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金融危機后,國際交易勢頭銳減的原因和展望

2016-03-24 13:54金旻俊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3期
關鍵詞:世界經濟金融危機

金旻俊

摘要:世界金融危機后,國際間的交易增長率逐漸下降。自從1980年以來,國家間交易的增長彈性創新低。因此,針對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作用產生疑惑。根據國際貨幣組織(IMF)統計,國際交易量與實際GDP增長率對比,國際交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減少。國際交易勢頭銳減的原因為金融危機后經濟復蘇效果上微不足道、國際供應鏈(Global Value Chain)進入到成熟階段和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等。在金融危機之前,通過新興國家的經濟合作、國家與國家見的交易協定的擴大、隨著技術進步而交易成本的減少帶來的國際分工的深化等措施,國際間的交易大大超過了實際GDP增長率。對未來國際交易環境而言,會減少保護貿易主義、貿易金融的擴大、價格穩定等的樂觀因素帶來的國際原材料需求的增大等促進國際貿易;則國際貿易價值觀的變化與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與中國經濟增長勢頭銳減等非觀因素帶來的制約貿易等。無法確定其走勢。因此,很多國家認為,以后的國際交易雖然比2012-2014年間3%會高增長,但是不會高于金融危機之前的長期平均值6%。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交易;世界經濟;GDP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3-000-02

一、研究背景

根據國際貿易統計,國際交易往往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在兩者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雙向因果關系,但是經歷了2007年金融危機后,國際交易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力在2012-2014年的經濟復蘇期,上微不足道。

在金融危機之前(1987-2007),國際貿易增長率達到年平均7.1%,遠遠超過了3.8%的世界經濟增長率,但金融危機后,在2012-2014年,交易增長降低到與實際GDP增長率幾乎一致的3.3%。因此,世界進口、出口在GDP所占的比重停滯在25%左右,國際交易的增長彈性也是創了1980年以來的心底。由此減少的國際交易也是世界經濟增長走勢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世界經濟專家針對國際交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變化進行研究,試圖解釋國際交易的減少是否臨時性的還是持續性的。若是持續性的話,將來能否持續目前輔助經濟增長的角色。

二、2007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導致了世界經濟增長的衰退。這次危機是從次貸危機變化到系統性危機的金融危機。為了探索全球金融危機如何沖擊世界實體經濟,需要這次金融危機的起點開始研究。該危機的起點為國際金融中心美國的華爾街。其引發危機的原因為如下:

第一,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房地產泡沫。美國經濟從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后走向衰退。因此,美國政府為了促進房地產經濟增長,將聯邦基金銀行利率降低,從而2001-2005年間基于房地產經濟的繁榮促進了穩定的經濟增長。但是短時間促進的經濟增長,無法彌補中間的空白。放松抵押房地長貸款資格標準的措施,最終導致了大量的不良貸款,申請房地產抵押貸款申請者,無法還貸。到2007年為了維持穩定的物價水平,美國聯邦儲蓄只好將基準利率上調到5%導致了房地產市場的衰退。因此,在次級抵押貸款人中,逐漸出現因高利息而違約。該現象導致了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的損失。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各種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等?,F代經濟的全球化意味著一個國家金融不穩定現象可以擴散到全世界,如此一般,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了金融危機從美國轉移到全世界的現象。在美國次貸危機中,最為核心的金融產品為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簡稱,MBS),按照不同的潛在拖欠率分割成不同的債務抵押憑證(CDO)。MBS是由次級抵押貸款來構成,信用等級是BBB級以下。投資銀行將CDO按照風險高低分為高級、中級和普通的3各等級CDO。

第二,在衍生品,所產生的信用鏈條、證券化。因為美國次級貸款是逾期償還比率較高的產品,所以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的風險也高。而且能夠證券化的資產也只限于房地產和土地等的不動產,雖然可以預測現金流量后,可以在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易,但是還是缺乏資產的流動性。因此,將衍生品(指住宅為基礎)的盲目地增加,直接導致了金融機構杠桿比率和金融市場的風險加大。

此外,次級債券本身的結構是由投資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組成的很負責的一個結構的原因,投資者在投資前難以預測其中的風險。甚至投資銀行本身也預想不到。因此,投資并經營的美國銀行、貝爾斯登公司、花旗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美林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等的投資銀行,接二連三的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當時,通過打包業務,參與次級債券的投資銀行的折舊規模達到1,936億美元,但次貸危機爆發后,次級抵押貸款和不良貸款總額直接達到4,210億美元。

第三,缺乏金融監管制度。世界金融的中心美國受到金融沖擊后,世界經濟不斷地關注危機發展過程。但是,當時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在2007年2月宣布破產,世界經濟仍然尚未意識到事件的嚴重程度。2007年6月,美國房地產經濟正式進入到衰退路線后,已經無可奈何。同年8月,歐洲中央銀行與美聯儲為了控制次級貸款引發的金融危機的擴散,向市場投入3000多億美元的緊急資金。

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相比,情況有所相似。2008年突然間爆發后,危機的規模及嚴重性逐漸擴大。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獲得美聯儲的290億美金的支援金后,收購了貝爾斯登投資銀行。同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也不斷上升,以147美元/一桶為最高價的交易。因此,引起了全世界對通貨膨脹的憂慮。因此,9月7日,美國財政部宣布,美國兩大房地產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轉為國有化。隨后,美國為了控制金融危機擴散到全世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三、世界金融危機后的交易動態

對國際交易的趨勢而言,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失去推動力量,則新興國家的交易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但,發達國家還是占54%(2014年統計)的比重。對交易對象而言,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易相對減少,而新興國家與新興國家之間交易的比重逐漸增加。尤其,在2012-2013年間,歐盟國家的債務危機等的原因,發達國家的交易增長被停滯。發達國家交易的停滯限制了新興國家的交易的持續增長。

四、國家交易的勢頭銳減的原因

國際交易勢頭銳減的原因為金融危機后經濟復蘇效果上微不足道、國際供應鏈(Global Value Chain)進入到成熟階段和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等。

在金融危機之前,通過新興國家的經濟合作、國家與國家見的交易協定的擴大、隨著技術進步而交易成本的減少帶來的國際分工的深化等措施,國際間的交易大大超過了實際GDP增長率。

1.國際經濟增長率的減少

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國家因為經濟不景氣的原因,貿易進口量尚未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進口增加率,從2011年5.9%到2012-2014年降低到2.6%。如此,進口貿易的停滯根本原因在于誘發進口(import intensity)的投資,都圍繞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地區)進行。

2.經濟不確定的持續

金融危機以后,世界對經濟增長無法確定,主要投資國家保留了基建設備投資,如此的經濟走勢引起了消極的國民消費,最終導致了國際交易增長率的勢頭銳減。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①(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在2012-2013年中,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都持高點,到2014年后,新興國家的有關指數再次上升。

3.國際供應鏈進入成熟階段

所謂國際供應鏈,自從20世紀9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的國際化而形成的國際分工體系。即,新興國家為生產、發達國家為消費,成功實現了全世界的生產與消費的目標地區的分離(production fragmentation)。但是,隨著國際FDI流動的頻繁,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之間的橫行經營(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出現了變化。例如,中國以前被世界稱為世界工廠,但最近幾年,不斷吸收先進技術而開始創造自己獨有的技術。因此,生產所需要的加工品、辦加工品和原材料等的進口出現了總量減少的變化。如,美國智能手機“蘋果”進入中國后,中國出現了“小米”。

案例:美國。智能機器人、3D打印等尖端技術的開發,弱化了依靠勞。因此,增加了大量的國外生產成本。因此,最近逐漸引起了回歸制造業(reshoring manufacturing)的潮流。

4.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

世界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經濟穩定,采取了貿易保護措施。(trade protectionism)因此,世界各國的有關措施,到2013年大幅度增加。

這次出現的保護主義的特點為“隱秘的保護主義”。即,通過安全規矩、自己國家的購買條件(buy-local clauses)等的特點。這種消極的貿易保護措施導致了自己國家金融增長的減少。過于保護的措施,使得有危機的金融體系走投無路。

根據世界銀行的2014年發表,交易壁壘的廢除促進了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增長。與此相反,交易壁壘、交易條件的增加會導致經濟負的增長。

五、結論及未來展望

1.結論

在一段時間,除了經濟是否景氣以外,國際交易還會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交易保護主義的弱化。目前,多數國家間協商中的多邊交易協定。例如,由世界貿易組織(WTO)主導的巴黎一套(Bali package)是為了關稅程序與交易限制的減少而協商的。該協定簽訂于2013年12月,隨后國家間的貿易會減少到10-15%。此外,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等的協議也會促進國際交易的增加。 如果成功實現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時,每年會擴大將近2萬億美金規模的交易,從而促進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

第二,貿易金融范圍的擴大。金融危機后,貿易金融也是減少到15%以上。但是,最近逐漸恢復增加的增長走勢。隨著國際貿易交易的增大,貿易金融的需求也會增大。貿易金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作用如可,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因素。

第三,國際原材料需求的增大。在國際交易中,占30%的國際原材料交易。通過需求與價格的穩定,可能會促進國際交易。例如,國際原油價而言,因為OPEC決定維持目前生產量而美國貨幣走勢為強勢等的原因,比2015年會大幅度下降了。但是,其它原材料為會走勢穩定。

2.未來展望

基于上述內容,對2016年的國際貿易交易而言,雖然國際交易增長率會高于2012-2014年間(約3%),但是無法回歸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

通過FTA簽訂等的加強交易體系,使得國際交易增長。但是,有國際供應鏈結構等的變化,加上國際經濟不確定性潮流等的原因。無法回歸金融危機前的高增長走勢。因此,國際交易增長率會低于金融危機前的2000年代平均,由此國際交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歐盟在世界經濟中,貿易進口量比重(33%)遠遠超過自己的比重(19%)的原因,未來國際交易增長的關鍵在于歐盟的經濟恢復。

注釋:

①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Baker Boom Davis(2013)基于新聞、政府支出消費、物價,做出了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通常每月發表1次。/www.policyuncertainty.com。

參考文獻:

[1]陶士貴.韓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影響及啟示[J].亞太經濟,1998(2).

[2]陳小林.金融危機:演進歷史與西方理論[J].財經科學,2009(10).

[3]封文麗.從亞洲金融危機到國際金融危機[M].北京:治金工業出版社,2009.

[4]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7158.

猜你喜歡
世界經濟金融危機
如何認識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
人民幣匯率對商品進出口貿易額的影響
民生建設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20世紀以來的金融危機成因比較和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