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語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2016-03-24 13:06姜冰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3期
關鍵詞:人文理念日語教學綜合能力

姜冰

摘要:傳統日語教學教育強調語言和語法知識的傳授,忽視對精神世界的豐富,人文精神體現不夠?,F代社會,人才培養理念必須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日語專業是人文學科的分支,必須重視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日語教學;人文理念;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3-000-01

21世紀后,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的時代?,F在的大學教育不是尖子教育,而是化為量產化的教育。日本的高等教育的特征和美國這個階段的教育特征可以看出,事實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學生的生存能力。文化內涵,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我的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

一、人文精神在今天的日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傳統的日語教育是以工具性為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單方面的傳授日語學習的語法,重視基礎知識講義,詞匯、語法教學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這種教育方法忽略了學生的感情體驗過程、學生個性的培養和興趣發展的方向,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無視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的提高。雖然語言是一種工具,單單將語言定為為工具是不夠的。外語不僅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知識基礎。學生是否是一個成功學習者主要是從學生文化即文化底蘊的涵養來判斷的。2003年,日語教學的新課標中建議,要以“文化素養”、“情感態度”、“學習策略”三部分作為重點教學內容?,F代日語教育已從工具性的單一目標,轉換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雙重目標。學生只有在具備基本的文化素質的基礎上,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增長見聞,提高文化底蘊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二、日語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具體策略

(一)講解日本歷史,理解日本文化,提高人文素養

通過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過去,了解它的現在,還可以預測它的的未來。中日關系受挫,其中最重要的障礙就是日本政府對歷史的認識。用過對日本的歷史和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幫助學生對日本的歷史和文化有一個客觀認識。通過對歷史的研究,使我們的學生能客觀地理解日本,通過對日本歷史的考察,充分了解和理解了日本社會和文化,把握日本社會的本質和文化更為重要。作作為日語專業的學生,學學習日本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世界中的日本和中日關系的中的日本。

(二)引導學生在日本文學課上的獲得審美體驗

在日語教學中,無論是日語專業設置中的是否開設專門的“日本文學”課程,教學中都無法避免對日本文學的講解。日本文學與中國文學,無論是神話、詩歌還是小說文學,自古以來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古典文學中,中國文化為日本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文學作品教學中,不僅要系統地解釋語法,更不能忽視文化背景。通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立體感,使學生得到更好的體驗,而對日語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果日語教學離開對日本文學的講解,那是一個乏味的語言訓練工具,而最終絕不能掌握這一工具。

(三)通過“讀、議、練”改革教學課程

1.“閱讀”:學生文化素養和文化交際能力離不開廣泛的閱讀。

外語教學需要在對語法知識的教授和語言詞匯訓練外,更加注重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貼近現代生活的新語言教學,特別是引導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課外書籍,擴大我們的知識范圍。給學生精讀和泛讀的閱讀列表及相關網站要求訪問和瀏覽。注意推薦列表內容目錄服務范圍要包含語言、文學、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文化多樣性是日本文化的特點,是指日本固有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統一。作為一名教師,引導學生的處理“閱讀”和“怎么讀”的關系是很重要的。

2.“議”:專項訓練與課堂討論是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有效手段。

日本民族有大量的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不知道這一點,在交流中容易將我們的民族文化習俗強加給對方或用本民族的思想去理解他們的言行,往往造成誤解。因此,理解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對順利進行交際具有重要意義。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形成小組合作PPT制作、演示和回答環節,自主性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個環節不僅要培養學生在用日語介紹日本的能力,也要引導學生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對中日語言文化,政治,社會的相似性以及差異性研究,用日語來講述世界中的日本和中國,促進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3.“練習”:所有的學生在閱讀大量的紙質或電子文獻的基礎上,完成綜合作業。

選擇與時事相關的主題,主題可以是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中國及日本的相關主題。進行相關的信息收集,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考慮的問題和學生能力的培養。不要光從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根據客觀事實的不同角度。自己去思考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客觀規律。用這種方法,對于許多復雜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現象看其本質。同時可以通過理解事物的普遍性培養理解事物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

外語專業帶雙重特性,即“工具性”、“人文性”。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人文滲透,通過人文滲透,幫助孩子獲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語言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工具性”中滲透“人文精神”、“實用性”中滲透“審美情感”,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情趣。

只是單純的外語教育目標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和學生的需要。日語專業大學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語言技能的訓練,在必須掌握語言運用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培養,幫助學生拓寬多樣的文化視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提高表達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國際交流意識和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想象、判斷、溝通能力等知識和技能的應用水平,創造條件、提供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環境都是今后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趙華敏,林洪.教學理念的變遷對中國大學日語教育的影響.日語學習與研究:61-74.

作者簡介:姜 冰(1992-),女,漢族,河北任丘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日語經貿。

猜你喜歡
人文理念日語教學綜合能力
日語借詞對漢語及日語教學的影響分析
淺析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日語教學中的應用
淺論日語教學中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體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