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國戰爭蘇聯反坦克步槍史料(三)

2016-05-10 17:21Akula_941
輕兵器 2016年9期
關鍵詞:全槍槍機反坦克

Akula_941

在前文中提到了被各種原因推遲生產最后幾乎不為人知的盧卡維什尼柯PTRR-39反坦克步槍,其實,這支武器差一點就和今天的PTRS41步槍的歷史地位對換。

盧卡維什尼柯

PTRR-39反坦克步槍

在1939年8月的測試中,PTRR-39反坦克步槍使用普通彈在500m距離上對20mm厚裝甲以20°角射擊,可有效擊穿;在100m距離上則擊穿了30mm厚裝甲。

這種步槍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射速,其尺寸在參選者中也足夠短,全槍長僅為1.7m(同時參選的PTRD步槍的全槍長突破了2m)。

PTRR-39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為了緩解巨大的后坐力,槍口安裝有柱狀多室制退器,并在槍托后增設了橡膠緩沖墊。

PTRR-39步槍最初設計為架在輪架或摩托車上使用,后來增加了兩腳架,不過相對于前者,在兩腳架模式下射擊被認為有些困難。

1939年10月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正式通過了為工農紅軍生產14.5mm盧卡維什尼柯PTRR-39反坦克步槍的計劃,并于1939年末試產了50支,且計劃于1940年生產15000支列裝部隊。

仿佛一切都預示著PTRR-39即將大范圍投產,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隨著接觸了更多德國坦克,蘇聯人突然發現他們過于高估了德國坦克的裝甲厚度。最初他們設想的德國坦克是正面裝甲厚度最起碼超過60mm且側甲厚度超過40mm,蘇聯的設計師們甚至做好了防御對方坦克80mm裝甲的思想準備。但通過實際接觸,蘇聯人發現德國裝甲并非他們想像中那般厚而堅挺。于是開始將大威力反坦克武器下馬。

首先下馬的就是各種超級反坦克炮,諸如85mm zis-23火炮、107mm zis-24火炮以及zis-24M 107mm火炮,它們原本被用來設計對抗一種正面厚度不低于100mm的假想德軍重型坦克。

隨后,開始下馬威力過剩的反坦克步槍。14.5mm反坦克槍彈是否浪費資源?激烈的討論影響了PTRR-39反坦克步槍的生產,同時蘇軍以大力生產壓制火炮為重心,分配給PTRR-39的產能很少。

在宣布采購計劃后的整整8個月間,PTRR-39真正交貨的僅有寥寥數十支。此外,在此期間進行的多次再測試中,PTRR-39暴露出對沙塵污垢或發射藥殘渣相當敏感的特性,戰地可靠性不佳。

1941年6月23日,也就是巴巴羅薩計劃(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后于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整場作戰于1941年6月22日展開——編者注)的第二天,紅軍中依然有強烈的呼求建議采購PTRR-39反坦克步槍,并且在同年7月8日,最高軍事委員會第二次發布了采購盧卡維什尼柯PTRR-39反坦克步槍的指令。然而很快,這項采購計劃被徹底取消。由于PTRR-39在大規模生產性上的劣勢,其復雜結構需要較長時間進行生產準備等,最終僅有屈指可數的幾支PTRR-39參加了莫斯科西線的戰斗,并且全部在戰場上損毀,無實物流傳后世。

除了盧卡維什尼柯拿出了PTRR-39之外,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還有其他槍械設計師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參與反坦克步槍的競標,他們分別是施皮塔尼和弗拉迪米洛夫——他們二位便是大名鼎鼎的ShVAK機炮的設計者。其中,施皮塔尼更是同時主導了著名的施卡斯(ШКАС)機槍以及施瓦克(ШВАК)機炮的開發,這兩種武器都大規模運用于蘇聯二戰前以及二戰期間的主力戰斗機上。

施皮塔尼反坦克步槍

時值1939年夏,早已靠著施卡斯機槍和施瓦克機炮成為大牌航空火器設計者的施皮塔尼帶著他的設計參與了當年的14.5mm口徑反坦克步槍的第二輪競標。PTRSh-39反坦克步槍就是他的參選作品。

PTRSh-39反坦克步槍采用單發手動裝填、自動拋殼的操作方式,盡管是單發裝填,但由于裝填方式極其簡單并且省去了拉槍機退殼的步驟,射速還是非常高的。由于不使用彈匣供彈,PTRSh-39自然不需要花大把時間裝填彈匣,所以實際上來說,PTRSh-39的火力持續性也比較好。

PTRSh-39反坦克步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機匣上有一個托盤結構,射手將彈放置在托盤上,槍管、槍機復進時,彈即被推入彈膛,這個裝置的使用方法與其說是裝填,不如說僅僅是射手將下一發槍彈放上去而已,甚至連填彈的動作都不需要做。當射手扣動扳機打出槍彈后會自動拋殼。

在射擊試驗中,PTRSh-39安裝了PE光學瞄具且能較準確命中1500m外的小型裝甲車目標,槍管口部還安裝了一個細長的槍管制退器,可減輕后坐力。該槍配有兩腳架。

施皮塔尼PTRSh-39反坦克步槍在1939年的最終選拔中不曾笑到最后,并且僅有原型槍問世。關于此槍的規格尺寸和質量以及詳細的報告目前均難以查證。

弗拉迪米洛夫反坦克步槍

PTRV反坦克步槍是弗拉迪米洛夫的設計,相對于他的搭檔施皮塔尼充滿鮮明特色的設計,弗拉迪米洛夫的設計更為保守。

1938年8月,他提出了3個設計方案,分別采用12.7×108mm、14.5×114mm和某種20mm彈藥,據推測,或許是20×99mm口徑。采用14.5mm和12.7mm口徑的設計大同小異,但是采用20mm口徑的步槍則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武器,然而因為全槍沉重,機動不便,維護性差,被迅速否決了,樣槍全槍質量42kg,全槍長2 215mm,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記載了。

14.5×114mm口徑的反坦克步槍樣槍質量23kg,初速1034m/s,全槍長2145mm。

在1938年11月9日的第二輪競標中,競標條件明確規定使用14.5mm彈藥,使用12.7×108mm槍彈的方案被否決了,弗拉迪米洛夫最后拿出的14.5×114mm反坦克步槍方案也就是PTRV-38。

在當時舉行的射擊試驗中,PTRV的供彈具設計和彈藥初速都比較令人滿意,其供彈具為5發彈夾,使用時,將彈夾裝入供彈用的盒子里。但是由于精度并不理想以及僅有150~200發的糟糕的槍管壽命,軍方婉拒了PTRV-38步槍。

1939年8月,弗拉迪米洛夫推出了他的幾乎重新設計的改進版——PTRV-39步槍。

PTRV-39步槍的變化相當大,其雖然采用和PTRV-38版一樣的槍管長后坐式自動原理,但是移除了那個擴為14.5mm口徑的早期型德什卡重機槍的制退器,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加長的裝在槍托內的緩沖器。當射擊時,其槍管會進行330mm的超長距離后坐,幾乎半個槍管會沒入裝有彈簧緩沖裝置的槍托中,以此大幅度降低可感后坐,且在這個過程中槍管會有一定的自旋過程,因此該槍射擊時的視覺效果猶如小型加農炮。其戰斗射速為15發/分。

PTRV-39步槍全槍質量22.3kg,全槍長比PTRV-38略短,為2012mm。全槍可分解為兩個主要部分攜行,在攜行方面比PTRV-38方便很多。

在1939年8~9月間,弗拉迪米洛夫PTRV-39和盧卡維什尼柯PTRR-39進行了最終對比。在測試中,PTRV-39的故障率比PTRR-39還要高,弗拉迪米洛夫的PTRV-39反坦克步槍最終也被刷下。

傳奇之作:PTRS41

命運就是如此多變,在無數坎坷挫折和激烈競選后,誰都沒能想到的是,最后的獲選者竟是一款1938年參選時無人關注的步槍。當PTRR-39反坦克步槍的生產因為對14.5mm口徑的質疑而怠工直至暴露出諸多問題的這段時間內,西蒙諾夫對于競標結果并不在意,而是一直致力于將其設計的14.5mm口徑的PTRS41步槍更加完善化。

于是當1941年戰爭爆發,蘇聯急需反坦克武器時,PTRS41作為一個成熟的設計,以絕對的黑馬姿態登場橫掃了所有對手,以兼顧優良的生產性、輕便的質量、半自動火力和較好的戰場可靠性等一系列優越的性能贏得了訂單和生產線,設計者西蒙諾夫無愧于費德洛夫和捷格加廖夫的“天才”學生之名。

PTRS41步槍采用活塞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短行程導氣活塞安裝在槍管上方,導氣箍上設有氣體調節器,可切換3種導氣量,根據不同的使用環境調節導出的火藥燃氣量,以克服污垢或寒冷天氣帶給自動機的負面影響。

5發彈夾中的槍彈雙排排列,彈夾從打開的彈倉下方裝入,但也可以從上方的拋殼窗手動裝入單發彈藥。槍上設有空倉掛機機構,只有槍機被鎖定在后方時才能打開彈倉裝填。為了緩和后坐力,PTRS41也加裝有高效制退器,后期型PTRS41使用的制退器和PTRR-39一樣,槍托后方加裝了橡膠緩沖墊。其表尺射程100~1500m,每50m一個增量。

1941年8月29日,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宣布正式采購PTRS41和PTRD41兩種14.5mm口徑反坦克步槍。由于PTRS41的設計相對于極端簡化的PTRD41還是稍顯復雜,PTRS41的生產速度被PTRD41壓著,截止1941年底,西蒙諾夫PTRS41制造出了77支參加莫斯科會戰,然而很快,到1942年,生產數字激增為63308支。最初的生產工作由圖拉兵工廠進行,隨后由薩拉托夫兵工廠接手。

在戰爭中期,蘇聯人依然不滿足PTRS41反坦克步槍的火力持續性,為此特意開發了一個擴容到20發甚至更多容彈量的擴充型反坦克步槍彈匣,尺寸極為夸張的PTRS41反坦克步槍擴充型,由于彈匣的原因導致整槍高度大增,更是特意配備了輪架,然而由于裝滿彈的彈匣實在過于沉重,這支擴充型槍沒有生產多少就停產了。

PTRS41步槍因其良好的性能和易于拆解攜帶的特點收獲了不少褒獎。

PTRS41反坦克步槍不僅僅活躍在二戰,在戰后的朝鮮戰爭以及今天的中東和烏克蘭戰場都能找到其身影。

攬盡贊美:PTRD41

PTRS41步槍因為全槍零部件多而精細,難以快速生產,為了滿足大量生產的需求,就要設計出更加簡單的武器,PTRD41就是這種思路的代表產品。

衛國戰爭初期極其需要步兵反坦克武器,以至于12.7mm口徑的沙洛霍夫步槍都得以投產了一批。當時,一款超級簡易、具備絕對生產性并且威力強大的反坦克步槍方案被提了出來,這就是PTRD41反坦克步槍。

從戰場上繳獲到的波蘭Wz.35和德國PzB39反坦克步槍的簡單結構給了捷格加廖夫啟示。為了進一步提升生產性能,捷格加廖夫確立了設計一種簡單的單發自動拋殼的非自動步槍的目標——這一設想極為新奇。一般來說,非自動步槍需人工操作實現抽/拋殼,而這款非自動步槍則能實現自動抽/拋殼。

該槍的槍管在射擊時會進行長距離后坐(約65mm),并壓縮槍托內的彈簧緩沖器,對于一支非自動步槍來說,這樣的設計一般只是為了大幅減緩后坐力,然而對于PTRD41反坦克步槍來說還有另一個功能:當槍管、槍機后坐過程中,拉機柄會撞到槍托右側堅起的一塊金屬板上,在金屬板的斜面作用下迫使槍機旋轉開鎖。然后當槍管后坐到位而停止運動時,已經開鎖的槍機則在自身慣性的作用下繼續向后運動,從而抽出彈殼并拋殼。相當于一個簡單的裝置利用槍機后坐抽/拋殼而代替了人工操作抽/拋殼的動作,真讓人拍案叫絕。

由于沒有彈倉,所以彈殼從機匣下方的拋殼窗拋出后,射手需要用手從機匣上方的裝填口裝一發新彈進彈膛內,并用手操作槍機閉鎖。

其槍管加裝有高效制退器,槍托后方設有橡膠緩沖墊,使得該槍射擊時的可感后坐力減小,是一般士兵可以接受的。

PTRD41反坦克步槍的機械瞄具使用簡單的翻轉式表尺,其中一個缺口用于100~400m瞄準,另一個缺口用于400~1000m瞄準。另外,機械瞄具的瞄準線偏左,是為了提供更舒適的射擊姿勢和避免后坐的槍機不會打到射手臉上。該槍配備折疊式兩腳架,并附有一個提把便于攜行。

PTRD41開始生產的時間比PTRS41晚,首批是從1941年10月生產的,但是對比PTRS41截至1941年底僅僅生產77支的狀況,PTRD41在兩個月內就有17688支裝備部隊,1942年的總產量更是達到了184800支,幾乎是PTRS41的3倍。大量被繳獲的PTRD41步槍也被德軍使用,并被命名為PzB783(r)。

在二戰數年后的朝鮮戰場上,還出現了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有許多美軍把從朝鮮士兵手中繳獲的PTRD41反坦克步槍更換上一根M2HB機槍的槍管,使用12.7mm機槍彈作為狙擊步槍使用。

PTRD41反坦克步槍在蘇軍戰士中幾乎是壓倒性的好評如潮,惟一被提及的缺點只有射速,戰士們評價PTRD41又輕又容易機動,在極寒和沙塵環境下都極其可靠。(待續)

編輯/劉蘭芳

猜你喜歡
全槍槍機反坦克
拉斐爾反坦克長釘導彈
反坦克火箭筒
“反坦克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