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空間觀的視角看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發展

2016-03-24 17:29唐曉俊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3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舒適度

唐曉俊

摘要:新型城鎮化的最終目的是以人為核心,而人的發展需要物理空間,精神空間以及社會空間的疊加作用,本文從分析這三個空間視角來論述杭州的城鎮化中人的發展,并就此分析提出一些政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空間觀;舒適度;智慧增長;社會重構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3-000-02

一、引言

杭州作為一個新一線城市,常住人口達到了810萬,外來人口龐大且呈邊緣片狀聚集。杭州市雖然處于城鎮化的成熟階段但是從本質發展上來看城市化的發展深度不足。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的福利和幸福,將社會群體需求的滿足、人民福利的提升作為城鎮化的目標。本文從三大空間觀的角度來分析杭州市人的城鎮化,并為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發展道路提出一些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在城鎮化研究中以人的發展為重點進行探究的,張雅莉提出了以民生為根本導向的民生型城鎮化,以和諧性為根本特征,并進行了框架設計和優化路徑研究;任遠提出新型城鎮化要實現人的城鎮化,要重視遷移流動人口的市民化和社會融合,以人民的福利和幸福作為城鎮化的根本目標,將人的發展和參與作為城鎮化的根本動力;陳國義提出城市的包容性增長,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基礎上,讓全民共享城市經濟發展的成果,并主張政府平衡城鄉公共品的差距[1]。筆者在讀覽文獻的基礎上,以杭州市舉例,從空間觀的視角來研究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發展。

三、杭州城鎮化中人的空間現狀

(一)物理空間

杭州市的空間分布是多方力量博弈的均衡結果,總體而言空間分布不均衡,空間極化分布(邊緣區聚集)與空間上的斷裂(分塊而不融合)并存[2]。

1.居住空間:杭州市住房等級分化明顯,是城市空間斷裂的最佳例證。本市居民主要居住在以武林門為中心的老城區以及新近規劃的高檔小區,而外來人口是無論務工人群還是工業企業經營者,在城市邊緣區極化分布。

2.就業空間: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就業空間分化明顯,本地居民大多依靠租賃經營,其次為企事業管理人員,外來居民就業以務工和商貿服務職業為主。

3.消費空間:在商業服務,文體娛樂,教育消費,醫療衛生,市政公用的消費上存在著分層現象,社會各階層自身的消費空間特征明顯,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消費空間差異懸殊。但是近年來,杭州市對文化的消費只增不減,紅磨坊,大劇院等文化場所幾乎場場人滿。

(二)精神空間

空間是社會的表達,人文主義的空間觀注重人的情感表達,“望得見天,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而在城鎮化的發展中,外來人口常常是“無根的漂浮”一族,情感空間大面積缺失。

1.理想與現實擇業觀的碰撞:外來人口在杭州擇業方面重技術、尋發展,職業理想遠大。但現實中他們大多是蕭山區的制造業工人、江干區的建筑業工人以及各區的服務人員,工作內容簡單、重復性強,技術含量相對不高。

2.“農村人”和“城里人”身份觀的尷尬處境:外來人口(主要是農民工)一方面長時間在杭州市務工,是城市工人,但是得不到杭州城里人的認可;另一方面,他們在戶籍制度上是農民,但又與農村相脫離[3]。職業身份與制度身份的背離使得其身份認知嚴重失位,自我身份認知整體處于尷尬、矛盾境地,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3.“歸根”與“扎根”的抉擇沖突:外來人口常常受杭州市現代生活的吸引,優良的居住環境和一流的教育背景等,希望留在本市,但是高昂的房價使其不具備購房能力,迫使他們處于目前城鄉“兩棲”式生活狀態,既擁有一部分現代、文明的城市人生活習慣,又保留著鄉村的地緣、血緣關系。漂浮不定,情感空間裂痕顯現。

(三)社會空間

社會空間是指社會群體感知和利用的空間,在該空間中能夠反映出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偏好與追求。列斐伏爾認為社會空間是對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的超越與整合。馬克思曾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合。

1.適應度:不同群體對杭州市的適應度存在顯著區別:務工者低而商貿服務業者高;老一輩外來人口低而新一代高。

2.融合度:城市的空間分裂感嚴重,杭州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之間融合困難,外來人口之間也分塊生活。

3.寬容度:Clark論述過寬容度與都市發展的關系,并以同性戀的接受度作為測量。從此類事件來看,杭州市的社會寬容度相對較低,與西方國家還存在較大差異。

四、空間問題探究

(一)物理空間

1.居住空間:杭州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選址與分布總體上遵循位置極差地租原理。市區的舊式居民小區以及新近規劃的高檔小區大多在黃金地帶,基礎設施完善,安全度高;而城市邊緣區因為租金低交通完善引來外來人口集聚,在集聚中又根據職業的不同呈環狀分布,邊緣區總體而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社區安全感低,社會保障不足。

2.就業空間:杭州的民營經濟發達,制造業與服務業興盛,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而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尋求生存支點,帶來巨大的住房需求。在均價近25000元每平米的高房價下,買房越來越困難,租房經濟盛行,相當一部分杭州本市居民靠出租房屋便可獲得大部分的經濟來源。就業空間與居住空間存在交互影響。

3.消費空間:在杭州,本市居民與外來務工人員由于經濟,空閑時間以及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原因,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的消費空間。值得關注的是,杭州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對文化的高度注入,主張在城市建設中加強人文建設,從而必定會擴展出更大的文化消費空間。

(二)精神空間

1.外來人員(主要是農民工)主體本位價值取向的過度彰顯,他們崇尚機會、能力,重視個人成就,追求個人價值實現,但是沒有相應的知識準備和職業定位,盲目涌入杭州后的只能在城市的底層從最艱苦的體力勞動或一線操作工起步[4]。

2.二元戶籍制度以及在杭州市定居的高昂房價困難使得“農民身份”標簽對其發揮了持續性、分裂性地影響,造成他們對自我身份認知呈現亦“農”亦“工”又非“農”非“工”的矛盾狀態。

3.濃重的鄉土情結及身處城市中兩棲情感角色沖突造成了外來人口的茫然狀態。以保守、封閉為中心的鄉村價值觀與以自由、開放為特征的城市文明激烈交鋒,使得外來人口存在多元價值觀沖突的局面。

(三)社會空間

1.適應度。雖然杭州市的城鎮化已經處于一個成熟階段,但是在六堡,七堡,八堡,九堡鎮集聚著大批的“邊緣群體”及外來務工人員,基本上處于很不穩定的非正規就業,工作變動較頻繁,日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差,缺乏勞動保護,更談不上福利待遇,普遍缺乏風險抵御能力。他們收入微薄,消費能力低下,缺乏娛樂,生活在城市最低層。他們在城市缺乏安全感,更沒有歸屬感,受歧視的感覺非常強烈。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城市生活不相適應,對城市社會也并不認同。

但是對于外來的工業企業經營者而言,基于良好的經濟基礎與開闊的視野,趨同的價值選擇,自身良好的學習能力與生產能力,故而對杭州市的適應度高,城市歸屬感較強。

對于老一輩而言,受精神根基的牽引,鄉土情結嚴重,加之對杭州市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等適應度差,較少獲得城市歸屬感,價值沖突較大,社會空間感薄弱。

而新一代雖然在距離分割,城鎮化沖突中成長,但是年紀小,學習能力強,能較好較快地培養起城市的價值觀,在城市的發展中塑造趨同于杭州市的人格,故而城市歸屬感和社會空間感強烈。

2.融合度。相比較于適應度,融合度才是杭州城鎮化中值得關注的問題。雖然從其他指標來看,杭州無疑已經是城鎮化的成熟階段,但是從人的角度,社會群體融合度的角度而言,杭州市仍然缺乏城市化的深度,外來人口的身份重構與身份轉換較為困難。本地人對外地人較為排斥,幾乎看不見比較密切的群體交流,雖然較之于溫州更為溫和,但是仍然會起不少矛盾糾紛;此外,外地人之間也相互排斥,并且各成一個群體,如在六堡大多聚集著安徽籍的農民工,而九堡的商貿區大多聚集著浙江籍非杭州本市的商貿經營者。不同籍貫的外地人有著自己的社交群體以及交流圈,組團居住,抱團打拼,彼此交流少或者幾乎不怎么往來。從全局整體的角度看,社會融合度低,城市化深度不足,人的城市化發展不足。

五、對策與建議

1.以社會重構的視角統籌城鎮發展[5]。城鎮化不應看作是地產擴張和樓宇建設所驅動的經濟過程,城鎮化更應重視提升人的發展能力,重視更為平等和積極的經濟參與和社會投入,從而創造出生機勃勃的城市發展圖景。杭州市的社會重構應包括:

(1)推動移民群體的市民化和社會融合,讓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獲得城市的身份認同與歸屬感,實現外來人口的身份重構和身份轉換。

(2)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多樣化,縮小區域和城鄉發展差距,讓全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3)打破二元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障資源流動暢通和配置自由,消除社會福利與待遇差別。

2.延伸上城區的智慧城市項目,打造全局的智慧城市[6]。智慧城市是一座能夠帶給市民靈感的城市,一座能讓市民分享文化,知識和生活的城市,一座能夠激勵其市民去創造的城市,一座值得欣賞的城市。

杭州市的智慧城管項目獲得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上城區是智慧城市先導區。智慧城市強調智慧技術,智慧設施,智慧人民,智慧制度,智慧經濟,智慧環境六個方面。在之后杭州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中,應將打造智慧人民,強調以人為本放在戰略的制高點。不僅僅是人的知識要求,更新的視角是將城市從一個單純經濟增長的場所變為一個更強調智慧增長的地方。隨著城市居民尤其是高知識背景的新精英階層的藝術和審美需求上升,新的城市增長應該實現以消費娛樂和休閑為導向的智慧增長,以制造生產為主導的活動轉向以消費和審美為導向的活動。

3.以“人的發展”為尺度進行城市反思,打造城市舒適物。城市的本質是使人幸福地居住,人的終極需要是幸福,舒適和快樂。城市應為人打造良好的環境,提供足夠多的舒適物。舒適物是包括自然,人文,消費和社會的綜合舒適物,舒適物是對城市居住環境的一種思考和見證,也是以人為尺度的城市反思。在當今,舒適物已經成為影響高端人力資本移入和城市活力的重要變量。在舒適度視角下的杭州發展:

(1)打造一個安全并舒適的人居環境:盡可能地消除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社會犯罪等城市病。

(2)打造一個高質量并舒適的人居環境:注重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政府和發展商關注城市的審美,娛樂和消費功能,加強打造文化設施,娛樂設施等城市舒適物。

(3)城市建設注重其對居民和高端人力資本的吸引力,城市的政策激勵從注重企業生產轉為為大眾提供舒適的公共物品。

參考文獻:

[1]陳國義,陳甬軍.中國的城市化與城鄉包容性增長[J].暨南學報,2014,10.

[2]段進軍,倪方鈺.關于中國城市社會空間轉型的思考——基于“社會—空間”辯證法的視角[J].蘇州大學學報,2013,1.

[3]傅歆.浙江城鎮化建設中的精神空間的整合[J].浙江學刊,2013,2.

[4]甄月橋,朱茹華,陳薇,王謙,吳凡.城鎮化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價值沖突分析——以杭州新生代農民工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2.

[5]徐建春,李長斌.精明增長理論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啟示以杭州為例[J].中國名城,2013,12.

[6]馬凌.城市舒適物視角下的城市發展:一個新的研究范式和政策框架[J].山東社會科學2015,6.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舒適度
基于用戶內衣穿著舒適度的彈性需求探討
改善地鐵列車運行舒適度方案探討
基于ArcGIS的四川地區城市氣候舒適度評價
某異形拱人行橋通行舒適度及其控制研究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淺談提高奶牛舒適度的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