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東西”讓自我與靈魂對話

2016-03-22 18:21胡艷麗
出版人 2016年3期
關鍵詞:帕慕克伊斯坦布爾變遷

胡艷麗

《我腦袋里的怪東西》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睽違六年之后一部自我突破的長篇巨著。在這本書中,他沖破了自身舊有的創作限制,首次將目光從中產階級身上移至游走在城市邊緣的底層民眾,通過實地采訪眾多街頭小販、餐館打工者,了解他們半個世紀以來的遷移、奮斗史,用底層民眾的視角,以虛構的筆法重現了伊斯坦布爾從1969?2012年間的真實城市變遷史。

全書以街頭小販麥夫魯特的故事為主線,牽扯起3代人愛怨糾結、枝蔓纏繞的命運之網,在他們的命運遭際背后是伊斯坦布爾徐徐展開的城市發展變遷圖譜。麥夫魯特從12歲起來到伊斯坦布爾,一邊上學,一邊子承父業跟隨父親學習如何做一名街頭小販。40年間,他穿街過巷叫賣缽扎、酸奶、冰激凌、鷹嘴豆飯,還當過兵、貼過標語,做過餐廳經理、當過收費員,在關系復雜、愛怨交織的親友中間小心游走,躲避孤獨尋找溫暖。麥夫魯特一生最輝煌的事跡就是在部隊服役的3年期間,堅持給一個只在堂哥的婚禮上見過一次面的女孩兒寫情書,并成功說服女孩與他一起私奔、結婚。然而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妙,這一切仿佛是一個被精心設計的陰謀,那個與他私奔的女孩并不是他心心念念的有著美麗大眼睛的漂亮姑娘,而是她的姐姐。誤會也好、陰謀也罷,這個浪漫而冒險的故事就像一顆種子,鋪散開了全書的故事情節,也埋下了悲劇的命運伏筆。

書中的很多鏡像很適合用黑白相機一一拍照,串成一條長長的、緩緩的時光走廊,從鵝卵石的路面到柏油馬路,從低矮的房屋漸變到高層公寓樓,從光禿禿的山頭,到雨后春筍般長出的一夜屋,曾經的沿街叫賣聲、曾經傳統的手工藝漸漸退出了城市,一個個新興的行當時尚、簡潔、光影迷離。40余年的城市生活,使麥夫魯特的命運早已與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融為了一體,但可悲的是,他永遠也無法到達這個社會的核心。在一座遍地是機會的城市里,勤勞、隱忍、堅持,其實未必能給人帶來好運氣,但懦弱、膽小、缺乏主見,沒有謀劃,一定會成為致富的絆腳石。那些能夠在轉型變遷的社會中突破命運魔咒的成功者通常都有著獨特的生存技能,比如頭腦靈活、擅于把握機會、會鉆營,甚至是厚黑等,但麥夫魯特并不具備這些特質。

面對紛繁變化的世界,麥夫魯特有太多不明白的事情。他不明白為何同為農村出來闖世界的人,會因為各種原因彼此械斗;不明白在政治動蕩中,左派和右派所謂何來;不明白那些發家致富的人如何一步步享有物質豐富的生活。他真正明白的便是缽扎這種傳統飲料,正在逐漸被這個世界遺忘,它被各種新型酒水、飲料代替。在越來越高的城市樓宇,越來越逼仄的生活環境中,它終會淹沒在城市的紛繁萬象、泯滅于人們的記憶當中。

麥夫魯特的身影,很多中國讀者都會很熟悉,他像極了我們的父輩,固執、堅忍,頭腦尚不靈光,在轉型變革的社會中堅難求生,他是一代人記憶的底色。想起他、想起“缽扎”,我們會想起逝去的慢時光,想起那些與我們漸行漸遠的傳統民間小吃、傳統民間技藝,還有那些正在遠離我們,曾經貼著土地行走的純樸、憨厚的老鄉們。

在主人公麥夫魯特的大腦中,始終有些怪東西奔跑個不停。他少時看著食物在鍋里翻滾,感覺是被地獄之火燒炙的怪物在瘋狂翻滾;獨自一人在家時,總是感覺暗處有魔鬼的眼睛在盯著他,讓他不敢挪動腳步;長大時在暗夜叫賣缽扎,他感覺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形,一個個張牙舞爪,想要將他吞逝。他懼怕黑暗,但在遭遇人生變故時,他又需要用黑暗來消解心中的創傷,積蓄平復的力量,他將那些可怖的真實歸集為頭腦中的怪東西,以至真實與荒誕在他們心中模糊了界限。

書中沒有明言這種“怪東西”究竟為何物,它們有時是一種意象、有時是一種孤獨,有時是一種恐懼,有時又是一種不甘、反抗。之所以說它是“怪東西”,是因為它們生于麥夫魯特的腦袋里,很難訴諸文字,也難與人共享,只能成為自己與城市、孤獨、黑暗相處的一種方式。我總以為這種怪東西并不怪,它們其實是麥夫魯特在城市的邊緣艱難求生,在缺少安全感、缺少愛、缺少關懷的情況下,自然生出來的對世界的想象,也是城市的面貌在他大腦中留下的投影。

記得年少時,在每一個獨自在家的夜晚,我的大腦中也會有無數的魔鬼在奔跑,它們躲在暗處,伺機而動,而一旦父母歸家,這些怪東西頓時會消散于無形,它們其實就是我內心深處的恐懼。而年歲漸長,我不再想象那些“魔鬼”,但在輾轉飄泊中,仍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安、不甘,以及無法與他人言的奇思怪想來敲門,它們比我的理智更強大,需要我用盡力氣來安撫或者接納它們。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頭腦中的怪東西,它們就是“自我”與“靈魂”對話的媒介,它們的“進化”恰也證明了我們的成長。假如有一天“怪東西”消失,我們身上的個性和存在感恐怕也就一起泯滅于看似個性張揚,實則毫無個性的城市生活中了。

一座城市的變遷史實際是無數個人命運變遷的合集,在城市的大變遷中也必然裹挾著無數小人物命運的起承轉合。帕慕克筆下的伊斯坦布爾,會令中國讀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在中國近幾十年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無數城市上演了類似伊斯坦布爾的故事,來自農村的遷移者,游走在城市的邊緣,他們有緣見證城市的變遷,但并非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融入社會發展的洪流。社會資源的不公平、世俗的偏見,讓他們飽嘗了社會悲辛,也幫助他們生出了與這個世界或抗衡或和解的智慧,當然更多時候,他們都在抗衡和和解之間猶疑徘徊。在本書的結尾,城市發展繁榮興旺,而讀者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種人心的凋敝,夜晚,在無數的高樓和燈火閃爍的窗戶之下,其實是迷路的人在尋找愛,尋找溫暖,尋找逝去的時光?!?/p>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代歐洲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我的名字叫紅》等。生于伊斯坦布爾,自幼學畫,大學主修建筑,后從文。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稱:“在探索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彼淖髌芬呀洷蛔g為60多種語言出版。

《我腦袋里的怪東西》是一個講述缽扎小販麥夫魯特的人生、 冒險、幻想和他的朋友們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幅通過眾人視角描繪的1969—2012年間伊斯坦布爾生活的畫卷?!都~約時報書評》評價:“作者將一系列獨到的視角、豐富的地理人文與激蕩的社會變革等元素圍繞在書中這位憂郁的主人公周圍。因講述街邊故事而尋到其最真摯聲音的敘述方式也讓人感受到了作者大師般的筆法、學識上的豐腴、情感上的敏銳以及行文的自由。第一人稱的敘述也足夠討巧,也讓這部關于麥夫魯特的故事有了多彩而各異的聲音?!?

猜你喜歡
帕慕克伊斯坦布爾變遷
成功是一棵樹,要慢慢生長
成功是一棵樹,要慢慢生長
伊斯坦布爾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清潩河的變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