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產業人力資源關系視角下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分析

2016-05-30 11:09張媛董曉娟
科技創新導報 2016年22期
關鍵詞:協同發展區域經濟人力資源

張媛 董曉娟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2.108

摘 要:該文對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關系展開基礎理論及實證研究,并分析了京津冀三地近5年產業結構和人力資源發展的各類相關數據,從而探究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區域勞動力資源協調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關鍵詞:區域經濟 人力資源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8(a)-0108-04

1 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分布關系研究

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必須有與之發展需求相配套的人力資源即勞動力作為保障和推動力。

1.1 基礎理論研究

所謂產業結構就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組成即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狀態。早在1935年,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提出三次產業分類法,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中對三次產業進行了明確劃分,標志著產業結構理論雛形的確立。

20世紀4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闡述了勞動力的分布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變化規律,即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會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進而轉向第三產業,很好地驗證并進一步深化了配第在17世紀提出的經濟理論觀點,為產業結構理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標志著產業結構理論的形成,被人們命名為“配第—克拉克定律”。

隨后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對“配第—克拉克定律”進行了豐富,在著作《國民收入及其構成》中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的分布入手,深入研究,發現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農業部門的國民收入及其勞動力的分布比重逐漸降低,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的國民收入及其勞動力的分布比重隨不同國家情況呈現大體不變或上升的趨勢。

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雙元結構發展模式”認為不發達國家的經濟部門由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組成,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傳統部門會產生部分剩余勞動力進而向現代部門轉移,現代部門的發展擴張促使過剩的勞動力逐漸被消化吸收,最終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

1.2 實證研究

大量的理論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的分布與調整與其勞動力的組成、分布和轉移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之間協調發展、互相促進,最終推動區域經濟穩步發展。國內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同時,我們也看到地域情況的千差萬別,很難得出統一的結論。韓燕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驗證了我國產業升級、城市化進程對就業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盛婉玉對1985—2008年河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演進展開實證研究,分析其協調互動關系。雷原構建了三大產業技術選擇、勞動力產業間分布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模型,通過運用我國1991—2011年間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扭轉勞動力產業布局有利于經濟增長。張同權等對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區的產業結構及人力資源結構的差異進行研究,論述了三大經濟區人力資源跨區流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京津冀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情況分析

2.1 三次產業產值構成及其就業人員分布

由圖1可見,2010—2014年間,京津冀各地區三次產業生產總值逐年遞增,第一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產值的比例較低,五年平均值分別為1.38%、0.8%、12%。但三次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產值的比例差異較大,從平均值看,北京的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最大,為76.5%;天津、河北地區的第二產業產值占生產總值比例分別為51.3%和52.35%。

由圖2可見,2010—2014年間,京津冀各地區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數量逐年減少;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數量出現了先漲后降的變化,峰值分別出現在2011年、2013年、2013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數量逐年遞增。從平均值看,北京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例最小,為5.2%,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最大,為75.6%;天津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例分別為8.8%、41%和50.2%,河北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重最大,占到地區總就業人員的1/3以上。

由此可見,京津的三次產業從業人員占地區總就業人員的比例與各地區三次產業產值所占比例有一定相關性。而河北的第一、二產業的就業人員比重與產值比重相差較大,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與其產值比重相當。

2.2 人力資源城鄉結構和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

京津冀經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0—2014年,河北的城鎮居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平均值為46.89%左右,遠低于京津兩地城鎮居民人口比例的86.226%和81.12%。京津冀三地就業者的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京津兩地情況明顯優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北的情況比較嚴峻。以2014年為例,河北省超過1/2的就業人員是初中文化程度,再加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業者,占總就業人口的71.8%,高出全國5%~6%,京津兩地該數據是24.3%和46.2%;河北省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就業人員所占比重為13.38%,大約是北京的1/4,天津的1/3??梢?,地區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與該地區人口城鄉分布及三次產業的社會貢獻率息息相關。

2.3 地域間人力資源的流動供需情況

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全國按現住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分的人口統計,遷移至京津的眾多省外人口中,河北所占比例最大,約21.39%和23.41%,可見河北省是京津兩地的主要勞動力輸出省份??v觀該統計數據,從北京遷移至河北的人口數,大約占北京遷出總人數的19%,遠超過遷至其他省市的數量。天津遷移至北京和河北的人口數,位居各大遷至省市前兩名,占天津人口遷出總數的25.5%和12.8%??梢?,京津兩地遷出人口比較青睞于河北,同時天津的勞動力更加意向北京的勞動力市場。

3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研究

3.1 京津冀協同發展方向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方針,確定了協同發展的近、中、遠期目標及三省市的功能定位?!毒V要》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使其成為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將致力于“一個基地”即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三個區”即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的發展。河北發揮重要的腹地支撐作用,發展重點在優化區域城市布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綜合網絡交通一體化建設和生態涵養環境保障等方面。

3.2 京津冀人力資源分布特點

擁有全國人口數量排名第六的河北省,及位居全國城市人口數量前五名的北京和天津兩個城市,使得京津冀地區的人力資源在總體數量上相對充足,但各地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京津兩地大專以上就業人員數量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受教育水平越高,就業人員比重較全國平均水平越高,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北京,北京就業人員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員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6倍,而河北大專以上就業人員比例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現象與三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教育資源、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因素具有直接的關系。同時,我們也看到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資源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且基于三地間地緣、人緣的優勢條件,可以通過有效、健全的機制,大力提高各層次勞動者在區域內有序、健康流動。

3.3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區域人力資源發展的要求

在“大區域合作共謀發展”的指導思想下,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對區域人力資源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人力資源規劃的統一。從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出發,出臺區域人力資源長期發展規劃,設定科學的、階段性的發展目標,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資源豐富、層次合理的人力保障。第二,人力資源制度的統一。區域內建立和執行統一、持續的人力資源發展相關的政策、制度,便于三地各類人力資源的長期發展和流動。第三,人力資源培養的統一。統一規劃、分配區域教育資源平衡區域教育投入,提升區域內人員的整體素質,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第四,人力資源保障的統一。在區域內建立統一的醫療、養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體系和制度,鼓勵作為有益補充的各類商業保險的發展,為區域人力資源發展提供平等、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劉素華,孔燕然,董凱靜.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京津冀勞務協作分析[J].學術交流,2012(2):80-83.

[2] 韓燕,胡強.基于灰色關聯的我國人口就業結構、產業結構與城市化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3):121-123.

[3] 馬海龍.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利益協調機制構建[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3(3):90-96.

[4]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河北經濟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015.

[5] 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015.

[6] 天津市統計局.天津經濟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015.

猜你喜歡
協同發展區域經濟人力資源
山東省旅游產業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協同發展探析
寶雞:松綁人力資源
試論人力資源會計
尋找人力資源開發新路
人力資源服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