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推銷員之死》的藝術悲劇特色

2016-05-17 12:52馬艷彬
電影文學 2016年9期
關鍵詞:推銷員之死藝術

[摘要]《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的經典之作,該書獲得了無數獎項,被人們稱為20世紀話劇的里程碑。影片《推銷員之死》之所以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是由于該作品刻畫的是一個小人物悲劇性的一生,揭露出了“美國夢”的瑕疵,成為西方現代悲劇的典范,反映出了小人物的命運在當時美國社會的壓制下是不堪一擊的,揭示繁榮背后美國現實的弊端。本文通過對電影《推銷員之死》主題思想以及美學思想等方面的分析,進一步領會該電影的藝術悲劇特色,闡明悲劇的魅力在于肯定人的尊嚴及其存在的價值。

[關鍵詞]《推銷員之死》;藝術;悲劇特色

一直以來,大部分的評論家都集中關注《推銷員之死》中“美國夢”的破滅、人物的悲慘命運以及故事情節的曲折等,事實上在“美國夢”的背后暗含了深刻的主題思想以及藝術內涵,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威利之死這一悲劇所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美國夢”破滅背后的深層次含義,來進一步探討《推銷員之死》真正的悲劇魅力與藝術價值,闡釋了悲劇的真正魅力在于其肯定了小人物存在的精神價值以及尊嚴,使現代人從中能夠看到生命的真諦以及對自由生存與理想人性的追求。

一、《推銷員之死》的悲劇性

(一)電影《推銷員之死》故事梗概

《推銷員之死》刻畫了小人物威利,一個有著三十多年推銷經驗的推銷員,他幻想著通過推銷來得到名望以及不合實際的美好前景,于是他盲目地高估自己的能力,陷入了一種不現實的境界中,將周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置于自己美好的想象中,直到臨死仍沒有察覺到自己毀滅的臨近。該作品揭示出了美國社會生活的法則,即失敗者沒有活下去的權利,男主人公威利沒有取得成功,最終只能走向毀滅。[1]從影片《推銷員之死》中我們可以看出米勒在該劇中滿懷同情地關注了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通過電影中父子關系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使我們對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以及社會的合理性做出深刻的反思,并深深地觸動。電影《推銷員之死》中真正的悲劇并不在于威利的死,而是威利追求一生的夢想到死都沒能實現,這個小人物最終走向毀滅的整個過程反映出了社會現實與夢想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而這一沖突又具體體現在了兩個方面,即個人事業的失敗與完整家庭的破敗。在《推銷員之死》中,男主人公威利是一個服裝推銷員,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希望,他堅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夠獲得成功,于是他便拒絕了已成為富翁的哥哥的邀請,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忙碌,但是終日的忙碌到頭來都成了泡影,威利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夢想徹底破滅,直到死也沒嘗過成功的滋味。[2]此外,家庭的破敗也是威利最終悲劇的原因之一,他將希望傾注在兒子身上,不料兒子最終卻一事無成,在經濟困境以及生活的重重壓力之下,父子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最后落得反目成仇的局面,這使得威利失去了活下去的所有理由。

(二)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

《推銷員之死》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社會原因。電影中的主人公威利所生存的那個時代,美國社會向國民們灌輸淘金信仰,使得無數人渴望獲取大量的財富,但是以威利為代表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卻發現,他們深陷在生活的困境中,無法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間,威利最終的死亡結局也印證了在金錢至上社會中現實的殘酷與黑暗,普通大眾在成功道路上的曲折與艱辛。[3]威利的生存危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危機。第二,個人原因。威利一直懷揣著不切實際的“美國夢”,將“美國夢”當作他畢生追求的目標,他想象著自己能夠像辛格曼一樣成為成功的推銷員,但是現實卻是無比殘酷的,威利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斷地尋求自我安慰以及獲得生存的勇氣。此外,威利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他喜歡自吹自擂,他所具有的自尊心是扭曲而且非常脆弱的,當他被老板解雇后,他的自尊心連同夢想被擊得粉碎,他唯有選擇死亡才能逃避世界的冷漠以及現實的痛苦。第三,家庭原因。事業失敗的威利將家庭看作自己的寄托,尤其是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威利一直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最終威利的兩個兒子都一事無成,而且父子間的矛盾變得尖銳。此外,威利的妻子琳達對威利的命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琳達對威利溫柔體貼,給予威利很多的關愛,但正是由于這種愛在無形中給威利帶來了更多的壓力,使威利越來越難以看清自我,沉浸在自我編織的夢中,確切地說是琳達進一步加重了威利的精神負擔,琳達忽略了威利的精神世界,這也是悲劇產生的必然原因。[4]

二、電影主題思想的剖析

(一)“夢”的破滅

《推銷員之死》中推銷員威利自始至終都沉迷于人人都有機會成功的“美國夢”中,但是直到臨死他也未能嘗到成功的滋味,世態炎涼的現實最終使他走向了悲劇的死亡之路,這對于威利的人生來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與悲哀。但是威利為了能夠使兒子從自己的死中得到兩萬塊的保險費,選擇了開車自殺,他對自己的死充滿了希望,他希望兒子能夠用得到的保險費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威利的悲慘結局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美國夢”的徹底破滅,二是威利自身性格的缺陷,死亡似乎是威利夢幻破滅之后最符合邏輯的一個結局。[5]其實威利并非沒有生存的機會,但是他剛愎自用的性格使他無法再繼續活下去,只有用死才能洗刷喪失尊嚴的屈辱,才能真正地擺脫精神上的崩潰。

電影中威利的夢想是由“對三個偶像的崇拜”以及“一個至愛的厚望”編織而成的,其中對三個偶像的崇拜,一個是他的哥哥本,一個是他父親,這兩個人物在劇中的展現寥寥無幾,威利的父親在劇中連名字都未給出,這也說明了在威利的現實生活中,這兩個人物所留給他的只是一個潛意識中模糊的幻影,他們給威利帶來的只不過是虛無縹緲的夢想,威利只能從這種虛無縹緲的幻想中努力尋求安慰并尋找自我價值。威利第三個崇拜的人物是在銷售上獲得了巨大成功的推銷員辛格曼,威利自始至終都幻想著自己能夠成為像辛格曼那樣成功的推銷員,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所謂的“美國夢”。然而現實卻是,威利對這三個人的崇拜以及幻想,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表現,當威利對這三個偶像崇拜的夢想破滅之后,威利便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了自己的大兒子比夫身上。

(二)“人”的新生

《推銷員之死》中讓人覺得可悲又可嘆的是威利夢想破滅之后瞬間變得高大的父愛之夢。威利的大兒子比夫從小對父親充滿崇拜之情,威利也對比夫寄予了厚望,希望比夫能夠有所作為。但是后來父子的關系因重重的謊言與欺騙而變得水火不容,父子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深,然而在這種境況下威利依舊自愿選擇死亡來使兒子比夫從中獲取保險金來完成自己的事業,這種舐犢之情已經超越了“美國夢”的所有價值觀,威利的死亡沒有因失敗而變得渺小,反而使兒子重新認識了解了父親。父親的死使比夫徹底地覺悟,他意識到了父親夢想的錯誤,意識到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追隨這不合時宜的夢想,最終必然會一事無成??梢哉f威利的死雖然意味著他人生的失敗以及夢想的徹底破滅,但是也預示了比夫新人生的開始,他終于可以自由地主宰自己的人生。觀眾通過電影《推銷員之死》中小人物威利的命運,進而引發出對人生觀的深思,這是由于人們能夠從小人物威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夠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人們從威利的死以及比夫最終的覺醒中可以領悟到,在絕望的生活中,人們應該為了人格與尊嚴永不妥協地活下去,這也是觀眾透過電影在絕望中看到的一絲希望,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也正在于此。[6]

三、美學藝術思想的深刻體現

(一)悲劇中對人性的關注

悲劇是一種能夠凈化人們心靈的藝術形式,《推銷員之死》中威利最終的悲慘命運使人們感覺到無限的惋惜與悲哀,同時對威利的死充滿了一定的恐懼感,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卻能夠從威利的死中看到他一生努力追求夢想的無畏精神,在感嘆威利悲慘命運的同時也激起了我們繼續生活以及不斷拼搏努力的信心與勇氣。由此看來,《推銷員之死》這部作品所具有的藝術魅力賦予了它更加豐富的內涵與至高無上的榮譽。值得一提的是《推銷員之死》中借助象征的藝術手法來深化全劇的美學思想,劇中的笛聲始于威利的出現,最后又終于威利的葬禮,展示出了威利人性真實的一面,此時的笛聲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背景音樂。笛聲的美學效果使主人公威利的形象更加貼近生活,更加飽滿,使人們對人性傾注了更多的關注,這也印證了米勒的一句話:“悲劇的持久吸引力在于,我們需要面對死亡是為了更加堅強地生活下去……”我們應從威利的死亡中體會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以此來凈化我們的心靈,這也是悲劇在美學意義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悲劇中展現出希望的奮爭

電影中的另一個人物哈皮,是評論家們往往容易忽略的一個人物,哈皮是威利的第二個兒子,事實上,在哈皮的父親威利活著的時候,威利的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哈皮,一直根植于哈皮的內心。哈皮以為用謊言來掩蓋事實可以化解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他對父親威利說謊,是由于他想利用謊言來緩和父親與哥哥之間緊張的氣氛與關系,同時也想幫助哥哥掩飾難堪,哈皮以為用謊言可以換得大家的歡心,能夠獲得好的人緣。[7]從表面上看來,哈皮是一個玩世不恭且滿嘴謊言的年輕人,事實上哈皮所暴露出來的所有缺點在本質上都是受到父親的性格以及人生觀的深深影響,他與父親有著相似之處,父親威利是為了逃避現實而一直生活在幻覺中期盼著成功,哈皮則是為了討得大家的歡心、贏得大家的尊重而滿嘴謊言,哈皮與父親威利都是為了保持自尊而不愿意去直面現實。哈皮這種矛盾的心理恰如其分地描繪出了他仍未認清自我,然而在父親威利死后,哈皮迅速成長,他對父親的死有著更深的理解與感悟,他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父親那種為了維護自我尊嚴而堅持不懈努力的那種震撼人的力量,同時他也深深地意識到了父親對兒子的那種深切的厚望,因此哈皮從父親的死亡中徹底醒悟,表現出了為理想奮爭的決心。哈皮與哥哥比夫相同的是,通過父親的死他們都有所醒悟與反省,而不同的是哈皮以不同的角度以及情感方式對父親的死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哈皮與比夫思想的巨大轉變正是該作品所展現出來的美學思想,體現出了對人性的關注。當舊夢終結的時候,也是另一個新夢的誕生與開始,繼續懷揣著夢想,以正確的人生抉擇以及人生態度來繼續面對以后的人生道路。

四、結語

電影《推銷員之死》運用完全現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貼近生活的小人物形象,它的受眾面廣泛,涉及人們生活的價值觀問題,這也是該作品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作品中威利最終的死亡充分地揭示了美國社會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反映出當時美國社會現實的殘酷,但同時從威利最終死亡的這一悲劇中,我們也能夠領會到在多重困境中,小人物們對殘酷現實不肯低頭的可貴精神與勇氣,通過這種展示使人們從中看到了生命的真諦以及生活的希望,這也是《推銷員之死》這部作品作為一部悲劇典范的偉大藝術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王玉才,李潤蓮.亞瑟·米勒《推銷員之死》的悲劇根源[J].芒種,2013(11).

[2]黃曉玲.從象征主義看《推銷員之死》中的多重主題[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04).

[3]徐輝.論阿瑟·米勒的悲劇觀——以《推銷員之死》為例[J].芒種,2013(11).

[4]艾莎莎.論《推銷員之死》的編劇藝術特點[J].北方文學旬刊,2015(02).

[5]劉衍,陳方.由《推銷員之死》看審美現代性的批判對象[J].電影評介,2013(09).

[6]柯建華.論《推銷員之死》中的倫理沖突[J].外國文學研究,2010(04).

[7]郭勤,吳建國.美國式推銷的深層危機——美國三部經典劇作的后現代解讀[J].外語研究,2010(02).

[作者簡介]馬艷彬(1981—),女,河南安陽人,碩士,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推銷員之死藝術
紙的藝術
預設在戲劇文本《推銷員之死》中的語用功能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對公共藝術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