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產業結構的區域差異分析

2016-04-25 18:55張越
2016年10期
關鍵詞:區域差異聚類分析產業結構

張越

摘 要:海峽西岸建設一直是福建省產業發展的契機,但是如何在海西建設的大背景下把握住機會,從質的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應該引起福建省的重視。福建省共有九個地市,每個地市的產業發展情況不同,本文從產業結構入手,選取福建省2000—2013年三次產業產值,運用聚類分析,通過和國內產業結構比較,歸納得出福建省產業結構的特征,再進一步通過省內不同區域的比較,得出福建省產業結構的區域差異;最后針對福建省各市目前產業結構現狀,提出可行的產業發展對策。當前只有準確把握各市三次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才能合理地推進福建省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福建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區域差異;聚類分析

福建省位于我國海峽西岸經濟區,上臨長三角,下接珠三角,右靠臺灣海峽,可以說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但經濟增長的速度卻遠不及鄰近的江蘇省和浙江省,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增長上的差距?在這一差距中,產業結構在其中又起著怎樣的決定因素呢?在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為了研究福建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就必須對該省產業結構進行研究分析,才能找出真正制約福建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因素,對癥下藥,使得福建省經濟又好又快地進行發展。

一、文獻綜述

區域產業結構一直是學術研究的熱點,不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地區范圍已有許多研究成果。陳連磊等(2014)從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這一角度來分析中國區域產業結構,作者以28個省份為基本數據,最終得出三次產業必須協調發展,并且培養高新技術人才,才能促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劉紅娟(2014)從基礎設施,生產變量角度來研究產業結構升級,提出要優化硬件軟件的基礎設施。曹美麗(2012)同樣選取了全國31個行政區位基本單位,從三次產業地區分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來進行研究,并對二者的關系作進一步分析徐國喜(2011)以海西背景展開分析,提出的對策建議是加快工業化步伐和發展高新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福建省自己特有的品牌。鄧春寧(2008)主要從產業競爭力入手來分析,認為區域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主要取決于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企業競爭力的相互作用,通過建立競爭力指標體系進行數據分析,對提高建省產業競爭力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民進福建省委(2011)從福建省經濟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判斷,用錢納里模型分析,雖然福建省在這幾年工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但是當前的工業化發展仍然是以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為此文章提出了福建省產業升級的主要任務及其重點和發展方向,重點強調了生態文明的建設以及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建議其。上述幾篇研究成果都是近五年來關于福建省產業結構的一些新理論,文章的作者們普遍認為要適應當前海西建設的大背景,就必須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位置,使其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同時要實現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提升產業競爭力,創新發展模式,這些觀點我認為對于福建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致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不足的是,還未具體分析每個地市的產業結構以及提出相應的對策,因此本文的意義主要在于,在眾多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細化每個地市的產業結構狀況,并提出相關的發展建議。

二、聚類分析

福建省共有九個地市,每個地方都有其自身特色產業,如何根據每個市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產業結構升級戰略顯得尤為重要。那么這九個地市三次產業發展狀況到底是如何的?該如何準確把握每個市的產業結構定位來共同發展,下面我們以九個地市的三大產業產值來進行簡單的聚類分析。從《福建統計年鑒》取得相關數據,對其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從第一產業產值的范圍來看,第一類和第六類的數值最高。從三次產業整體范圍來看,第三類中和第四類中三大產業的構成相似,較為均衡。

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類別間差距差異的概率值均小于0.001,即聚類效果好,但是第一產業類別間差距差異值較大,聚類效果偏差一點。但總體仍可參照上述方差分析進行產業結構差異分析。

結果系統以變量名QCL_1存于原始數據文件中,如表6

三、福建省產業結構現狀

根據上述聚類分析,可以得出大致以下結論:在第一類別中僅有省會福州,其第三產業產值和第一產值最高;在類別二中也僅有特區廈門,第一產業產值僅有25.3億元,但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卻相當迅速,僅次于福州和泉州。由此可以大致判斷廈門產業的結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正成為廈門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泉州第二產業產值2890.41億元在全省中是最高的,遙遙領先位居第二名的福州900多億元,可見其第二產業的發展規模之大。而第一產業,在福州和漳州這兩個城市居較高的產值,但是福州是福建省會城市,人口密度遠遠大于漳州,就從人均情況來說,漳州第一產業產值應居福建首位。另外閩北城市南平,寧德在表6的分類中歸于第四類,即三大產業的產值總體不高,均在400億元左右徘徊,第一產業的產值和二三產業差距不大,和廈門市的產業結構模式形成鮮明的對比。莆田,三明和龍巖市歸在第三類,這三個市產業結構總體特征在于,三大產業產值處在福建省中等位置,三次產業發展旗鼓相當,但總體產值都算高。通過上文聚類分析得出的結論比較分散,不利于我們整體研究,下文的分析主要將福建省九地市分為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兩大塊來進行分析。

(一)從三次產業產值角度分析

1、沿海較發達城市中,根據統計,福州市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69.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15.91億元,比上年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2352.15億元,增長率為11.5%;第三產業增加值2401.1億元,增長率9.4%。[1]。2015年泉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6137.74億元,第一產業為178.28億元,第二產業的貢獻3742.33億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2217.13億元。泉州市位于閩南金三角,其第二產業發展十分迅速。當前泉州已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主力軍,本市經濟在閩南地區乃至福建地區都已長期處于領先地位,正努力實現通過優化自身產業結構,趕超廈門。

2、在福建內陸的資源型城市如南平、龍巖,據統計,南平市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2.5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1.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43.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17.31億元。[2]龍巖市2015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38.4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0.6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914.82億元,增長9.0%;第三產業增加值623.02億元,增長10.2%。[3]2014年龍巖市機械產業、有色金屬產業、煙草產業、能源精化產業等主力產業已實現工業產值974.06億元,增長11.8%;紡織產業、建材產業、光電新材料產業等實現工業產值已達581.31億元,增長 10.6%[4]。

(二)從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分析

1、沿海發達城市,以泉廈兩座城市為例。泉州市2014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達79.41萬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包括了個體私營和城鎮單位,其中第二產業個私從業人員有36.94萬人,城鎮單位124.1萬人;第三產業個私從業人員67.36萬人,在城鎮單位也達到了32.66萬人。很明顯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占了絕對優勢,也從側面反映出泉州市當前以第二產業為主體的經濟形勢。毗鄰泉州的特區廈門,2014年一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分別為9630萬人、102.88萬人、159.68萬人,差距如此懸殊,而且在二三產業的對比中,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仍高于第二產業,可見,廈門市的第三產業已占據了主導地位。

2、內陸資源型城市,以南平市和龍巖市為例。南平市2014年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73.43萬人,38,83萬人和74.26萬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比例大致相同;龍巖市2014年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58.17萬人,57.47萬人和78.73萬人??梢婟垘r市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人數相當,第三產業略有領先優勢。從內陸城市的三次產業結構就業人數和沿海較發達城市相比較,不難發現,就業人數和產業結構呈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二三產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定有某一產業作為主導,第二產業或是第三產業,來主導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傳統產業占據主流地位,新興產業的發展力度不夠。以泉州市2013年十大產業產值及增長值為例。一方面,從兩大類產業的絕對值就可以發現傳統產業以1730.21億元的絕對優勢壓倒新興產業,傳統產業中,紡織鞋服占據著主要地位,其產值是新興產業加總的三倍多,后者發展力度仍舊不足。石油化工則是新興產業中的佼佼者,電子信息等其他行業的發展讓停留在起步階段。另一方面,從增長率比較,雖然傳統產業在絕對值上有優勢,但是增長率卻不見得遙遙領先,特別是一些紡織建筑,增長率僅有10%左右;相反新興產業的絕對值低,甚至只有0.4億元,7.68億元的絕對值,但是增長率卻能達到11.6&,21.7%,可見當前雖然仍舊是傳統產業占據主要地位,但是新興產業正在崛起,希望這種崛起的空間越來越廣闊,能在一定時期和傳統產業并駕齊驅,最終超越傳統產業,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當前福建省的發展戰略已經側重于新興產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醫藥、創意產業、信息網絡與軟件等已被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在福州、廈門等市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建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進行建設,希望能將通過建設高新產業園區來提高高新產業對福建省經濟的貢獻[5]。

(四)區域產業結構存在問題的原因

1、政策先行優勢不平衡。廈門市是福建省唯一的經濟特區,早在上個世紀已經享受到國家的政策優先,因為逐步從一個小島發展至今天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在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成立了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廈門,平潭已被納入自貿區范圍,這意味著這三個縣市在未來將能享受到各項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其他地市的經濟發展的差距也會進一步拉大??梢娬呱系膬瀯菽苁沟靡粋€地區的發展優先于其他地區。

2、缺乏創新??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前福建省傳統工業仍占據著重要地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而這主要源于缺乏人才的支持。福建地區高校云集,福州大學城分布著福州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等工科類水平較高的高校,但是高??蒲泻推髽I之間的聯系卻存在斷層,科研結果還未能真正投入到實際應用中。另外各地市產業創新程度不夠,在引進人才方面也存在不足,相應的產業園區建設不夠完善,新興產業未能異軍突起。

四、福建省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一)因地制“市”

福建省的九個地市都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我們必須將它們的優勢產業發揚,將劣勢產業進行轉化。在上文聚類分析中,漳州和福州的第一產值較高,尤其在閩南金三角中,相比之下漳州以第一產業為主,那么漳州就更應該將農業打造成一張特色名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一產業是基礎,只有在第一產業平穩的基礎上才能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第一產業不僅不能舍棄,更應該在順應時代的發展對其進行創新。同時要調節好投資,引導投資,讓投資促進產業技術水平的升級,尤其是通過引導投資促進福建省的農業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運用科技的進步來提高第一產業相對勞動生產率,為福建經濟長久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6]。因此漳州市的定位就應該在創新農業的基礎上,著力發展二三產業,將農業品牌化,打造出屬于本市的農業名片,平和蜜柚,長泰蘆柑,云霄琵琶等都是漳州有名的農產品,如何進行品牌深度化加工,使之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迫在眉睫。

(二)轉變模式

第三產業是當前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如何讓第三產業成為福建省,特別是依靠資源而生的內陸城市發展的主力軍,值得深思。首先要改變傳統產業占主導的局面,重點發展以高科技和現代化管理方式相結合的現代服務業如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等,致力于把現代服務業變成主導產業。以龍巖南平三明等資源豐富的內陸城市為例,當前需要考慮的是,等到資源匱乏之前,搶先發展起第三產業和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新興服務業。另外政府應該擬定相關的發展戰略,發揮政策導向的作用力,刺激市場催生出新興服務業,挖掘第三產業的潛力。整個第三產業要在政府宏觀的調動和企業微觀的配合規劃下,涌現出許多適應市場的新興服務業,給第三產業的市場帶來新一輪的浪潮[7]。

(三)加強合作

福建毗鄰臺灣海峽,更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地理優勢,互補互通。結合海西區域特征,建立以福州、廈門、臺北為中心城市的海西文化創意產業帶,充分利用兩地地緣優勢,加強閩臺雙方在文化傳媒、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產業對接。在福建和臺灣設立文化產業和貿易往來的窗口,充分利用平潭這一有力平臺,

使得兩地的最具特色的文化產品能夠被長久地關注,促進閩臺之間更深層次的交流[8]。2014年12月剛成立的福建自貿區,其目的也是希望福建省能夠和臺灣全面合作。從目前看來,批準設立自貿區可能是福建發展的最有利的契機,因此必須把握住這一關鍵點,在同臺灣充分合作的同時,努力趕超臺灣。當然,不僅僅是同臺灣加強合作,九個地市之間也必須相互協作,充分利用各地市的地理,文化等資源??梢砸灾槿呛烷L三角為借鑒模式,打造閩南金三角,這一地區也將會是福建省的一個強有力的經濟圈,以達到輻射周邊的城市,帶動整個福建省經濟發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2015年福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 2015年南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 2015年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 龍巖市統計局.2014年全市經濟運行簡析.2015,1

[5] 民進福建省委經濟專委會課題組.加快福建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

[6] 章貴軍.海峽西岸主體經濟區產業結構合理性實證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5)

[7] 陳鋒,陳曉君.基于Shift-share模型下的福建省產業結構分析[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8] 方忠.福建省文化創意產業對就業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9] 陸凌.福建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特點及其優化升級的對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9

猜你喜歡
區域差異聚類分析產業結構
基于產業結構對接的人力資源培養實踐與思考——以湖南省為例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變動、技術進步與碳排放
中國解決產業結構問題從淘汰落后產能入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