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配角的逆襲

2016-04-15 18:22
大眾電影 2016年3期
關鍵詞:汽車

汽車,或許一開始只是導演拿來作為電影拍攝的工具,并沒有十分講究是否符合主角的性格、氣質等因素。而隨著汽車在生活中越來越普及,人與汽車之間的感情也愈發加深,逐漸出現了以汽車為主導的影片,一直充當配角的汽車瞬間是山雞變鳳凰,讓更多的人因為其中的汽車記住了那部電影,因此而聞名的汽車同時也是身價倍漲,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汽車與電影可謂是互取所需,形成了雙贏的局面。

無聲勝有聲

電影誕生之初,沒有聲音。所以,即便汽車引擎再怎么能咆哮,甚至是換成火車的轟鳴,都無法讓人們感受到它疾馳而過的呼嘯與凌厲—這是硬件的問題。但只要是問題,就能被解決,關鍵看這問題落在誰手里。

早期的好萊塢默片,其情節稱得上是《分手大師》的鼻祖:演員表演時,手舞足蹈上躥下跳得近乎歇斯底里,視覺沖擊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追逐打鬧,直鬧得底下觀眾暈頭轉向還不罷手—汽車在此時所起到的作用,就跟鄧超在《惡棍天使》里對著孫儷表白差不多,讓人覺得尷尬而無用。但有三個人,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們是弗里茨·朗、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

1928年,弗里茨·朗拍攝了《間諜》:在007譽滿全球之前,有個代號326的間諜,他迷戀高科技,足不出戶便盜竊了國家機密,東窗事發后他駕車出逃,在最后30分鐘用汽車與對手搏命,他們駕著敞篷汽車,降格攝影被用來增添動作的速度感。在那個電影人沒有研發出豐富多彩的攝影技巧,且沒有CG特效的年代,弗里茨·朗的這部《間諜》,為后來的引擎之戰樹立了典范:沒有特技手段,人們也不會在膠片上動手腳,恰恰相反,每個驚險鏡頭都是打真軍的結果。

不過,弗里茨·朗的嘗試還不夠:《間諜》里的汽車,始終不過是展示角色英勇無比的工具,在推動故事走向上,并沒有起到更關鍵的作用。相較而言,卓別林的處理就更機智:在《城市之光》里,卓別林不僅讓汽車成為交通工具,還讓它化身為階層之間千差萬別的符號—卓別林飾演的流浪漢偶遇賣花盲女時,身旁車門的開合,讓盲女以為流浪漢是有錢人。這個舉動盡管無聲,卻讓它在默片無聲的語境里,以無聲勝有聲的方式,成全了一段愛戀。

如果說弗里茨·朗抬升了汽車在電影里的地位,卓別林把它變成了電影里的符號能指,那巴斯特·基頓則將汽車還原成電影最本真的娛樂元素。這位以“摔不死”聞名的好萊塢默片巨星,多次在電影里使用汽車做道具,最典型的是《福爾摩斯二世》和《將軍號》。在《福爾摩斯二世》里,基頓動用了火車、摩托車和敞篷汽車,其中他坐在摩托車上直線前行的戲份,堪稱默片時期最經典的動作場面之一。到了《將軍號》,基頓玩得更大,他為電影安置了超過80%的動作戲,且圍繞的是兩輛高速行進的火車,樹立了默片時代交通工具追逐戲份的典范!

草莽叢生

20世紀30到50年代,好萊塢黑白片傾向于罪案題材。在這些表現江洋大盜與執法者相互對抗的電影里,總會以一場追車戲做壓軸。就風格而言,這類追車戲也分為兩個種類:寫實主義和卡通主義。

在寫實主義電影里,追車戲份通常樸實無華,低調而不張揚,典型如1932年的《疤面人》和1940年的《海外特派員》等。這些電影里的追車戲,多半采用俯拍和長鏡頭,且熱衷于交代完整的追逐路線和環境、罪犯與警察駕駛的汽車種類和位置。此后該風格延續到《夜困摩天嶺》(1941)、《白熱》(1949)和《國際巨盜案》(1949),并最終在希區·柯克的《西北偏北》中達到高峰:《西北偏北》不再是簡單的飆車,希胖轉而將互相飚速的兩者極化為人和飛機—男主在路上狂奔,身后則是轟鳴不已的飛機,這種極差帶來的效果,是電影對觀眾心臟和腎上腺素的極大震動。

至于卡通主義,表面上看是對默片的延續,使用巧妙的場景和特技人玩命出演,借此制造如巴斯特·基頓般的無厘頭笑果,比如1940年的《銀行妙探》。此外還有早期的超級英雄電影,如1940年的《青蜂俠》,1943年的《蝙蝠俠》和1944年的《美國隊長》等,主角們乘坐著具有特殊功能的改裝車,追逐戲也透露出一種近似默片的粗陋滑稽,帶有明顯的卡通式惡趣味。但就整體而言,這繼承并沒有發展,恰恰相反,比之于寫實主義反而顯出落伍的跡象。唯一值得贊賞的,是改裝車的出現,冥冥中為后來Cult電影里的汽車的光怪陸離埋下了伏筆,比如喬治·米勒20世紀80年代的經典之作《瘋狂麥克斯》三部曲。

從007到鐵金剛

銀幕追車得到長足進步,一舉突破默片時代的成就,首先要感謝60年代的《007》系列。007這個放蕩不羈又身手不凡,有著俊俏臉龐和性感的邦女郎相伴的英國間諜,不僅擁有各種高能又炫酷的工具和武器,更讓人欲罷不能的,是他與英國汽車阿斯頓·馬丁DB5的密切結合。優雅、性感修長的車身設計,又不乏力量感的造型,獨特的尾鰭造型代表了那個時代最為流行的設計。作為經常要執行各種間諜任務的007座駕,充沛的動力自然是必不可少,DB5搭載4.0L直6發動機,最大馬力284匹,峰值扭矩達到了390牛米,最高時速可達233km/h。在《金手指》中,經典的彈射座椅、導航裝置、可進行噴灑的油毯等等科幻又科技含量極高的裝備,進一步使得007能更容易完成各種艱巨任務。DB5因為007電影而名聲大噪,在當時售價高達4000多英鎊的情況下,仍在兩年內售出了1200輛,其影響可見一斑。從那時開始,阿斯頓·馬丁就成為歷任007的專屬座駕,只要看到阿斯頓·馬丁就會聯想起邦德—兩者同樣產自英國人之手,相配得天衣無縫。

007之后,電影人挖空心思,使電影里的汽車追逐變得花哨生動,在裝載高科技武器的同時,也為電影里的你追我趕增添了不少樂趣—這一時期積極探索的結果,就是1968年刷新人們對于銀幕追車戲概念的《警網鐵金剛》:電影里那場舊金山街頭追逐堪稱空前,彼得·葉茨導演既沒有為電影做配樂,也沒有剪輯滑稽的追車噱頭,長達10分鐘的汽車較量,以一個爆炸性的車毀人亡決出勝負,粗糲卻冷峻,不但塑造了追車戲新高度,更將警匪電影引向了一個新時代。

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3年后的《法國販毒網》。在這部電影里,導演威廉·弗萊德金打破封閉路段的限制,把基恩·哈克曼的車輛放在車水馬龍的開放街道,汽車在高峰期的街頭追逐,一面追趕輕軌上疾馳而過的火車,一邊避讓躲閃路上的汽車、行人、建筑物和消防栓等障礙物,其觀眾身臨其境的緊張,以及可能就發生在身邊的場景,令人不時倒吸冷氣。

從007到《警網鐵金剛》再到《法國販毒網》,銀幕上的引擎之戰已然蔚然成風。幾乎每部現代戲都會添加引擎元素,甚至催生了不少優秀的公路片,如《逍遙騎士》(1969),其他還包括稀奇古怪的駕車特技,如《金剛鉆》(1971)的左輪側行,《金槍人》(1974)的汽車在空中轉體360度,在各種崎嶇地形上追逐的《死亡賽車2000》,用上了卡車(《警察與卡車強盜》1973)、迷你車(《意大利行動》1969)、摩托車(《緊急搜捕令》1973)、改裝車(《瘋狂麥克斯》1979),甚至是長達40分鐘的超長追逐(《沖天大追緝》1974)等。

引擎戲的紛雜,經銀幕進一步發酵,變得越發娛樂,以致在20世紀最后20年,不僅追車戲的危險系數變高,甚至借助CG技術,夸張得連物理規則都不要了:《奪寶奇兵》(1981)里的瓊斯博士在飛馳的卡車間攀爬跳躍,《威猛奇兵》(1985)在高速公路逆向追車(《黑客帝國》里的高速公路追車,多少與這部電影有些關系,只是沃卓斯基姐弟借助數字手段,不僅上演了摩托車、汽車和卡車互飚的戲份,還在方向上來回逆轉,堪稱影史最經典的飆車戲份,在筆者看來沒有之一),《終結者》(1984)里讓油罐車追擊摩托車,《生死時速》(1994)利用倒計時去追車,《黃金眼》(1995)里坦克碾壓街頭……此外值得點名的電影還有很多,諸如《黎明生機》(1987)、《鐵甲威龍》(1987)、《全面回憶》(1990)、《勇闖奪命島》(1996)和《第五元素》(1997)等等,它們都以各自的引擎特色,拓寬了汽車在電影里的作用和地位。

都是CG惹的禍

新千年之后,電影技術取得長足進步,銀幕上的引擎之戰也由此愈發兩極化:一類是積極擁抱CG特效,領軍人物是沃卓斯基姐弟和邁克爾·貝等,另一類則選擇返璞歸真,借助強大的攝影技術,積極采用實拍,代表作品是《諜影重重》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非常人販》系列和《黑暗騎士》三部曲等。

沃卓斯基姐弟在《黑客帝國2》里的14分鐘高速公路追車戲,此前說過。但也要說明:這段追車戲并非全部CG,而是結合了實景,兩位當時還是兄弟而非姐弟的導演,不僅拉來上百輛各式各樣的車,甚至特地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實景與綠幕的結合,保證了視覺效果的最終呈現。這點與邁克爾·貝很不同,在屢次要棄置導筒卻一口氣拍了4部的《變形金剛》系列里,他幾乎全程采用電腦特技。電影里的汽車幾乎全是CG制作,完全虛擬的鏡頭可以從任何角度、沿著任何路徑,任意地變換景別和焦點,繼而完成對整個飆車戲份的捕捉。更關鍵的是,這樣的鏡頭可以多次重復利用——據眼尖的觀眾講,邁克爾·貝《逃出克隆島》(2005)中一輛汽車被鋼管迎頭劈開的鏡頭,被CG再次變更后,在《變形金剛3》中居然又出現了一下。

CG這種操作,雖然降低了電影的制作成本,同時提高了視覺奇觀的效果,但它越發離奇的角度,反而漸漸拉高了觀眾觀影的閾值—閾值越高,觀眾的情緒越難調動。更何況,CG畢竟不是真東西,從接受心理學講,它不能給觀眾帶來“這事兒就在身邊”的真實感。這就給返璞歸真留下了契機。

《諜影重重1》為拍攝從臺階沖下的鏡頭,一共使用了6輛經過特殊加工的道具車;《諜2》中的莫斯科街頭追逐,劇組動用了GO-Mobile特技駕駛攝影機—它具有獨立的動力系統,有特級駕駛員操縱,分布四周的攝影機以各種角度取景,繼而捕捉車體和移動中的劇烈變化,最后呈現出令人屏氣凝神的街頭對決。這之后,追求寫實風格,成為電影人爭相學習的對象:《皇家賭場》實打實地讓馬丁車在空中翻轉了七圈半,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極品飛車》則打出了全程無CG的賣點,雖片中的拋出未必全是真貨,但這些車在電影中風馳電掣漂移過彎卻沒有經過電腦加工—劇組為此動用了一種名為豆莢車的特殊座艙:座駕設在外邊,供實際操作的特技人員乘坐,而演員只需要做做樣子就行了;此外還有《突襲2》,電影中那段街頭追逐,全程實景拍攝,尤其中間那個從左前側車窗進入、然后在車內惡斗、隨即從右后方車窗伸出的長鏡頭,是近年來并不多見的經典場景。

《黑暗騎士》之所以上榜,是因為那輛按照1:1比例打造出來的蝙蝠戰車,它奔馳、跳躍以及被子彈和炮彈打中,甚至是最后的爆炸,都是在真實的街道上發生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絕對是資深的現場特效擁抱者,在《盜夢空間》里,他硬生生把一輛火車頭開進了城市,并實實在在地攔截了一大堆汽車。但說起新千年后的汽車電影,上面兩部其實也算不得正宗,真正繞不過去的彎兒,其實是《速度與激情》系列。

《速度與激情》系列每部都會打出“全部真車實拍”的宣傳語,并以詳盡的幕后視頻花絮進行佐證,比如《速度與激情6》,它的拍攝過程是這樣的:先用數字技術為故事場景打底,并用玩具車模擬整個過程,然后進行實地測量并規劃現場,最后才上陣實拍—這里雖然數字技術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一切卻是實景拍攝,比如《速度與激情7》里汽車從飛機上往下掉的那段,就完全是汽車特技,每部汽車都至少有兩個攝影機跟拍。相比于這部戲里用數字技術還原保羅·沃克,這段在飛機上開汽車的戲,顯然更具沖擊力。

如果算上《死亡飛車1》和《偷天換日》,《非常人販》已經是杰森·斯坦森第三次駕車飚戲,足見其對汽車類動作片的喜好。片中主角的座駕是一臺750i E38,比較難得的是該款車型搭載一款少見的6速手動變速箱,它也是世界上第一輛裝配氙氣大燈的汽車。在片中它承載著前半部分的引入工作,開場時接送銀行劫匪的橋段充分體現了車型出眾的運動性能,在與標致607的對決中完美勝出。不過由于人蛇集團頭領太過狡猾,最終寶駒被約一公斤的炸藥轟個粉碎。

闖蕩江湖多年的馬丁自然不能善罷甘休,大鬧敵方老巢的同時還將舒淇搶回,也正因如此招惹來了殺身之禍,同樣劫持回來的奔馳S級也被炸了個魂飛魄散。簡單的商業片故事結局當然是正義戰勝邪惡,本片也不例外,不過“美國的拍攝模式+歐式風情+中國臉孔及打斗場面”混搭的風格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幽默汽車及其他

說到汽車電影中喜劇的經典之作,1998年上映的《的士速遞》則詮釋了法國人與眾不同的幽默感,它用十分貼近生活的方式,敘述了一個個笑料百出的警匪追逐故事。片中處于正常智力水平以下的警察,反倒每次都能成為破案關鍵的主角,而他駕駛的標致406在街道上極速穿梭的情景,則成為劇中的經典鏡頭。令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輛原本與普通出租車并無二樣的標致,經主角改裝后既能在賽道上輕松超越賽車,換上雪地的特制輪胎后又能克服各種打滑隨意追趕,甚至兩旁伸出的“機翼”還能令這輛406在空中短暫滑翔……輕松愉快的節奏和毫不夸張甚至有些寫實的特技,刷新了我們對標致這個品牌的認知。

同為80年代的經典之作,無論是講述未來是掌控于人類的雙手,以幽默風趣的對白帶出寓意深刻的道理的《回到未來》,抑或是警惡懲奸,為人們伸張正義的《霹靂游俠》,它們的世界觀以及劇情都是耐人尋味的,但是相比之下,在當中的汽車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碰巧的是,兩臺都是來自美國的品牌。不管是DMC-12還是1982年的龐蒂亞克火鳥TRANS-AM,都擁有著充滿未來感的科幻外觀,其中DMC-12甚至能穿越到未來,而火鳥KITT則是人工智能的機械戰車??梢哉f,這兩臺汽車是最能體現導演天馬行空思想的實物,車廂里琳瑯滿目的配置和按鈕,以及各種各樣不屬于那個年代的功能,都帶著那個年代的人們對未來最美好的幻想,這兩臺汽車本身已經超越了汽車這個范疇,成為人類憧憬未來的寄托。

重現往時經典的一幕,是電影中常用的敘事手法,致敬也好,追憶也罷,讓以往的情景重現在觀眾面前,總有種走入時光隧道的錯覺。根據F1賽場上經典的宿敵對決的故事改編,令《極速風流》喚起了當年那種更加考驗車手車技的激情場面的回憶,而選用“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擔任放蕩不羈的詹姆斯·亨特也是令更多年輕的觀眾去關注這項對速度有著極大渴望的賽事。浪子一般的James與沉穩的Niki這對一生中的對手,同時又是當年最為頂尖的車手,由一開始你死我亡的對決到后來亦敵亦友的關系轉變,也算是令F1這個只有無情的速度賽場上增添了幾分人情味。

猜你喜歡
汽車
汽車懸掛的作用
會變小的汽車
2019年8月汽車產銷環比增長 同比仍呈下降
2019年7月汽車產銷同比繼續收窄
2019年4月汽車產銷環比和同比均呈較快下降
汽車之家深陷“封殺門”
我國將發布報廢汽車回收新規
汽車的“出賣”
汽車們的喜怒哀樂
會飛的汽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