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來曹植詩歌研究綜述

2016-04-13 03:07金秋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游仙詩曹植學報

金秋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近十年來曹植詩歌研究綜述

金秋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近十年來關于曹植詩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主要以論文為主,其中涉及到曹植詩歌整體研究與專題研究。而專題研究又從四個方面進行;一曹植詩歌內容分類研究;二是曹植詩歌思想和藝術性研究;三是曹植詩歌與他人比較研究;四是曹植詩歌藝術淵源和接受影響研究。

曹植;詩歌;綜述

在中國燦爛輝煌的詩歌史中,建安時期的詩歌無疑為里程碑式的存在,而其中曹植的詩歌更加絢爛奪目。后世對其褒贊者不絕如縷,如“郵中諸子,陳王最高”(皎然《詩式》語)”、“五言自漢迄魏,得思王始稱大成”(《貞一齋詩話》語)、“漢魏以來,兩千余年間的詩仙”(王世貞《帶經堂詩化》卷五)等。因而,當今學界對于曹植詩歌的研究也就頗盛,就近十年的學界研究成果看依然熱度不減。其中,學者相關著作兩部、博碩論文21篇、期刊論文近130篇,主要集中于對曹植詩歌的思想題材研究、藝術特征研究、比較研究、藝術淵源與影響接受等領域。從相關著作看,有虞德憨的《曹植詩歌藝術研究》[1]和刑培順的《曹植文學研究》[2]。前者主要在追溯曹植詩歌歷史淵源的基礎上,分析他對后世詩歌的影響。作者從曹植詩歌藝術淵源初探,包括詩經、楚辭和樂府對曹植詩歌藝術的影響,曹植詩歌詩歌藝術影響樜論,包括曹植對五言詩開創的貢獻及他對后代詩人如李白、杜甫的影響,及曹植詩歌與魏晉時代士人比較來展開,其中作者著重進行了曹植與阮籍詩歌意蘊比較,曹植與陶潛詩歌淵涵比較,曹植謝靈運詩歌藪脈比較,曹植與嵇康詩歌氣格的比較。此書特點為在有著宏觀的視野中又參透著微觀的細致體察,六個章節從淵源到影響再到與具體代表詩人的比較,其容納了淵源、影響、意蘊、淵涵、菽脈絡及氣格這幾個問題,各自獨立又觸類旁通,終成系統,這對我們深探涉曹植詩歌藝術有所裨益。后者則在著作第八章中專列曹植詩歌論,其通過曹植一生詩歌創作,總結出他“博取深思、蚌病成珠”的創作特點,并從詩體角度出發,重點對子健的樂府詩、五言詩以及四言詩進行了詳細論述。最后,在對同樣有著卓越建樹的題材方面也有分析,總的來說,此書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值得重視。

事實上,雖然近十年來有關曹植詩歌的佳作有付梓,但是主要成就還是集中于論文上。在這150篇論文中有深度的論文不在少數,其研究愈來愈細化,專題研究也比較深入,對人們之于曹植詩歌的認識很大的幫助。筆者大致將從整體研究與分類研究兩大部分進行概括:

1 曹植詩歌整體研究

其整體研究的博碩論文主要有李曙光的《曹植詩歌研究》[3]、蔡敏敏的《曹植詩賦研究》[4]、王萍的《曹植研究》[5]、武孝力的《曹植前期詩歌研究》[6]。李曙光的論文首先從曹植的生平入手,將曹植的天賦、經歷、志向、性格與其詩歌創作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后對曹詩的思想內容、藝術手法及與曹操詩的對比展開分析。在思想內容上其主要探究了曹詩的功業詩、怨婦詩、游仙詩、議論詩;在藝術上其又從結構、顏色、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加以解析,邏輯清晰,條里清楚。蔡敏敏的文章在關于曹詩這一部分的研究,作者總的指導研究思想為回到文本與語言的本身,注重作品本體。在這種觀念下,其將曹植詩歌放在各體類詩歌的發展源流中加以考察,在縱向研究中探討了曹詩對于前代詩歌的繼承與發展,視野開闊;繼而又以具體細致的文本分析為出發點,分別從語匯、意象、煉字、聲律、對偶、結構等詩歌語言要素入手,對曹植詩歌作形式結構的分析以及內部發展規律的探討,由此看來,作者對曹詩的研究理念明晰,方法得當,觀點值得一探。王萍的文章主要探尋了曹詩的美學特色、五言詩中的女性題材及游仙詩。她認為曹詩美學特色多樣,無論是“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壯美,還是儒家影響下的嚴正弘毅之美,亦或莊騷影響中的肆意幽渺之美,再或典雅和諧的中和美與情兼雅怨的陰柔美都應有盡有,這為我們更好的感受曹詩藝術美感頗有助益,同時作者對于曹詩女性題材的細致分析也讓人耳目一新。武孝力的論文則主要對曹植前期的詩歌作了整體的研究,他認為曹植前期詩歌價值相對更大,并且因大都創作于建安時期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這也對其后期詩歌創作奠定了藝術上的基礎。

2 曹植詩歌專題研究

2.1曹詩詩歌內容分類研究

曹植一生創造詩歌80余首,其中不乏多種內容題材,如游仙詩、贈答詩、詠史詩、女性題材作品等,而近十年來學界對于曹詩題材內容的研究也是源源不斷。

2.1.1曹植游仙詩研究

近些年來,關于曹植游仙詩的研究具體主要集中在游仙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文學淵源等上。相關文章有宋玲的《論曹植的游仙詩》[7]、王德宜的《論曹植的游仙詩》[8]、李月的《論曹植游仙詩》[9]、宋俊偉的《淺探曹操、曹植游仙詩的文學淵源》[10]、施健的《仙傳小說與曹植游仙詩》[11]等。宋玲文章細化了曹植游仙詩的思想內容,并將其分為享受成仙趣味、渴望自由之愿、隱逸淡泊之情及企盼建功之心四類,最后在與郭璞之詩比較得出情感昂揚、個人色彩濃重的特點。王德宜文章主要從創作動機、創作模式、思想內容等方面加以闡述,他認為曹植游仙詩的創作有著外部環境及文學自身發展的推動,其抒情性及興寄傳統影響深遠。李月的文章則重點將目光聚焦于曹植游仙詩所隱含的儒家情懷。這三篇文章各有所側重,但是無疑也都從不同角度完善豐富了對曹植游仙詩的研究認識。后兩篇文章中,施健探析了曹植游仙詩與漢代仙傳小說的關聯,他認為“漢代以來的仙傳小說對于大量神仙升天羽化故事的描寫以及紛繁復雜的仙境的描繪給游仙詩這種詩歌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學性大大增強”,[11]這對我們了解曹植游仙詩淵源有著很好的引導。而宋俊偉在探尋其游仙詩文學淵源時,追溯到更遠的《楚辭》與《莊子》,尤其"坎坷詠懷"的興寄傳統。

2.1.2曹植贈答詩研究

贈答詩源遠流長,在魏晉時期發展到一個新局面,其中曹植贈答詩具有一定代表性。近十年來學者主要聚焦于子健贈答詩產生原因、思想內蘊、價值地位等方面,如趙沛霖的《關于曹植詩歌創作的兩個問題》[12]、劉志全的《論曹植的贈答詩》[13]、王麗珍的《試論曹植贈答詩的思想內蘊》[14]及吳美英和陳如碧的《論曹植的贈答詩》[15]等。趙沛霖提出了其前期贈答詩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與鮮明的藝術性,而后期的詩歌多出于政治因素,有關建功立業主題并不單一。劉志全認為個人及社會因素為曹植創作贈答詩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而其贈答詩的主要成就又在于“主觀情愫的深刻蘊含、客觀環境的烘托渲染以及詩思結構的靈活跳躍三個方面”。王麗珍的文章則聚睛于其贈答詩的思想內蘊方面,認為這些詩作還是最后最終表現了一定的政治內涵,反映了他的人生遭際??偟膩碚f,學者們從不同方面論述了曹植贈答詩,深化了認識,同時我們也可發現政治元素是曹植贈答詩研究中都不容忽視的一點。

2.1.3曹植女性詩歌研究

隨著社會思潮的轉變與魏晉時期文人個人意識的覺醒,女性題材詩歌作品逐漸涌現,在曹植創作的80多首詩歌中,此類題材內容約占八分之一。近十年來,主要有趙明臻的《論曹植的怨婦詩》[16]、劉育紅的《關于曹植女性題材詩歌的解讀》[17]、刑培順的《論曹植的棄婦怨女詩》[18]、張竟澤的《曹丕、曹植女性題材創作比較論》[19]、張曉敏的《曹植棄婦詩創作動機的研究》[20]。在這些學者的文章中,都不約而同論及到曹植棄婦怨女詩所滲透的時代與社會等的外部因素以及作者本人因生活遭際而產生的內在情感積淀。戰亂連綿的建安時代為抒寫怨女題材提供了可能,同時,曹植本人胸懷遠大政治抱負,但在后期生活中受到壓抑而不得志時,其失意和郁悶之情便借由怨女之口與形象宛轉曲折的表達出來。除此之外,其中趙明臻文章還分析了曹植此類詩歌中人物的鮮明特點及審美價值和不足,他認為作者過于從男性角度及自我寄托來虛構女子形象,這并不能反映真實生活,并且女性魅力也為之減弱,但他也指出這或許并非出自作者本意。劉育紅文章則重在關注作者在創作此類詩歌時的創作心態,并指出除生活遭遇影響外,社會文化心里與文化傳統也與之關聯。刑陪順文章具體聯系詩文按內容與表意方式將其分為三大類。而張竟澤文章主要將曹植與曹丕女性詩歌做對比,認為曹丕之作委婉細膩、工于言情,并多文士之氣;曹植之作則詞采華茂,多寄予個人深沉的感情。以上文章從深層和表層、縱向與橫向等方面審視了曹植的女性題材詩歌,有共通點但又各有可探究之處。

2.1.4曹植其他類詩歌研究

在曹植一生所作的八十多首詩歌中,除卻所占比重較大的游仙類、贈答類以及有關女性類詩歌,還有詠史和勸勉主題的詩歌。對此,近十年來亦有學者予以研究,比如刑陪順的《曹植的詠史詩》[21]及劉良政的《論曹植的矯志詩》[22]。前者對曹植詠史詩做作出了較為客觀的評價,他認為從詠史詩的整個發展史上看,子健的詠史詩取得了一定成就,具有重要地位,但尚未達到成熟的境地,其表現在曹植詠史詩還處于比喻體階段,而后阮籍、左思等人完成了這一任務,所以這與曹植的影響無不相關。后者則主要對曹植的《矯志詩》進行了剖析,認為主題與先秦諸子作品相似,而用比喻說理的這一獨特詩歌形式也沿襲了先秦諸子的創作手法。

2.2曹植詩歌的思想與藝術性研究

曹植詩歌創作為建安詩人中最多,成就最高,而建安時代文人重視藻飾,因而詩歌的藝術特征也為后世學者所高度關注,同時,其思想內容為關注的要點之一。從表現內容看,師帥《文學與治療:曹植詩歌的別樣解讀》[23]將曹植的詩歌視為一種“自我療傷”,認為“他詩歌通過英雄贊歌來補償自己馳騁沙場的虛幻??;通過自白詩和自我抒懷詩宣泄后期的抑郁病”,其詩歌內容最終目的都是維持身心健康與平衡,然而前一種治療成功,后一種治療失敗,這種從文學治療角度切入并解讀曹植詩作的方法較為新穎。馮小憐《曹植詩歌主基調的成因》[24]則從作者的眾類詩煉出建功立業共同主題,她認為無論是直接陳唱還是隱而寄托,作者都表達了這一主基調,并著重分析了其內外因。

從藝術特征看,同建安時代的其他文體一般,有學者認為曹植詩歌具備文人化傾向。如李輝《由<贈白馬王彪>看曹植詩歌文人化傾向》[25]從單個作品出發具體闡述了曹詩創作心靈化、個性化及藝術化的文人化傾向。而藺文龍《論曹植的詩歌創作對中國詩歌文人化的奠基作用》[26]則充分肯定了曹植詩歌對中國詩歌文人化的影響。他具體從其思想境界的文人化、審美情趣的文人化及語言風范的文人化予以褒揚式論述。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同樣以曹植名篇《增白馬王彪》為例,解讀出曹植詩賦化的特征,如申煥的《曹植詩歌的賦化—以<贈白馬王彪為例>》[27]。此篇文章不僅采用了賦鋪陳的手法,更吸收了賦的體制上的特點,是賦化了的抒情長詩。作者另一篇文章《摭談曹植詩歌比興的特點》[28]則談到曹植詩歌實質繼承了《詩經》等傳統,并且有所創新呈現出多樣化、形象化及日?;奶攸c,使得我們對于曹植詩歌藝術手法有著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意象問題也是近十年來學者對于曹植詩歌藝術特征較研究較多的一部分。如周清遐的碩士論文《曹植詩歌意象研究》[29]對曹植詩歌意象進行了的階段特征的分析以及藝術手法的探究,她認為曹植詩歌中出現了大量極具個人色彩的意象,并且這些意象蘊含著深刻的內涵。針對具體意象的如少年、女子、飛鳥等也有專門討論,如王曉暉的《曹植詩歌意象解析》[30]、諸艷紅的《論曹植詩歌中的飛鳥意象》[31]等。最后,在關于曹植詩歌的藝術特征研究中,有關曹植詩中的寫景因素、敘事成分也為學者所關注,如朱軍的《曹植詩賦中的寫景因素研究》[32]、楊玉婷的《曹植詩賦的敘事研究》[33]、劉玉嬌的《曹植作品用典研究》[34]。

2.3曹植與他人詩歌的比較研究

曹植作為建安時代著名的詩人,與他齊名并列的便是其父兄曹操與曹丕,他們被后人譽為“三曹”。除此之外,“建安七子”亦是與曹植頗有聯系的同時代文人。因此,對于“三曹”之間及曹植與“建安七子”的研究成為后世關注的焦點,詩歌便也成為其中的重點。近十年來有關于此的學術文章有諸如鄭士元《三曹詩中生命意識的律動》[35]、李志慧《三曹詩歌用典藝術研究》[36]、金國正《從詩與樂關系看三曹詩歌》[37]等。鄭士元主要對比闡述了三人因閱歷不同而生命意識感悟表現各異的狀況,他指出曹操的生命意識的變化過程是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由覺醒到釋放再到焦慮在最后進入自適,而他的兩個兒子則有所不同,在曹丕代漢稱帝后,曹丕是從喜悅到落寞,曹植則最后始終處于惶恐與堅守之間落得郁郁而終之果。李志慧從三曹詩歌用典角度入手,以此窺探三曹詩歌特點及其作品反映出的思想感情、人生理想。曹操借古題寫實事,曹丕多承詩騷傳統、曹植兼用經史子集自然天成,同時,她也認為三人的用典是繼承與發展的。

就曹植與“建安七子”的詩歌比較的相關文章看,主要有錢剛《曹植、阮籍詩歌比較》[38]、吳珉煜《阮籍、曹植抒懷詩比較研究》[39]。前者研究范圍相對較大,以曹植所有詩歌為對象。其中,研究者從兩人詩歌創作的背景開始探涉,到詩歌的思想內容、藝術性,結構明晰。不論從哪個方面看,曹植與阮籍都是存在共同之處而又有區別。后者聚焦于兩人詩歌中的一類進行細致研究,以二者抒懷詩創作的政治理想、現實人生、時局影射等為背景,比較分析其內容藝術上的異同,深挖了詩歌作品的精髓,并從抒情詩的比興、諷喻等方面深入探討,進而全面的認識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拓寬了對抒懷詩的理解程度。

2.4曹植詩歌的藝術淵源與接受影響研究

曹植詩歌在思想藝術方面對于魏晉以前的藝術傳統有所繼承,同時與漢末作品《古詩十九首》也有著密切聯系。近十年來,如言麗花《試論<古詩十九首>對曹植詩歌創作的影響》[40]中論述了曹植詩歌受到了《古詩十九首》中生命意識、悲劇意識、象征手法以及文人精神和民間文學相結合的創作精神的影響。張卓群《從意象的繼承上看<古詩十九首>對曹植詩歌的影響》[41]則單從意象問題著手,認為曹詩無論在意象上的選取還是意象上的組合上看都存在著對于古詩的模仿接受,但其創造大于模仿,更為華美,注重對仗。除此之外,曹植詩歌對于《詩經》、離騷也有著繼承的一面,如韓軍、王紅升等的《曹植詩歌對詩騷的繼承創新》[42]點出曹詩之于詩騷的繼承在于對《詩經》“風雅”精神和屈騷精神的汲取與及對《詩經》比興手法、章句結構的效仿,對屈原象征手法的吸收等,以上文章對了解曹植詩歌創作淵源有所裨益。

就曹植詩歌的接受影響研究看,近十年來主要研究成果有曾偉的《杜甫對曹植詩歌藝術的繼承創新》[43]和《試論李商隱與曹植詩歌的相承關系》[44]、張笑菊的《李白與曹植比較研究—以女性詩歌和游仙詩歌為例》[45]以及孫娟的《曹植詩歌接受史研究—以歷代詩話評點為中心》[46]等。在漫長的歷史中,作為“建安之杰”的曹植的詩歌作品對于后世詩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并且他的詩歌也一直為后世讀者廣泛接受。前三篇文章主要闡述了曹植詩歌對于李白、杜甫及李商隱的影響,張笑菊認為因具有著相似性的豪放不羈的性格、懷才不遇的境遇及揮毫即就的才思,兩人的女性詩歌和游仙詩歌方面有著明晰的模擬關系和繼承關系;而對曹植之于杜甫的影響,曾偉指出杜甫在汲取曹植詩歌藝術傳統的同時,也進行了難能可貴的創新,這表現在對曹植詩句及語言的摹仿學習以及謀篇布局上等。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為中國詩史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上的兩座豐碑,而以上兩篇研究對于曹植詩歌影響的價值是予以了有力的佐證。除此之外,曾偉還論述了李商隱與曹植詩歌一脈相承關系,兩人“兩人詩歌都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懣;都擅長女性愛情題材……曹植詩風柔情麗質,李商隱詩風深情綿邈”。最后,孫娟以歷代為時間縱向軸,各時期的相關評點為橫向軸,從而交織出曹植詩歌接受史的全景,這有益于我們更直觀全面的認識曹植的價值及接受情況。

總而言之,近十年來學界之于曹植詩歌的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多維度的,其成果也是較為豐富的,但稍有不足之處便在于創新見解還并不可觀且存在雷同觀點,因而在未來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挖掘考察。

[1]虞德憨.曹植詩歌藝術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刑培順.曹植文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李曙光.曹植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

[4]蔡敏敏.曹植詩賦研究[D].復旦大學,2011.

[5]王萍.曹植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6]武孝力.曹植前期詩歌研究[D].寧夏大學,2010.

[7]宋玲.論曹植的游仙詩[J].常州大學學報,2010,(4):85-88.

[8]王德宜.論曹植的游仙詩[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3):92-95.

[9]李月.論曹植游仙詩[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1):44-46.

[10]宋俊偉.淺探曹操、曹植游仙詩的文學淵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6):8-9.

[11]施健.仙傳小說與曹植游仙詩[J].遼東學院學報,2013, (3):100-103.

[12]趙沛霖.關于曹植詩歌創作的兩個問題[J].齊魯學刊,2008,(3):113-117.

[13]劉志全.論曹植的贈答詩[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 (3):68-75.

[14]王麗珍.試論曹植贈答詩的思想內蘊[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6):100-103.

[15]吳美英,陳如碧.論曹植的贈答詩[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1):49-52.

[16]趙明臻.論曹植的怨婦詩[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31):299-311.

[17]劉育紅.關于曹植女性題材詩歌的解讀[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2):172-174.

[18]刑培順.論曹植的棄婦怨女詩[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 2011,(1):54-59.

[19]張竟澤.曹丕、曹植女性題材創作比較論[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72-75.

[20]張曉敏.曹植棄婦詩創作動機的研究[J].名作欣賞, 2015,(29):28-31.

[21]刑陪順.曹植的詠史詩[J].濱州學院學報,2010,(4):71-75.

[22]劉良政.論曹植的矯志詩[J].銅陵學院學報,2010,(5): 84-85.

[23]師帥.文學與治療:曹植詩歌的別樣解讀[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6):39-41.

[24]馮小憐.曹植詩歌主基調的成因[J].廣西大學學報, 2007,(3):123-125.

[25]李輝.由《贈白馬王彪》看曹植詩歌文人化傾向[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148-149.

[26]藺文龍.論曹植的詩歌創作對中國詩歌文人化的奠基作用[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7,(1):120-123.

[27]申煥.曹植詩歌的賦化—以《贈白馬王彪為例》[J].名作欣賞,2007,(22):58-62.

[28]申煥.摭談曹植詩歌比興的特點[J].綏化學院學院報,2007,(5):72-73.

[29]周清遐.曹植詩歌意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0]王曉暉.曹植詩歌意象解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院學報,2009,(3):3-4.

[31]諸艷紅.論曹植詩歌中的飛鳥意象[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3):49-52.

[32]朱軍.曹植詩賦中的寫景因素研究[D].安徽大學,2010.

[33]楊玉婷.曹植詩賦的敘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

[34]劉玉嬌.曹植作品用典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1.

[35]鄭士元.三曹詩中生命意識的律動[D].陜西理工學院, 2010.

[36]李志慧.三曹詩歌用典藝術研究[D].煙臺大學,2013.

[37]金國正.從詩與樂關系看三曹詩歌[J].南昌大學學報, 2006,(1):114-117.

[38]錢剛.曹植、阮籍詩歌比較[D].信陽師范學院,2012.

[39]吳珉煜.阮籍、曹植抒懷詩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2.

[40]言麗花.試論《古詩十九首》對曹植詩歌創作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9,(6):209-210.

[41]張卓群.從意象的繼承上看《古詩十九首》對曹植詩歌的影響[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6):28-30.

[42]韓軍,王紅升.曹植詩歌對詩騷的繼承創新[J].邯鄲學院學報,2011,(4):61-63.

[43]曾偉.杜甫對曹植詩歌藝術的繼承創新[J].山西師大學報,2008,(4):78-81.

[44]曾偉.試論李商隱與曹植詩歌的相承關系[J].楚雄師范學報,2010,(8):17-21.

[45]張笑菊.李白與曹植比較研究—以女性詩歌和游仙詩歌為例[D].河北大學,2010.

[46]孫娟的.曹植詩歌接受史研究—以歷代詩話評點為中心[D].中國海洋大學,2010.

AReview of the Researchon Cao Zhi’s Poet ry in Last Ten Years

JinQiu
(Facul ty of Arts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Henan464000)

In the recent ten years,some progress has beenmade in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try, mainly by thesis,which is related to the whole research and special topics on Cao Zhi’s poetry. Thematic study is f rom four aspects.First ly,It studies the contents of Cao Zhi’s poet ry’s classi fication.Secondly,It studies Cao Zhi’s poetic thoughts and arts.Thirdly,it gives comparative study on Cao Zhi’s poet ry and others.Fourthly,It studies Cao Zhi’s poet ry’s ar tistic originsand acceptance.

Cao Zhi;Poet ry;Review

I206.2

A

1672-2094(2016)04-00104-05

2016-04-20

信陽師院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東漢末年文人交游風習及其文學影響研究”(編號:2015KYJJ16)成果之一。

金秋(1992-),女,河南信陽人,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責任編輯:周哲良

猜你喜歡
游仙詩曹植學報
致敬學報40年
論曹植對于形式美的追求
郭璞《游仙詩》現存篇目考論
——兼與趙沛霖先生商榷
曹植《白馬篇》賞析
論曹植與《古詩十九首》無關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樂府游仙詩研究綜述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
論曹操游仙詩之成因及主題
《深空探測學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