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歷史與社會課堂散發出“歷史味”

2016-05-30 17:14吳小妹
考試周刊 2016年37期

吳小妹

摘 要: 什么學科的課堂,就要有什么樣的學科味道,歷史與社會學科尤其如此。作者認為一節有歷史味道的歷史與社會課應該包含:生動的歷史情境、啟發思維的問題和人文素養教育。

關鍵詞: 歷史與社會學科 “歷史味” 歷史情境 啟發思維 人文素養教育

從新課程改革起步開始,課程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全力推進,新的理念模式層出不窮目不暇接,課程改革和課堂改革實踐活動如火如荼。但在應試教育影響下,部分老師為了追求升學率,更傾向于“一支粉筆滿堂灌,讀后練上幾套卷”的做法。什么學科的課堂,就要有什么樣的學科味道,歷史與社會學科尤其如此。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在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過程中,注重幫助學生更為理性、更有智慧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生活的環境?!薄氨菊n程把社會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來看待,借助歷史的眼光認識今天的社會,使學生縱向了解人類社會的進程,橫向了解社會生活的內容,通過這種學習,認識歷史與社會發展的規律,為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打下基礎?!盵1]由此,筆者認為一節有歷史味道的歷史與社會課應該包含:生動的歷史情境、啟發思維的問題和人文素養教育。

有人認為,把歷史課上得很形象,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是歷史的味道。也有老師認為歷史味道必須有豐富的史料,挖掘歷史的內涵,探究歷史的實質。筆者認為這些觀點都是正確的。歷史與社會課堂要讓學生掌握真切的歷史知識,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知識體系,體會歷史知識的厚重與博大精深。歷史知識浩瀚無垠,薄薄的歷史與社會教材無法窮其所有,只能擷取精華中的精華,而“真真切切”是最起碼的要求。教師應始終給予學生真切的歷史知識,才有可能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皻v史是過去的現實,歷史與社會課就是能夠把過去的現實客觀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認識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典章制度等”[1]。例如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及汴河兩岸的風格,展示了當時都市的生活風貌,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人物及生活習俗方面的形象資料。在上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綜合探究四《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都市生活》這一課時,要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圖的內容,結合前面學過的宋元社會生活和文化,體會和品味宋朝都市生活的情趣。另外,在學習官渡之戰一節中,曹操以少勝多,統一了北方,總結取得勝利的原因:依靠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禮賢下士的美德。有一學生詢問,他說看過小說《三國演義》,書中的曹操是個妒賢嫉能、多疑奸詐的人。在課堂上,我們分組討論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為什么不同?激烈討論后得出結論:三國故事有真有假,小說以史實為基礎,但加入許多虛構成分。而真實的歷史中,曹操是一個有才能、有德行的政治家。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史學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達到學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的目的。

提問既是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更是教學中最常用的啟發形式。設問啟發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教師設問要盡可能地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例如,教學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可以這樣設問:中國共產黨成立具備了哪些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如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什么意義?有時也可以用反問形式設問,引導學生逆向思維。例如教學八年級歷史與社會《鴉片戰爭的烽煙》時,可以問學生: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是不是就不會發動鴉片戰爭?從而啟發學生思考,歸納出鴉片戰爭的目的是:打開中國的大門,把中國變為原料的供給地和商品的市場。設問啟發時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難易適度;要面向全體學生,啟發每位學生思考。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評價,或鼓勵,或予以補充。

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要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征和規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應該講解透徹。如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單獨設問,則學生興趣很難提高,可設計以下歷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圍剿”前國民黨政權和蘇區控制的國土、人口、擁有的兵力、軍事策略的對比表。就戰爭開始后,假設一方是紅軍的指揮者李德,另一方是蔣介石,進行模擬指揮(主要是策略)并談感想。這樣不但課堂氣氛活躍,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探究的空間。于是有學生提出敗因主要是中共的軍事策略錯誤;也有學生認為主要是紅軍的綜合實力不如國民黨;還有人認為主要是國民黨的持久戰消耗了我們的人力、物力等。由此形成新問題,于是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有更深入理解。這種講解使學生對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有整體概念,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又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由此可看出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好的設問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歷史與社會課教學是一門承載人文素養教育功能的基礎性教育科目,對學生有人格養成與文化熏陶的基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發掘教材,積極營造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感悟。在人文素養培養方面,首先是愛國主義的弘揚、民族自豪感的激發。在教學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的時候,為了滿足教學需要利用課余時間放映了一部抗戰題材的電影《南京!南京!》,意在導引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性與破壞性,以及抗日戰爭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結束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貢獻,以激發學生確立為民族、為國家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感?!稓v史與社會》課的教育意義于無聲之中滲透進每一位學生的心田。

“讀史使人明智,本來歷史學科就蘊含著獨特、豐富的教育功能,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打造具有歷史味的課堂,發揮以史為鑒的育人功能”[3]。歷史與社會學科作為研究人類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包含許多鮮活的富有個性的歷史人物,蘊藏非常豐富的做人道理,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的事跡及其思想,感受具體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從中學會做人,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市場經濟、法制社會、多元文化、信息網絡、機遇挑戰等,要求人的素質中具有更多現代因子。因此,歷史與社會的教學應具有“現代視角”,具有“前瞻性”。只有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而認識現實,學生才會真切感悟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和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熱愛歷史與社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學好歷史與社會這門課。

學生要中考,但不能成為考試的機器。歷史與社會課堂要激發學生成長的動力,成為提升學生素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場所。所以,歷史與社會教師應運用有效手段和方式,展現歷史與社會課堂生命的活力?;畹臍v史,才是有味道的歷史。

參考文獻:

[1]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張迎迎.心靈興的對話,讓歷史課上出歷史的味道.

[3]張振興.讓歷史課堂更具有歷史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