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國文明起源及發展情況

2016-05-30 04:41周瑩
文化產業 2016年5期

周瑩

摘 要: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以“文明”為線索闡述了幾種文明模式,其中中國模式與我國切身相關。本文借由《歷史研究》的相關內容闡述了中國文明的起源、發展特征、發展現狀及趨勢及其對中國文明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湯因比;歷史研究;中國文明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其著作《歷史研究》中,除去了國家及社會的概念,以文明為單位,對不同類型的文明進行了比較分析。湯因比將人類歷史中所有的文化群體劃分為21個成熟的文明,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被納入了21個成熟文明之中。本文研究了中國文明的起源及發展特征,在此基礎上,文章淺析了中國文明的發展現狀及趨勢,以期對中國文明未來發展獲得有價值的啟示。

一、中國文明起源及發展特征

(一)中國文明起源

在《歷史研究》中,湯因比認為世界范圍內從原始社會里產生的文明母體社會只有6個,即古代埃及、蘇末、米諾斯、古代中國、馬雅和安第斯等,其余15個文明是他們的子體。在此理論中古代中國作為文明母體社會,其自身的起源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雖然湯因比在此將古代中國列為文明的母體社會,肯定了中國文明的原生型起源特征,但是由于湯因比當時對中國文明了解的局限性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歷史研究》一書中分析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并不準確。當時的湯因比根據比較早的材料得出中國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結論,距今約3500年,而起源地點推定為黃河流域,并且黃河是中國文明的唯一源頭。我們今天重讀《歷史研究》,可以理解處于40-50年代知識水平的湯因比的結論,但是隨著我國考古越來越多的發現及學者對于歷史研究的不斷進步,我們認識到中國文明的起源時間與古代文獻記載的越來越一致,也就是說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甚至更早。而對于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也不能僅僅說是黃河了,因為在我國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一帶發現了良渚文化,長江也孕育了中國文明。[1]

中國文明的起源時間及地點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課題,雖然尚無定論,但《歷史研究》中的相關論述就目前歷史研究結果來看尚需修正。本文姑且不論其引用的這部分內容,湯因比對于起源的原因還是分析得很好的。站在哲學的視角,湯因比將人類從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比喻成中國的太極陰陽之說,“陰代表靜,陽代表動”。他認為從原始到文明,既是從靜到動;當少數創造者在一個解體的文明中逐漸退化成少數統治者,而這時候社會也就從活動狀態轉換為靜止狀態,于是一個新的文明就誕生了,并且文明從誕生到消失,都是在一動一靜交替的節奏中前行。將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運用到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無疑是對歷史研究方式的深化及突破。湯因比不但提出文明起源的陰陽之道,更站在客觀的條件分析了中國文明的起源成因。他通過“挑戰和應戰”說明中國文明是如何戰勝自然和人為壓力的,中國文明也確實經歷了各種自然災害,最典型的就是黃河流域的洪水災害,從各種古代文獻中可以證實湯因比的“挑戰和應戰”之說具有一定道理。

中國文明的起源為其發展奠定了方向基礎,湯因比的陰陽更替的文明進化學說具有相當的說服力,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分析方式尋找更多關于中國文明起源及發展的答案。

(二)中國文明發展特征

中國文明發展的特征主要是統一和連續。中國文明的統一與連續的本質特征,是辯證聯系和相輔相成的。從歷史學的角度看,中國文明的這種特征,是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湯因比在《歷史研究》的“統一國家”這一章節中,通過交通、首都、文字、度量衡及貨幣等方面的分析,闡述了統一國家的特征。一是國家統一是在文明衰落之后,而不是之前產生的,二是國家統一是少數統治者的產物,三是總是以“分散——集合——再分散”的形式表現出來。中國自秦朝在政治上統一以來,一直延續著這樣的發展模式,無論哪個朝代實現再次統一后,總會走向衰落,被另一個朝代取代,周而復始。但是中國文明為何擁有統一和連續兩個特征呢?這與中國的地緣要素有關。一方面,中國文明是民族整體的文明。中華民族在原始社會由各族祖先在祖國大地上長期相互融合形成的中華民族統一體,中華民族整體是中國大地的共同主人,中華民族的地理分布呈多元一體化的格局,此類地緣要素使中國無論如何改朝換代,他所統御的人群仍然是在中國大陸上的各個民族組成的人群,各族人會死亡,但是思想及文化會被傳承,所以中國文明具有連續性。另一方面,中國文明是政治整體的文明。政治形成統一,會給人民的生活帶來穩定,所以中國人民對于政治統一的思想深入民心,再加之統治者的欲望,中國歷史總是一代又一代的重復著統一與分散之后再統一的戲碼。[2]

中國文明從起源之時的部族存在形式,到后來中國文明的發展方式,都離不開統一和連續,這是中國先人們的智慧,特別是湯因比推崇的儒家智慧,中庸之道,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沒。中國文明的發展離不開儒學,儒學被百姓所接納,更被統治階級所利用,統治者們通過儒家思想化解階級之間的矛盾,通過儒家思想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儒學是中國文明得以連續及統一發展的保障因素之一。

二、中國文明發展現狀及趨勢

湯因比在寫《歷史研究》時,并不看好中國文明的未來,他認為中國文明在當時至少處于文明的衰落階段。但是在湯因比晚年,卻對中國文明寄予厚望,通過各類文章表達了他對中國文明的重視。[3]在筆者品讀《歷史研究》時,湯因比雖然將中國文明看做正在衰落的文明,但筆者仍可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湯因比對中國文明的喜愛,因為他的很多歷史研究方法借用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比如陰陽學說,中庸之道,儒家學說等等。個人以為,在撰寫《歷史研究》時,湯因比已經不經意的寫出了中國文明的發展方向。

(一)中國文明發展現狀

目前,筆者以為中國文明處于新的生長時期,并且其生長依舊伴隨著中國文明連續和統一的特征,繼續將中國文明推向新的高度。經過第二次世界戰爭的侵害,中國文明幾乎被外部侵略者解體,按照湯因比的文明發展模式,中國文明的統一就已經暗示了中國文明的衰落,再加之戰爭的壓力,中國文明解體是必然趨勢。但是,中國并沒有因戰爭而解體,相反,我們現在可以完全看到中國又再一次統一起來了,并且融入了世界各地更多元化的文明,中國人的自決性得到了進一步提高[4]。所以,基于《歷史研究》中的“文明生長”模式,本人以為中國文明是重新生長了。

當今中國文明已經形成了新的秩序。上個世紀40年代左右,中國因為前百年的閉關鎖國而故步自封,是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雖然這種方式對中國文明是殘忍的,但是正如鳳凰涅槃,戰爭讓中國重新認識了世界?,F代的中國文明是構建在五千年的歷史之上的,即使作為戰爭的受害國,我們也從沒有對世界報以以牙還牙的想法。中國在二戰勝利初期以“富國強兵”作為中國文明得以延續的治國方針,當中國文明在和平中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中國文明便迅速崛起,富國強兵已然不能滿足現代世界的立國之本,中國文明又以其包容性吸納了世界多元化文明,逐漸“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等等理念被提出,中國文明逐漸在現代全球化進程中形成了新的文明秩序,既繼承了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博大思想,又融合了西方社會符合人性的文明文化,大大豐富了中國文明的內涵。

中國文明正處于新的生長期,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只是客觀的分析了文明的“起源——生長——衰落——解體”的過程,但本人認為中國文明是在不斷的重復“生長——衰落——生長”的過程,與湯因比在其后期的中國文明研究不謀而合??v觀中國文明歷史,無論是哪個朝代衰落,都有新的朝代代替,只是換了個年號,換個統治者而已,其內在精髓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是每次都能得以改善,中國文明越來越適應社會環境的需求。

(二)中國文明發展趨勢

從中國的歷史及文化特征來看,中國文明的未來是“和平崛起”?!稓v史研究》并沒有特別看重中國的未來,但是湯因比晚年卻重新定位了中國文明,他認為中國文明是人類文明最后的希望。中國的統一基于兩點因素,一是中國文明形成了多種宗教與思想多元統一的文化,中國文明有能力也有氣度接納其他文明及宗教;二是中國文明的管理層及精英層,深諳國家治理之道,對于如何將國家持續和諧的經營下去十分了解。所以湯因比認為中國有能力讓世界和平統一。湯因比在《展望21世紀錄》中指出“現在世界各民族中最有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p>

湯因比的結論似乎有些夸大其詞,但是中國確實是在走和平崛起路線,盡管國外某些西方媒體喜歡宣傳“中國威脅論”,那是出于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他們更加在意他們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的世界地位,所以拋出“中國威脅論”以遏制中國的發展。但是中國文明不是那么脆弱的,不會因為某些言論而退縮,中國五千年文明原本就是在不斷的“挑戰與應戰”中發展壯大的,只是現如今的舞臺更大了,挑戰更難了。

三、《歷史研究》對中國文明發展的啟示

《歷史研究》對中國文明發展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對于中國文明起源,認可了中國文明的原生型起源特征,否定了中國文明西來說。這點是對于歷史研究的尊重,秉持一顆嚴謹公正之心研究歷史課題,是每一位歷史學者最基本的素養,中國文明的發展之路需要奠定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之上,還原歷史,借鑒歷史,讓中國文明走得更久更輝煌。

二是對于中國文明的發展特征,中國文明以連續和統一兩個特征區別于其他文明,湯因比通過“統一國家”這一章節,將文明的衰落原因進行剖析,期間關于中國文明的描述筆者并未將其看作是在說中國文明的僵化落寞,相反,這段文字給筆者的啟迪是中國文明在進行自我調整。前文說明的地緣要素是借鑒了其他學者的觀點,但是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可以發現中國文明暫時的停滯并不會對中國文明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當調整之后,中國文明會重獲新生。

三是對于中國文明發展現狀及趨勢的啟迪?!稓v史研究》研究了不同文明的發展模式,中國模式只是其中一個。雖然當時的湯因比并未分析出中國文明會有今天的成就,但是其中的分析方法已經揭示了中國文明會有今天的成果,比如中庸學說分析“挑戰與應戰”,以陰陽學說解釋文明的起源等等,這些思想在中國已存在并運用發展上千年,時至今日仍被學者拿來使用,足以說明中國文明雖古老但有強大的生命力,注定了中國文明將要發展下去。

四是《歷史研究》對于中國傳統思想運用于研究中國文明發展的啟迪。湯因比作為外國學者,對于中國經典學說的運用可以讓很多中國歷史學者自慚形穢了。中國文明發展如何,用中國文明自有的文化可以很好的被解釋,傳統學說所蘊含的哲理及智慧不要被中國人當做糟粕,所以重新學習中國傳統思想,比如儒學、道學、易學等對中國文明的發展不僅是為了進行學術研究,更重要的是將其傳承發展。

四、結束語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分析了中國文明的開始,卻沒有猜中中國文明的未來。中國文明的未來也許只有中國人自己才能知道,因為我們的文明已經存在了五千多年,其中的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單純的學術研究就能理解的。湯因比晚年對自己的學術進行了修正,因為他通過戰爭重新審視了人類的文明歷史,發現中國文明的連續性及統一性正是人類所需要的。他的思想再次被人們所學習,有的人接受有的人反對。無論世界如何看待,中國文明現如今確實已經令人刮目相看了,并且我們和平崛起的主張正逐漸被一步步推進,現在正積蓄力量,等待時間的驗證。

中國文明是思想的傳承也是思想的突破,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譜寫了中國文明,其中很多的著作流傳至今。如果想要中國文明更長久的發展下去,不是將這些智慧擱置,而是重拾。中國文明是溫和的,包容的,和平的,深邃的,長遠的,并且是富有極強生命力的,中國文明正和平崛起。

參考文獻:

[1]王健.《歷史研究》的中國文明觀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J].東南文化,2002,(1):45-47.

[2]胡耀華.對“中國”概念演變及地緣內涵的分析[J].東南學術,2004,(6):61-69.

[3]邵鵬,黃皖毅.湯因比歷史哲學思想的演變[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4):15-17.

[4]付海建.文化視角中的社會發展——湯因比文明史觀新探[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梁一群.文明新秩序構建視野中的當代中國改革開放[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4,(4):5-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