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公共素養:行為準則25條

2016-05-06 12:11三川玲
孩子 2016年5期
關鍵詞:長大電梯家長

三川玲

當他們長大以后,這25條里有我們社會的公共水準和國民素質。

我的一位朋友從美國回來定居。她的兒子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后代,現在北京一個國際學校讀書。朋友說,學校里的孩子有些是在國內長大的,有些是在國外長大的,雖然都是中國人的面孔,但不用開口說話,她就分得出哪些是前者,哪些是后者?!敖涍^一個大門,打開門讓別人先走、自己最后走的孩子,一般是在國外生活時間比較長的?!?/p>

我把這個事例講給其他人聽,不知是不是自己和孩子都沒做到,大部分人沉默不語。還有人跟我說,這些做法,其實從來沒有人來教我們——學校的思想品德課,教的都是扶老太太過馬路;父母輩只教我們要好好學習,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競爭,要當公務員……打開門讓誰先走?沒人教我們這些。

沒教,就可以不會嗎?不會,也不用努力去學?

未來世界,必然跨越國界。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不應該因為貧富強弱、疆域大小、文化習俗等等而遭受不同的禮遇。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一種最為基本的交往方式。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應該從小學習一件事:

從人性最為基礎的地方,尊重別人,也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

這是孩子整體素質的一部分,也是教養的一部分,當他們長大以后,這就是我們社會的公共素質、國民素質——所以,眼下,這才是家長最應該進行的家庭教育。

我們把學校、家庭沒有系統教過的公共素養整理出來了25條,與大家分享。希望新一代的孩子在我們手里長大后,不會有人再說:

你父母是怎么教你的?你有沒有家教?中國人怎么這個素質!

第一部分 行為底限:不影響他人

這一部分是做人的底限,也是行為規范的全世界通行法則?!凹核挥?,勿施于人”——自己的任何行為均不得影響他人,這是行走社會、與人相處的起碼要求。

1.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場合不能大聲說話,不能跑來跑去,說明不能拍照的地方就不要拍照。

公共場所皆不能大聲喧嘩,如果與朋友相距較遠,請悄悄跟上后再輕聲交談,不能喊話。

2.公共空間不吃東西,尤其是不在密閉空間里吃帶氣味的東西。

總有家長認為,孩子餓了是天大的事,一秒都等不得,餓十分鐘后果就不堪設想,所以喂食不分場合。其實,這非但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孩子——你剝奪了他做一個文明人的權利。另外,飲料油汁潑灑弄臟地面或椅子,食物渣渣嵌入地縫,都會加速公共設施老化丑化。

而反過來,只要你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忍,并做好示范,孩子們其實都是能忍住的,相信我。

3.看戲、看電影、聽音樂會的時候,不要隨隨便便站起來,不要交談評論。

看電影時有些孩子會不由自主站起來,也有些小孩故意去擋放映的光線,在屏幕上留下自己調皮的身影。請大人從手機靜音開始示范,教會孩子如何在觀影時不影響他人。

4.不在公眾場所播放有聲音的東西。

很多人覺得別人太“敏感”,其實是自己太“粗暴”。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播放音頻和視頻,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粗俗。

5.不插隊、不闖紅燈、不搶電梯、不摔門。

有一次,在飛機的廊橋上,一位20歲左右的小伙子,連擠帶扛地插隊。我想了很久,他究竟在搶什么?飛機座位是固定的,都到廊橋了,也不存在趕不上的可能,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先放置行李了。但是,這值得插隊嗎?

也許,什么都搶,已經成為很多人的本能。

6.不在眾人面前說悄悄話。

哪怕沒說什么不好的內容,偷偷說話的行為都難免會讓別人誤會你在背后議論他什么。

7.見面會談時盡量不要看手機、玩游戲、打電話。

很多孩子出門做客,不管對方如何友好,總是一臉冷漠地沉浸在手機游戲上。這沒有大聲喧嘩那么缺乏家教,但依然很不禮貌。

第二部分 自我形象:清潔、得體

這部分是教孩子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包括穿衣吃飯等行為禮儀。

8.打噴嚏、擦鼻涕、咳嗽、打哈欠和拭眼屎要避人,不當眾剔牙、摳鼻屎、化妝。

這些行為本身沒有問題,但是要在恰當的地方做。文明的程度,其中就包含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不保護自己隱私,等于是在侵犯別人隱私。

9.飯后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當你覺得不這么做會使自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的時候,自然就會主動去改變了。

10.頭發干凈,衣物整潔。

網上有個調皮的說法,“你都不值得我見你前洗頭發”,意思為對某人無感。如果你在乎孩子的形象,請保持他的頭發、衣物、用品干凈整潔,讓他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干凈整齊比時髦的發型、昂貴的服裝更加分。

11.服飾要尊重場合,尊重情形。

出門旅游時,??匆娨恍┡诘巧揭白銜r也穿著公主裙,顯然不懂真正的公主是怎么樣的。要讓孩子具有良好的精神氣質,學會在不同場合穿不同衣服還是必要的,得體就在細節里。

12.盡量讓孩子穿合身的衣服。

老人家都喜歡給孩子買大兩三個號的衣服,然而過大的服裝會影響人的心情和舉止。如果有可能,盡量讓兒童穿合身的衣服,不僅有益孩子的精神健康,也有利于我們的國民風貌。

13.不要讓女童穿得性感暴露,哪怕是上電視節目需要——這樣的節目,不上也罷。

有很多機構,甚至是家長,以把孩子成人化為噱頭、為榮耀、為樂趣。比如,讓未成年的女童打扮得性感妖嬈,化著濃妝進行表演。

我認為這已不僅是價值觀導向問題,而是已觸及法律。作為家長,一定要有保護孩子的意識,要清晰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堅決不能做,不要為一些暫時的名利所誘惑。

第三部分 互動技巧:落落大方,與人為善

這部分是進階的要求,讓男孩更像小紳士,女孩更像小淑女。做到這些,需要孩子們付出更多額外努力;當然這些付出,也會讓世界更加溫暖而美好。

14.打招呼不太大聲也不太小聲,眼神有交流、有微笑。

打招呼的重點是對方收到了你的問候,不管是用肢體語言,還是微笑或者眼神。很多孩子都會問候,但表情麻木敷衍,顯然沒走心。

15.接受幫助時,真誠說謝謝。

“謝謝”要在對方心理預期的時間內說出來(大約是三秒鐘),說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最好具體表述出因為何人、何事感謝。

16.別人在夾菜時不轉轉盤。

哪些小事會讓人顯現出教養?除了不要轉轉盤,還有開門時扶住門讓別人先走,關門時輕手輕腳、讓門自然滑回原位等。

17.乘坐電梯時候,看見有人奔跑過來,為對方按著開門鍵等待。

站在電梯按鍵附近時樂意為別人按樓層鍵;拿著大件物品的人出電梯時,為對方按開門鍵,等對方安全離開再按關門鍵;留出正對梯門的位置給后來者。

18.乘坐扶手電梯的時候,不要兩人并排站立,留出一邊的位置給要通過的人。

讓孩子體會到如果自己有急事而前面有人阻擋的心情,明白給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的道理。

19.乘坐大巴、地鐵,甚至包括去洗手間,盡量自己往里走,把入口處方便的位置留給后來者。

這樣做有什么意義?會讓人感到他人對自己的善意。有時候,看似吃虧的行為,其實沒吃什么虧;看似占便宜的事,也沒占什么便宜。

20.別人新買了衣服物品,或第一次到別人家里做客,恰當地贊美,不當著主人的面負面評論。

帶孩子去朋友家,有的孩子會當著主人的面抱怨:“你家好小哦!”“都沒有電梯!”你可以說這是孩子童言無忌、口無遮攔,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不具備基本的與人相處的能力,缺乏寬容的心態。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學會寬容,要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

21.分清主角配角,不喧賓奪主。

總有些家長喜歡培養自己的孩子當焦點,當領袖,要霸氣。這些孩子在公共活動中常壟斷展示的機會,把其他孩子晾到一邊。但他們長大后多數并沒有對團隊成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當不了真正的焦點和領袖。

22.不浪費。

去吃自助餐時,不要剩一大盤子沒有吃,還不停去拿。這不僅浪費了別人的心血和地球的資源,還暴露了自己不懂珍惜和感恩的粗鄙。

23.學會“等一會兒”。

需要排隊的地方遵守規則排隊,等侍者上菜時不反復催促,當別人因為不熟練或不懂而耽誤我們事情時不沖動指責——忍耐,永遠是風度和修養的重要部分。

那些在公共場所憋不住要當眾大小便的孩子,家長只要相信他們管得住自己,他們就一定管得住。而一味夸大孩子的需求,生怕孩子付出一點忍耐、受一點委屈,那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24.尊重服務業人員,就像尊重家人。

這樣做并不像某些人憤憤不平說的“我花了錢干嗎還要討好他們”。告訴孩子,我們花了錢,飯店提供了餐食和服務,這已經扯平;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有權利對他人高高在上。

25.不把自己的廢棄物品亂扔留下。

最近我們舉辦了好幾場活動,我每場都會去看觀眾留下些什么:有時候會看見一些包裝紙,礦泉水瓶,有時候會感動地發現什么都沒有,好像沒有人來參加過這場活動一樣。還有一次,我甚至看見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在現場把塑料袋和水瓶收進包包里面——這就是家教,這就是素質,這就是文明。

以上25條,相信大多數家長跟我一樣,沒有每條都做到??吹侥承l目的時候,甚至會悄悄地臉紅冒汗。

沒有關系,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只是需要提醒各位,這些說是教孩子的家教規條,其實是給父母看的——

孩子不會聽你怎么說,他們只看你怎么做。

猜你喜歡
長大電梯家長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被困電梯以后
我長大了
家長請吃藥Ⅱ
乘電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