[5],如果把實習課程也列入實踐類課程,那么實踐課程總學分數為10個,超過理論課程2個學分??梢?,日本新聞傳播教育已然開始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對媒介生態的改變做出回應。

二、模糊專業界限,開啟普適性媒介素養教育

在日本全國大學學科門類網站Knowledge Station以關鍵詞“マスコミ學·メディア學”進行檢索后發現,在日本758所大學中,有78所大學開設了新聞傳播學相關科系或課程。其中直接以傳媒或傳播學院命名的院校僅有12所(見表1),其余45所(見表2、表3、表4)有新聞傳播學科的院校均將其設置在文學(7所)、藝術學(7所)、文化學(4所)、信息學(8所)、社會學(8所)、科學院(3所)、工學院和理工學院(2所)、法學(1所)、經濟學(1所)、體育學(1所)、國際關系學(1所)、生活環境學院(1所)、人類共生學院(1所)之下。

由表1—4可見,日本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的命名較為多樣,以新聞系命名的有2所,為上智大學和日本大學,以人文新聞系命名的有專修大學,以廣播學系命名的有2所,其余大部分以傳播學或信息媒體學來命名。

綜上所述,日本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教育不僅局限于僅有的10來個獨立院系,在科系設置時往往采取聯合所在學院系中傳統老牌學科或最強學科的“經典專業+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科交叉式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正好符合業界對新聞傳播學畢業生“精(精通新聞傳播理念及業務)+專(對某一領域具備專業解讀能力)”的要求。日本教授新井直之認為:“過去的記者,似乎只要有寫作的才能和采訪的熱情就可以勝任工作,現在不行了。沒有相當程度的專門知識也是困難的。無論是經濟還是防衛、環境、教育問題,越是現代的、當今的問題,越是需要專門知識,沒有專業知識幾乎不可能就這些問題寫出獨家新聞?!边@位教授20年前說的這番話,在當下分工越來越細的日本更顯得一針見血?!坝浾邞请s家”“編輯須是通才”,這些既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對新聞傳播教育的要求。

此外,有22所高校的一些專業開設新聞傳播學相關課程(詳見表5),這些課程主要是針對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進行普識性的媒介素養教育。如社會學、文學、動畫、經濟學等專業,開設媒體與社會、信息媒體概論、媒介文化、媒體生產與制作等課程。除在非新聞傳播專業領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外,日本諸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關于媒介素養的表達也很多。如日本大學新聞系的招生簡章中寫道:在保證學術研究的前提下,培養對社會有用的、深諳信息傳播及媒介素養理論與實踐的傳播者。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個人皆是信息的傳播者,一切領域都迫切需要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和專家。所以,培養大批信息傳播的“通才”,使他們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正是日本大學教育的重點和方向。

三、堅持原有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將重點放在新媒體和國際新聞人才的培養上

據日本ABC協會調查并發表的2014年度下半年各大主要新聞社報紙銷量統計,日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各大主流紙媒銷量均出現急劇下降情況。報紙銷量減幅最大的是《讀賣新聞》,減幅超過了60萬份;其次為《朝日新聞》,超過了44萬份;而且5大主要新聞社全部同比減少。在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的沖擊下,日本報業正面臨巨大的挑戰。

如何順應新媒體時代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從而在數字化閱讀已成大勢所趨、不可逆轉的情況下,仍能有效發揮精英報紙的影響力,這是日本報人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在轉型過程中,日本報業轉型或改革的依據主要在于尋求一個問題的答案,即“將來誰還讀報紙”答案勢必成呈兩極化:無法閱讀數字信息的人和不滿足于閱讀數字信息的人。如果以前者為目標,報紙必然會成為迎合高齡讀者閱讀興趣的媒體。如今日本電視媒體正朝這個方向迅速蛻變,年輕人對日本的電視節目越來越感到厭煩,根本不買電視的低齡人群在增加。而紙媒,尤其是主流大報無疑會選擇后者,那就是越來越精英化,為那些不滿足于數字化閱讀感的讀者定制、提供更加精致、富有營養的高級“便當”。于是,2010年《日經新聞》率先開啟有償電子版的服務;緊跟其后的是《朝日新聞》2010年創辦的有償網絡評論版(內容不同于紙刊)“WEBRONZA”,目前已有十余萬訂戶。此外,《朝日新聞》于2011年2月正式開通了電子版,全面開啟電子報經營模式;2010年4月,每日新聞社58年來首度與共同社合作,在政府機構發布的新聞和國內新聞上使用共同社配發的消息,自己則著力強化調查報道和深度評論,嘗試從“報道型媒體”向為讀者提供見解的“意見型媒體”轉型。正如《朝日新聞》記者名片上統一印制的該報廣告口號——“Japans Leading Newspaper”,日本大報的轉型之路不是去精英化,而是更精英化[6]。

為了應對媒介生態的變化,日本的新聞傳播學教育勢必會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從學科統計表可見,日本已有13所院校將新聞傳播學科設在信息學院、科學院及工學院之下,占日本新聞傳播學系總量的30%。在大數據時代,將新聞傳播學科與理工科結合,開設媒介技術、媒介制作等課程,無疑為當下業界新媒體人才隊伍提供了后備力量。

此外,麥克盧漢于1962年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設想:印刷媒介使人類彼此疏遠,而電子媒介卻使他們更加相互依靠,把世界塑造為“地球村”的形象。結合當下網絡新媒介的發展狀態,“地球村”的設想似乎即將實現。為了爭奪“地球村”中的國際話語權,日本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也做了回應。同樣,從學科統計表可見,共有6所高校將新聞傳播學科命名為全球傳播學院、全球媒體研究學院,或將學科直接設置在國際關系學院下面進行學科交叉教學。

為了應對新的媒介生態,日本新聞傳播教育界在堅持原有通才教育的理念外,更加注重職業技能的訓練;在強調普適性媒介素養教育重要性的同時,開始重視新聞專業主義教育,對新聞學科的重要性做了新的闡釋;在堅持原有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將重點放在新媒體和國際新聞人才的培養上。正是以上這些堅守與變革,為日本傳媒產業的轉型和發展帶來了機會和希望。與日本一樣,中國傳播學界也面臨著教育調整與變革,日本的這些經驗值得關注與借鑒。

[1]鳳凰網[EB/OL]. http://tech.ifeng.com/telecom/detail_

2011_03/13/5123653_0.shtml.

[2]馬嘉. 重學輕術——論日本高等新聞教育[D]. 華中科技大學,2006.

[3] [日]花田達朗. 各國新聞記者教育與日本的課題[J].東京大學社會信息研究所紀要,1999(58).

[4] [日]花田達朗. 新的世紀新的課題——日本高等新聞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 祁景瀅編譯,國際新聞界,2000(5):19-23,58.

[5] 早稲田大學政治経済學術院 大學院の構成と特徴[EB/OL]. http://www.waseda.jp/seikei/seikei/brochure/journalism/pageview/pageview.html#page_num=2.

[6] 劉檸. 日本大報向何處去[EB/OL]. http://view.qq.com/a/20110611/000011.htm.

猜你喜歡
堅守變革新媒體
變革開始了
對文本解讀與課堂操作四個“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樹人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中國留學生“堅守”克里米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