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云深處的“小南京”

2016-05-14 14:36陳彥儒
絲綢之路 2016年9期
關鍵詞:祝枝山興寧花燈

陳彥儒

“小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寫下“興寧”兩字,我的思緒又飄回20多年前,從西河橋出發,沿著鹽鋪街的騎樓往前走去,鹽鋪街一天到晚都是這么熱鬧。戴著斗笠、挑著擔子的農婦們和賣青菜、賣魚蝦、賣水果、賣草藥的攤販擠滿街邊,而在兩邊騎樓內,則開著雜貨店、中藥材、小五金、糖煙酒、種籽店及各類店面,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熙熙攘攘的人群擠滿街面,走路都得緩緩隨著前面大腿的移動而挪動。

當年的鹽鋪街并不算興寧最熱鬧的地方,當時的興田路及剛開業的東岳宮市場遠比這里熱鬧,每天有眾多來自梅州各縣和贛南、閩西各縣的商販到興寧進貨。那時的興田路和官汕路,一到交通高峰期,汽車、摩托車、自行車、行人便會把延綿數里的長街擠得水泄不通。

20年前鹽鋪街的景象在腦中一閃而過,又讓我想到鹽鋪街名稱的由來:地處粵東北的興寧扼東江、韓江上游要沖,與贛、閩兩省為鄰,歷來商貿發達的興寧城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就成為潮汕食鹽銷往贛南的轉運站,當時從這里轉運的鹽年銷售量達750余萬斤。清朝嘉慶年間,興寧縣令仲振履上任后看到發展鹽業的重要性,決定將各個分散的鹽場集中到現鹽鋪街一帶進行交易,并親自寫了“鹽鋪街”三個大字掛在街口處,從此,這里成了食鹽停放和交易地點。

八月陽光刺眼,鹽鋪街的騎樓過道常常會擺滿竹編、瓷碗、小五金等雜物,當年尚年幼的我常常不愿意走在騎樓內,更喜歡曬著陽光順著人流涌向街尾,在那里轉兩個彎就到了新華書店。

“小南京”的美譽究竟源自何時?有人說源自清初,有人說源自抗戰時期,有人說該名出自民國期間視察興寧的蔣介石之口,有人說源于晚清赴興寧采購鹽及毛筆、墨煙、紙扇、草席、土布等興寧手工業產品的江西商人口碑。

后來,我在翻閱史籍時,找到了清末詩人楊家彥描寫興寧繁榮景象的詩句:

如山如海鬧盈盈,

處處燈光慶太平;

火樹銀花真不夜,

小南京似大南京。

而在更早的乾隆年間,吳熙乾的《戰馬詩》中就提到:“邑為古齊昌,有小南京之諺?!?/p>

越過曾學路,再往前走就到了中山西路,當年的縣政府、公安局都集中在那一段路。外曾祖父開創的牙科所也在那里,就是這間小小的店鋪,當時一直由爺爺掌柜打理,這里供養了外曾祖家涉化工、醫學領域的多位大學生。1956年公私合營后,牙科所收歸國家所有,爺爺陳英華留下來作牙醫,從那時開始有了工資,他的牙醫技術也就是從那時起逐漸名震粵東。

說起中山西路便不能不提到抗戰年間,當時廣州、潮汕相繼淪陷,大量人口涌入興寧,廣州各地的工廠、學校、報社遷入興寧,據民國三十年(1941)的《廣東經濟年鑒》稱:

興寧工業甚盛,其中以織造業為最著,其盛況可為廣東各縣之冠。每年出土布1200150疋……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之較大市場莫不有興寧出產之土布。

新中國成立之后,興寧一度成為廣東八大工業生產基地之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曾是中國境內城區建筑面積最大的縣城。

改革開放時期,由于全國施行市管縣帶來的重重弊端及交通設施不足等各種原因,“小南京”在發展中一度迷失了方向。

“小南京”就此淪落了嗎?就此成為一個歷史的符號嗎?這兩年我回了兩趟興寧,發現28米寬的團結路成了當地百姓逛街的中心,流行服飾、家居擺設……充斥著時尚氣息的大街人頭涌動。據說,昨天在香港、澳門、廣州剛上市的新潮商品,今天就能出現在這里某家店鋪的柜臺。興寧商家敏銳的嗅覺、興寧百姓持續走強的消費能力,讓久居珠海的我都感到吃驚。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后,興寧再度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地政府提出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新中心城區、旅游產業園、商貿物流園、精致高效農業基地等“三園一區一基地”建設。而規劃中的阜鷹汕鐵路與廣梅汕擴能鐵路在這里交會南下,興寧的區位優勢和發展空間吸引了世界500強的歐尚集團和毅德集團進駐,其中毅德集團計劃投資60億元打造的毅德商貿物流城,成為整個粵東最大的物流項目,集批發、電子商貿、物流、倉儲等于一身??梢詷酚^地看到,在不久的將來,此項目與當地被列為中國50大批發市場之一的東岳宮市場將會一起再度重現“小南京”的風采。

祝枝山和興寧文脈

一個面積僅僅2100平方公里的粵東縣級市,為什么會成為中國的“大學校長搖籃”?

資料顯示,僅僅在最近80余年內,興寧就涌現出了包括原廣東省省立文理學院院長羅香林、先后兩度承擔起復辦暨南大學重任的教育家王越等62位大學校長,及王佛松、汪懋華、劉煥彬、張如心、張作梅五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目前活躍在大陸各條戰線的興寧籍專家、教授近4000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興寧籍專家超過200多名……

除此以外,“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中國現代地震學奠基人李善邦,中國最早批量生產顯微鏡的設計者和制造家李任重,新興版畫運動先驅羅清楨,新中國電影開拓者袁文殊,前任廣東省長黃華華,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何立峰等數不勝數的知名人士都是從興寧的圍龍屋里走出去的……

星光燦爛的興寧為何會誕生出如此之多的人才俊杰?群賢齊集的原因究竟源自何時?是誰用詩、書、帖在這里開啟民智,引導民風,將一個民風刁蠻的窮僻小城改造成“嶺之南,彬彬向風矣”的文化之鄉?又是誰近500年來一直備受一方百姓尊崇?

兩年前,長達百集的紀錄片《客家足跡行》在海內外名聲顯赫,但遺憾的是,第50集《興寧:圍龍屋我的家》內容空泛單薄,不僅忽略了興寧市擁有的“百員將軍出齊昌,千名教授同故鄉”的佳名,及被喻為中國“大學校長搖籃”的盛名,更糟糕的是,紀錄片還遺漏了明代才子祝枝山任興寧縣令的史料,這堪稱一大硬傷。

提到“文化之鄉”興寧,就不能不提到祝枝山在任的七年。

據史載,興寧在明朝時期屬惠州管轄,當地漢瑤雜居,民風不淳,常有強盜放火搶劫。盡管明正德十年(1515),祝枝山赴任之后曾感嘆過:“道惠何曾惠,吉寧又不寧?!钡⑽幢犞谎坶]只眼,得過且過,而是施展計謀嚴密布署,在一個早晨一次性捕獲30多名盜匪,同時用幾個月時間把幾年來的積案處理完畢,善決明斷的作風令當地百姓心悅誠服,至此,縣內治安日趨好轉。

“使無水無稼,絕飲廢粒,人物且盡,舟楫焉往?興寧小邑一陴不可舒舞袖……”祝枝山在興寧寫下《水利記》一文,闡述了水利對農業的重要性,他積極發動鄉紳出資率眾興修水利。隨著水利條件的改善,興寧可耕地面積從過去的10萬畝增至20多萬畝。

祝枝山還嘗試推出一些有益教化的褒獎舉措。當時該地有寡婦劉氏產下遺腹子,族人貪圖家財逼其改嫁,甚至偷偷用針刺嬰兒之臍,劉氏無奈下將家產分掉,僅留5畝土地躬耕自給,祝枝山聞知后上報備案,親書“苦節奇行”為匾旌褒。據說,如今在興寧黃陂鎮陶古村石氏中山公祠的“母節子孝”匾額也是出于祝枝山在任期間的真跡。

祝枝山曾與榮歸故里的興寧人、時任浙江都御史的王天與同游和山巖,詩詞唱和后,他親筆題下“靈巖”、“天然妙境”,如今,留下祝枝山真跡的和山巖成了游客到梅州休閑旅游必逛的景點之一。

在興寧任上,祝枝山還親自主持編寫縣志,《正德興寧縣志》成了客家地區現存最早的縣志,該縣志對了解明代興寧及周邊地區氣候、風土人情、民系變遷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史料。500多年間,到興寧赴任的縣令來了一撥又一撥,但是真正被善良、務實的興寧百姓記住的,唯有一個“著有詩文集六十卷,雜著百余卷,字、畫無數”的縣令祝枝山而已。

興寧的賞燈風俗

談一個地方的文化,當然不能不談到當地的獨特風俗。

賞燈是流傳于廣東興寧一項獨特的民間風俗,除了在該市廣泛流行外,在粵、閩、贛客家人聚集區域散見于一部分村鎮。興寧花燈文化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興寧賞燈從正月初八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八,因姓氏和村落的不同,該地每一處圍龍屋的賞燈日子也不同,這樣設置的好處就是為親戚朋友串門慶祝提供便利,延長佳節喜慶氣氛。

興寧賞燈節賽過春節,分為請花燈、賞燈、暖燈等系列活動,其中“請花燈”的喜慶場面并不遜于西方的狂歡節花車巡游。當地以一座圍龍屋為一個大家族,一般是在大年初八早晨,各姓氏或各座圍龍屋的族長組織人力,高舉著姓氏旗幟、彩旗和一條條纏在竹篙上的幾萬響,甚至幾十萬響鞭炮,敲鑼打鼓前往祠堂或存放花燈的墟鎮店鋪去請花燈;一些講究排場的圍龍屋常常會請來醒獅隊伍、舞龍隊伍跟隨助興,且行且舞,且舞且行,遇上同一姓氏多座圍龍屋齊聚祠堂或店鋪去請花燈,數百人的場面更是恢宏壯觀。

在存放花燈處,族長站出來祝贊,念四句或八句吉祥祝福語,在熱鬧的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兩個新丁家庭代表扛起嶄新的花燈回圍龍屋。所謂“新丁”,指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如果該屋在前一年沒添新丁,則由該宗族德高望重者代替。

興寧賞燈使用的花燈最大特點是六格外形,上下分五層,分別用手工繪上“恭賀新喜”、“狀元及第”、“子孫滿堂”等精美圖案,集藝術性、觀賞性、民俗性于一體。據興寧市民間協會主席黃紅亮介紹,賞燈習俗寄托著當地客家人祈盼一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家業發達的愿望。

花燈請回去后,要先擺放在圍龍屋的上廳,家家戶戶要備齊三牲、酒果敬拜天地和祖公。

賞燈節的高潮是升燈儀式,即把花燈吊在祖公廳上,一般在賞燈節當天下午舉行,在吊新燈前先要搶白花,白花多用白布手工裁剪,由族長拋出,搶得白花的家庭意味著財丁興旺。

賞燈祭祖,新丁家庭抱著男嬰向列祖列宗參拜,之后就是“上譜”,族長取出族譜后用毛筆將新丁姓名、生辰記錄在族譜內,儀式完畢后全族人開懷大飲。

賞燈節當天,添丁家庭不斷請來路過此地的舞龍舞獅隊伍表演,而到了晚上,圍龍屋男女老少聚集禾坪燃放煙花爆竹,鬧至深夜。興寧賞燈節頗有辛棄疾筆下意境: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賞燈之后是暖燈,就是將花燈從祖公廳大梁上請下來,一般是在正月十六以后,暖燈晚上,當地一些圍龍屋男女老少會聚到禾坪燃放孔明燈。

賞燈風俗的由來與興寧的客家先民初到當地時人口較少,勢單力薄的歷史相關。據史料紀載,明正德年間祝枝山任興寧縣令,其時全縣才1216戶、6214人,包括一部分瑤、畬等少數民族。于是,客家先民產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在客家話中,“丁”與“燈”同音,因此,添了新丁,被喻為“賞燈”。

每年正月初八至十八,興寧全市境內到處都是醒獅翻滾、巨龍騰挪,晚上花燈璀璨、鞭炮齊鳴、煙花綻放,呈現出一副堪與《清明上河圖》相媲美的興旺安寧的盛世氣象。

近年來,不少城市居民嫌年味日漸淡薄,甚至還有不少自助游客趁春節長假遠赴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華人聚集地去尋找一些從中國傳播出去的民俗風情和年味。但是被喻為“中國圍龍屋之鄉”、“中國花燈之鄉”的興寧,作為一個比較完整地保存年味和傳統習俗的城市,卻一直是被國內旅行社、驢友網站、自助游客遺忘的一塊處女地,這著實堪稱當地旅游部門和文化部門的一大失誤!

興寧全境有保存完好的圍龍屋3000多座,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圍龍屋近20座,建筑時間在400年以上的有331座,其中包括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規模約4萬平方米的“進士第”,這是現存面積最大的圍龍屋。還有始建于1127年、建筑年代最久遠的九廳十八井,加上善述圍、磐安圍、棣華圍等十座精美絕倫、風格各異的圍龍屋古民居,該地的旅游資源其實非常豐厚,如果該地能充分利用十大古民居、三十大特色古民居,與各地興寧商會、旅行社合作,圍繞各民居賞燈慶典,佐以興寧版畫展、杯花舞、馬燈舞、竹板歌等藝術資源,結合李花盛放季節,利用神光山、熙和灣及葉南溫泉資源,統一規劃冬閑時期在農田大面積種植紫云英、茼蒿花、紫色甘藍、豌豆花、草莓果等;還可以利用當地故事多、文人多等特點,組織編寫漢劇或山歌劇《興寧縣令祝枝山》、《文天祥興寧勤王》、《何南鳳斷指自懺》、《羅孟郊冒死力諫反議和》等劇目,并適時安排在參觀景點演出;在景點還要開展諸如“客家山歌大賽”、“千人麻將大賽”、“豬八戒背媳婦大賽”及“千年古邑興寧美食節”。面對全國舉辦總獎金額高達50萬元的“中國興寧‘賞燈節驢友攝影大賽”,打造“一屋一品,一屋一戲”、“一景區一特色”,邀請國內旅行社組織“六百年賞燈習俗探秘游”、“客家賞燈風情游”、“興寧文化游”,又何愁吸引不了在此停留三兩天的國內游客?

猜你喜歡
祝枝山興寧花燈
看花燈
掛花燈
祝枝山寫春聯
畫作欣賞
憶1949年9月興寧坭陂象獅嶺戰斗
祝枝山評文章
做花燈
鬧花燈
應用雙曲函數性質巧解函數問題
入湖河口濕地恢復與重建規劃設計初探——以資興市興寧河入湖河口濕地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