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牌洋行百年怡和

2016-04-19 21:42宋怡青
財經國家周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洋行塞克文華

宋怡青

在百年的發展中,怡和曾經不可一世,也曾喪折股肱,最終以驚人的彈性拓展了廣闊多元的業務領域。

這是一家“百年老店”,也是鴉片戰爭前成立于中國,并且唯一延續至今的外資企業。

這就是怡和洋行。曾經與太古洋行、和記洋行以及會德豐并稱為香港早期的四大洋行,有遠東第一財閥之稱。在百余年的發展中,怡和曾經不可一世,也曾喪折股肱,最終以驚人的彈性拓展了廣闊多元的業務領域。如今,作為世界500強的怡和業務廣泛,滲透于人們的衣食住行,從7-Eleven便利店到文華東方酒店,從Pizza Hut到空港貨運,乃至房地產、金融……

其實從來沒有一家外企像怡和這樣曾經深刻地影響過中國的內政與外交。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幾乎每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都活躍著怡和的各路人馬。

不可一世

1832年7月,依仗遠走天涯的商業冒險和堅船利炮的武力后盾,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馬地臣在中國廣州創辦了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渣甸洋行靠什么發家?威廉·渣甸回答:我所知道的最安全、最有紳士風度的生意,其實就是鴉片及茶葉貿易。當初渣甸洋行發軔于廣州時,深謀遠慮的威廉·渣甸就在香港購置了大量地產。鴉片戰爭后的1844年,渣甸洋行便正式遷到香港,設立總部。改原址為廣州分行,并且率先建立了買辦制度,雇傭華人買辦,專心經營和擴展中國業務。

為了在華拓展順利,渣甸根據中國的習俗,取怡樂和諧之意,改名為怡和洋行。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怡和的業務遍及外貿、鐵路交通、工業、金融等,基本控制了沿海和內河航運,勢力拓展至華中、華北乃至西南,儼然成為財雄勢大的國際財團。

由于在英資財團中居于首位,怡和被稱為“洋行大王”,而且它的主席(俗稱“大班”)和高層人員亦屢屢出任香港立法局議員。不少怡和出身的華人買辦,也受封成為英國爵士??梢哉f,此時的怡和洋行,已經不只是洋行,而是一個資本系,無論在香港政壇還是商界,都是叱咤風云,不可一世。

喪折股肱

1970年代的香港商界還是英資睥睨稱雄的時代。1972年.怡和洋行的主席亨利·凱塞克突襲收購了華商周錫年的牛奶公司。該收購戰役轟動港島,被當時商界認為是,英資洋行大勝華資世家成功戰役。當時的怡和系并非想進軍快銷食品業,而是旨在攫取牛奶公司在銅鑼灣的大幅土地資源。

但牛奶收購一役卻成為怡和系走下坡路的轉折點,也是以四大洋行為代表的英資勢力在香港最后的絕唱。此后,亨利大舉投資海外,不但經營失利,亦錯過了當時香港發展的良機。亨利不得不于1974年黯然下臺,由紐壁堅接任主席。

正當怡和失利之際,以李嘉誠為代表的華商卻乘著香港地產起飛的黃金時機崛起。1980年,在李嘉誠的幫助下,包玉剛一夜調集資金22億元,雷霆出擊,通過增資擴股的形式,獲取怡和洋行旗下的百年老店九龍倉。怡和在香港從此漸陷困境。

喪失九龍倉后,怡和面對華資財團有意收購置地控股的威脅,“黃臺之瓜,何堪再摘”。紐壁堅創出新招,實行怡和集團與置地控股互相控股40%的計策,確保股權不至于失控。

但是,隨之而來是香港地產市場的寒潮,使得置地控股曾經高價投得的中區地王和以巨資參與的美麗華酒店、白筆山計劃成為負累,負債158.8億港幣,成為1983年全港最大負債公司。

由于怡和集團與置地控股相互持股,集團也被牽累,盈利大降80%,1983年僅得1.39億港幣,1984年再降至0.8億元港幣。相比較而言,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在這兩年的盈利分別為9.34億港幣和10.23億港幣。

換帥中興

困境導致怡和中途換帥,西門·凱塞克到港接過主席大權,試圖挽救危局。

怡和失去九龍倉后,置地控股變為其核心,牛奶公司、文華東方集團、美心食品集團均在其轄下。此外,置地控股還掌握港燈集團等聯營公司。

凱塞克于1983年6月上任后,用兩大策略、三年多時間,致力于置地控股的發展。

首先,遷冊百慕大。凱塞克在致股東的公開信中,將怡和集團改在百慕大注冊的原因做了說明。主要有兩點,一是怡和及其在港的業務并非撤離香港;二是保證股東權益。

彼時怡和集團之所以遷冊百慕大,主要目的:買“政治保險”。時值中英談判香港回歸,凱塞克的論點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確保集團的利益不遭受意外。此外,由于百慕大允許自購與持有母公司的股份,對于當時的怡和集團有利。

正如英國同意歸還香港主權表示老殖民主義在遠東的最終終結,怡和的遷冊也是宣告殖民壟斷資本統治時代的結束。

其次,整頓置地控股。上臺當年,凱塞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管理層,除了自身照例兼任置地控股主席外,新設財政事務董事,加強財政管理,并將物業發展與管理分開,委任兩位總經理負責。取消及擱置若干發展計劃,譬如解散聯營計劃、白筆山項目等。出售了置地旗下的非核心業務資產用以套現還債,譬如電話公司、港燈集團、戴偉恩太平洋中心等等。降低對怡和集團持股至25.5%,以套取現金。

在置地控股恢復發展,財政穩健后,凱塞克于1986年再對其做了全系徹底重組。

第一,成立了怡和策略控股公司(以下簡稱怡策),在百慕大注冊,香港上市,持有怡和控股25.6%、置地控股15%、牛奶26%及文華東方33%的股權,并且將怡和證券并入,投資總值約63億港幣。與此同時,怡和控股持有怡策49%、置地11%、牛奶9%的股權。置地則持有怡策33%、文華東方63%的股權,不再持有怡和控股股權。怡和集團的主要業務在怡和控股名下。怡和控股同時持有同系怡和策略的大部分權益。而怡和策略則交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股權。這種交叉互控方法,讓集團管理層能完全控制董事局,以防止被第三者進行收購。

第二,分拆牛奶國際與文華東方獨立上市,使地產、餐飲、酒店三大系統并立,便于發展。

第三,怡和集團股權結構是以牢牢控有怡策,然后透過怡策徹底控制置地控股、牛奶國際及文華東方,形成牢固的網絡。

該重組計劃反應良好,怡和系上市公司股價創歷史新高。重組后第一年,怡和集團盈利7.84億港幣,創新歷史記錄,同比增長了64%。怡策也盈利2.24億港幣。

凱塞克的改組基本上奠定了怡和系的架構,旗下的怡和控股、怡和策略、置地控股、牛奶國際、文華東方國際和怡和國際汽車六大公司共同發展。其今天的發展也基于此。

改革開放后重返中國內地的怡和一直在拓展業務。實際上,怡和還是改革開放后內地首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投資者。近年來,怡和高層頻頻拜訪中國高層,中方對怡和集團積極擴大對中國內地的投資也表示歡迎。

猜你喜歡
洋行塞克文華
戰略變革的三條路徑
老碼頭
張文華
只知有莫,不知有英”
漢口滄桑
該死的中指
午夜飛越
捷成洋行:險中求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