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蘇古鋅多金屬礦構造與蝕變帶特征研究

2016-04-14 01:39侯賽英
地球 2016年12期
關鍵詞:北北東變帶細砂

■侯賽英

(內蒙古自治區煤田地質局104勘探隊 內蒙古 赤峰024000)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蘇古鋅多金屬礦構造與蝕變帶特征研究

■侯賽英

(內蒙古自治區煤田地質局104勘探隊 內蒙古 赤峰024000)

本區晚古生代地質構造屬華北板塊北部大陸邊緣晚古生代陸緣增生帶。進入中生代,則處于濱西太平洋構造域之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巖漿巖帶南部。區內地質體的展布方向明顯受區域構造控制,古生代地質體呈近東西或北東向展布,中生代陸相盆地總體呈北北東向延伸,部分盆地邊緣受斷裂控制,表現為斷陷盆地。本文對礦區地層特征,構造特征進行詳細研究,進而對蝕變帶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對下一步的找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蘇古鋅多金屬礦構造蝕變帶特征

1 地層特征

研究區內分布的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中下統大石寨組(P1-2ds)、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侏羅系上統瑪尼吐組(J3mn)和第四系(Q4),分述如下:

(1)二疊系中下統大石寨組(P1-2ds):二疊系中下統大石寨組主要分布于研究區南部白音浩力寶一帶,巖性主要有變質細砂巖和砂質板巖

(2)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分布于研究區中部和東北部,巖性為流紋質巖屑晶屑凝灰巖和流紋質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

(3)侏羅系上統瑪尼吐組(J3mn):侏羅系上統瑪尼吐組分布于研究區的西北部,巖性主要為安山巖。

(4)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河谷階地,山前平緩地帶、現代河床、河漫灘中,由風積細砂和沖積紅色粘土、砂粘土、松散砂、卵石及泥砂組成。

2 構造特征

區域內斷裂構造以北東向及北北東向斷裂構造最為發育,次為北西向及近東西向。北東及近東西向為多期活動斷裂,發育于古生代地質體內部及邊緣,北北東向斷裂構造主要表現為大量的中生代侵入巖呈北北東向斷續延伸及北北東向脈巖群的線性分布。北西向斷裂構造表現為現代溝谷的線性延伸。在晚古生代地層表現為北東向線狀緊閉褶皺及中常褶皺,軸向總體呈北東向。中生代侏羅紀火山巖表現為寬緩的背斜、向斜構造。

研究區構造主要表現為褶皺和斷裂兩種構造形式。褶皺構造:在晚古生代地層表現為北東向線狀緊閉褶皺及中常褶皺,軸向總體呈北東向。中生代侏羅紀火山巖表現為寬緩的背斜、向斜構造。斷裂構造:區內斷裂構造以北東向及北北東向斷裂構造最為發育,次為北西向及近東西向。北東及近東西向為多期活動斷裂,發育于古生代地質體內部及邊緣,北北東向斷裂構造主要表現為大量的中生代侵入巖呈北北東向斷續延伸及北北東向脈巖群的線性分布。北西向斷裂構造表現為現代溝谷的線性延伸。

3 蝕變帶地質特征

通過地質測量和槽探工程揭露,研究區內共發現10條蝕變帶。其中9條蝕變帶發育在二疊系地層中,蝕變帶整體走向北東向,被后期南北向蝕變帶所截;1條蝕變帶發育在侏羅系地層中,蝕變帶走向北北東向。研究區內蝕變帶巖石破碎,蝕變以硅化和褐鐵礦化為主?,F分述如下:

(1)號蝕變帶:原巖為流紋質巖屑晶屑凝灰巖,受構造作用產生破碎,發生蝕變,蝕變為褐鐵礦化,褐鐵礦化發生在巖石節理中,呈侵染狀及皮殼狀分布。

(2)號蝕變帶:地表圍巖為變質細砂巖,巖石節理發育,多組交錯,節理中見有褐鐵礦化現象,硅化表現在見有石英網脈穿插和石英顆粒分布。深部為硅化帶,巖石堅硬,裂隙較發育,礦物以石英為主,含少量黃鐵礦;鉆孔基本化學分析樣中有益金屬含量微弱。

(3)號蝕變帶:蝕變帶賦存于變質細砂巖層中,巖石破碎,節理中見褐鐵礦化現象,褐鐵礦化呈皮殼狀和侵染狀分布;硅化使巖石硬度明顯增大,見有石英網脈穿插,在較寬的節理中見有石英晶簇分布。深部為構造破碎帶,破碎巖石以砂質板巖和泥板巖為主,巖石呈棱角狀,礫徑5-10mm,蝕變以硅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化為主;鉆孔基本化學分析樣中有益金屬含量微弱。

(4)號蝕變帶:蝕變帶賦存于變質細砂巖層中,巖石破碎,見碳酸鹽化和高嶺土化。

(5)號蝕變帶:蝕變帶賦存于變質細砂巖層中,巖石破碎,節理中見褐鐵礦化現象,褐鐵礦化呈皮殼狀和侵染狀分布;硅化使巖石硬度明顯增大,見有石英網脈穿插,在較寬的節理中見有石英晶簇分布。深部原巖以砂質板巖為主,節理裂隙發育,巖芯破碎,有搓揉、察痕,斷口具滑面,片理化發育,裂隙中有碳酸鹽化、石英,含黃鐵礦化;鉆孔基本化學分析樣中有益金屬含量微弱。

(6)號蝕變帶:原巖為泥質粉砂巖,巖石具有褐鐵礦化、硅化和碳酸鹽化現象。褐鐵礦化發育在節理中,呈侵染狀和皮殼狀分布;硅化表現為石英細脈穿插,并在較大的節理中見到石英晶簇分布;碳酸鹽化呈板狀、粉末狀。

(7)號蝕變帶:蝕變帶賦存于變質細砂巖層間,巖石破碎,呈棱角狀,粒度10-40cm。節理中見有褐鐵礦化現象,呈皮殼狀和薄層狀;硅化現象較弱,以石英網脈穿插為主,可見石英顆粒分布。

(8)號蝕變帶:蝕變帶賦存于變質細砂巖層間,巖石破碎,見硅化和褐鐵礦化。

(9)號蝕變帶:蝕變帶賦存于變質細砂巖層間,巖石破碎,呈棱角狀,粒度10-40cm。節理中見有褐鐵礦化現象,呈皮殼狀和薄層狀;硅化現象較弱,以石英網脈穿插為主,可見石英顆粒分布。

(10)號蝕變帶:蝕變帶發育在砂巖與粉砂巖的界線處,沿接觸界線褐鐵礦化較發育,砂巖蝕變成褐紅色。

4 結論

綜合研究發現4條硅化帶、1條黃鐵礦化帶和2條構造破碎帶,其中部四條按軸夾角可與地表②③④⑤蝕變帶對應,經鉆孔取樣化驗含有益金屬,可作為下一步找礦研究區域。

[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 [M],地質出版社,1991.

[2]馬永吉,楊高杰,劉辰曦.內蒙古包腦根布墩鉬銀多金屬礦化-蝕變-異常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 [J],黃金科學技術,2015.

[3]趙元藝,李殿超,程澤君.內蒙古敖腦達壩斑巖型銅銀錫多金屬礦床圍巖蝕變特征研究 [J],吉林地質,1994.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2-76-1

猜你喜歡
北北東變帶細砂
山東鄒平王家莊銅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分析
瀏陽市戴家洞銅多金屬礦小構造特征及其找礦意義
Nitric oxide detection methods in vitro and in vivo
淺析廣東省陽山縣大坪鉛鋅礦沙山仔區段Ⅱ號礦體連接問題
焦家金礦深部原生暈地球化學特征
特細砂混凝土的研究現狀及研究展望
含蝕變帶巖質邊坡穩定性分析
鄂西野三關地區構造復合關系
華北構造區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劃分與強震孕育模式初探
細砂路基典型病害及其成因機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