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老人的經濟和醫療保障現狀、問題與對策

2016-05-19 09:59陳婷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7期
關鍵詞:現狀對策

陳婷

摘要: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其中高齡老人的增長速度過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老齡化問題雖然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是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會引發深層次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對此我國針對高齡老人的現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其生活與就醫的政策,并開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高齡老人經濟和醫療保障體系。

關鍵詞:高齡老人;經濟與醫療保障;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2

引言

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8.87%,而在這個老年群體中,有大約11%的人口為8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短短十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不僅出現了老齡化的趨勢,而且出現了高齡化的趨勢。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我國堅持以人為本,將“老有所養”、“老有所醫”作為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保障的目標。

一、高齡老人的經濟和醫療保障現狀

經濟保障是保障高齡老人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是“老有所養”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我國利用離退休金發放制度、高齡津貼、養老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構成一個保障老年人經濟收入的體系。高齡津貼是我國民政部于2009年提出的,以保障80歲以上高齡老人生活質量為目的的一項社會福利措施,此后,我國多省根據本省省情先后實行了高齡津貼制度。例如深圳市于2009年開始,為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開通專門的銀行賬戶,并通過現金發放的方式定期向賬戶內存入老齡津貼,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獲200元到500元不等的現金補貼;80至99周歲的戶籍老人,每人每月發放現金200元;10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獲500元高齡補貼。

高齡老人多處在疾病纏身的困境,而這也是我國提倡“老有所醫”的主要原因。高齡老人多出生在解放前,他們樸素節儉,在面臨支付高昂的醫藥費與忍受病痛折磨的選擇中,通常會選擇后者,針對這一現狀,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醫療保障制度,例如門診統籌就是其中之一。所謂門診統籌是指病人在經??床〉尼t院辦理“門診統籌定點”,這樣在看門診時就可以享受優惠。以侯馬市城鎮居民門診統籌試點運行情況為例,參保居民在社區門診統籌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每次發生的符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門診醫療費用,金額在30元以上部分由門診統籌基金按55%比例報銷,轉診就醫的按30%比例報銷。一個年度內門診統籌基金支付限額為400元。每人每次門診發生的醫療費用最高限額為50元。這種醫療保障方式可以讓高齡老人放下心里負擔,安心就醫,避免“小病變大病,大病變重病”情況的發生。

二、高齡老人的經濟和醫療保障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越來越重視人口高齡化的問題,但是由于我國高齡人口基數大、城鄉差距大以及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夠等問題影響,使得我國高齡老人的經濟和醫療保障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1.覆蓋面不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差距過大

近幾年,農民工進城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老人們留守,這些老人一方面喪失了勞動能力,一方面又無人照料,使得農村的高齡老人經濟與醫療保障問題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隱患。由于我國地區之間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導致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這又進一步導致東、中、西部地區對高齡老人社會保障的不平衡。

2.家庭結構變化加重了高齡老人經濟和醫療保障的負擔

“養兒防老”是我國沿襲了幾千年的養老傳統,我國在建立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的時候,也將家庭養老制度納入到整個體系中來。但是我國計劃生育實行了多年,使得我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4-2-1”結構的家庭越來越多,這就使得每個家庭的養老負擔陡增,而國家在平衡家庭養老制度與社會養老制度之間必然會增加社會經濟醫療保障的負擔。

3.經濟和醫療保障的水平偏低,保障制度不夠完善

針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已經在我國實行了多年,但是,目前對高齡老人的經濟保障主要還是停留在保障其基本生活上,例如,我國大多數城鎮居民對退休金額度不夠滿意。同時對老齡人的醫療保障中,能進行報銷的疾病項目也僅限于高血壓等常見的老年疾病,對于一些重大疾病的保證措施仍然不夠完善。

三、健全高齡老人的經濟和醫療保障體系的對策

2016年“兩會”期間,省人大代表杜敏帶來了關于高齡老人醫療保障的建議,她說“日常生活中,對于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來說,長期口服藥也是筆不小的開支,我建議對于這樣的人群能否指定醫院,憑醫???、病歷、身份證,定期給藥,為老人們提供醫療保障?!笨梢姼啐g老人的經濟和醫療保障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而如何從我國國情出發,逐步實現對高齡老人的福利保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筆者對此,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為保障高齡老人經濟和醫療體系的順利進行提供經濟支持。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針對記者提出來的“目前我國有些地區養老金發放困難”的問題,總理提出對于我國省級統籌的養老金制度,一方面省級政府要盡職盡責保證養老金的發放,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會從財政中撥款來支持地方養老金的發放,同時總理還補充道,我國2015年的養老保險收支結余是3400多億,累計結余34000多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還有16000多億沒動,這一數字無疑是給我國社會養老制度吃了一顆“定心丸”,所以,加大財政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是保證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經濟醫療的物質基礎。

其次,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擴大高齡老人經濟醫療保障的覆蓋范圍。針對我國目前家庭結構變化的現狀,政府在調整社會保障對于老齡老人的政策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擴大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讓更多的高齡老人從社會經濟和醫療保障中得到實惠。由于家庭結構的改變,我國高齡老人從家庭養老制度中獲得的經濟支持不斷減少,這時政府應該轉變社會保障的方向,將養老視線從家庭轉移向社會和市場,發展多元化的高齡老人經濟和醫療保障體制,引導商業保險支持社會保險,共同為高齡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將農村高齡老人經濟醫療保障納入到整個社會保障之中,使他們能夠公平享受社會發展的福利,為我國縮小城鄉差距奠定基礎。

最后,對高齡老人的社會保障要將經濟醫療保障與精神呵護統一起來。我國目前的大多數高齡老人的保障政策都著眼于高齡老人的經濟情況和身體狀況,很少涉及到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關注。其實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不光需要物質支持,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因此,我國在改進社會保障制度時,應該將對高齡老人進行心理呵護納入到醫療保障體系中來,定期對老年人開展免費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讓他們的精神生活不再匱乏。

四、結論

“讓老年人活得更有尊嚴”是以人為本這一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尊嚴”不僅限于提高高齡老人的經濟收入、保障他們免受疾病困擾,還應該包括呵護高齡老人的精神,使他們在心理上不再自卑,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地安享晚年。

參考文獻:

[1]張盈華,閆江.中國養老服務現狀、問題與公共政策選擇[J].當代經濟管理,2015,01:51-56.

[2]林寶.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影響與應對[J].西部論壇,2015,02:73-81.

[3]李紅芳.高齡老人的福利需要與政策展望——以江蘇省為例[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5,05:10-15.

[4]徐倩,周沛.現狀、進展及趨勢:公共管理視角下關于我國城市社會養老服務研究的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89-96.

猜你喜歡
現狀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關于職工隊伍穩定的認識和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