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轉型的關鍵在哪?

2016-05-14 15:49劉世錦
中國連鎖 2016年8期
關鍵詞:競爭力供給改革

劉世錦

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階段的轉型期,與過去的高速增長期相比,觀察和評價近幾年經濟形勢的角度應有所不同。相對過去而言,在轉型期,經濟增長的問題有所增加,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中國政府已經或正在解決這些問題,并且守住了底線、穩住了陣腳,結構轉型的幾個主要指標,包括消費、服務業、內需等,出現了具有長期意義的轉折性變化。

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的經濟改革從來是問題導向的。供給側改革以解決中國經濟運行和發展中面臨的要害問題為主要任務。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經歷和經驗,對全球發展,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轉型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和參考價值。這個時期,比拼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韌勁,考驗的是政府應對困難和風險、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示了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

與過去相比,經濟實現同樣或低一點增長速度的難度更大,要求的綜合素質更高,也更為可貴。要擺脫這種困局,首要任務是高度重視并大力度減產能,同時,解決其他領域“低效率洼地”問題。而需求側政策在解決上述問題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逐漸凸顯。

推動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要解決的“三去一降一補”問題,是轉型中的硬骨頭。下決心啃這些硬骨頭,將會從根本上提高中國經濟效率,增強中長期增長動力和競爭力。

關于以供給側改革釋放需求潛力,筆者有以下兩點建議。

一是切實放寬基礎產業、服務業準入。美國競爭戰略專家邁克爾·波特寫過一本名為《日本還有競爭力嗎》的書,他認為日本高速增長期后存在著“二元經濟”,一個是高度對外開放、競爭力很強領域;另一個則是面對國內市場、封閉性強、競爭力差的領域,包括貿易、物流、運輸、通訊、金融等領域,加大了整個經濟的運行成本。他提出,日本經濟要走出困境,必須下決心對后一個領域進行以競爭為基礎的變革。

中國目前也存在同樣問題,有的方面更為突出。前幾年注重“放小”,在改革商事制度、小微企業進入便利化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下一步應該在“放大”上開個口子,以推進標志性的改革。關鍵是在行政性壟斷問題突出的基礎產業、服務業領域,不妨引入以民營資本或行業外資本為主的投資者。

例如,在電信行業引入一個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基礎電信運營商,增強電信行業的競爭性,迫使電信行業主動降低資費。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信市場,理應成為全球資費最低的市場。資費降低,將會帶動需求增加。發展有競爭力的“互聯網+”產業,也需要盡可能降低電信基礎設施成本。同時,這項改革也將帶動投資增加。在國有資本為主的領域中,引入一些民營資本,也屬于一種行業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這種能夠提高行業效率的投資,是當前供給側改革最需要的。

二是更大范圍內實行加速折舊政策。從國際經驗看,這也是為數不多的比較成功的政府產業政策。近幾年,中國政府相繼推出這方面政策,建議下一步除少數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外,更大范圍內推廣加速折舊政策,做好宣傳,使政策能落到實處。這項政策相當于為企業減稅,有反周期效應,同時,有利于擴大設備投資需求,推動產業升級。

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

去產能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主要任務。當前,社會上對去產能的認識還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需要予以澄清。

1.去產能并不會降低經濟增速。有一種觀點認為,去產能會降低增長速度,這種看法不符合實際,有點似是而非。比如,目前鋼鐵行業產能(包括已有和在建的)可能在12億噸左右,去年的產量是8億噸;煤炭(包括已有和在建)產能50億噸左右,去年產量是37億噸。該類產能過剩比例都在30%以上,并且這些行業目前基本上以銷定產,不斷壓縮庫存。這樣看來,去產能并不會影響產量。

目前,上述行業的主要問題是由于過剩產能導致產品價格被壓制。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已經是40多個月負增長,煤炭、鋼鐵等行業負增長幅度為-20%以上。相應的,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之前行業中的佼佼者也都出現一定程度的虧損,比如,鋼鐵行業中的民營企業沙鋼、國企寶鋼,也都開始虧損。加之,銀行和地方財政的風險持續加大,某些地方可能出大的問題。因此,只有實質性的去產能、物理意義上的去產能,才能使PPI和利潤逐步回升。去產能影響的不是產量,而是價格和利潤;不會影響增長速度,而是減虧損、提效益。

我們估計,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這一輪大調整,有較大可能性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觸底。但關于觸底的判斷是有條件的,主要看三個指標:需求側是投資增長速度趨穩,供給側則是PPI趨穩并由負轉正,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負轉正。后兩個指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去產能的力度和進度。所以,去產能迫在眉睫。

2.去產能的關鍵是解決再就業問題。有人認為,出現產能嚴重過剩,有結構問題,有體制問題,主要或最難辦的是體制問題。這里說的去產能,主要是指去除重化工業的過剩產能。事實上,中國近幾年來經歷重大調整的還有出口行業。出口行業由過去年均增長20%-30%,到去年負增長,回調力度非常大。也發生了一些企業由于經營困難而關閉、轉到越南等地甚至“跑路”的現象。出口行業由于以民營外資企業為主,一般不會虧本生產。在重化工業領域,如煤炭行業,內蒙古、山西等地虧損的民營企業基本都倒閉,虧損卻繼續生產的僵尸企業,大都是國有企業。

一種說法是,國有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這就回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一個爭論,政府到底應該為這些僵尸不斷供血,還是應該斷臂求生,將企業釋放出去?結論顯而易見。所以,當前去產能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深化國企改革的問題。必須以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而不能是救助照顧的辦法去產能,重點要解決好人的問題、債的問題、資產重組問題,特別是股權結構、治理結構問題。

當前,需要警惕的一種傾向是,把體制問題并未解決或者是問題相當嚴重的大國企,用“拉郎配”的辦法捏在一起搞重組。這種辦法既不能解決已有問題,并且會引出更多問題。

一個相關的建議:把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國有資本,劃歸地方社?;?,重點解決去產能過程中人的安置和再就業問題。央企的國有資本,也可以劃歸地方,因為企業職工大部分在地方,此舉也有利于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協調合作。

3.去產能的成效取決于機制。去產不能只喊口號、下指標,要有切實管用的機制。去產能實際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沒有好的機制。在頂層設計上要有創新,不能套用過去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辦法,要給地方更大的創新空間。

關于去產能的良好機制,可以借鑒碳排放權交易的思路和辦法。簡單而言,就是“確定總量,分配配額,允許交易,獎勵掛鉤”。具體來說,就是國家提出某個行業去產能總量指標,按現有產能分配到各省,獎勵措施與實際減去的產能掛鉤,同時允許配額交易。這樣,競爭力強的地區和企業,可以把自己的配額賣給競爭力差的地區和企業。競爭力強的地區和企業可以不減或少減,競爭力差的地區和企業則可以多減,同時得到配額交易的補償。

這種方法有三個好處:一是有利于完成去產能總量目標;二是符合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三是競爭力差的地區和企業能獲得更多補償,提高去產能積極性。建議在制定具體去產能方案時,考慮這種思路和做法??梢韵韧ㄟ^搞試點,在效果好的情況下向全國推廣。但是,這種辦法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認為其過于理論化、理想化。實際上,我們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唐山等地在鋼鐵去產能中有類似的思路和做法。國家層面可以嘗試,省和市一級也可以考慮。政府應該給予企業一定的空間,鼓勵其增強去產能的積極性。

此外,需要明確的是,目前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包括鋼鐵、煤炭,去產能成功后,仍然有巨大轉型升級潛力,在全球范圍內可以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比如,目前中國企業的裝備制造能力和技術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人力資本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產業鏈優勢明顯。能否讓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充分發揮這些比較優勢,關鍵在于如何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優化資源配置。

4.對去產能要采取果斷措施,在一定時間內取得實質性進展。理想辦法是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擠出過剩產能,但在現有體制條件下,尤其對國企占主導地位的重化工業領域,市場機制作用有限,需要政府積極而正確地發揮作用。

這里所說的“正確”發揮作用,是指政府要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創造條件。比如,上文提到的“確定總量,分配配額,允許交易,獎勵掛鉤”辦法,體現的就是政府、企業、市場協同推進去產能的思路。同時,政府要在解決“人”和“債”問題上出臺得力政策,如將部分國有資本轉入社?;?,解決職工安置問題,對相關銀行壞賬允許核銷等。同時,要推動優勢企業主導的市場化的兼并重組。

此外,應進一步放寬行業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加快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精致生產;在尊重創新規律的基礎上培育創新環境。這些重點領域改革,集中于要素市場,將是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

總之,要通過加快推進要素市場改革,一方面淘汰過剩產能、低效無效要素;另一方面,使有競爭力的、創新的要素能進來,通過生產要素的進一步解放、流動和優化配置,攻占經濟生活中仍然隨處可見的“低效率洼地”,形成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的新格局。

企業盈利水平是考核供給側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企業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別關注的核心指標。中國經濟轉型,一定意義上是企業盈利模式的轉型。增長速度和效益的關系相當復雜,在特定增長狀態下,存在一個最優結合點。上述分析表明,存在嚴重過剩產能的較高增長速度,將會降低企業利潤,這就存在著穩增長與穩效益的矛盾。只要企業盈利處在一個正?;蚋倪M的狀態,增長速度高一點或低一點就不會成為很大問題。也可以說,與企業好的盈利狀態相對應的速度就是一個合理的、好的速度。

我們曾經提出過“企業可盈利、就業可充分、財政可增收、風險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資源環境可持續”的“六可”目標,其中核心是企業可盈利,這也是實現其他幾個目標的保障。供給側改革是否深入并取得成效,企業盈利水平將是一個關鍵的度量指標。

猜你喜歡
競爭力供給改革
改革之路
論外賣品牌的競爭力
改革備忘
日本競爭力
改革創新(二)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在聯合中提高競爭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