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幼兒自身特點出發引導孩子的同伴交往

2016-05-30 10:48付晶艷
中華家教·幼兒版 2016年10期
關鍵詞:同伴階段家長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除了受歡迎的孩子和比較普通的孩子之外,還有一些孩子存在交往上的困難,他們在同伴交往中被忽視和被排斥。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有不同表現,是因為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重要的因素是孩子自身的特點,比如年齡、自身個性的差異。家長要在接納孩子的基礎之上,對孩子進行適宜的引導。

看待幼兒同伴關系要分齡

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同伴關系有著自己的特點。同伴交往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密切,同伴關系將漸趨成熟。

以物為中心的3~4歲

這一階段是孩子同伴關系的混沌期,孩子的同伴交往沒有明顯偏好,同伴關系多以物為中心。起初,孩子之間交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獲取玩具或者尋求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交往的目的才逐步傾向于同伴本身,開始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為了讓同伴與自己合作與交流而發出交往的信號。3~4歲孩子的同伴交往有很強的隨機性和情境性。一方面,他們兩兩之間固定的互選朋友的情況還不多,一般情況下也不太能主動與同伴建立穩定的聯系,更傾向于喜歡具有友好交往態度的同伴,如喜歡與愛笑的孩子交往。交往過程中產生沖突的原因一般比較簡單,如“他不給我玩玩具”“他推我”“他不跟我玩兒”等。但是產生沖突之后往往過不了一會兒就可以繼續一起玩。另外,在有一定任務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戲中或者是小組游戲中,即使不受同伴歡迎的孩子,也能與同伴進行一定的配合、協作,因為活動情境本身已規定了同伴之間的作用關系,對其行為也有一定的制約性。

總的來說,這一階段的孩子更多表現出來的是“以物為中心”的同伴關系和沖突特點。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常被成人當眾批評的孩子會給同伴留下負面的印象,乃至成為被小朋友們排斥的孩子。家長要多鼓勵,盡量少地當眾批評某一個孩子。

轉向以人為中心的4~5歲

這一階段是孩子同伴關系的分化期,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主動意識明顯增強,同伴地位的分化日趨明顯。4~5歲孩子的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沖突性的特點。一方面,他們開始主動與同伴建立關系,并能嘗試與不同的同伴間建立關系。兩兩之間互選朋友數也開始比3~4歲增多,大多數孩子都能進行交往。另外,孩子之間的交往關系和沖突特點也開始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表現為他們往往會將注意力從對方是否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轉換為與自己的自尊相關,如不喜歡同伴批評自己、不想被有意欺負。他們成為好朋友的標準逐漸趨于明確,喜歡的理由往往是能陪伴自己一起玩、一起吃飯、一起活動等;而不喜歡的理由往往是因為對方打自己、批評自己、罵自己等。

這一階段,孩子對同伴逐步有了明顯的喜歡和厭惡,受忽視的孩子人數逐漸減少,受歡迎和被排斥的孩子人數增多。家長仍要多鼓勵,給他們創造交往的機會。

愛說“我們”的5~6歲

這一階段是孩子同伴關系的形成期,孩子多自發地在小群體中進行同伴交往,具有了相對穩定的同伴關系。5~6歲孩子的同伴交往具有群體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他們有了穩定的互選的朋友關系,同時開始出現了自發的小群體。與上一階段一樣,他們喜歡同伴的理由依然是對方是否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動,只是從言語上來說,他們更傾向于提到“我們是一個小組的”或者“我們是一起的”。他們在自發的小群體中進行交往,交往的對象也比較穩定。但他們通常會根據自己以往的印象,而不是據同伴在此時此刻的表現去判斷喜歡還是不喜歡。這一階段同伴交往的沖突多發生在小群體中,大多是由于缺乏合作技巧而致,不過,小群體內同伴之間的互動也會令他們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

家長要更多引導孩子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方法,對于孩子同伴交往中的摩擦和爭吵,切不可以“不吃虧”的思路教育孩子,或者強行終止孩子的交往,而應教給孩子正確的交往方法,鼓勵孩子學著自己解決同伴交往中的問題并能夠原諒他人。

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

孩子自出生開始就有著不同的氣質類型和個性特點,有的活潑好動,有的靦腆安靜,在同伴交往中無不體現者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理解孩子的行為,特別是正確引導不善于交往的孩子,避免他們發展成為交往困難的孩子。

對易被忽視的孩子應多鼓勵

有的孩子因為性格內向、好靜、膽小,不主動參與同伴交往,易被忽視,家長可以從親子關系著手,鼓勵孩子在與父母的交往中練習社交的方式,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應,獲得“自我肯定”的概念。這種概念正是孩子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礎,也是其同伴交往積極、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另外,家長還可以爭取教師的配合,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引導其他孩子發現其長處,及時鼓勵和表揚,提高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并通過一些有效的教育活動達到促進孩子交往的目的。

對易被排斥的孩子應在方法上多引導

有的孩子因為性格外向、容易沖動、過于積極好動,在交往中采取了不當的方式,如想積極參與活動卻只會用搶的方法,或者是搗亂以引起同伴注意,因此家長要在孩子的交往方式上去引導。家長應注意在家庭中不作專制式管教,如果對孩子的同伴交往干預過多卻又缺乏具體而明確的行為指導,很可能造成孩子的高攻擊性。在親子交往中,家長應該對孩子的需要敏感,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給與正確的反應和方法上的引導,孩子會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正常交往。營造溫暖的家庭氣氛、對兒童作中等程度的控制、對兒童的活動或感興趣的東西表現出積極的反應、實行民主的管教,更容易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

(付晶艷 學前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幼兒教育學教師)

猜你喜歡
同伴階段家長
關于基礎教育階段實驗教學的幾點看法
專題·同伴互助學習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在學前教育階段,提前搶跑,只能跑得快一時,卻跑不快一生。
尋找失散的同伴
家長請吃藥Ⅱ
相約釣魚身亡 同伴應否賠償
大熱的O2O三個階段,你在哪?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