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傷后真菌感染的臨床特點及防治措施探討

2016-05-20 03:36閆玉玲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4期
關鍵詞:燒傷防治措施

閆玉玲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燒傷后真菌感染的特點以及防治措施。方法 對32例燒傷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548例燒傷患者中, 32例患者發生真菌感染, 感染發生率為1.26%。陽性標本主要分布于中段尿液、血液和創傷表面分泌物中;真菌感染通常發生在患者傷后11~20 d。結論 由于燒傷患者真菌感染的誘導因素較多, 在臨床中應積極控制相關感染因素, 合理使用抗真菌類藥物, 減少對患者進行侵入性操作, 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可有效降低燒傷患者發生真菌感染的幾率。

【關鍵詞】 真菌感染;燒傷;防治措施

燒傷是指由于熱力、化學物質、電能、放射線等引起的皮膚、黏膜甚至是深部組織的損害, 以皮膚熱力燒傷較為多見, 在我國意外傷害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感染是我國目前燒傷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并且其中較大部分為真菌感染[1]。本次研究通過對本院2013~2015年收治的燒傷患者中發生真菌感染的3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探討燒傷患者真菌感染的發生特點?,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3~2015年共收治燒傷住院治療患者2548例, 結合其臨床表現發現其中有62例疑似真菌感染, 取其創傷表面分泌物、中段尿液、痰液、深靜脈導管、血液作為檢驗標本, 送至檢驗科做真菌培養和藥敏實驗。

1. 2 標本檢驗及診斷 同一患者的不同種類標本或同類標本多次送檢培養均為同一菌種即為陽性病例。同時將血液、深靜脈導管、尿液、痰液、創面分泌物做降序排列, 計最高級別標本為陽性[2], 同時結合標本涂片檢查和患者臨床癥狀, 參考相關真菌感染標準[3], 確診統計感染例數。

1. 3 真菌培養和藥敏實驗 采用沙保羅瓊脂平板、念球菌顯色平板、酵母樣真菌鑒定卡進行菌種的培養、鑒定與分型。真菌的藥敏測試采用法國梅里埃藥敏鑒定試劑進行標準化的微量藥敏測試。

2 結果

2. 1 真菌感染發生率 本次研究中的2548例患者中, 32例

(共計74份標本)患者發生真菌感染, 感染發生率為1.26%。送檢標本483份, 其中74份為陽性, 陽性率為15.32%。感染患者中死亡2例, 死亡率為6.25%。

2. 2 真菌分布特點 32例真菌感染患者的74份陽性標本主要分布于中段尿液、血液和創傷表面分泌物中, 其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燒傷患者真菌感染標本分布情況(n, %)

標本來源 送檢標本 陽性標本 陽性率

血液 98 18 18.37

深靜脈導管 91 4 4.40

中段尿液 64 18 28.13

痰液 28 3 10.71

創傷表面分泌物 202 31 15.35

合計 483 74 15.32

2. 3 真菌種類特點及感染發生時間 患者于傷后10 d內發生真菌感染3例, 11~20 d發生感染12例, 21~30 d發生感染9例, 30 d后發生真菌感染患者8例。74份陽性標本中, 共檢出真菌7種。見表2。

表2 真菌分布構成比(n, %)

菌種 株數 構成比

白色假絲酵母菌 37 50.00

熱帶假絲酵母菌 18 24.32

光滑假絲酵母菌 10 13.51

酵母樣桿菌 4 5.41

新型隱球酵母菌 2 2.70

煙曲霉菌 2 2.70

毛霉菌屬 1 1.35

2. 4 藥敏情況分析 陽性標本的藥敏結果顯示, 除白色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對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有著較強的耐藥性外, 其他真菌對于常用抗真菌藥物均較為敏感。32例患者均采用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 其中22例患者應用兩性霉素B進行治療, 21例患者臨床癥狀消失, 真菌培養轉為陰性, 有效率為95.45%, 1例死亡。10例患者采用氟康唑進行治療, 9例患者臨床癥狀消失, 真菌培養結果轉為陰性, 有效率為90.00%, 1例死亡。2例死亡患者中, 1例死亡原因為真菌性敗血癥, 1例為多器官功能衰竭。

2. 5 陽性病例一般資料 32例真菌感染患者中, 男21例, 女11例, 年齡1~73歲。燒傷原因:火焰燒傷16例, 高溫液體燙傷10例, 電燒傷3例, 化學燒傷3例。其中燒傷面積占總體表面積>70% 11例, 50%~69% 9例, 30%~49% 7例, < 30% 5例。

3 討論

3. 1 感染發生因素特點 燒傷并發真菌感染者, 通常燒傷面積較大, 其燒傷程度嚴重, 多數患者需進行氣管切開、機械通氣、霧化吸入、深靜脈插管等治療, 并且其抗生素應用時間通常>2周。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大面積燒傷患者的真菌感染發生率較高, 同時由于大面積燒傷患者通常為深度燒傷創面, 表面不宜結痂, 為真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研究發現, 真菌感染通常發生在患者傷后11~20 d, 此時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下降, 創面處于溶痂階段, 適宜真菌的生長, 同時真菌可通過創面進入血液, 隨血液的循環遍布全身, 從而導致深部的真菌感染, 甚至是全身感染。

3. 2 真菌分布及耐藥特點 大面積燒傷患者由于病情較重, 機體免疫能力下降, 加之長期使用抗生素, 極易發生菌群失調, 致病菌大量繁殖的情況[4]。研究發現, 占致病菌構成比較高的均為條件致病菌, 特別以念球菌為主, 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致病菌總構成的50%。藥敏結果表明, 臨床患者所分離出的菌種對于兩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以及5-氟胞嘧啶等常用抗真菌藥物敏感度均較高, 但是念球菌類對于氟康唑、酮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度較低, 其可能與抗真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有著較大關系[5]。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真菌感染可分為局部定植和深部真菌感染兩類, 但在臨床檢查時, 通常會發生創面與血液、導管真菌培養結果不一致的情況。在臨床檢查時, 醫生通常會注重對創面的處理, 而忽視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進而影響對患者病情的判斷。因此在臨床中, 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對于疑似真菌感染患者應取多部分標本進行檢驗, 用于對感染進行確診。

綜上所述, 對于燒傷患者, 應妥善處理其創傷面, 盡快的促進創面愈合, 減少住院時間, 并合理使用抗真菌類藥物, 對于真菌感染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以降低燒傷患者發生真菌感染的幾率。

參考文獻

[1]王仁坤, 李葉揚, 秦娟, 等.燒傷患者真菌感染特點分析.廣東醫學, 2011, 32(10):1290-1292.

[2]吳祖煌, 宋斌, 卓燕舞, 等. 18例危重燒傷患者醫院感染真菌回顧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19):4025-4027.

[3]《中華內科雜志》 編輯委員會.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修訂版).中華內科雜志, 2007, 46(7):607-610.

[4]李巍, 張兵, 李崢, 等.重度燒傷患者真菌感染34例治療體會.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0, 7(1):105-106.

[5]黃志斌, 柳暉, 陳武鵬, 等. 伏立康唑治療嚴重燒傷患者真菌感染臨床療效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23):5380-5382.

[收稿日期:2015-12-22]

猜你喜歡
燒傷防治措施
納米晶體銀敷料治療28例燒傷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氯乙酸煙霧吸入損傷中毒鼠肺超微結構改變
三次換藥法在小兒頭面部燒傷中的臨床應用
淺析建筑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的防治措施
健康教育在燒傷護理中的應用
水產養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應用磺胺嘧啶鋅治療燒傷模型的藥效學分析
燒傷患者健康需求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