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綜述

2016-03-29 05:56張榮天
池州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旅游

張榮天,管 晶

(安徽師范大學 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綜述

張榮天,管晶

(安徽師范大學 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逐漸成為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關系是當前旅游學、地理學等不同學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本研究基于文獻綜述的基本分析視角,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動力機制、開發模式及其對策等方面內容進行較全面地梳理與歸納,總結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主要特征及不足;并在簡要評述基礎上展望未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主要趨向。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研究進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形式,主要涉及到民間音樂、傳統戲劇及手工技藝等諸多方面的內容[1]。作為文化身份的一種認同,有其自身活態性和傳承性,在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民族創新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另外,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體系及其《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關研究逐漸成為了當前我國學術界所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看法褒貶不一,如何取得保護與開發間平衡成了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探討的重要課題。目前,基于不同的學科及不同的視角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地研究,并試圖揭示出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機制等方面的規律。

鑒于此,論文從文獻綜述視角出發,以近幾十年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研究的相關文獻作為綜述重點對象,總結出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當前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的基本特征及其薄弱之處,指出今后研究的新動向,通過對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的簡單述評,并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與參考。

1 國外相關研究進展

國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及保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始于20世紀中葉左右,縱觀國外近幾十年以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相關文獻可發現,其研究內容上主要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動力機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等重點方面。

1.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及保護研究

國外學者Adobe Acrobat[2]較早地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及形式特征。Richard Kurin[3]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內涵、問題與可持續性?!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4](2003年)中明確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并成為了當前最權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非遺保護研究方面上,Harriet Deacon[5]從理論上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Rex[6]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及衰亡等現象,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觀點。Xavier Greffe[7]從不同案例研究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體策略。因此,國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不斷在明確,并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達成一致共識。

1.2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動力機制研究

國外學者Erik[8]研究指出局外人是陶瓷技藝革新的重要促因,導致細化差異化的市場產品出現。Alice[9]研究指出游客對非洲旅游藝術品需求促進了當前非洲土著藝術積極地發展。Swain M B[10]通過庫納婦女民族文化商品化研究,指出文化復興共同主題形成了所謂“第四世界”藝術品生產性別動力。另外,游客動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機制研究重要組成部分,Konstantinos[11]研究指出精神、文化、環境、世俗生活及教育等5核心要素相互聯系決定著非遺旅游資源開發的吸引力。Mary[12]指出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均影響著游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興趣差異及其不同。因此,國外學者正在嘗試著從多視角上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為研究提供了諸多的新視角。

1.3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研究

總體上,國外學者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持兩種基本對立的觀點:(1)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促進旅游業發展,并對非遺地的文化復蘇起到了正面的效應。其中,通過對巴厘島[13]、泰國[14]、馬耳他[15]等案例研究,指出旅游開發加速了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刺激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繁榮。(2)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導致遺產資源破壞、環境超載等負面效應。其中Antonio P R[16]指出受到游客數、旅游經營成本與收益變化影響,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旅游逐漸走向衰變,其發展的負面作用顯著;Ralnsoy[17]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給當地文化遺產保護造成破壞,并影響非遺地整體環境。因此,國外學者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正反思考,為我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同時,注重對其加以保護提供了有益啟示。

2 國內相關研究進展

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理論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伴隨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它日益成為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色及支柱性產業,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開發資源,因此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研究也逐漸地開始進入了熱潮,目前國內學術理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研究領域也正在逐漸拓寬與深化,研究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價、開發模式及優化策略等幾大研究方面上。

2.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及保護研究

國內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更多借鑒國外經典理論及論斷。學者吳馨萍[18]研究指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其形式特征。學者張春麗[19]詳細地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緣起、內涵及外延等,并指出了當前研究中存在不足及問題;另外,我國學者楊怡[20]、宋俊華[21]等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及特征進行了解析。同時,國內學者也逐漸關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方面,其中,李淑敏[22]構建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整體性及可持續性三大基本原則;蔡磊[23]研究指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應該不斷彰顯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多樣性價值特征。另外,國內還有一些學者從博物館[24]、圖書館[25]等不同的研究視角出發,從而也為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與啟示。

2.2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價研究

國內學者主要是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價值和開發潛力進行評價。其中,顧金孚[26]基于開發價值、潛力、影響力、生態敏感度及開發條件5個主要方面構建理論評價體系,并對浙江省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價值進行了實證探討。尹樂[27]基于要素價值、保護價值、影響力及生態敏感度4個主要方面,通過AHP法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評價體系。彭小舟[28]基于市場吸引力與承載力2大維度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潛力測算的理論模型。另外、孫青[29]、梁圣蓉[30]、代凌枝[31]等學者通過不同模型構建出我國非物質文化旅游價值評價體系。因此,當前國內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價方法及體系研究日益趨于完善。

2.3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

國內學者針對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非遺旅游開發的不同模式。其中,學者羅春培[32]研究構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4種模式:依托型模式、綜合型模式、主題型模式及體驗型模式。劉桂蘭[33]研究提出了我國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4種模式:博物館、旅游商品、實景舞臺及文化園區。張國超[34]研究提出了我國“以人為本”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基本模式。另外,賈鴻雁[35]、雷蓉[36]、鄧婕[37]、歐陽正宇[38]等國內學者們也從不同的研究角度上重點關注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模式構建與優化創新??傮w而言,當前國內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及其時代性。

2.4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近些年來,國內學者開始將研究關注焦點放到如何進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合理開發研究上,并基于不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提出了有針對性地旅游開發策略。宏觀層面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策:其中,王文[39]指出通過制定基本法、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等手段,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多方位保護體系;劉松[40]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政府主導地位,強調要加大資源普查、完善機制等開發工作。微觀層面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策:其中,夏毅榕[41]強調從旅游產品宣傳、策劃等方面入手,開發參與性較強的旅游產品;林慶[42]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應注重挖掘少數民族飲食、服飾及其它手工藝。另外,國內還有一些學者對我國不同地域及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合理開發提出了政策及其建議[43-44]。

3 國內外研究述評

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可知,國外研究起步相對較早,早期主要關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界定等方面,并且做了較多有益的理論及實踐研究。因旅游發展所處階段不同,國內外在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存在一定的認知差異,國外研究更多地圍繞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旅游開發對其影響等方面內容展開;而國內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也經歷了保護、利用及其協調等不同發展過程階段,總體上來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研究涉及內容相對較廣泛,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成為當下實踐之中的一個重要熱潮,并逐漸形成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研究基本理論框架。鑒于此,論文試圖從研究視角、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三個維度上對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進行簡要地評述,明晰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核心,指出未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的重點及其趨向,以期為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領域的深入研究與探討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撐。

3.1研究視角上

目前我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研究多學科視角有所發展,旅游學、地理學、心理學及藝術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研究者從各學科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展開了有針對性的研究,但主要以旅游學領域研究居多,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視角相對局限,多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價值與對策客位視角,缺乏非遺所有者主位視角切入。因此,總體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是綜合課題,未來需要集成多學科理論及其實踐,進一步深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的多學科視角介入,強化各學科間的交流、融合,不斷豐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的基本內涵,從而進一步拓寬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分析的基本視角。

3.2研究內容上

目前我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理論與實踐研究取得較豐碩成果,特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價值、旅游開發與遺產保護關系等基本達成共識;但總體而言,研究相對較分散,連續性和全面性不夠。因此,未來需重新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研究理論框架,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體系,具體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互動機制、非遺旅游動力機制、保護性旅游開發模式、非遺旅游價值評估體系、非遺旅游主題策劃及經營創新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重新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基本框架,形成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理論研究內容。

3.3研究方法上

目前我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的研究方法上更側重在定性分析描述上,數學定量模型支撐不足,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價及開發潛力評價等方面也運用到相關的數學分析模型,但總體而言定量研究略顯薄弱,部分研究還停留在現狀描述的膚淺層次,相對缺乏實證調查研究,導致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策略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不足。因此,未來需進一步綜合運用觀察法、深度訪談法、生活故事法、案例研究法及長期跟蹤等科學定量研究方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的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有效地結合,從而進一步豐富、完善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研究方法體系。

縱觀近幾十年發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概念內涵、價值評價及其開發模式等基本問題已達成了共識;但是在研究視角、內容及方法上仍有待進一步深化,尤其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多視角,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的理論框架及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的方法體系是未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的重要趨向??傮w上,結合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其我國旅游業發展實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內容進行全面歸納,不僅有助于構建一個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體系,豐富我國旅游學、地理學研究成果,也可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規劃與管理政策提供科學依據,不斷地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

[1]蘇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的多層次灰色評價[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9):72-77.

[2]Adobe Acrobat.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from difference to converge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5):20-21.

[3]Karoline Daustad.How to study and manage non-material heritage[J].Nosk Geografisk Tidsskrift,1998(10):71-73.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 [2016-02-12].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5.

[5]Harriet Deacon.Inte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04(5):68-70.

[6]Rex Nettleford.Migration Tran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2004,40(5):178-190.

[7]Xavier G.Is heritage an asset or a liability?[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4(5):301-309.

[8]Cohen E.The Heterogeneization of a tourist art[J].Annn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1):138-163.

[9]Homer A.E.Tourist arts in Africa befor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1):52-63.

[10]Swain M B.Women producers of ethnic ar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1):32-51.

[11]Konstantinos Andriotis.Sacred site experience:A phenomenolog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1):64-84.

[12]Lynch M F,Duinker P N.The demand for Mi'kmaw cultural tourism tourist perspective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5):977-986.

[13]Murphy P E.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London:Routledge,1985.

[14]Browne R,M L Nolan.Western indian reserv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9(16):360-376.

[15]Mac Cannell,Dean.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eiology,1973,79 (3):589-603.

[16]Antonio P.R.The vicious circl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c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165-182.

[17]Ramsey D.Everitt J.If you dig it,they will come archaeology heritage sit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lize,Central America[J]. Tourism Management,2007(11):1-5.

[18]吳馨萍.無形文化遺產概念初探[J].中國博物館,2004(1):66-70.

[19]張春麗,李星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研究述論[J].中華文化論壇,2007(2):137-140.

[20]楊怡.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緣起、現狀及相關問題[J].華夏人文地理,2003(30):33-35.

[21]宋俊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詮釋與重構[J].學術研究,2006(9):117-121.

[22]李淑敏,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J].船山學刊,2005(3):173-175.

[23]蔡磊.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特征與保護原則[J].理論與改革,2014(5):125-127.

[24]尹彤云.博物館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民族藝術,2006(4):6-12.

[25]汪向明.圖書館學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濱州學院學報,2011,27(4):112-115.

[26]顧金孚,王顯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價值評價體系初探[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24(9):793-795.

[27]尹樂.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皖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5):163-166.

[28]彭小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潛力的評估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2(8):133-135.

[29]孫青,張捷.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價值評價[J].旅游學研究,2007(4):165-170.

[30]梁圣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評估模型[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6):96-102.

[31]代凌枝,代合治.基于AHP法的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定量評價[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1,23(1):64-70.

[32]羅春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業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07.

[33]劉桂蘭.民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7):12-16.

[34]張國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模式研究[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2):88-92.

[35]賈鴻雁.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J].改革與戰略,2007(11):118-122.

[36]雷蓉,胡北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分類研究[J].商業研究,2012(7):210-216.

[37]鄧婕.邵武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幵發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38]歐陽正宇.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旅游科學,2011,25(1):11-25.

[39]王文.論旅游立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完善[J].人文地理,2011,26(5):153-157.

[40]劉松,馬靜卿.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北方經濟,2009(8):58-59.

[41]夏毅榕.論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諧旅游開發[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3):44-47.

[42]林慶,李旭.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對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2):39-43.

[43]張春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探討-以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44]夏敬標,練紅宇.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利用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97-98.

[責任編輯:余義兵]

[圖書分類號]F59A

1674-1102(2016)03-0087-04

10.13420/j.cnki.jczu.2016.03.0021

2016-03-14

四川省旅游局遺產旅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YCA15-02)。

張榮天(1987-),男,江蘇南京人,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鄉發展與區域規劃。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旅游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旅游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