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的利用研究

2016-04-14 21:07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兗州272000
地球 2016年10期
關鍵詞:災害體系環境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東兗州272000)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東兗州272000)

在一系列要素的影響下,地質災害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為了確保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務必實施合理有效的策略防止地質災害的出現。為此,本文主要闡述了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建設以及地質環境的評價利用。

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利用

地球一直處在演變與持續運動的過程中,并且,陸地板塊持續地發生運動,這都是導致地質災害的一些原因。而地球上的人類要想獲得生存,必然要確保其安全性。盡管難以阻止和防止出現地質災害,可是能夠在分析有關地質環境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結論,從而引導人們實時地規避傷害,進而減少人員的傷亡和減少經濟損失。為此,探究地質災害防治跟地質環境利用的有關問題顯得非常迫切和有意義。下面,筆者對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簡要地分析。

1 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分析

1.1 地質災害分析

地質災害指的是因為人為的地質作用以及自然的地質作用而導致的地質環境的改變,且會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導致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失。經常碰到的地質災害是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土地退化災害、地下工程和礦山災害、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水土污染災害、水庫災害、地面變形災害、地殼活動災害等等。

1.2 地質環境分析

人們處于的地質環境的形成是基于最近一次冰期和最近一次造山運動之后。地質環境并非封閉式的,其跟附近的大氣圈、生物圈、水圈等時時刻刻都在交換能量與物質,并且,地質環境也受到地球表面一系列圈層各種作用的互相影響。為此,地質環境是持續改變的,以及如此的改變對地球表面一系列圈層的發展產生直接性的影響作用。漸變或者是緩變是地質環境改變的通常體現方式,并且漸變灰向災變或者是突變發展,再到達下個漸變的時期。為此,地質環境的改變具備周期性的特點,通常在相應的時間與相應的地域完成從漸變至突變這個過程,進而對地質環境構成破壞,導致地質災害的出現,這屬于地質災害的準周期性、突發性、地帶性特點。

2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建設

2.1 建設調查區劃體系

作為非常關鍵的一項內容的調查區劃體系的建設是為了科學、準確地判斷和調查頻發區域。在對附近情況與地質情況進行調查之后,預測危險性的等級,且劃分區域的等級,從而對容易出現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與可能性進行確定,帶來一定的理論根據與解決預警方案,跟有關的部門相配合,迅速地進行預警應急。

2.2 建設監測預警體系

建設監測預警體系是為了對防治地質災害的效果進行體現的一個標準。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應當注重管理與技術的投入。當不正常的改變出現在監測區域的時候,借助及時的技術監測收集與反饋災害信息,迅速地進行災害預警,從而盡快地發現災害,最終為避險和救援爭取寶貴的時間。

2.3 建設應急處理體系

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與持續提升的科學技術影響下,在出現重大地質災害之后,創建和健全合理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體系顯得非常關鍵。在出現災害之后,需要迅速地進行回應,組織有關的部門和人員來到場地,做好后期救援處理與前期準備工作,從而使人員的傷亡和經濟的損失大大地減少,縮小災害影響到的范圍。

2.4 建設搬遷治理工程體系

倘若監測系統將報警提示發出,應當研究相應區域的災情。倘若發現這種災害非常嚴重和波及范圍非常廣,那么就應當實施搬遷的避險策略。搬遷的策略能夠確保人們的生命安全,避免造成一些人員的傷亡。并且,對一系列的要素進行全面地兼顧,考慮治理災害以及恢復災后等,有效地統一環境和重建。

2.5 建設科研體系

對于防治地質災害的工作,建設科研體系非常關鍵和有必要??茖W、高效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建設要求強有力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持。不管是開發監測預警系統,還是分析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和模擬處理應急情況,以及災后恢復地質環境與重建家園等都要求先進的科技手段的作為后盾。

3 地質環境的評價利用

3.1 評價利用區域地質環境

需要立足于地質工作的公益性、基礎性,以及服務規劃的戰略性進行評價利用,分析環境地質的目標需要注重地質災害風險的可接受程度以及地質環境安全,而工作的任務是進行尺度不一的調查評價,涵蓋避讓搬遷統一安置區、人類聚集區地質環境要素及其改變情況,以及對地質環境的容量和質量進行評價,思考人為活動、氣候、地震等一系列要素影響下的地質災害風險,對區域的功能進行劃分。并且,涵蓋高烈度影響區域和多發地震區域留緩沖帶以及震空地的要求。

3.2 評價工程地質環境安全

因為我國會開展一些大型的工程,像是修建鐵礦、開山建隧道燈,都要求結合地質進行認真地組織,規劃怎樣建設才是最為有效和安全的。如此一來,才可以使意外事故的發生概率大大地降低,以及由多個方面評價地質環境,像是全面和系統地分析斷裂層、巖石、土壤等,進而獲得一個關于地質環境安全的研究表格,從而確保安全和正常地進行建設。

4 結論

總而言之,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如何防治地質災害,搞好地質環境保護,已成為地質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有效地降低和規避地質災害帶來的的風險,需要建設地質災害的防治體系以及增強可持續應用地質環境的意識。只有如此,才可以確保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1]劉傳正,苗天寶,陳紅旗,董抗甲,黎志恒,李海軍.甘肅舟2010年8月8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J].地質通報,2011(01):102-103.

[2]劉傳正.汶川地震催生地質安全新思維 [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8(04):124-125.

[3]劉傳正,張明霞,劉艷輝.區域地質環境可持續利用評價體系初步研究 [J].地學前緣,2006(01):147-148.

[4]韋仕川,馮科,黃朝明,欒喬林.地質災害分區及其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以山東東營市為例 [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06):178-179.

[5]張麗君.從土地利用規劃入手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兼議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J].地質通報,2009(Z1):156-157.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的利用研究

■石鳳鳳

P2[文獻碼]B

1000-405X(2016)-10-391-1

石鳳鳳(1986~),女,本科,初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猜你喜歡
災害體系環境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我省汛期常見氣象災害及防御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推動災害防治工作實現新跨越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災害來臨怎么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