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壓治療腹部感染切口不同填充敷料的效果觀察

2016-05-14 08:05姚翠萍劉敏
醫學信息 2016年5期

姚翠萍 劉敏

摘要:目的 本研究探討用脂質水膠體銀敷料作為負壓治療的填充敷料與納米銀紗布作為負壓治療的填充敷料進行對比,觀察哪種填充敷料更適合傷口愈合。方法 把符合納入標準的62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1例,實驗組31例。試驗組用脂質水膠體銀敷料包裹扁形引流管,對照組用納米銀抗菌紗布包裹扁形引流管,按流程實施負壓治療,治療模式選用國際標準的間斷吸引模式,吸引5min停止2min,治療壓力-125mmHg,敷料更換時間為48h。結果 脂質水膠體銀敷料作為負壓治療的填充敷料在負壓創面治療過程中,創面愈合迅速,引流通暢,敷料去除時不產生疼痛,納米銀紗布敷料作為負壓治療的填充敷料在負壓創面治療過程中,創面愈合迅速,2例引流不通暢,31例敷料去除時產生疼痛。試驗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根據臨床對比研究,用脂質水膠體銀敷料作為感染創面負壓治療的填充敷料效果更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填充敷料,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負壓治療;腹部感染切口;填充敷料

腹部手術后切口感染仍然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占外科醫院感染的13%~40%[1]。由于高頻手術電刀的普遍使用,貧血、肥胖、糖尿病、高齡人群的增加,造成手術切口不能按期愈合,反復發作或形成竇道多次裂開,常需多次手術,住院時間延長,影響疾病的恢復,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思想負擔,甚至引發醫療糾紛[2]。因此,創造一個有利于傷口愈合的環境,使傷口盡早恢復,有利于增加患者術后康復的信心,使其盡早回歸社會。

負壓創面治療(Suction Would Closure Therapy,SWCT):是一種促進急慢性創面愈合的治療方法。是一種創面修復的前沿技術,該技術使得急性創面和慢性創面的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3]。在很多領域都有適應癥,在外科的運用更廣泛,其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已得到充分肯定。大量研究表明VAC技術能增加創面血流量,消除創面局部水腫,抑制細菌生長,直接殺滅細菌,起到間接抗菌作用,同時它還能促進細胞增殖,使引流充分,促進肉芽組織健康生長,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減少患者更換敷料的次數,減輕患者的痛苦,降低慢性難愈傷口的感染率,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醫療費等優點。

近年來,國外對此技術的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已有了長足的進步,由于國際認可的負壓傷口治療裝置是美國KCI公司注冊的專利產品VAC系統價格昂貴,國內應用較少。我國自2005年引進此技術后也有一些報道,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VAC治療創傷的作用機理研究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于VAC技術所用的填充敷料不盡相同,還存有爭議,周長青認為負壓治療完全適合與絕大多數的抗菌敷料同時應用[4],但理想的創面填充敷料應該有足夠大的網眼以便各種液體被及時清除掉,能夠均衡地將負壓傳遞到傷口的每一部分,敷料的覆蓋和揭除應該基本無痛,創面的組織不能長進敷料的網眼,快速減輕細菌感染負荷。我們在臨床應用中發現,抗菌敷料制劑不同對負壓治療效果影響很大,本研究用脂質水膠體銀或納米銀紗布作為負壓治療的填充敷料,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觀察哪種填充敷料更適合傷口愈合?,F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2例患者中,男22例,女40例,年齡為21~87歲,平均年齡(65.35±2.5)歲。其中直腸癌7例,急性壞死性胰腺炎14例,腹腔膿腫13例,闌尾炎12例,膽囊炎13例。首次腹部手術后2~6d發現切口愈合不良。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陽性62例,其中銅綠假單胞菌感染10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52例。

1.2分組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傷口門診就診的病例共62例,將患者用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實驗者和對照組。每組3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傷口大小,感染的菌群等經方差分析和χ2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入排標準 ①納入標準:院內外腹部切口感染裂開的患者。②剔除標準:治療不足1w或中途終止者,有大血管或臟器暴露的傷口,傷口有竇道通胸腔或器官的患者,癌性傷口。

1.4方法 對62例患者的創面用0.9% 生理鹽水清洗,去除污物。治療儀選用天津生產的VS-ⅡP型負壓吸引器,治療模式選用國際標準的間斷吸引模式,吸引5min停止2min,治療壓力-125mmHg,敷料更換時間為48h。

1.4.1試驗組 將脂質水膠體銀(SSD),修剪成與創面相一致的大小,將創面周圍皮膚清潔并擦干,用半透膜覆蓋敷料至創面邊緣約2~3cm范圍,輕輕擠壓創面,保持材料與創面充分接觸,不留死腔,確保無漏氣。部分患者可以腹帶加壓包扎以防下床活動時負壓漏氣。將引流管接負壓瓶,以敷料收縮不留空氣,質地變硬,并伴有液體通暢流出為度。負壓引流48h,打開創面敷料,更換內敷料,再從新接負壓。每次換藥均更換引流管,細菌培養陽性患者每次行細菌培養直到轉陰。

1.4.2對照組 將納米銀抗菌紗布(愛可欣), 修剪成與創面相一致的大小,將創面周圍皮膚清潔并擦干,用半透膜覆蓋敷料至創面邊緣約2~3cm范圍,輕輕擠壓創面,保持材料與創面充分接觸,不留死腔,確保無漏氣。部分患者可以腹帶加壓包扎以防下床活動時負壓漏氣。將引流管接負壓瓶,以敷料收縮不留空氣,質地變硬,并伴有液體通暢流出為度。負壓引流48h,打開創面敷料,更換內敷料,再從新接負壓。每次換藥均更換引流管,細菌培養陽性患者每次行細菌培養直到轉陰。

1.5評價標準

1.5.1創面修復情況 ①愈合:傷口已閉合,皮膚顏色恢復正常;②顯效:肉芽生長良好,傷口面積縮小>80%;③好轉:有新鮮肉芽生長,觀察到少量滲液,面積縮小>50%;④無效:治療前后創面狀況無變化或是惡化??傆行?(治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5.2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

1.5.3患者疼痛(VAS)評分,按照0~10分由患者自行劃出疼痛分值。

1.6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ATA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根據臨床對比研究,用脂質水膠體銀敷料作為感染創面負壓治療的填充敷料效果更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填充敷料,試驗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創面恢復情況 總有效率100%。

2.1.1觀察組 31例患者在使用SSD敷料后,創面肉芽組織新鮮,無明顯水腫,滲出,新生毛細血管豐富,引流通暢,傷口周圍炎癥反應消失。創面換藥時,敷料容易取出,不黏連傷口床,無新鮮肉芽長入敷料,無疼痛感。

2.1.2對照組 31例患者在使用納米銀抗菌紗布后,創面肉芽組織新鮮,無明顯水腫,滲出,新生毛細血管豐富,引流通暢,傷口周圍炎癥反應消失。創面換藥時發現納米銀抗菌紗布變干變硬,取出困難,16例患者創面均出現不同程度新鮮肉芽長入敷料,患者疼痛明顯。造成了再損傷。延遲愈合時間。

2.2創面感染情況 7d后創面細菌培養,觀察組創面細菌感染率:無細菌生長31例,細菌清除率為100%。對照組:創面無細菌生長31例,細菌清除率為100%。說明填充含銀敷料的持續封閉負壓引流裝置都能有效抑菌(P>0.05),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2.3敷料取出疼痛比較 見表1。

2.4創面愈合愈合時間比較 見表2。

3 討論

研究顯示在使用納米銀敷料吸引 3~5d 后往往由于創面滲液減少,引流液量越來越少,敷料部分或全部變硬,與創面粘連緊密,肉芽長入敷料,在拆除敷料時患者往往有劇烈疼痛,引起再次損傷,影響愈合時間,在滲出、壞死物脫落多的創面中,易發生堵塞而降低作用效果,增加了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而脂質水膠體銀敷料網眼大小合適,在滲出、壞死物脫落多的創面中,不易發生堵塞。去除敷料時不黏連創面,大大減輕患者的疼痛。在負壓創面治療中選擇合適的填充敷料,不僅能夠有效的殺菌抑菌,可避免清除敷料時引起的疼痛,還可較早促進創面組織生長,提供最佳的愈合環境。根據臨床對比研究,用脂質水膠體銀敷料作為感染創面負壓治療的填充敷料效果更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填充敷料,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愛玲,鄭美春,李偉娟.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0:87-97.

[2]胡東升.腹部外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82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09,28:62-63.

[3]張更,王禾,王福利,等.納米銀醫用抗菌敷料對包皮環切術后疼痛緩解的療效觀察[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05,3(10):31-32.

[4]周長青(譯).美國負壓創面治療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0-100.編輯/安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