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紅山文化的遺存淺析紅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

2016-05-14 08:55辛學飛
關鍵詞:祖先崇拜北斗七星

辛學飛

摘 要:古代歷史中的很多傳說都是關于帝王的故事,這些傳說多數都與農業生產生活中的發明創造是有關系的,這就充分說明,那個時代的部族首領對部族當時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在當時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下,這些首領所做出的貢獻應該是現實的,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所以,他們必然會取代當時部族所信奉的各種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并且有些部族不再以圖騰神作為本氏族的名稱,而是用祖先的名字來命名。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宗教已經由最初對自然的崇拜發展到了人文崇拜的過程。

關鍵詞:北斗七星;祖先崇拜;三星堆遺址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005-05

一、原始宗教觀中祖先崇拜觀念的產生

人類對天地的信仰,是因為一個農耕民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天地自然依賴的結果。祭天,就是報之以功;祭地,就是謝地之養,這種神與人之間的索與報,祈與謝關系的建立,正是根據當初人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用性質而定的。

紅山文化中對祖先信仰和崇拜的產生,同樣由于農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的農耕方式還不是紅山文化的主要生產生活方式,仍舊以漁獵和采集為主,但是逐漸在發展著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要求紅山人要有一個穩定和固定的住所和村落。在1983-199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對內蒙古敖漢旗的興隆洼遺址進行7次考古發掘,揭露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80余座、窖穴400余座、環壕1處、居室墓葬30余座,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陶器、石器、蚌器和一些動植物標本。興隆洼聚落外側為環壕,內側是成排分布的房址,布局規整,秩序井然,顯然是經過統一規劃營建而成的,這是中國迄今所發現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經過全面考古發掘的唯一一處原始村落,被稱之為“華夏第一村”[1]。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說明紅山文化早期紅山人就已經開始從事農耕定居生活了[2]。這種農耕生產生活方式必然要求部族中的社會分工會更加明確和完善,如此一來,氏族公社中的部落領袖的權威性和整個部落的統一性必然就成了整個社會結構的核心力量了。

回顧中國的原始社會,它是一個由相當多部落或者部族組成的松散群體,紅山人也是一樣,他們都有著夏居樹巢,冬宿營窟,茹毛飲血,插羽披皮的經歷。據說燧人教人們鉆木取火,所以用他的名字稱其為燧人氏?;实垧B蠶讓人們穿上了衣服,炎帝教會人們農耕,伏羲教會了網羅魚雀、結繩記事,有巢氏教人們蓋的房子,而這些三皇五帝時期的故事,其實,正是洪荒時代人們對祖先的崇拜。

在《禮記·祭法》中說:“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彼?,先祖們對祖先的崇拜也是有一定標準的,那時候更講究強者為尊,能者為王,不是碌碌無為之人靠耍嘴皮子忽悠兩句就可以隨意的坐在首領的位子上的。

看來,最早的祖先崇拜應該來源于已故部落首領生前所做出貢獻的那些傳說和追述。在古代歷史中的很多傳說都是關于帝王的故事,我們看后也會發現,這些傳說多數是與農業生產生活中的發明創造、生存技能是有關系的,這就充分說明,那個時代的部族首領對于當時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在當時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下,這些首領所做出的貢獻應該是符合當時現實社會狀況的需要的,是具有現實性質的實用意義的,也就是說是能讓整個部族都受益的事情,所以,他們必然會取代當時部族所信奉的各種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而有些部族人也不再以各種圖騰神作為本氏族的名稱,而是用祖先的名字來命名,比如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等等。從這里,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原始宗教已經由最初對自然的崇拜發展到了人文崇拜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人們的精神寄托不再依附于虛幻的圖騰,而是開始注重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所以他們寧愿去依附于現實的祖先,而祖先崇拜觀念的產生其實也是人類思想的一種進步。

二、對紅山文化遺存下來的神像和神面的分析

在紅山文化遺存下來的多種雕刻材料中,或許是因為農業民族對土地深厚的情感和依賴,所以從古至今,中華文化中土質的泥塑、陶塑藝術獲得了最高水平的發展。在紅山文化中陶器的制作技術是非常先進的,大地中取之不盡的泥土成了紅山人雕塑的最好選材。人們熱愛土地,同樣也懷念埋在這片土地上的祖先,從而也突出了紅山人與土地合二為一,通過土地傳達了自己思想感情中的那份寄托與向往。

在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1號遺址發現的陶塑人頭[3],這些陶塑像的原型極有可能是原氏族首領、巫覡或者享有威望的人,也可能是已經死去的祖先。氏族成員對他們長期的頂禮膜拜、供奉和祭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祭祀儀式,而這充分地說明了這些人在當時的部族宗教信仰過程中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4]。目前世面上遺存的陶人面和人像有很多,但是能夠保存完好的卻是寥寥無幾。圖1的陶人面雕塑就是紅山文化早期部族對祖先的崇拜典型的遺存。這件陶人面直接選擇當地的土質做成,面部運用了浮雕藝術手法,臉部五官被塑造得凸凹明顯,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從中也充分的顯示出紅山文化早期高超的陶塑水平。

從紅山文化的諸多遺存來分析,紅山人對部族里的老人崇拜也是祖先崇拜的對象之一。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就有對老的解釋:“老,考也。七十曰老?!痹谶h古時代,由于生存環境極差,人能活到七十歲可謂是鳳毛麟角,十分少見。能夠活到這種年齡的老人,既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又有應對各種自然災難和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和方法,而正是在這樣一種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下,才決定和鞏固了老人們在部族中受到尊崇的特殊地位。我看過央視的一個紀錄片,在非洲的某個部落,至今仍舊保留著把部族首領或者死去長輩的尸體進行干化處理后,放在居室內與之共同生活的習俗。其實他們所表達的正是一種原始宗教中靈魂永存的宗教形式。而這種宗教形式與祖先崇拜是有一定的聯系的,這種宗教形式很有可能來源于當時對已經故去的親人的一種懷念和依賴的情感所產生的。

圖2為黃色石質雕刻而成的一件神面,高8厘米,寬6.9厘米,厚2.8厘米[5],他似乎是巫覡作法時的一種表情,但同時也是一幅老人的人面,或者說是一幅部族長者的人面。額頭上那兩道飽經風霜的深深皺紋;微閉著的、隨時都在思考著的雙眼,把老人那種沉穩的性格,深思熟慮的表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臉部左右和兩條對稱的線條,棱角分明,把歷經人間滄桑的痕跡全部都生動而形象的勾勒出來了;嘴部周圍及下頦是交叉的網格紋,表示胡子,同樣也積聚著人生歷經磨難后的一份滄桑;他的嘴部微張,像是在傳經布道,也像是巫覡作法時的表情,和2012年5月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出土的“中華女祖神像”[6]的表情和嘴型如出一轍。如果敖漢博物館的是個女巫,而這個是否就是一位男覡呢?無論他是不是男覡,但是有一點是很重要的,這是一位老者,而把他的形象雕琢成為神面而使用在祭祀之中,正是對部族有經驗老者的一種崇拜。

圖3這件骨質神面,有學者認為應該是用部族首領或者智者、巫覡的頭蓋骨雕刻而成。像這種用頭骨制作的人面相傳就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形式,是為了紀念已逝的祖先,也與祖先崇拜是有著密切關系的,那是因為他們相信已經故去祖先的神靈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所以他們一定會在另一個世界里庇佑著部族所有人的平安,還會保佑部族的興旺和發達,所以才想辦法與他們保持溝通交流,以便在施法的過程中祖先神靈能夠及時出現,于是把他的頭蓋骨取下來雕琢成神面,并且使這種宗教祭祀儀式能夠永世相傳,讓后代子孫膜拜,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都沒有間斷過的祭祀祖先的宗教傳統觀念。

這具骨質神面雕刻的手法是非常大氣的,寥寥幾筆工法就把骨面雕琢得活靈活現,富有一種莊嚴肅穆神秘的神韻。骨面最有價值的地方,并不是因為它的材質是先人的頭骨制作而成,而是在骨面的左右兩邊還有對稱的十四顆星點,每邊各七顆,排列有序,清晰而明顯,參考了很多有關古代星相的資料,這七顆星的排列,應該是古代七星圖的排列方式。在翁牛特旗白廟子山的巖畫上就有磨制的北斗七星圖(圖4),整個星系排列有序,清晰可見,是紅山先民記載上古時期天空主要星系狀態的巖畫[7]。

“北斗七星君”是道教的七位星神,我們現代人也稱之為北斗七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對北斗七星以及所有的星辰崇拜都是由來已久的,都非常重視對漫天星辰的祭祀。紅山人應該把北斗七星作為一種永恒、神圣的象征,他們認為北極星是代表天帝的,北斗星是天帝出巡天下時所駕馭的御輦,每年初始都是從春天開始的,這時候北斗星的位置應該正好在正東方,所以才確定天帝是從東方開始出發的,所以,在《易·傳》上才說:“帝出乎震,震卦在東”。說中國也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至于早到什么時候,并沒有記載,不過,至少能從此骨面和紅山文化巖畫中可以知道大約在7000多年以前就已經有了星象的運用。這件骨面上的七星圖,為后人研究近萬年左右星系的變化也提供了真實的歷史依據??磥?,這位祖先或許還是一位懂得星象占卜的專家。

紅山文化時期對祖先崇拜應該是在父系氏族時期才更加具體的凸顯出來,也就是在紅山文化時期的中晚期(距今6600-3600年)。那個時期應該已經出現了家庭,在氏族中開始以家庭為單位,父母也已經明確,在父系氏族社會期間,父親在部落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在與自然做斗爭的過程中逐漸的樹立了自己的威望和地位,這種威望和地位的形成是非常穩定的,也是不可動搖的,并且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了對男性的一種崇拜形式。在每一個部落中,家庭中的男人創造出來的價值和利益最后都由自己的孩子來繼承,這樣,孩子便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和便利,在父親去世以后,失去照顧和保護的孩子開始無比的懷念父親,這樣就逐漸的產生了對祖先的崇拜。在紅山文化早期的祖先崇拜應該來源于父輩和部族的英雄,或者是部族中的智者,后來又逐步發展為對老者。這些老人在部落中是非常受尊重的,他們不僅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還有年輕人所沒有的閱歷和智慧,想想他們生前為部族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的確令人欽佩,而對他們這份無限的敬意,同樣也產生了祖先崇拜,其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自己所懷念的對象能夠像在生前一樣保佑自己,并且庇佑整個部族的繁榮和興旺。

圖5是一件非常完美大氣的玉面。它是部族首領的面?還是巫師的臉?無從考證。玉面器形碩大,造型獨特,工藝簡單,表面用類似砣具雕琢的簡易線紋構成了臉部的五官,具有梭形的雙眼,與紅山文化的C形玉龍的眼睛如出一轍。正三角鼻及彎月嘴,其中“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雕琢特征極為清晰,正是紅山文化早期和中期的雕刻工藝特點??梢哉f每個部位都被雕琢的活靈活現,呈現出流暢明快的線條美。這種獨特的造型與紅山玉器中的“玉箍形器”形狀頗為接近,應該是由“玉箍形器”的殘器改制而成,但是仍舊保持“原生形”[8]。如果以完整的塊狀玉料重新制作,勢必會消耗不少玉料和工時,而能重新充分利用破損的玉料,既可以省去工時,又能節省玉料,足見先人對玉料的珍惜程度。人面雖然寥寥幾筆,卻注入了紅山人那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滲透出了五千多年不變的一種美感和神秘感。

從這些遺存可以看出,特別是到了紅山文化晚期,紅山先民已由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進而達到對祖先和大地的崇拜,并形成了偶像崇拜,不只是單純紀念祖先,而是把祖先神化了,從而出現了祖先神的統治觀念[9]。

三、紅山文化中祖先崇拜觀念的延續及對后世所產生的影響

玉人在紅山文化中是一種新發現的器形,但是石人像的出土卻是很早的,也是很多的,而這就說明紅山人對神像的祭祀活動應該是非常重視的。其實在國內許多文化遺址中早有玉人的發現,像湖北鐘祥縣的石家河文化、安徽含山的凌家灘文化,包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出土的玉人面和卑南文化出土的單、雙人式獸玉玦都存在某些相似之處。在遼寧牛河梁第十六地點M4出土的玉人與凌家灘出土的玉人總體姿態十分相像,眼睛微微上視,表情也大致一樣,都是一副直立姿勢,雙腳并攏,雙臂彎曲,雙手虔誠的放于胸前,而南北兩種文化出土的玉人如此相像并如出一轍,可見很多文化之間在宗教文化方面所存在的某種淵源關系和原始宗教文化的一致性。

而在紅山文化諸玉器中,層次最高的,最具宗教特點和研究價值、最具有文化價值也是最為引人注目的同樣是紅山文化中的那些玉神像、人獸神面和玉人像,而圖6這個玉人像高7.4厘米,寬1.8厘米,厚1.7厘米[10],玉像呈長身半蹲坐形態,應該是一個男人的頭像,面部表情看起來很是復雜,大眼,大鼻子,無臂,雙腿似蹲坐姿勢,背部壓地兒凸起并對鉆成孔,腳部有眼,與背部的孔好像都是為了綁縛之用,應該是神像被綁縛在木棍之上,用于各種祭祀活動或者膜拜場合,也是非常典型的祭祀祖先的神像。

在紅山文化中,也有很多用美石雕琢的神面和人像的遺存。根據目前考古資料所知,距今8150年前的敖漢旗興隆洼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組人物造像,應該是目前考古所發現我國最早形態的祖先崇拜[11]。而圖7是在興隆洼文化的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石人像,當時的位置是栽在居住面的中央,石人像通高35.5公分,顱頂尖聳,額部突出,表現手法極具神韻[12]。這具石人像在當時所擔任的應該是祖宗神、灶神、部族或者家庭的保護神等很多角色。在國內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中都有人像的出土記錄,并且都與紅山文化中的石人像雕琢工藝造型非常相仿,一般表現的都為男性,有的戴有耳飾,有的戴著帽子,還有的表情恐怖,而這些神像通過學者研究,都應該為祖先崇拜之物。

在紅山文化的牛河梁的壇冢廟遺存中可以發現,祖與廟是分不開的?!皬R,尊先祖之貌?!薄皬R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笨梢?,在當時,廟與墓是祖先崇拜的中心。在商代甲骨文中,是有宗字而無廟字的。而“宗”字就是一個屋宇中設立著祖先牌位的意思,其實它最初的本意就是祖廟。在河南安陽的殷墟發現大量的甲骨卜辭,經過統計,發現在十萬余片的甲骨卜辭中,可以確認為是祭祀祖先的多達一萬五千余片。足見當時對廟祀的重視程度,說明在殷人的圣靈世界中,祖先神是占居主導地位的[13]。由此可見,商代那些濃重的祭祖文化究竟與紅山文化有什么關聯,是否受到了紅山文化宗教觀念的影響和延續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一段孔子向宰我解釋鬼神的話:“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為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逼鋵?,紅山人所崇拜的神是什么?從紅山文化祖先崇拜來看,它就是精神層面上的一種寄托和安慰。直到現在,在中國人的家庭中,特別是南方一些傳統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地方,天地神位可以沒有,但是宗祠和祖宗的牌位卻是必不可缺少的。年節忌日總要祭祀行禮,是不敢有絲毫怠慢的。每年祭祖,由族長率全族弟子按親疏遠近、長幼關系依次叩拜,提醒子孫不要忘了先祖的養育之恩德。其實,在今天看來,那些被尊崇的祖先,他們的社會功能是非常簡單的,就是成為連接部族和姓氏集團的一條精神紐帶而已,通過這條紐帶,把整個部落和家族團結在一起,才能“克明峻德,以親九族”(《尚書·堯典》),從而有效的增強家族集團內部的凝聚力。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就是在這種家族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于是,家族意識深深地扎根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和潛意識之中,才影響了整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而這種觀念最早又起源于何時?至少我們可以追溯到紅山文化早期。直到今天,在一些地區的農村家庭中還供有天地爺、灶王爺和祖宗的神位和牌位,而這就說明,從幾千年的紅山文化開始,如果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那么其宗教觀念也就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查閱很多國內的考古資料,祖先崇拜中最典型的應該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人像(圖8)這些銅人像為縱目,分為立式和跪式兩種,很多學者推測分析,這些與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有關系。

圖9是距今約7000年的河南省濮陽龍虎、北斗墓,這是一座罕見的舉世聞名的墓葬,有學者懷疑此墓是伏羲墓[14]。該墓葬的地理位置也高于其他墓葬,這與紅山文化的墓葬特點是一樣的,同時也證明了這是級別和身份都極高的一個人的墓葬。墓主人的東、西兩旁分別用蚌殼擺塑龍和虎的圖案,左駕青龍,右御白虎,足見其力量和能力之超常,部族人已經將其徹底神化,也說明了當時墓主人在部落中的地位和權利,同時也說明他曾經為整個部族的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部族人能夠如此高規格的厚葬這個人,無非是希望這位祖先的靈魂能夠保佑部族今后能夠更加的興旺繁盛。其實這個墓葬的擺放也是與北斗星象是有關系的,而這些原始先民們究竟是怎樣感受這些天文現象的呢?目前由于缺少考古出土資料,所以我們也無法感知他們當時測定星相的方法,但是像伏羲墓和七星骨面、紅山巖畫這些重要的遺存卻昭示了原始先民們對星象的解讀和掌握情況。而圖9這個墓葬同樣也出現了北斗七星,與圖3紅山文化中的骨質神面一樣都出現了諸多的相同之處??梢?,在7000年前,南北各部族的原始先民們已經對宇宙星象有了非常精確地認知,在當時的條件下能掌握如此高深的星相學理論,的確令我們現代人感到驚嘆的!

馮時先生也根據星相學對這座墓葬進行了分析:“幾乎墓中的所有跡象都可以運用天文學觀點來加以解釋?!盵15]青龍和白虎在星象中所表現的正是四象中的東宮青龍和西宮白虎之位,最關鍵的是,在墓主人的北側還有一個呈三角形蚌塑和兩根人的肋骨,蚌塑所表現的就是天象,肋骨被稱為斗杓,杓頭直指向東方,也就是龍首的方位,它們所組成的便是北斗的形象。這樣,青龍與白虎本來是各為一體的,可是經過蚌塑和肋骨北斗的鏈接,則成為左右相互呼應的一個整體的星象圖?!拔覀儗⑦@個現象同東、西二陸和北斗的真實星圖比較,便會發現二者的位置關系完全一致?!盵16]

從紅山文化遺存以及考古出土的伏羲墓規格上來看,隨著氏族社會的發展和部落的統一,天地祖先的信仰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對父親的敬仰和尊崇,而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政治和權利的含義在里面,到了紅山文化中晚期,特別是從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狀況看,還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王。祖先信仰本來就具有維護部落統一的意義,而到了紅山文化中晚期有了王權的出現也是很自然和必然的結果,到了王權時代,祖先崇拜則成為維護宗法的關系,規定家族中的親疏遠近,尊卑次序的王權依據。特別到了后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保ā抖Y記·祭統》),由于禮的產生,對神的祭祀除了索報祈謝的意義之外,又有了尊王攘夷,嚴肅的等級制度的內容,其實這些都是從祖先崇拜開始的。

在漢語中有“落葉歸根”、“尋根問祖”、“知原達始”、“尋根溯源”很多類似的詞匯,而這里所講的這些,我認為就是我們人性中與生具有的一種本性,那就是“戀土”、“戀根”的情節。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無論到了哪里,無論身在何處,都是不能夠忘掉自己祖先的。而這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理念,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從上古時代開始,在那種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中,他們以頑強的意志力,聰明的才智做到了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最終達到超世入道的境界,祖先們探萬物之終始,索人生滄桑之妙諦,他們通古今之流變,能參同契合宇宙自然,最終揭示了人類與自然萬物諧調發展的諸多規律。他們又把這些經驗匯入到人類創造的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世代傳承,如此,才給我們的子孫留下了諸多的文化思想和生存法則。所以,今天去更多的了解我們的祖先,我覺得也是尋根尊祖的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

天地祖先信仰構成了紅山文化傳統宗教的主體,敬天尊祖已經成為紅山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觀念。

參考文獻:

〔1〕史靜慧.華夏第一村——興隆洼遺址[J].內蒙古畫報,2014(1):48-54.

〔2〕〔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內蒙古敖漢旗小山遺址[J].考古,1987(6):481-510.

〔4〕張忠培.座談東山嘴遺址[J]文物,1984(11):12-21.

〔5〕戴煒,侯文海.紅山遺韻[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265.

〔6〕楊福瑞.紅山文化巫覡寫實形象考述[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9):1-4.

〔7〕吳甲才.紅山巖畫[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101.

〔8〕吳堂海.紅山玉器[M].呼和浩特:震旦藝術博物館,2007. 28.

〔9〕張星德.紅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8.

〔10〕張鵬.天津健業紅山文化博物館藏品賞析[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37.

〔11〕楊虎,劉國祥.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聚落遺址1992年發掘簡報[J].考古,1997(1):1-33.

〔12〕郭治中,包青川,索秀芬.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發掘述要.內蒙古東部區考古文化研究文集[M].呼和浩特:海洋出版社,1991.15-23.

〔13〕晁福林.論殷代神權[J].中國社會科學,1990(1):99-113.

〔14〕張維華,張方,李愛民.濮陽西水坡M45號墓與伏羲[J].濮陽教育學院報,2001(1):1-10.

〔15〕〔16〕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研究[J].文物,1990(3):52-60.

(責任編輯 孫國軍)

Abstract: Many legends in ancient history are about the story of the emperor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invention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At the time of extremely harsh living environment,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se leaders should be realistic, which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o they will replace the totem worship and the reproduction worship, and some tribes no longer use a totem god as the name of the gens, but use the name of the ancesto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riginal religion has developed from the original worship of nature to human worship.

Key words: The Gig Dipper. Ancestor Worship; Sanxingdui

猜你喜歡
祖先崇拜北斗七星
凝望北斗七星
論苗漢文學中祖先崇拜之異同——以《亞魯王》和《你在高原》為例
恒星
北斗七星
從彝族的祭祖儀式看彝族的祖靈信仰
從彝族的祭祖儀式看彝族的祖靈信仰
北斗七星的傳說
天帝的御車——北斗七星
淺談黔北仡佬族文化的原始宗教印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